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包獎品少了
中國的傳統紅包習俗進入「數位化時代」,讓很多中國人的「荷包負擔」減輕不少
有一個單位就把頭等獎的獎品從iPad換成了牙膏
「裝著現金的紅色信封」———英國路透社等多家外媒如此向西方讀者介紹中國的傳統紅包。報導指出,對於不少中國人來說,春節就意味著得送或收紅包這種傳統禮物。
今年春節,不少細心的外媒發現,受中國反腐行動的推動,最典型的紅包或壓歲錢文化正在悄然發生著變化。
負擔小了,紅包數位化
「春節要給周圍的孩子和未婚青年發紅包當作新年的『幸運符』,這個習俗在中國流傳已有數百年之久。」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的報導如此介紹道。澳大利亞「格萊斯頓觀察者」網站的文章則生動地描述稱:「春節紅包裝滿了鈔票,能讓孩子們變成有錢人。」
美國《僑報》則關注到作為春節主要習俗的紅包近年出現的「異化」。文章稱,發紅包,是中國春節的傳統之一。然而,時過境遷,連年水漲船高的壓歲錢儼然多了些送人情、還人情債的意味。近年來,這已成為不少人的一大負擔,甚至成了腐敗載體。
現實生活中,拿紅包的人對金額還是很看重的。美國《華爾街日報》舉例稱,一位朋友去年給小朋友們派發了300元人民幣的紅包,小朋友拆開後不屑地說,那麼少,讓他簡直下不來臺。《僑報》指出,親朋好友給孩子壓歲錢出於「面子人情」,因而不惜互相攀比,更有一些人將壓歲錢作為官場行賄受賄的隱蔽途徑。
外媒注意到,隨著反腐活動的深入,中國紅包文化進入了「新時代」。新加坡亞洲新聞網以《「幸運錢」進入新時代》為題報導稱,中國傳統的過年給壓歲錢的習俗今年開始有些「與眾不同」。在網絡化的今天,壓歲錢也開始「數位化」,電子紅包大熱起來。報導稱,在今年,紅包這一傳統民俗被「重新定義」。在手機應用程式上,一場「發紅包」的熱潮正在上演。在中國的手機聊天應用程式微信上,自1月26日起就風行「紅包熱」。該應用程式允許用戶通過電子支付的方式發送「壓歲錢」。
這種數位化紅包備受外媒熱捧。美國CNN指出,中國的傳統紅包習俗進入「數位化時代」,讓很多中國人的「荷包負擔」減輕不少。
獎品變了,iPad換成牙膏
《僑報》還指出,為了謹防「紅包行賄」,一些「官爸爸」甚至春節前與兒子籤署「廉潔協議」,不許收別人的紅包,而這也是響應中央「反四風」中的春節新氣象的體現。紅包都電子化了,更應該謹防網絡上出現的「新形式」的腐敗現象。英國《金融時報》的報導稱,中國網上商城的賣家提供了許多創造性的方法來規避送禮禁令:收禮的人可以宣稱收到了一本「書」,卻可以通過這本「書」進行網絡訂購,收到相機、香菸或者高檔酒等商品。
不僅傳統的「個人紅包」受到影響,英國《金融時報》報導稱,各單位的春節福利也都「瘦身」了,不用公款舉辦宴會或演出,不開展奢華的春節抽獎活動。《金融時報》的報導舉例說,有一個單位就把頭等獎的獎品從iPad換成了牙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