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悠悠媽,40+創業寶媽,你有遇到過這樣的事情嗎?
和孩子一起踢球,球沒踢到,卻踩在球上,孩子滑倒了,媽媽覺得孩子的樣子很可愛,笑的很開心,但孩子卻非常的生氣。你越笑,孩子越生氣
教孩子拼音,孩子拼出了「無敵想像力」,把爸爸逗笑了,讓孩子再拼一下,孩子氣的根本就不拼了
為什麼會這樣呢?為什麼孩子會這麼生氣呢?
而且,家長越勸,越說,我沒有笑你,孩子越是不聽解釋
其實,孩子就是覺得你在笑他
我犯錯了,你就笑,你不是笑我做的不好,你是在笑什麼呢?我是小孩子,可我知道啊
為什麼孩子們不聽我們的解釋呢?因為她沒有見到別人會如此,而自己卻如此,孩子氣的是自己,為什麼我做的不好?
孩子什麼時候會不生氣,接受自己可以做的不好呢?那就是見過別人也是這樣,這個別人是同齡人,而不是家長。
家長假裝做的不好,孩子知道你是讓著自己。她們才不和你比。
而見過別的小朋友也玩不好,跳繩跳不快,她覺得大家都這樣,很好笑,自己也笑,這個時候,她了解了,體會了,也就不會生氣了。
這是一個孩子接納自己的過程。
多讓孩子和同齡的孩子一起玩,孩子和小朋友一起,比較,參照,他們對自己的認知會更全面。
大家都這樣,我做成這樣,不丟人。我可以更努力。這樣的感受,讓孩子更能平淡對待自己。
孩子的成長,是一個從「無所不能」到我有不能做的事情的過程。
在孩子小時候,只要一哭,吃的,用的,玩的,都有人送到眼前。那個時候,她和媽媽是一體的,媽媽能做到的,就意味著她能做到。一個是小的我,一個是大的我,我很厲害。
慢慢的,孩子發現自己可以支配自己的身體了,我覺得我可以做成,可學習都是從不會到會的過程,孩子開始面對生活中的失敗。
你知道為什麼孩子搭積木搭不好,你給拼好了他依然還會哭嗎?因為他是想自己拼,而不是你給拼好。他哭是因為他發現,自己也有做不好的事情。
讓孩子在同齡的人中,發現別人也會這樣,他便知道,自己這樣是正常的,就坦然接受了。
拼音錯了,那就再拼,錯了也不怕。
同樣的事情見多了,習慣了,不會再對自己那麼苛刻,錯了,再試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