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取消填寫論文期刊影響因子鼓勵發表在國內期刊的論文作為代表作;強調智慧財產權歸中方所有,第一單位為國外單位的論文不能作為代表作

2021-02-13 編輯之聲

12月18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會議通過《國家科學技術獎勵條例(修訂草案)》(以下簡稱《條例》),將近年來科技獎勵制度改革和實踐中的有效做法上升為法規。

這是《條例》自1999年頒布後的第三次修改,明確規定國家科學技術獎實行提名制度,且「三大獎」每年獎勵總數從原來的400項大幅削減至不超過300項。這兩大變化,呼應了科技界對國家科學技術獎的兩大主要關切:行政推薦導致公信不足、數量過多影響獎項質量。2017年5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改革方案》,提出的第一項重點任務就是改革完善國家科技獎勵制度。該方案要求改革現行由行政部門下達推薦指標、科技人員申請報獎、推薦單位篩選推薦的方式,實行由專家學者、組織機構、相關部門提名的制度,進一步簡化提名程序。

提名制在2017年國家自然科學獎評選中試行後,於2018年在國家科技獎評選中全面試行。

此次國務院常務會指出,要將過去主要由單位推薦改為專家、學者、相關部門和機構等均可提名,打破部門壟斷,並強化提名責任。

二是完善評審標準、突出導向。自然科學獎要注重前瞻性、理論性,加大對數學等基礎研究的激勵;技術發明獎、科學技術進步獎要與國家重大戰略和發展需要緊密結合,注重創新性、效益性。

三是堅持評審活動公開、公平、公正,對提名、評審和異議處理實行全程監督。

四是各地各部門要精簡各類科技評獎,注重質量、好中選優,減輕參評負擔,營造科研人員潛心研究的良好環境。

精簡提名材料,強化客觀佐證

11月28日,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工作辦公室有關負責人接受科技日報記者專訪,回顧一年來全面貫徹落實國務院《關於深化科技獎勵制度改革的方案》(以下簡稱《改革方案》)的新舉措,並介紹了2020年度科技獎勵改革的重點任務。

「今年在延續已有做法基礎上,我們進一步推出完善科技獎勵法規制度體系、改進提名方式、規範評審機制、提升國際影響力等改革措施,平穩有序開展了國家科技獎勵評審工作。」該負責人說,不僅重點修訂了《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委員會章程》等規範性文件,還研究制定專家遴選、授獎指標分配等規則辦法,推進法規制度體系建設不斷完善。

該負責人告訴科技日報記者,如國家自然科學獎提名書必備附件取消《知情同意證明》,改為知情同意記錄備查和完成人誠信承諾。同時,取消填寫論文期刊影響因子,鼓勵發表在國內期刊的論文作為代表作;強調智慧財產權歸中方所有,第一單位署名為國外單位的論文不能作為代表性論文。

值得關注的是,國家技術發明獎和國家科技進步獎提名書的「推廣應用情況」部分做了較大修改,體現在3個方面:

一是不再硬性要求開具《應用證明》,代之以技術合同、到帳憑證等客觀佐證材料;

二是突出獎種區別,國家技術發明獎側重「應用效果」,國家科技進步獎側重「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三是「近三年經濟效益」由原來固定表格改為文字敘述,以更好反映不同行業領域特點。

獎項數量做減法,提高質量

自設立以來,國家科技獎雖然在激勵創新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卻也出現一些不容迴避的問題。科技界人士曾反應,國家自然科學獎、國家技術發明獎、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這「三大獎」的數量過多過濫,限制了獎項水平,甚至滋生出搭車報獎、跑獎拉票等不良現象。

這次的《條例》修訂的一大關鍵詞是做減法。「三大獎」每年獎勵總數從原來的400項調整為不超過300項,並明確規定國際科學技術合作獎每年授獎數額不超過10個,以實現進一步精簡數量、提高質量。

事實上,近幾年來「三大獎」在數量上已經呈現出精簡化趨勢。2015年至2018年的獎勵項目總數分別為295項、279項、271項和278項,但依然較為接近300項。

敢啃硬骨頭 將一項項改革任務落到實處

在完善國家科技獎勵法規制度體系方面,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工作辦公室將積極配合司法部推動《國家科學技術獎勵條例》修訂發布,進一步修訂《國家科學技術獎勵條例實施細則》,從操作層面落實科技獎勵改革任務,細化提名和評審的機制與措施,並將實踐中成熟的做法予以制度化。

「通過完善提名工作、簡化公示內容、規範評審機制和加強專家庫建設與管理等,持續完善國家科技獎勵提名和評審機制。」該負責人強調,要堅決遏制「SCI至上」的老難題,2020年度國家自然科學獎提名書將取消填報「SCI他引次數」的硬性規定,規定「他引總次數」應明確檢索機構使用的資料庫。

為進一步提升評審的科學性和規範性,2020年將制定評審專家管理辦法,強化專家信譽評價、誠信記錄和動態調整機制。今後科技獎勵工作將探索建立根據我國科研投入產出、科技發展水平等實際狀況,分別確定各評審階段三大獎授獎指標數。

談到健全科技獎勵誠信監督機制時,該負責人透露,2020年將修訂出臺《國家科學技術獎勵異議處理辦法》,探索區別紀律類和學術類分類調查處理的程序和辦法,

進一步明確和強化相關主體在調查處理中的權責。同時,健全科技獎勵誠信調查處理機制,逐步建立誠信檔案和科研信用體系。

此次國務院常務會指出,強化誠信要求,加大違紀懲戒力度。在科技活動中違反倫理道德或有科研不端行為的個人和組織,不得被提名或授獎。提名專家、機構和評審委員、候選者等違反相關紀律要求的,取消資格並記入科研誠信失信行為資料庫。

來源:期刊論文投稿小助手微信公眾號

期刊編校質量審讀與差錯分析研修班

人民日報總結:寫作中數字的規範用法!

《人民日報》公布372個易讀錯詞語(建議收藏)

標點符號用法(完整版)趕緊收藏吧!

期刊編輯常用國際交流英語口語150句全國100+報紙編校差錯例析(字詞)

編校過程中常見的99例錯誤

收藏!論文標準結構及寫作規範

圖片學術不端行為的形式及防範人民日報發布:差強人意、不知所云等48個最容易用錯的成語

編輯工作常遇錯別字辨析

數學符號與數學公式的規範表達

國獎制度改革:取消SCI他引次數,取消論文期刊影響因子,鼓勵漢語盤點:2019年十大網絡用語發布

重磅發布 | 世界學術期刊影響力指數【附「世界學術影響力Q1、Q2學術期刊英文標點符號使用規範

最近紙媒失誤有點多,連「不忘初心」都錯得離譜2019年度出版專業技術人員職業資格考試成績已發布

課程名稱該不該用書名號圖書「質量管理2019」專項工作質檢結果公布 35種編校質量不合格學術論文為什麼要有參考文獻

關注丨出版物標點符號使用差錯四例

從質檢發現的問題談編輯如何提升編校能力

新華社譯名室:12個比較有代表性的譯名差錯常見政治性錯誤類型及解析

相關焦點

  • 中國人寫的好論文,大多發表在國外的期刊上?
    2018年,中國高校、科研院所等科研機構共發表SCI論文41.82萬篇,相比2017年增長5.7萬篇,增長率15.78%,是世界SCI論文總量6.8%增速的2.3倍。然而,這些來自中國的好文章,卻大多發表在了國外的期刊上。
  • 黑名單期刊發論文不得報銷,不唯論文數量,又一省發文破除「唯論文」!
    該文件主要目的在於落實國家相關政策,推動四川省的科技評價中「唯論文」不良導向。該文件主要包括實施科技活動分類考核評價,強調不把論文(代表作)的數量多少、影響因子高低作為量化考核評價指標或主要的評價依據;實行代表作制度,數量不超過3篇,且國內科技期刊論文原則上應不少於1/3。在論文發表方面,鼓勵發表高質量論文。
  • ...意見:高校職稱不能把論文等作為直接判斷依據,對國內國外期刊...
    日前,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和教育部共同研究起草了《關於深化高等學校教師職稱制度改革的指導意見(徵求意見稿)》,提到:克服唯學歷、唯資歷、唯「帽子」、唯論文、唯項目等傾向。不簡單把論文、專利、承擔項目、獲獎情況、出國(出境)學習經歷等作為限制性條件。
  • sci期刊發表論文有影響因子要求嗎
    sci期刊發表論文有影響因子要求嗎?影響因子是表徵期刊影響大小的一項定量指標,即影響因子說的是期刊,而不是論文。發表論文是否對sci期刊影響因子要求,還是要看有關單位的相關規定,有的單位會有,有的單位則沒有。
  • 論文發表期刊的影響因子多少合適
    在選擇期刊時,一般都會看它的影響因子,是評判期刊的重要標準,但並不是唯一標準。許多作者在選擇期刊時不知道影響因子多少合適。事實上,在這個問題上,主要取決於作者單位的要求。雖然一般而言,影響因子搞到期刊影響力大,但也不能把影響因子與論文質量等同起來。
  • 2020最新SCI期刊影響因子SCI+ SSCI經典論文分享
    重磅:2020最新SCI和SSCI期刊影響因子權威發布詳細全文連結:https://pan.baidu.com/s/1YfPs9xFSyXzvCw87c2wI5w提取碼:butg淡化當一所大學的工科學院教師和研究生們還停留在在核心期刊發論文,以實驗室條件下發表的論文數量和影響因子來強調自己的貢獻時,這個大學註定是要墮落的。
  • 破「五唯」,論文代表作制度上線,學術人的「春天」到了
    關於進一步完善論文「代表作」評價具體方法有:聚焦標誌性學術成果,強調標誌性學術成果的創新內容和學術貢獻,關注代表性論文對標誌性成果的支撐度和關聯度。運用基於定量數據和證據的專家評價方法,不將SCI、ESI等相關指標作為直接判斷依據。規定代表作中應包含一定比例的中國期刊論文,鼓勵優秀成果優先在中國期刊發表。
  • 論文,發國內期刊還是國外期刊?—新聞—科學網
    據統計,2016年,中國學者發表的期刊論文數已經接近100萬篇,SCI期刊論文也達到30萬篇,論文總量穩居世界第一,SCI論文數居世界第二。 SCI期刊中文名是《科學引文索引》,是美國科學情報研究所出版的一個期刊文獻檢索工具。
  • 重磅!教育部、科技部重磅發文:破除「唯論文」、「SCI至上」不良...
    SCI論文是發表在SCI收錄期刊上的論文,相關指標包括論文數量、被引次數、高被引論文、影響因子、ESI(基本科學指標資料庫)排名等,不是評價學術水平與創新貢獻的直接依據。強化代表作同行評議,實行定量評價與定性評價相結合,重點評價其學術價值及影響、與當次科技評價的相關性以及相關人員的貢獻等,不把代表作的數量多少、影響因子高低作為量化考核評價指標。
  • 【經驗】如何在SSCI期刊上發表論文?
    而對於志在同國際接軌、成為世界一流的國內眾名牌大學來說,SSCI也日漸成為一個新興話題。SSCI到底代表著什麼?有多大權威性?法學類論文如若想要發表在SSCI期刊上,是否存在有跡可循的經驗可供參考?本文僅涉及對如何成功投稿的技術性探討,僅代表參與者的個人觀點。同時申明,筆者贊同絕不能一味將國外標準奉為圭臬,但也不能在沒有充分了解一個標準的前提下對其進行批判。1.
  • 發表期刊論文字數要求多少?
    SCI論文在科研評價和職稱評定中得到高度認可,這也意味著SCI論文不易發表。除了SCI期刊的高使用標準外,還有許多預防措施未能引起作者的注意。那麼,發表SCI論文應該注意什麼?1 期刊選擇要發表SCI論文,我們應該尋找SCI期刊。作者可以通過下載SCI期刊影響因子表、閱讀文獻、相關單位推薦或尋找專業人士等方式查找SCI期刊目錄。
  • 國外論文發表【期刊論文】國外論文發表
    首先,我們必須接受大學生發表核心期刊的困難。第一作者的碩士和博士學位發表在北核心,很少在南核心。至於本科生,就更難了。即使你寫了兩本書,你也不能出版。要說對本科生存在歧視,可以肯定的是,論文的發表還需要考察你的學歷和職稱。因此,適合廣大大學生的期刊仍然是一種普通期刊,但這也符合不斷學習的規律。畢竟,一開始沒人能出版頂級期刊,對吧?但這並不意味著本科生不能發表核心期刊。
  • 超90%高水平論文投國外 國內科技期刊路在哪—新聞—科學網
    國內科技期刊還處於初級階段 平均影響因子低於國際總體平均值,更遠遠落後於美、英、德等學術期刊出版強國 「我國每年產出數百萬篇學術論文,90%以上的高水平論文投向了國外期刊!」前不久,在中國科協和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主辦的第十屆科技期刊發展論壇上,中國科協黨組書記尚勇發言語驚四座。
  • 博士申請要幾篇論文才算穩?附最新期刊影響因子(IF>5)
    當搞學術的提及發表文章時,通常採用核心期刊與非核心期刊這種分類方式,所謂核心期刊其實就是由一定的遴選體系篩選而產生的期刊,目前,在國內一共有7大核心期刊遴選體系:1.北京大學圖書館「中文核心期刊」;2.南京大學「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CSSCI)來源期刊」;3.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中國科技論文統計源期刊
  • 論文發表期刊等級分類
    很多人面對職稱晉升時,都會要求發表相應行業的論文,級別越高,對論文的要求也就越高,所以今天就為大家介紹一下論文發表期刊的等級分類,大家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選擇期刊。
  • 代理中介自揭論文發表期刊「版面買賣」內幕
    此外,國外重要學術期刊、出版社等都有相關的「反剽竊」軟體,可以通過搜索關鍵詞等操作,儘可能防止文章剽竊的現象,「然而據我所知,國內雖然也有相關單位在使用類似方法,但由於成本太高,仍然沒有辦法對剽竊現象有效遏制。」蘇忱指出,審核、識別機制的缺失,使得國內通過學術期刊發表文章造假的成本低廉,「『造假』被發現的可能性小,投機成功的可能性卻很大。」
  • 破除「唯論文」不良導向!教育部:不得將在學術期刊上發表論文作為...
    《意見》明確提出了10個「不得」的底線要求,即:不得簡單以刊物、頭銜、榮譽、資歷等判斷論文質量,防止「以刊評文」「以刊代評」「以人評文」。不得過分依賴國際數據和期刊,防止國際期刊論文至上。不得為追求國際發表而刻意矮化醜化中國、損害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
  • 科技部發文整頓「唯論文」和「SCI至上」,你的學術生涯可能迎來這...
    發表「國內科技期刊論文」將得到重視(一)對於基礎研究類科技活動,注重評價新發現、新觀點、新原理、新機制等標誌性成果的質量、貢獻和影響。對論文評價實行代表作制度,根據科技活動特點,合理確定代表作數量,其中,國內科技期刊論文原則上應不少於1/3。
  • SCI論文獎勵會最終被取消嗎?科研績效該如何評價
    科研成果的載體和展現模式體現為技術轉讓,直接給企業和地方經濟帶來顯著利潤;發明專利的授權和SCI/EI期刊論文的發表,甚至國內核心期刊論文的發表也是呈現科研成果的重要手段,特別是對於基礎學科研究領域更是如此。期刊論文發表是宣示科研成果智慧財產權的最快有效方式。期刊論文發表是宣示科研成果智慧財產權的最快有效方式。
  • 中文學術期刊的論文,還有沒有用?
    今天看到一篇文章《中文學術期刊還有用嗎?》,主要討論了中文期刊目前存在的一些問題。例如,中國每年發表的SCI論文數量,全世界第二,但是這些論文有90%多都發表在國外英文期刊上。例如,中國的中文學術期刊影響因子,雖然每年都在很慢地提高,但是很多中文期刊的評價和口碑還是很差。例如,部分中文期刊審稿時間太長,處理論文稿件的速度明顯低於國際期刊的平均處理周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