《自然-物理》:近一個世紀前提出的磁性理論的新觀察

2021-01-10 量子認知

1930年,瑞士物理學家、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費利克斯·布洛赫(Felix Bloch)提出了一個稱為磁振子的概念,以解釋在鐵磁體中自發磁化的減少,表明在非常低的密度下,順磁費米電子「海」應該自發轉變為完全磁化的狀態,現在稱為布洛赫鐵磁性。

普林斯頓大學和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的科學家,最近使用複合費米子來測試布洛赫鐵磁性,該研究論文發表在這一期的《自然-物理》上,提供了突然轉變到完全磁化的證據,這與布洛赫理論得出的狀態緊密相關。

複合費米子(composite fermion)是在相對大的垂直磁場中,在相互作用的二維費米子系統中,發現的奇異準粒子。這些由電子和兩個磁通量量子組成的準粒子,通常用於描述一種稱為分數量子霍爾效應的物理現象,。

分數量子霍爾效應是一種物理現象,指的是二維電子氣體的霍爾傳導率在分數值時會出現準確量子化的平線區,是一種集體態的特性,在這種集體態裡,電子把磁通量線束縛在一起,形成新的準粒子、有著分數化基本電荷的新激發態,並且有可能出現分數統計。

1998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因著對分數量子霍爾效應的發現與解釋而授予崔琦、勞夫林、施特默三人。但勞夫林的解釋只是一個唯象性的猜測,而且只適用於其中為奇整數。分數量子霍爾效應的微觀起源仍是一個謎,因此是現時凝聚態物理學的重要研究課題。

普林斯頓大學電氣工程學教授、論文主導之一、曼蘇·沙耶根(Mansour Shayegan)表示:「複合費米子確實很棒。 「它們是由相互作用和磁通量產生的,但是它們將這樣一個複雜的系統映射到一個簡單的準粒子集合,這些粒子在很大程度上表現為非相互作用,並且表現為好像它們沒有感受到大磁場他們最有趣的特性之一就是它們的自旋極化。」

當強磁場施加到它們上並且塞曼能量佔主導時,已知複合費米子會變成完全自旋極化(即完全磁化)。另一方面,在較低的磁場下,它們通常僅被部分磁化,因為庫侖能量起著相當大的作用。

沙耶根團隊對此複合費米子的這一獨特特性進行了進一步研究,使用了一種直接測量自旋極化的技術,該技術依賴於複合費米子在相對較長的距離(約0.2微米)上的無碰撞彈道傳輸。

沙耶根說:「我們發現,當降低複合費米子的密度(從而降低它們形成的磁場)時,它們確實失去了完全的自旋極化,」 「但是隨後出現了一個完全出乎意料的現象:隨著進一步降低密度,突然之間,複合費米子又再次完全旋轉了極化。我們有預感,這可能是由於兩者之間弱的複合費米子'殘留'相互作用所致,但我們無法證明這一點。」

如下圖所示複合費米子自旋極化隨密度變化的示意圖。在大密度下,複合費米子完全自旋極化(全部沿一個方向旋轉)。當密度降低至一定程度時,完全的自旋極化消失(即某些複合費米子順時針旋轉,其餘的則逆時針旋轉)。在甚至更低的密度下,複合費米子突然變得完全自旋極化(全部在一個方向上旋轉),從而發出布洛赫狀躍遷。

如果所觀察到的現象確實是由於不同複合費米子之間的弱殘留相互作用而引起的,那麼這種現象將讓人聯想到布洛赫鐵磁性,這是布洛赫在1929年所預測的狀態,一直難以證明與通過實驗驗證。

沙耶根說:「我們實驗成功的關鍵是獲得了調製摻雜的高品質砷化鎵/鋁鎵砷化半導體結構。」 「這些是我們普林斯頓大學的同事洛倫·菲佛和他的團隊使用分子束外延生長的。」

為了更深入地了解他們所觀察到的現象是否實際上可與布洛赫鐵磁性匹配,沙耶根研究團隊與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的理論物理學家、賈南德拉·賈恩(Jainendra Jain)團隊接洽。賈恩和他的兩個中國博士生趙通州(Tongzhou Zhao)和浦松陽(Songyang Pu)進行了一系列計算,旨在確定沙耶根研究團隊假說的有效性。

為了從理論上理解沙耶根團隊觀察到的現象,賈恩和他的兩個中國博士生使用了一種稱為「固定相擴散蒙特卡洛」方法的工具。當他們將這種理論構造應用於眼前的問題時,他們發現鐵磁狀態主要在臨界密度以下。

此外,賈恩和他的學生發現,從他們的計算得出的臨界密度值接近於普林斯頓大學同事所觀察到的值。因此,他們的結果支持以下假設:觀測到的狀態類似於布洛赫鐵磁。如圖所示低密度全自旋極化複合費米子的磁化。

賈恩解釋說:「揭示出的基本物理學與零磁場下電子的相似。」 「複合費米子的相互作用能偏愛鐵磁態,而動能則傾向於順磁態。隨著密度的降低,在某些時候相互作用能獲勝,導致轉變為完全鐵磁相。」

具有相互作用的電子的簡單系統非常普遍,並且在所有金屬中都存在相互作用的費米子,因此這些系統通常是物理學研究的重點。儘管已對其進行了廣泛的研究,但尚未清楚地觀察到這些系統中的布洛赫鐵磁性。

該研究的主要作者、沙法亞特·海珊(Md Shafayat Hossain)表示:「複合費米子的理論已經確立。 「在涉及複合費米子的理論和實驗中,大多數現象學都可以理解,而複合費米子之間沒有任何相互作用。因此,這也許是人們期望找到強相互作用特徵的最後一個平臺。但是,令人驚訝的是,我們的實驗表明,複合費米子費米子經歷布洛赫鐵磁性,這是強費米子間相互作用的典型表現。」

沙耶根說:「當電子系統被充分稀釋,以使庫侖能量在動能(費米)上佔主導地位時,電子應對準其自旋並完全磁化。」 「這是布洛赫,後來在埃德蒙·斯通納(Edmund Stoner)1947年和其他人最初討論的問題,是一個經典的教科書問題。我們認為,通過新的調製摻雜電子系統,最終有機會確定零場電子的布洛赫躍遷。 」

參考:Bloch ferromagnetism of composite fermions. Nature Physics(2020). DOI: 10.1038/s41567-020-1000-z.

相關焦點

  • 孫昌璞:理論物理的六個趨勢
    物質層次結構及其運動規律的基礎性、多樣性和複雜性不僅為理論物理學提供了豐富的研究對象,而且對理論物理學家提出巨大的智力挑戰,激發出人類探索自然的強大動力。因此,理論物理這種高度概括的綜合性研究,具有顯著的多學科交叉與知識原創的特點。在理論物理中,有的學科(諸如粒子物理、凝聚態物理等),與實驗研究關係十分密切,但還有一些更加基礎的領域(如統計物理、引力理論和量子基礎理論),它們一時並不直接涉及實驗。
  • 原子理論的提出與研究
    大家好,歡迎收看我的百家號小林看天下事,今天小編要給大家的介紹的是原子理論的提出與研究。原子理論近2500年前,古希臘人最早提出了物質是由一塊塊的原子組成的,但他們沒法進行實驗來證明這個理論。19世紀初,約翰·道爾頓用現代科學的認識,重新提出了這一理論。今天,這個理論已經成為我們理解化學和基礎物理的基礎。原子理論認為,物質不是連續的。把一塊材料切成兩半,再繼續切成兩半,一直不停,直到最後沒有辦法再把它分割開來。這時剩下的東西就是原子,它是任何化學元素的最小組成部分。
  • MIT發現第三種磁性 量子計算/常溫超導?-MIT,麻省理工學院,磁性...
    麻省理工學院(MIT)近日展示了一種全新磁性的存在,證實了早先的預言。在此之前,我們只知道兩種磁性:「鐵磁性」(Ferromagnetism)就是條形磁鐵、指南針裡的磁性,幾個世紀前我們的祖先就了解它了,同性相斥異性相吸,內部所有原子的磁運動或者磁性方向是相同的;「反鐵磁性」(Antiferromagnetism),金屬和合金內部的磁場,原子磁運動方向相反且互相抵消,從而可以有序地排列,
  • 半導體物理的新進展
    在這樣既有要求又有條件的情況下,近幾十年來半導體物理有了重大進展,對能帶結構、光導性質、電學性質都作了很多研究,取得了很多令人矚目的成果。1966年,美國貝爾實驗室的海內斯首先發現矽晶體在極低溫下螢光譜中出現另一個寬峰,比激子譜線的波長稍長。1968年,蘇聯列寧格勒約飛技術物理研究所的阿申寧和羅達契也夫在類似的條件下研究了鍺晶體,觀察到一種不尋常的電導跳躍。
  • 物理所寬禁帶半導體磁性起源研究取得新進展
    中科院物理研究所/北京凝聚態物理國家實驗室(籌)陳小龍研究員及其領導的功能晶體研究與應用中心一直致力於寬禁帶半導體磁性起源問題的研究。最近,他們從實驗和理論上證明了雙空位導致磁性,首次在實驗上給出了直接證據,為通過缺陷工程調控寬禁帶半導體的磁性提供了實驗基礎,相應結果發表在Phys. Rev. Lett. 106, 087205 (2011)上。
  • 科學家提出,宇宙「禁止」人類觀察奇點,是為了保護人類的理論
    黑洞是宇宙中最神奇的天體,也是宇宙中最黑暗的角落,2020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項得主彭羅斯提出了一個理論,宇宙禁止人類看到任何一個黑洞中的「奇點」,這個理論得到了眾多科學家的認可,為什麼宇宙要禁止人類看到奇點呢?
  • 【物理原理】一起來學習電磁學理論的建立
    18世紀末,義大利學者伽伐尼和伏打的研究使得電學從靜電領域邁向電流領域。伽伐尼是一位解剖學教授,1780年9月的一天,他在解剖青蛙時偶然發現電效應。伽伐尼的發現引發了歐洲各國研究動物電的熱潮,義大利的自然哲學教授伏打重複了伽伐尼的實驗,發現伽伐尼的神經電流說並不正確。
  • 冰河世紀,又一個差點被拋棄的理論 | 宇宙自然生命簡史 63
    十九世紀是一個很冷的時期。我們現在知道,有那麼 200 多年,歐洲和北美洲都經歷了一個小冰河時代。所以那個時代流行的很多冰上活動現在已經不可能了,比如,以前人們每年都要在泰晤士河上舉辦冰雪節;在荷蘭的運河上舉行滑冰大賽。換句話說,那是一個人們對寒冷習以為常的時代。因此,我們不能怪十九世紀的地質學家們遲遲沒有意識到,相對於史前世紀,他們所處的世界其實是很溫暖的。
  • 文小剛憶安德森:他是20世紀凝聚態物理的一面旗幟 | 返樸
    安德森是20世紀凝聚態物理的一面旗幟。他的一個成名之作是以他名字命名的電子局域化現象,這為他贏得了1977年的諾貝爾獎。在高溫超導領域,安德森是一個精神領袖,他指出電子自旋液體對理解高溫超導的重要性,引導了研究強關聯電子體系的一個新潮流,特別是他引入了演生規範場、自旋電荷分離等等開創性的物理新觀念。
  • 基於文獻計量的凝聚態物理理論重要研究機構分析
    凝聚態物理在高溫超導、拓撲物態領域取得了重要進展。文章將聚焦凝聚態物理理論研究方向,基於論文的學術影響力遴選出4個重要的機構,從機構組織結構和產出能力基本情況、機構的合作模式、資助機構、機構學術影響力4個維度分析,由點及面,反映我國在凝聚態物理理論研究領域的學術能力,並以此為基礎,對我國在該領域需要提升的方面提出建議。建議我國圍繞現有的在凝聚態物理理論領域的優勢成果,拓展研究的深度和廣度。
  • 磁性粒子提供製造數據存儲器的新方法
    新的研究發現,數年前發現的一種奇異磁現象有望克服物理極限,讓摩爾定律在數據存儲技術領域繼續有效。傳統硬碟只能通過改變表面磁元的指向讀寫數據。而新系統利用被稱為「斯格明子」(skyrmions)的磁元指向微擾,這種虛擬粒子產生於不同種金屬薄膜之間的夾層,可以用電場控制其指向,並對數據進行長期「無源」存儲。2016 年,一個由材料科學和工程副教授傑弗裡·碧奇(Geoffrey Beach)領導的麻省理工研究小組發現了斯格明子這種虛擬粒子的存在,但是當時這種粒子在材料表面的分布是完全隨機的。
  • 理論物理學已陷入困境?我們對自然的認識並不比上世紀70年代更多
    在自此之後至20世紀70年代末的近300年間,理論物理學一直以驚人的速度發展著,讓人們極大地擴展了對自然以及自然定律的了解。這意味著,在自20世紀70年代末至今的近50年裡,我們的理論物理學不知何故,已止步不前,正在陷入困境!這絕對是一件非同尋常的事情,它正在發生著,而絕非危言聳聽。如果將科學史回溯到200多年前,在那個年代,科學研究還僅僅屬於富家子弟的專利,但即使那樣,科學理論的發展卻沒有出現如同當今的窘境。
  • 電弱統一理論:物理大一統理論的重要基石
    引言20世紀以來,包括愛因斯坦、外爾等一大批科學家開始追求物理的大一統,而格拉肖的電弱統一理論提出,則標誌著物理大一統理論走出了跨越性的一步,成為了物理大一統的重要基石,是粒子物理中的偉大成就。今天我們就從其提出背景、具體內容、實質意義三個方面帶你了解電弱統一理論。
  • 進展|時間反演對稱破缺-磁性Weyl半金屬實驗實現
    這是自80多年前概念被提出後,人們首次(在固體材料中)找到外爾費米子,在拓撲物理和凝聚態物理中具有裡程碑的意義。然而,時間反演對稱破缺體系中的磁性外爾費米子一直未得到實驗的證實。,於2018年提出了一個新的鐵磁性外爾半金屬候選Co3Sn2S2(圖1)【arXiv:1712.06722,E.
  • 凝聚態物理學的進展,對物質磁性的唯象研究,磁性物理的蓬勃發展
    後來,安培提出關於磁性分子電流的理論。按照這種學說,物質是由許多本來就具有磁矩的「磁性分子"構成的,而各個「分子」的磁矩則是由「分子」內部的某種「電流」引起的。但是,安培所說的「分子」不過是構成磁性物質的一些小單位,它不同於我們今天所理解的分子,而所謂「分子電流」也只不過是宏觀電流的某種等效物,與我們今天對物質的認識相去甚遠。
  • 物理學家:利用光,就能將非磁性金屬變成磁鐵!
    科學家們的理論是,當非磁性金屬盤被線性偏振光照射時,這種光不具有自身循環電流的任何旋向性,因此磁性可以自發地在盤中出現。這種方法理論上可以利用雷射將有色金屬「按需」變成磁鐵。這項新理論由南大物理與數學科學學院助理教授賈斯汀·宋和尼爾斯·玻爾研究所副教授馬克·魯德納共同提出,並發表在科學期刊《自然物理》上。
  • 21世紀的三大科學難題,破解任何一個,都將推開新世紀的大門
    在認知世界的過程中,我們發現了很多的自然現象和無法理解的神秘事物。古人由於缺乏科學的指引,對於這些無法理解的神秘現象都賦予了神的色彩,於是出現了很多的神話傳說。可是隨著人類的不斷發展,我們終於在數百年前走上了科學發展的道路。
  • 為什麼21世紀都過去了五分之一,還沒有出現偉大的科學理論?
    我們可以舉出一些例子,比如愛因斯坦在1905年提出了狹義相對論,在1915年這提出了廣義相對論。而盧瑟福在原子結構方面的重大突破,也就是在這個時間,它奠定了核物理的基礎。除此之外,我們現在科學家研究的重點量子力學也是在上個世紀前20年被科學家提出的。
  • PRL:美物理學家提出量子狀態新理論模型
  • 誕生100 年,這個簡單的物理模型難倒了無數物理學家
    水結成冰,湯被煮沸……這種突然而徹底的物態轉變,在20世紀之前對人們來說還是神秘的。科學家觀察到,物質常常是逐漸變化的:將一堆原子微微加熱,體積會微微膨脹。但是如果在材料的臨界點附近輕輕推動一下,它就會變成與之前完全不同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