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智能化正在改變世界。
《智能時代:大數據與智能革命重新定義未來》一書中預言:「在過去被認為非常難以解決的問題,會因為大數據和機器智能而迎刃而解。同時,大數據和機器智能還會徹底改變未來時代的商業模式,很多傳統的行業都將採用智能技術實現升級換代,同時改變原有的商業模式。」這其實指向的就是產業智能化。
而從數字經濟的角度,人工智慧等技術並不會獨立存在,而是會融入到雲平臺中,成為智能化的生產力,這就是雲智融合的意義。
2020年5月,百度智能雲戰略調整中提出雲智融合的戰略思路,並在8月20日的智能計算峰會上首提AI-Native理念。而在12月17日的「ABC SUMMIT2020百度雲智峰會」上,百度智能雲又凸顯了「雲智一體」的競爭優勢。
我們知道,雲智融合是國內雲計算巨頭的共識,而百度智能雲所倡導的雲智一體,並不是簡單的將雲與智的能力相加,而是通過對雲原生與AI原生的重塑,使之變成一種真正的智能基礎設施,賦能千行百業的數位化轉型,並以此來融入新基建。
如百度首席技術官王海峰所說:「百度大腦是智能雲的核心基礎,經過10年積累,百度大腦已經發展成核心技術領先的軟硬一體AI大生產平臺,為各行各業賦能的AI新型基礎設施。」進一步夯實了百度智能雲,站在雲智一體的視角,驅動產業智能化的決心。
雲智原生,推動傳統行業從0到1
2021年將是中國新經濟周期開局之年,「十四五」規劃建議中多次提到「人工智慧」與「產業升級」,這意味著產業智能化升級已成趨勢。
正是通過人工智慧這一「能力」的融入行業,大幅提高生產效率,推動了人工智慧在行業場景的規模化應用,才形成了產業智能化的真正價值。
尤其是年初的疫情,讓我們意識到智能化的重要性,智慧的社區服務幫助政府實現了精細化的防控,智能測溫和人臉識別,讓交通樞紐不再成為疫情傳播的途徑。可見,人工智慧的賦能讓很多傳統行業發生了智變,這其實驅動了傳統行業從0到1的智能化升級。
但也必須承認,每個行業邁向智能化,還存在很多「鴻溝」。
比如AI技術創新和行業應用場景之間,還有一定的落差,有AI技術能力的企業缺乏場景,而傳統企業擁有足夠多的場景,但卻缺乏AI的人員和能力。尤其是,許多傳統企業需要跨出從0到1的關鍵一步,也涉及到企業如何建立AI能力平臺,企業AI應用如何實現自動化、規模化,避免重複造輪子等難題。
很明顯,AI與產業和應用的融合超越了技術本身,這就需要一種AI-Native的能力,將AI逐漸能力化,成為行業智能化的基礎設施。而雲計算又是釋放AI-Native能力的重要平臺。
這就是為什麼百度智能雲提出「雲智一體」的原因。
百度本身就原生於雲,天生具備雲原生能力,如今又提出AI-Native,雲與智都具備了Native的能力,這種「雲智原生」最容易達到「雲智一體」,幫助千行百業從0到1走向的智能化升級。
智能計算背後的點點滴滴
如今,AI-Native已經成為了推動創新技術融合的粘合劑,成為它們的一種「能力」,例如以人工智慧推動製造業、農業、物流、金融、在內的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形成了智能製造、智能農業、智能物流、智能金融這些新的產業。
而當這些智慧行業的融合,就自然形成了智慧城市,而智慧城市又代表了新基建和數字經濟的成果。
不難發現,AI-Native實際上作為最小的驅動因素,驅動了整個新基建的提速。據IDC的數據顯示:得益於安防、城市大腦等AI應用場景的帶動,AI在行業滲透,推動了政府、交通、公共事業、健康等行業的智能化提速,就是一個典型的證明。
目前,百度智能雲面向行業的解決方案已有豐富落地成果,例如在智慧城市建設中,百度智能雲聯合合作夥伴打造的海澱城市大腦,構建新一代城市智能基礎設施;在工業製造領域,百度與貴陽經開區合作打造AI技術和工業網際網路應用相融合的AI工業網際網路平臺,另外還攜手中國建材集團打造智慧物流的業務應用,實現企業經營的降本增效;面向智慧金融行業,百度智能雲與浦發銀行一起打造了業界首個金融數字人,實現「一人」服務千人;為助力「健康中國」,由衛健委牽頭,百度聯合中華醫學會、國家基層糖防辦共同打造了國家基層糖尿病醫防融合智慧管理應用示範項目……
這一個又一個的智慧案例,背後凝聚了百度智能雲圍繞智能計算戰略,打造的一個又一個的核心技術能力。
作為智能計算的最小業務單元,計算晶片是算力普惠的保證,百度自主研發了雲端AI通用晶片—百度崑崙,其中百度崑崙1已實現量產和應用部署,量產約2萬片,性能相比T4 GPU提升1.5-3倍;百度崑崙2預計在2021年上半年實現量產,與百度崑崙1相比性能將提升3倍。
同時,百度的「太行」彈性裸金屬伺服器,支持百度崑崙晶片,新的百度太行彈性高性能計算實例發布,提供高性能計算和高速互聯能力,結合集群管理調度,飛漿軟硬一體協同優化,為AI、HPC等場景提供完整軟硬解決方案。
可見,從晶片級起步,百度智能云為智能計算的普及,提供了全面的AI算力,這些核心技術也可以看做是智能計算的「基石」。
而在應用端,智能視頻是最有可能被引爆的場景,如AI安防。所以,百度智能雲又發布了基於應用開發平臺的智能視頻雲。如王海峰所說,「百度智能雲,已經從基礎設施的AI計算集群、AI晶片,到工程平臺的飛槳、雲原生,以及應用開發平臺的視頻雲、區塊鏈等,通過雲智一體、端到端的方式,便捷高效支持產業的智能應用。」
推動產業智能化,融入新基建
新基建本身是舊基建與新興科技的結合,是雲和AI技術與行業實踐的結合,這與百度智能雲的理念是一致的。新基建也不是單點的智能化化,它代表的是一種行業普惠,是千行百業的智能化,這與百度智能雲倡導的產業智能化也是不謀而合。
按照王海峰公布的數據,自5月18日百度智能雲定下「以雲計算為基礎,AI為抓手,聚焦重要賽道」新戰略後,AI與雲融合更加緊密,產業智能化升級實現新的突破。同比去年,百度智能雲AI Cloud活躍客戶數增長65%,在權威機構的評測或報告中百度AI Cloud、質檢雲等多項排名第一,還擁有多次獲選頭部廠商、標杆案例等優異成績。
實現產業智能化,依靠百度一家企業的能力,明顯是不夠的,百度智能雲也始終秉持的開放的原則,希望呼籲業界同仁共同完善產業智能化的「朋友圈」。
所以,面向行業生態建設,百度智能雲推出了雲智生態計劃,將扶植1萬家合作夥伴。百度智能雲將與合作夥伴一起,建設雲智新生態,並為合作夥伴提供150億扶持,並設立30億基金。王海峰表示「百度智能雲的快速發展,離不開生態夥伴的支持、協同和共同成長。我們期待繼續緊密合作,共建雲智新生態,共贏生態繁榮。」
面向人才生態建設,百度正積極為產業智能化升級培養人才,截至目前,百度技術生態已培養超過100萬人才;未來5年,百度還將聯合社會各界培養500萬技術及產業人才,為中國智能經濟和智能社會的發展提供人才保障。
勞倫斯·彼得告訴我們:一隻木桶能盛多少水,並不取決於最長的那塊木板,而是取決於最短的那塊木板,這就是著名的短板原理。
很明顯,在產業智能化的漫漫徵途中,百度智能雲正通過一次次的架構調整,雲智一體的戰略聚焦,橫向做大生態,縱向加快技術迭代,不斷補齊「短板」。以全面的能力,推動產業智能化升級,並以此來融入新基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