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來,關於該創業還是該打工的討論越來越多了。此前李嘉誠說過:「打工是最愚蠢的投資,浪費自己的青春。」可事實上,打工真的有他說得那麼沒有用嗎?其實這話可以拆開來看。
「打工」可以分成兩種狀態,一種是心態,一種是行動。李嘉誠所指的「打工」,其實是認為如果人的心態一直是打工心態,那麼就是在浪費自己的青春。
而為了更好的生活,選擇打工攢到第一筆金,並努力奮進改變自己人生的方式,正是李嘉誠一路走來的最好詮釋。這兩種情況下,選擇打工是很明智的。
一、實力不足、各方麵條件不成熟的時候
其實李嘉誠在14歲的時候,就開始外出尋找工作賺錢了,可那時候他年紀太小了,沒有企業願意用他,所以他最終只能找到了一家茶館,做最基礎的端茶遞水的工作,他特別珍惜這來之不易的工作。
即便最初,他覺得這份工作很低端,學不到什麼東西,可他卻漸漸地從來茶館喝茶的人身上,總結出了一套識人辨人的方法。
因為來喝茶的人身份各異,三教九流的人都有,各有各的特點。李嘉誠就通過觀察他們的舉止,並利用機會向他們討教聽不懂的問題,久而久之,他學會了察言觀色和識人。
後來李嘉誠創業之後,在茶館中學到的本事,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其實這時候的李嘉誠,若是以打工者的心態來做這份低端的工作,可能早就放棄了,可他那時候拋卻了打工心態,而是以一種進取的心態去做好工作,這才學會了識人。
實際上,李嘉誠要表達的意思就是,希望年輕人在打工的過程中,不要以打工的心態磨洋工,而是以積極地態度學習吸納更多的東西,為以後的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
二、你的能力撐不起自己野心的時候
赫赫有名的李開復,從1990年開始打工,先是進入了美國蘋果公司、而後跳槽到矽谷圖形公司SGI、微軟、谷歌等大企業擔任要職,直到2009年才下定決心離職,一舉創辦了創新工場。他有19年的時間都在持續打工,可這算是愚蠢的投資嗎?
要知道,李開復在那19年裡,每一次都身居要職,不僅學習了新的知識、理念,還建立起了獨一無二的人脈圈子,為之後的成功打牢了基礎。
就連京東的創始人劉強東,也曾在日企打過工,那時候他在打工掙錢之前,也是老闆,因為創業失敗不得不打工掙錢還債,但是他內心依然是不服氣的,他想著進入日企後,在這家企業裡學習更多的東西,就留了下來。
原本按他當時的薪資水平,年薪也就三四萬,可因為他的堅持和拼勁,一年下來賺了十幾萬元,同時也讓他學到了更多的經驗。
所以,沒有必要糾結打工是不是愚蠢的,當你自身實力還需要進一步加強的時候,選擇一家對你有幫助的企業去打工,能夠以最快速度學習本事。而且在此期間,你能好好安定下來學習,攢經驗、資源以及本錢,當時機成熟之後,就能夠一飛沖天。
正因為如此,現在許多成功的商業人士在回顧自己的打工生涯時,都會感謝自己當年的老闆,很珍惜當年的「打工」時光,但他們其實早就從單一的打工模式中跳脫了出來,早早地為自己今後打牢了基礎。
本文由新業財經原創出品,未經許可,請勿轉載,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