誕生100 年,這個簡單的物理模型難倒了無數物理學家

2020-12-14 中科院物理所

科學無國界

我們是知識的搬運工

認真閱讀下面的文章,並思考文末互動提出的問題,嚴格按照 互動:你的答案格式在評論區留言,就有機會獲得由湛廬文化/川人民出版社提供的優質科普書籍《宇宙的最後三分鐘》一本。

從磁體,到大腦——伊辛模型誕生一百年後,解釋了萬事萬物。

Samuel Velasco/Quanta Magazine

在伊辛模型中,熱運動使箭頭隨機翻轉,而磁的吸引讓相鄰箭頭方向一致,這兩種力量相互競爭,決定著物質的這些微觀特性。真實世界中的許多系統中,也存在著同樣的競爭。

水結成冰,湯被煮沸……這種突然而徹底的物態轉變,在20世紀之前對人們來說還是神秘的。科學家觀察到,物質常常是逐漸變化的:將一堆原子微微加熱,體積會微微膨脹。但是如果在材料的臨界點附近輕輕推動一下,它就會變成與之前完全不同的東西。

破解「相變」謎題的數學關鍵在 100 年前首次被發現,並改變了整個自然科學的面貌。眾所周知,伊辛模型最初提出時是關於磁體的漫畫式理論;現在則作為物理系統的簡單模型被廣泛使用——伊辛模型之於物理學家,就像果蠅之於生物學家。最近出版的一本教科書認為,伊辛模型「可以對幾乎所有有趣的熱力學現象建模」

它甚至滲透進與物理學關係很遠的學科,成為研究地震、蛋白質、大腦甚至種族隔離的模型。

一個研究磁性的簡化模型,究竟如何簡明地解釋了相變,如何在科學中遍地開花,又是如何在今天繼續推動著知識邊界的擴張?且聽我為您娓娓道來。

1920年,世界正從一場全球性的流感中恢復元氣。一位名叫威廉·楞次的德國物理學家,開始研究為什麼磁體被加熱到某個溫度以上就會突然失去吸引力,這一現象是皮埃爾·居裡在25年前發現的。楞次把磁體想像成排列成格子的小箭頭,每個箭頭代表了一個原子,要麼指向上,要麼指向下。(原子本質上具有磁性,有南北極,因此可以確定每個原子的方向。)鄰近的箭頭會相互影響,一個箭頭會試圖翻轉旁邊磁性相反的箭頭,好讓它們與自己方向一致。

楞次注意到,如果大多數原子指向相同,每個原子的微小磁場凝聚起來,就會讓材料整體表現出磁性。但如果相同數量的「上」原子和「下」原子均勻混合在一起,它們就相互抵消,不會顯現出很強的磁性。

單單是關於晶體格子之間熱與磁的競爭的研究,就發表了數以千計的物理論文。熱(粒子的隨機顫動)為無序而戰;而磁致力於抵抗這種無序。楞次認為,在溫度很低的時候,磁性所維持的秩序獲勝。然而有足夠多的熱量時,原子之間的隨機推擠就會打破它們之間的穩定關係,這就解釋了居裡觀察到的磁體在高溫時喪失「魔力」的現象。

楞次責成他的研究生恩斯特·伊辛(Ernst Ising)研究細節。雖然真正的磁體是三維的,但伊辛將情況簡化為一個線性的箭頭鏈,鏈上的每個箭頭都受到相鄰兩個箭頭的影響。運用一個現在已經成為大學教科書內容的計算方法,他證明了這條鏈不能有穩定的磁性,這個模型現在被稱為一維伊辛模型。隨機翻轉在任何溫度下都會破壞磁性的一致。加拿大麥克馬斯特大學退休教授、凝聚態物理學家約翰·貝林斯基說:「一維只是沒有它所需要的東西。」

一維伊辛模型

1925年,伊辛發表了他的研究結果。他和楞次認為這一結果不僅適用於箭頭組成的二維薄片,也適用於三維塊體,從而這個模型無法描述真實磁體的行為。從這個結果來看,它似乎毋庸置疑地要被丟棄到錯誤理論的火葬場中去。

儘管如此,因為有人想要探究它在數學上的性質,伊辛模型還是活了下來。在20世紀40年代,這個理論引起了拉斯·昂薩格(Lars Onsager)的興趣。昂薩格是一位理論物理學家,也是諾貝爾獎得主。他想解出伊辛模型,即在二維情況下算出在任何給定溫度下可能指向「上」的原子的比例。對於二維方格子情況,每個箭頭都有四個鄰近的箭頭,而非兩個。

解決任何一種情況都需要列一張表格,列出每個箭頭對其他箭頭的影響。在一個平面上,這些尋找相互作用的問題比在一條線上的複雜得多。計算機科學家索林·伊斯特拉爾(Sorin Istrail)認為,昂薩格在1944年發表的解決方案是一項「非人道」的數學工作,這項工作在很大程度上是難以理解的。伊斯特拉爾說:「一行一行讀下去,你只能了解到這個理論是正確的,其餘毫無收穫。」

昂薩格證明了在二維情況下,事情正如楞次所料:低溫時,磁性掌握一切,箭頭排列成行;一旦溫度超過「臨界值」,無序就控制了全局。相變可以用一個簡單的相互連接的箭頭網格來解釋,而不需要像許多物理學家所認為的那樣,需要結合真實粒子的混亂性來考慮。

儘管如此,該模型仍在角落中積累灰塵。它似乎過於簡化了,像是仿照現實畫的一幅超簡化的簡筆畫。「大家覺得這個理論看起來可疑得很。」丹麥羅斯基德大學物理學歷史學家馬丁·尼斯說。

轉機發生了。科學家們測量了氬和氦的性質,過程是困難重重的,結果表明,昂薩格的解與這些物質的「臨界指數」完美吻合。這些指數是1/8或7/4這樣的數字,它描述了在發生相變前的階段,各種性質(如熱容)的變化速度。尼斯說,到1965年,大多數物理學家都開始重視起楞次和伊辛的箭頭,儘管他們還是想知道,為何一個在物理上如此不切實際的圖像,能夠準確得出物質性質的細節信息。

答案不在於模型,而在於自然

伊辛模型之所以強大,是因為一系列不相關的物質在發生轉變時,都有著相同的臨界指數——這一現象現在被稱為普適性(universality)

1971年,美國物理學家肯·威爾遜(Ken Wilson)提出了普適性數學,並為此獲得了諾貝爾獎。威爾遜指出,在高溫下箭頭方向是隨機的,當系統冷卻接近相變點時,相鄰箭頭之間的磁吸引力會形成箭頭有序排列的「島」,這些島會越變越大。臨界指數描述了這個過程的細節,比如最大的島是如何逐漸變大的。

當伊辛模型處於其臨界溫度時,它包含大大小小由對齊箭頭組成的「島」。|

mattbierbaum.github.io

在臨界溫度下,從一個「小點」到一片「陸地」,各種大小的「島」同時存在。在這種情況下,即使是兩個相距很遙遠的箭頭,其中一個翻轉也會引起另一個翻轉,儘管它們並不相鄰——這表明系統的宏觀屬性已經脫離了微觀細節。這種對微觀細節的超脫就是普適性的魔力。所有具有相同維數和相同對稱性的系統都會經歷完全相同的相變,無論微觀上是鐵原子、水分子還是小箭頭。

設想一個系統,它包含許多具有相互作用的實體,這些實體可以用相反的標籤來描述,例如「上」和「下」,「出席」和「缺席」。普適性意味著,當研究人員想要理解這樣的系統時,他們可能會從伊辛模型著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凝聚態物理學家弗朗西斯·赫爾曼(Frances Hellman )說:「某種程度上,伊辛模型是一種最簡單的可解模型。它能幫你在很大程度上理解一件事。」比如說,研究人員可以通過讓箭頭在一個平面上自由旋轉來擴展模型,以適用於其他物理系統。

但是,即使伊辛模型改變了物理學家對材料的理解,研究人員在精確求解三維版本時也遇到了困難——也就是說,要找到一個簡潔的公式,來描述任何給定溫度下三維箭頭晶格的磁化程度。甚至理察·費曼在試圖解決伊辛1920年的原始任務時,也失敗了。

現在的計算機可以模擬三維伊辛模型,並將其臨界指數近似到一個合理的精度,因此物理學家們並不著急去找一個精確的解決方案,雖然這仍然是人們渴望的事情。2012年,物理學家進行了一項合作,他們宣布,在探索邏輯上可能的物理理論的空間時,找到了一個包含三維伊辛模型精確臨界指數的區域。從那時起,該組織進一步縮小了該區域。去年12月,他們應用他們的方法解釋了1992年太空梭飛行過程中一次令人費解的液氦測量。

法國高級科學研究所的物理學家斯拉瓦·裡奇科夫(Slava Rychkov)參與了這項工作。他說,費力多算幾位小數其實不是重點。在可能的物理理論地圖上的其他地方,有伊辛理論的擴展,有奇異粒子的比扎羅宇宙理論,甚至可能還有真實宇宙中難以捉摸的量子引力理論。伊辛模型代表了這個抽象的「理論空間」中最簡單的部分之一,因此成為開發探索未知領域的新工具的試驗場。

如果它的臨界指數可以精確確定,「這個解決途徑一定是目前完全未知且全新的」,裡奇科夫說,「這也必將帶來一場新的革命。」

作者:Charlie Wood

翻譯:xux

審校:Nuor

原文連結:

https://www.quantamagazine.org/the-cartoon-picture-of-magnets-that-has-transformed-science-20200624/

tian

tian

xiang

shang

今天我們將送出由湛廬文化/川人民出版社提供的優質科普書籍《宇宙的最後三分鐘

你想過世界末日的場景嗎?宇宙將會在怎樣的場景下走向末日?是遭遇小行星撞擊,還是遭遇彗星撞擊,又或是銀河系遭遇另一個星系的撞擊?在《宇宙的最後三分鐘》,保羅·戴維斯將為你介紹關於宇宙未來的最新理論,帶你破解宇宙終結之謎。一本人人讀得懂的宇宙學科普著作。

所有你關心的宇宙未來的話題:小行星撞擊、熱力學第二定律、宇宙誕生的最初三分鐘、恆星的末日、黑洞、引力輻射、太空移民、外星智慧生命、循環宇宙模型……你都可以在本書中找到!

【互動問題:如果讓你從日常現象中抽象出模型,你能得出哪些模型?

請大家嚴格按照互動:問題答案的格式在評論區留言參與互動,格式不符合要求者無效。

截止到本周四中午12:00,點讚數排名第一、三、七的朋友將獲得我們送出的圖書一本。

*本活動僅限於微信平臺

編輯:aki

相關焦點

  • 【物理啟示】曹則賢:世界上80%的物理學家根本不懂物理
    這可能是每一個學物理的人都思考過的問題,物理學是一門能將你的境界提高到他人不能理解之層次的科學。看似深奧的背後,其蘊含的思想更是博大精深。「其實這個世界上80%的物理學家根本不懂物理。有詩云:「物理固自然」——物理就是關於大自然的事情。無獨有偶,在西方,物理「physics」這個英語單詞源於希臘語φυσικ?ς,也是「自然」的意思。「物理學是一種自然科學,注重於研究物質、能量、空間、時間,尤其是它們各自的性質與彼此之間的相互關係。物理學是關於大自然規律的知識。更廣義地說,物理學探索分析大自然所發生的現象,以了解其規則。」曹則賢說。
  • 【科學】宇宙何時誕生?宇宙因何誕生?揭開宇宙誕生的謎題
    在宇宙學家眼中,這個術語來自現代宇宙學(即熱大爆炸宇宙學說),代表著一場美輪美奐的「演化」,它以最簡單、樸實卻又充滿想像力的藝術圖像刻畫了我們宇宙漫長的138億年的歷史。這個理論認為,宇宙是由138億年前的一個時空奇點引發的,這個奇點通過劇烈膨脹將時間和空間伸展開來,形成宇宙。「宇宙大爆炸」理論雛形在20世紀40年代由物理學家伽莫夫等人提出,用以理解宇宙中的輕元素豐度。
  • 費曼誕辰100周年紀念:傳奇而又平淡、深邃而又簡直的物理學家
    100年前,傳奇人物、最傑出的物理學家之一、理察·費曼(Richard Feynman)誕生。費曼以對量子力學的路徑積分表述、量子電動力學、過冷液氦的超流性以及粒子物理學中部分子模型的研究聞名於世。《物理學世界》雜誌對全球130位頂尖物理學家進行的調查統計中,他被評為有史以來最偉大的十位物理學家之一。
  • 英年早逝的全才物理學家,啟蒙愛因斯坦,奠基量子力學和相對論
    麥克斯韋在機械模型和我們今天使用的模型之間架起了橋梁。朗艾爾等很多當代物理學家說,麥克斯韋在色彩理論、熱力學、物理學和數學等方面為現代社會奠定了基礎,他也被稱為「現代物理之父」。那麼,為什麼麥克斯韋在很大程度上被遺忘了呢?
  • 物理學家可能永遠也無法解釋數學的強大威力
    2006年一個由哈佛大學物理學家組成的團隊測量到的電子磁矩值精確至萬億分之八。由量子電動力學計算得到的值也達到了相同的精度並且和實驗值吻合的很好。是什麼賦予數學如此令人難以置信的威力?在這篇短文中我不打算回答這個複雜的問題。我只是展示這個問題的一些不為人熟悉的方面。關於數學威力的難題可能比上面提到的電動力學的例子更加複雜。
  • 粒子物理到底是如何誕生的
    但是他的模型被Rutherford(盧瑟福)著名散射實驗否定了。通過散射實驗,盧瑟福提出了著名的原子核式結構模型。其中,帶正電荷的成分主要集中於原子核上,盧瑟福稱之為質子,電子分布於原子核的外面。然而,原子核式結構模型並不是完美的,比如在極大角度和極小角度散射實驗,結果與理論嚴重不符。
  • PRL:美物理學家提出量子狀態新理論模型
  • SOS誕生100年求救信號救命無數
    本報綜合報導 今年的7月1日是SOS誕生百年紀念日。100年來,這段莫爾斯電碼已經挽救了無數人的生命。船隻在浩瀚的大海中航行,由於濃霧、風暴、冰山、暗礁、機器失靈、與其他船隻相撞等等,都可能會發生意外事故。
  • 科學頑童的藝術人生——著名物理學家費曼二三事
    科學頑童的藝術人生——著名物理學家費曼二三事美國物理學家理察·費曼是20世紀最偉大的物理學家之一,除了為現代物理學作出過重要貢獻外,他還客串過鼓手、電視明星、黑客、泡吧客,並且做得有聲有色,被人們送上「科學頑童」的稱號。
  • 看物理學家怎樣用重整化群流模型重新理解視覺
    為了更好地理解流模型,我們先來看一個簡單的例子。假設我們有一個紅色的雙峰概率密度分布 p(x) ,如圖4所示,我們如何從這個分布裡面去進行採樣呢?當然,對於傳統的物理體系,局部粗粒化的規則是物理學家通過對物理體系的分析和人類的智慧來定義的。自然我們也會想到,如果生成型模型AI是大自然的一個假設(ansatz),那麼它能不能也自己定義局部粗粒化的規則,來分析出體系中哪些信號是局部的,而哪些信號是宏觀的呢?通過對這些問題的思考,我們一同提出了重整化群的流模型和重整化群的信息學理論。
  • 宇宙中隱藏的對稱性圖案——幫助物理學家揭示了時間起源的秘密
    在此後的近138億年裡,引力將物質拉向密集的星點,從而加劇了這種反差:現在,銀河系和仙女座星系的密度是宇宙平均密度的100萬倍。然後在20世紀80年代和90年代,宇宙學家開始思考,在宇宙膨脹期間,除了膨脹場之外,還可能存在什麼其他場,以及這些可能如何改變模式。人們知道膨脹場至少與引力場相互作用。
  • 關於我們的世界,物理學家仍然無法回答的 7 個未解之謎
    我們確實有一種稱為粒子物理標準模型的東西,它非常擅長解釋亞原子粒子之間的相互作用。標準模型也被用於預測以前未知的粒子的存在。以這種方式發現的最後一個粒子是希格斯玻色子,這個粒子是 LHC 的研究人員在 2012 年發現的。但是有一個問題。
  • 經過物理學家100多年的接力,人類終於了解了4.9%的宇宙——量子理論簡史
    經過100多年的接力,物理學家逐漸建造起量子力學的宏偉殿堂,並顛覆了我們對世界的認知,然而,直到今天,這些理論只幫助人類理解了4.9%的宇宙,剩下的更大部分的暗物質與暗能量我們仍然所知甚少。因為1920年代物理學界對矩陣這一工具尚不熟悉,所以基于波函數(wave function)與偏微分運算的薛丁格方程甫一誕生,便受到了當時物理學家們的熱烈讚賞。同年,在研究了 海森堡等人建立的矩陣力學之後,薛丁格證明了矩陣力學與波動力學的等價性。
  • 2019年考研「英語難」上熱搜,兩個單詞難倒無數學子
    2019年考研「英語難」上熱搜,兩個單詞難倒無數學子 「中國青年報」微信公號 2018-12-23 12:24
  • 楊振寧反覆推薦的物理啟蒙書,開啟每個孩子的物理天賦
    1907年任皇家學會會員,歷任該會秘書、副會長和皇家天文學會會長。1935年起主持皇家學院天文學講座。早年,金斯從事數學和物理學研究,在氣體動力學和輻射理論方面有重要貢獻。他修訂了英國物理學家J.W.S.瑞利提出的黑體輻射能量隨波長分布的公式,後人稱之為瑞利-金斯公式。
  • 10分鐘讀懂粒子物理到底是如何誕生的
    其實,這個問題不僅引發了哲學上的思考,更推動了科學家們的興趣。1897年,J.J.Tomson(湯姆孫)發現了陰極射線會被磁鐵偏轉,而根據磁性以及偏轉方向,他發現這個射線應該攜帶負電荷。接下來他又發現,所謂射線,其實是由許多粒子構成的,與其叫做射線,不如說是粒子流。進而湯姆孫測出了他們的荷質比(電荷與質量的比值),這個比例比那時候任何已知的粒子都大很多。
  • 世界上7大未解之謎,物理學家都無法解釋,我們對宇宙一無所知
    有科學家認為,在生物進化開始之前,存在著化學進化,簡單的無機分子反應形成負責的有機分子,但是這個過程又是怎樣進行的呢?有物理學家想要通過物理學的基本原理來解釋生命的起源,如果理論正確,那麼生命的由來就不足為奇。
  • 「模型匯總大全」高中物理:100個模型直擊高考考點,突破物理
    我想上高中的同學都知道,參照物是高一的第一章,剛接觸物理的時候,我們還能跟上老師課堂的進度,可是,越往後學,我們才發現物理是真的很難,尤其是對於邏輯思維能力較弱的女生而言,上物理課真的很「頭疼」。物理是小三門裡面最難的一科,但是如果能熟練掌握各類解題模型,那麼做題之時我們將會事半功倍。經歷了2020高考,想必物理的重要不言而喻,「一句話就是:不選物理,名校難進」名校,要選物理,保本科,也要選物理,因為機會增加,物理的吸引力即將大幅增加。
  • 楊振寧反覆推薦的物理啟蒙書,開啟每個孩子的物理天賦!
    《神秘的宇宙》問世以後,很快傳播到全世界,不久就誕生了中文譯本。1934年,開明書局出版了的周煦良先生翻譯的《神秘的宇宙》中文版。當時,正在崇德中學上初中的楊振寧,很有可能就是讀的這一譯本。金斯在這本書裡介紹了20世紀初物理學觀念上的重大革命,包括狹義相對論、廣義相對論和量子力學等。
  • 氫的史詩:原子模型
    雖然只是一個純粹的數字遊戲,但巴爾末卻向世人證明,原子譜線的背後一定有著某種不為人知的物理規律。誰能發現這個規律?巴爾末選擇另請高明,而自己還是繼續當自己的女子學校老師。今天的故事要從1897年開始說起。在這一年,約翰-湯姆遜發現了一種新的物質,這個物質便是電子,原子不可繼續分割的理論就此打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