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人類來說,宗教到底意味著什麼?

2020-12-12 南風窗

近年來,公眾對宗教的看法發生了一些變化。曾經被無神論者們視為「邪惡」根源的宗教,如今被認為是人類社會中積極而必不可少的部分。

秉承不可知論的歷史學家湯姆·霍蘭德在最新的著作中承認,基督教是西方文明的根基;無神論哲學家約翰·格雷一再強調,無神論並不是理性人的自然天性;理察·道金斯表示,只要宗教還能阻止人們做壞事,它就是對社會有益的。

宗教無疑會引發血腥衝突,但它也促進了一些親社會行為。根據考古學發現可知,我們的祖先除了要填飽肚子,還生活在一個充滿意義的符號世界中。

進化心理學家羅賓·鄧巴在他的《人類進化》(2014)一書中總結道:「解剖學意義上的現代人類的出現,是人類進化歷史中的重要轉折點,因為隨之到來的還有前所未有的文化。」而且,伴隨文化出現的還有宗教。

起 源

迄今,關於宗教起源的假說主要分為兩大類——「大神靈」理論(Big Gods Theories)和「虛假代理」理論(False Agency Hypotheses)。

「大神靈」理論認為,先民構想出具有懲戒能力的神靈,以警示人們越軌行為背後的巨大代價,從而構建維繫社會秩序的紐帶;宗教將人們對神靈的敬畏轉向人世,激勵他們行善事,促進社會整合。

然而,「大神靈」理論受到了廣泛批評。

在德國馬克斯·普朗克人類歷史科學研究所,約瑟夫·瓦茨調查了「大神靈」在史前人類社會和當下狩獵採集部族中所扮演的角色,發現「大多數存在『大神靈』觀念的社會,都和一神信仰有關,這是一種近似於『上帝』的觀念,它在龐大複雜的社會出現之後,又繼續發展了幾千年」。

也就是說,「大神靈」並不是宗教的普遍特徵,它們的存在與大規模社會有相關性,但並非因果關係。

「虛假代理」理論也不具有更好的解釋力,該理論幾乎將先民想像成迷信而且神經質的傢伙:他們認為灌木搖晃是因為神靈,而不是風。但是,先民的這一認知錯誤在進化歷程中反而是有利的,因為灌木搖晃還可能是捕食者出現了,其結果就是那些相信超自然力量的先民更有可能存活下來,而那些不相信的人死去了。這意味著進化選擇了那些錯誤認知。從此,宗教幻想成了人類認知經驗的一部分。

然而,該理論很容易被駁斥,對今天的土著部落進行觀察,會發現他們對自己生活的環境有著充分的認知。他們知曉周圍環境將要發生什麼,並儘量不犯錯誤,這才是他們得以生存下來的真正原因。

「出 神」

100多年前,法國社會學家埃米爾·涂爾幹(émile Durkheim)認為,社會集體活動能產生一種被他稱作「集體歡騰」的體驗。當人類聚集在一起演奏音樂、參與儀式的時候,就會產生集體歡騰的感受。即便儀式結束,這種感受也將長時間地縈繞在參與者心中,揮之不去。

△埃米爾·涂爾幹是社會學的三大奠基人之一

也就是說,集體歡騰的體驗,是一種宗教的或類似宗教的集體凝結力量。

涂爾幹的這一解釋,在關於宗教起源的「出神理論」(the Trance Theory)中再次出現。該理論認為,在舊石器時代,人類祖先的集體歡騰體驗,讓他們的意識狀態發生改變。由羅賓·鄧巴領導的一個牛津大學多學科團隊,正在研究和發展這一理論。

△羅賓·鄧巴是牛津大學的進化心理學家,其領導的一個多學科團隊,正在研究和發展關於宗教起源的「出神理論」

該理論讓鄧巴饒有興趣,在一定程度上是因為它抓住了宗教現象中的一個關鍵部分,而這正是「大神靈」理論和「虛假代理」理論所欠缺的。

「這不是神學理論中的細節,而是真實而原始的情感體驗,其中有關超越感的神秘因素,只有在出神狀態中才能被充分感受。」鄧巴指出,超越感和彼岸世界,在任何形式的宗教體驗中,都有一定程度的呈現。

那麼,該理論如何解釋人類進化?在今年的牛津國際科學和宗教協會會議上,神學教授西莉亞·德恩-德內蒙(Celia Deane-Drummond)講述了直布羅陀獼猴的有趣行為。人們將相機綁在獼猴身上,以追蹤它們的行蹤。

其中一段錄像顯示,有時候,獼猴會盯著日落這樣的壯觀場景出神,對身旁的誘惑置之不理——比如一棵無花果樹,這在平時可是不可抗拒的誘惑。顯然,獼猴被眼前的景象震懾住了。

鄧巴認為,幾十萬年前的古人類,在這個基礎上又往前走了一步,他們開始有目的地演奏音樂、跳舞和唱歌。當這些活動中的同步性和集體性變得足夠強烈的時候,個體就有可能進入「出神」狀態。

這期間,他們不僅能感受到當下場面的恢弘,還能體驗彼岸世界的神秘:他們遇到了祖先、神靈和神獸,這些身臨其境的體驗極具誘惑力——所謂的宗教熱忱也由此誕生了。這在一定程度上,是因為「出神」狀態促進了內啡肽的大量分泌,從而有助於緩解壓力、增進群體聯結感。

換句話說,這種被改變了的意識狀態,在人類進化歷程中被證明是有利的:人類渴望通過與他人聯結獲得集體狂歡,這將帶來一場社會變革,因為這意味著社會群體可以通過分享強烈的情感體驗,實現群體規模的壯大。

儀 式

「出神」狀態通過促進內啡肽的分泌來實現社會聯結,該假設是可以被測量與證明的。通過對不同宗教場所中的現代宗教儀式的考察,研究者證明它們確實促進了內啡肽的分泌,從而產生親社會效應。

即便在具有較少集體同步性的英格蘭禮拜儀式中也是如此。在那裡,人們只是一起站著唱歌、跪下祈禱,而有些宗教儀式更具狂歡性,還包含跳舞、吟唱。

部落社會中也存在類似的機制。鄧巴在《人類進化》中提到這樣一個例證:在南非的聖布希布族中,當大家族的關係因爭吵而開始瓦解的時候,「出神」狀態的舞蹈更有可能發生。有損家族關係的不公、傲慢、冷落,通過「出神」狀態似乎被一筆勾銷了,家族秩序得以恢復。

「出神」理論還有一個優勢:它是能給人帶來高峰體驗的宗教儀式,不需要推測古人是否信仰神靈與靈魂。它另闢蹊徑,從儀式的角度來把握「宗教」一詞所涉及的多種不同現象。

「宗教什麼時候產生並不是一個好問題,因為宗教不只是一個現象,」康乃狄克大學的宗教人類學家理察·索西斯說道,「超自然力量和道德倫理等各種因素,在什麼時候開始匯聚在一起,才是一個好問題,而答案就是,它們總是通過儀式相遇。」

進入新石器時代,人類歷史發生了另一個變化:人類祖先不僅能維繫更大的群體,還能建立更大的定居點。當村莊和城鎮出現的時候,它們極大地增加了社會壓力,這就意味著需要新的手段來處理這些壓力。

教 義

在「教義宗教」中就能找到釋放社會壓力的方法,它是通過宗教系統的建立來實現的,其中包括牧師這種神職人員的職業化,以及寺廟、神殿這樣的神聖空間的出現。教義宗教的特徵,使得它可以復現原先僅基於薩滿儀式的宗教熱忱,並且增強了宗教信仰的親社會效應。

△薩滿是北方民族的原始信仰

因為,以神聖空間、祭祀和盛宴這樣的視覺化形象出現的宗教教義,確立了祖先、神靈或上帝的存在;它賦予歲月流轉與生活日常以意義,同時將由「出神」狀態中獲得的超越性體驗,轉化為由雄偉的寺廟與神殿帶來的實實在在的體驗。

「教義宗教」所延續的早期信仰中的親社會效應,確實讓人類社會群體變得越來越壯大。

然而,在宗教經驗被制度化之後,宗教內部的一種緊張關係也出現了。在舞蹈與追逐中獲得的身臨其境的「出神」體驗,與一座宏偉建築帶來的精神升華,畢竟是不同的。後者的感受似乎總要單薄一些,前者所感受到的那種鮮活,是很難被整合到一種制度中去的。

因此,一定程度上的「祛魅」,似乎就成了大規模社會凝聚所必須付出的代價。

和 解

此時,宗教似乎陷入了兩難:採用呆板的儀式,卻能保證宗教所具有的社會功用;保留原始信仰儀式中的歡騰與鮮活,卻導致社會失序。宗教會同時帶來血腥暴力和社會善行。

這正好體現了「出神理論」的另一個特徵,就是它同時存在兩個解釋維度:一者強調精神層面的誘惑力,另一者強調社會層面的功能需要。這是至關重要的結合,人類祖先必須在物質與精神層面上同時具備生存能力;單方面的技術進步,或者單方面的社會進步,都會讓人類的發展變得不可能。

人們常說,今天的人類遇到了很多麻煩,從政治主張的兩極化到社交媒體上的口水戰,都源於我們的部落主義本性:我們總是傾向於認同一個群體,同時妖魔化其他群體。

致命的是,這種傾向幾乎深植於人類的進化史。無論在哪個領域,我們都註定要與別人發生衝突與爭鬥。如果「出神理論」的解釋是合理的,那麼它就說明,人類進入群體生活是因為人類在「出神」狀態中,獲得了一種超越性的體驗。正是這種超越性,讓人類祖先彼此聯結到一起,走向更大規模的社會。

如果我們渴望歸屬感,那麼我們也會渴望與「更多數」相連。這個「更多數」,我們可以用無數種方式構想它。它也許會幫助我們超越部落主義和二元對立思維,緩解社會緊張局面。

如果它曾幫助我們的祖先生存了下來,那為什麼不能幫助現在的我們渡過危機呢?

編譯 | Fiona

編輯 | 榮智慧 rzh@nfcmag.com

排版 | 鄧書婷,STAN

猜你還想看

圍觀

地產大佬吃虎迷局

故事

最矯情的人,都在網易雲音樂的評論裡

相關焦點

  • 如果科學家證實了靈魂的存在,對人類來說意味著什麼?長知識了
    人類到底有沒有靈魂,這是自古以來就在爭論的話題之一。縱觀歷史的長河中,鬼神之說幾乎每個時期都會有,只是在越來越理性的今天,人們不願意相信傳說,只會通過科學去理解。那麼,如果有一天,人們利用現在的科學證明了靈魂是存在的,那麼這對於人類來說意味著什麼呢?
  • 頭髮對女人來說意味著什麼
    不僅僅只在乎穿著妝容,頭髮也成為了我們的重點關注對象~ 頭髮對女人來說,到底意味著什麼?在古時,歷來有「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一說,足以證明古人對頭髮的重視。對於古代女子而言,頭髮是絕對不能輕易剪斷的。否則會被視為寓意不祥,更有甚者會受到刑法。
  • 人類的死亡意味著什麼?科學家用量子力學佐證,死亡後意識永存!
    導語:人類的死亡意味著什麼?科學家用量子力學佐證,死亡後意識永存!我們每個人的生命都是隨機開始,然後又隨機結束,沒有任何人能夠預料到自己生命的起止。而生老病死又是每個人必須經歷的事情,雖然很多人對於死亡這件事情都抱有好奇的心態,但是出生和死亡對每個人來說都是只有一次機會的,因此即便是怎樣好奇,所有嘗試過死亡的人也都沒有機會分享這種體會了。不過話說回來,對於死亡有科學家卻做出過另一種解釋,他們認為人類的死亡其實並不是徹底的結束,因為人類的意識還會在軀體死亡之後繼續活動。這究竟又是怎麼回事呢?
  • 人類存在的意義到底是什麼?對於宇宙來說,地球都是可有可無的
    人類的存在,對於地球意味著什麼?也許只是匆匆過客地球文明發展繁衍至今,我們自認為偉大,是宇宙中特殊的智慧生命,但是從浩瀚無垠的宇宙的角度來看,人類之渺小又譬如沙海一粒沙子,毫不起眼,毫不特殊。人類存在的意義到底是什麼?
  • 宗教對人類社會的意義 化解科學一元的困境
    在一切科學無能為力,或人類理性難以插足之域,求助於想像是人類思維的慣性。不僅如此,人類認識的階段性、科學探索的過程性和局限性,也為想像和信仰留出寬敞空間。也正因如此,宗教自由是人類精神活動的重要內容。人類歷史經驗證明,生活於世界的人不能沒有信仰,信仰是滋養人類心靈的陽光,並且信仰一旦形成,便難以被強制消除或加以替代。
  • 基因編輯對於人類到底意味著什麼?
    基因編輯技術就是一把雙刃劍用好了確實可以給人類文明帶來積極的影響,但是如果控制不好或者沒有好的監察系統,只會給人類帶來無限的災難。基因編輯技術就像是潘多拉的魔盒,如果打開了就再也收不住了。所以個人的看法是:無論出於什麼目的,基因編輯技術絕對不可以在人類身上應用。
  • 生殖意識的產生對人類到底意味著什麼?
    不過對於大部分物種而言,交配並沒有什麼別的目的。然而,性愛對於屬於靈長類動物的我們而言卻有著其他用途——性愛能夠幫助人類繁衍子孫後代。人們想要了解關於性愛和自己究竟從何處而來。多少人為此冥思苦想,而思考結果反過來對人類的發展產生了根本性的影響:從性愛、結婚、撫養子女到組成家庭、社會和同盟,一切的人類行為都與關於性愛和自身來源的思考有關。
  • 科學和宗教到底有什麼關係?
    但不是通過問一些權威人物,而是通過找到一種方法來問宇宙本身:通過徹底的實驗,觀察和測量來理論化並進行測試,能形成一套理論想法的能力並推斷和計算這個想法的物理意義是什麼,收集數據來測試這些影響,然後得出結論是科學思維的標誌。(圖注)對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進行了無數次的科學實驗驗證,使之成為人類有史以來最嚴格的限制。
  • 「上帝在看著你」:人類為什麼還是不能擺脫宗教
    對於理察·道金斯、丹尼爾·丹內特、薩姆·哈裡斯和其他當代的無神論者來說,以上的結論無疑是可憎的,對於他們來說,宗教就是混合著謊言和幻覺的毒藥。這些新無神論者的想法是天真單純的。他們的觀念來自理性主義哲學而非進化論,認為人類的思維總是希望能夠準確地再現世界。這就產生了一些疑問:為什麼在不同歷史時期和地點,大多數人們都擁有某種宗教信仰?
  • 《格格不入》:歸屬感對人來說到底意味著什麼?
    歸屬感到底意味著什麼?歸屬感意味著牽掛與溫暖。無牽無掛者方可成功?其實每個人的心中都有一個惡魔,只需要一個小口便可將其放出,而心中走了牽掛,便再也不能將其放出了。在空空蕩蕩的世間,這份歸屬讓人有了溫暖,也有了煙火氣。
  • 讀《宗教社會學》有感——宗教信仰對人類社會的影響
    宗教信仰對人類社會的影響除了人們的生活、精神、性格等方面,還包括對政治經濟等方面的影響。有人類的地方就有宗教的存在,宗教是人類心靈的必需品。宗教對人類社會的影響極其重大,不管信仰哪種宗教,它都在影響著人們的方方面面,從宗教意義上來說,有團結民族,安撫人心,穩定社會的功能利益,甚至在人們的生活中或精神上取到了指導性的作用。可見宗教信仰對人類社會的影響之大,值得討論一般。
  • 科學能從宗教中學到什麼,新一代無神論者試圖挑戰人類信仰
    自布勞伊去世以來的60年間,科學與宗教之間的鴻溝似乎一直在加深。超宗教團體否認進化的現實意義,而新無神論者則認為宗教是非理性的。甚至科學家也開始質疑,人類面臨的生存威脅例如氣候變化和冠狀病毒大流行是否超出了科學的範疇?
  • 科學與神學的最大矛盾是什麼?上帝只是人類弱點的產物
    我們總說學習科學,相信科學,那科學到底是什麼呢?或許沒有百分之百準確的定義,但是科學一定是具有懷疑精神的,因此或許我們可以這麼理解科學,它是發現積累並公認的普遍真理或普遍定理的作用,在理性客觀的前提下用知識與實驗有力地闡明事物運作的明確規律。
  • 對人類理性來說:所有期望都指向人類的幸福
    人類理性指向幸福什麼是理性?或者,理性如何體現?這是每個人內心中都會升起的疑問。小編並沒有抽象地解答什麼是理性的問題,而是分析了理性在不同領域中不同的運用。不同的運用體現出理性的不同能力:我的理性——包括思辨理性與實踐理性——所關心的,可概括在下述三個問題中:1.我能認識什麼?2.我應該做什麼?3.我可期望什麼?小編認為:第一種能力是純理論的,解決對外在自然世界的認識問題。第二種能力是純實踐的,解決社會世界的道德規範問題。
  • 「藍顏知己」,對女人來說,意味著什麼?
    什麼叫藍顏知己?用官方的解釋,也叫碳粉知己,指的是一個與女性在精神上獨立,靈魂上平等,並能夠達成深刻共鳴的男性朋友,這是一種游離在親情、愛情、友情之外的第四種感情,每個女人在骨子裡,都有一個情節:想擁有一個藍顏知己,那麼對於女人來說,藍顏知己到底意味著什麼呢?
  • 人類正常體溫可能不再是37度?這意味著什麼?
    人類正常體溫可能不再是37度?這意味著什麼?沒有想到今年人類的體溫竟然突破了一個新的「高度」,當大家開始意識到自己的體溫已經低於37度時,心情是美好的,但是自己的體溫如果高於37度,那麼這也意味著自己將會受到一種特殊的「保護」。
  • 宇宙學和宗教學,到底哪個對人類更有用?
    這三位物理學家大大豐富了人類對宇宙的認知。物理學或者宇宙學的研究方式是什麼?那就是觀察和數學計算,一板一眼,精細無比,不允許任何模糊的存在,一切想當然的想法和結論都被物理學嗤之以鼻。所以物理學對應的學科是什麼?那當然是神學或者是宗教學。
  • 讀書對於一個孩子來說,到底意味著什麼,早點知道該多好
    讀書,對於孩子來說,到底意味著什麼?杜杜老師覺得書是孩子們最好的朋友,書能讓孩子們不斷進步,成就美好未來。那麼怎麼培養孩子的讀書習慣呢?(二)孩子到底該讀什麼樣的書?在生活中,總遇到家長向老師詢問,孩子到底該讀什麼書?或讀什麼書進步快?在這裡,杜杜老師請家長不要心急,孩子讀書就像吃飯一樣, 需要一口一口地吃,書要一點一點地看。
  • 生育對女性來說,到底意味著什麼
    生育對女性來說是什麼?這幾天,大姨看到了一個「毀三觀」的話題:「一個女人最大的失敗是沒一個兒女」,底下還有不少支持者:不生孩子還算是女人嗎?生育對女性,到底意味著什麼?生或不生,只是個人選擇的生活方式,女性的價值也不是因為有個子宮,甚至,生育對女性來說,還是一種自我犧牲。尤其對女性的身體健康,是弊大於利的。大姨來分別分析下生育的利與弊。生育給女性帶來的益處首先,要來闢個謠:生孩子能讓胸變大?
  • 宗教,哲學,科學之間的聯繫以及對人類發展的影響
    對於群體的發展,秩序是至關重要的,宗教的出現,建立了一套相對完善的秩序,對人類社會得以長期穩定的進步與發展至今可能有著決定性意義,雖然我們在今天對宗教有了更客觀的認識,但是在當時那種混亂無序的情況下,對人類社會來說無疑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