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才剛過去不久,高考的熱度已經慢慢下降,但是高考留給我們的記憶,卻不會消失。每當回想起自己參加高考的時候,不管過去了多久,總是會讓人感慨不已。考試,作為選拔人才的手段,已經在中國實行了兩千多年。
假如你可以穿越去古代考試,你最想去哪個朝代考試?那麼考試內容是啥?你以為都是四書五經?這可就錯了,來來,排排坐,讓我給你捋一捋中國歷史上的考試。
戰國秦,在戰國時代的秦國,普通人要想往上爬,得靠軍功。軍功分20級,在戰場上砍的人越多,官位越高。這種方式很平等,但是最大的問題是砍人你還得有命活著回來。這制度也成就秦國鐵血雄師。
到了漢朝選人,用的是察舉制。就是讓各地的地方官來考察、推舉人才。察舉有很多科目,其中最重要的一科是孝廉,選的人也最多,這就是舉孝廉。因為當時儒家思想佔據主導地位,而孝與廉在儒家思想有佔據重要地位。不過這種方式,很容易形成裙帶關係,到後來,好好的察舉制,最終徇私舞弊而告終。
到了隋唐,出現了新的選拔制度,這就是我們所熟悉的---科舉制度。每年安排幾個科目的考試,成績合格的,才有資格做官。看到這是不是終於有了一種熟悉感覺?是不是有一種這才是我熟悉的考試的感覺?在隋朝時,科舉科目只有三個:秀才,明經,進士。到了唐朝,暴增到五十多個,穩住別慌,不用你考完。你只需考一個就行了。當時最受歡迎還是進士科,這個科目主要考治國思路和詩賦文章,難度最高。到了武則天時代,武將也開始要考試了,主要是考一些打仗的技能,比如騎馬、射箭,這就是我們所熟知的武舉。但是此時的科舉具有壟斷性,能通過科舉做官的基本都是大家族的子弟,寒門學子是沒機會的。
宋朝,由於趙匡胤就是武將奪取天下的,因為一開始特別防範武將,這就導致後來的重文輕武。宋朝的科舉,去掉了亂七八糟的科目,主要科目就剩下進士科。因為特別重視科舉,所以開發出了一套防作弊系統,使得以前走後門託關係就能當官慢慢的不好使了。這套防作弊系統就兩個措施:一是糊名,就是把名字密封起來,不然閱卷的認出是誰。二是謄錄,就是重抄一遍試卷,不讓閱卷的認出字跡。這樣確實讓底層的學子有了希望。
元朝時期,對科舉並不重視,90年裡就只辦過16次考試,而且推出了左右榜制度。這制度其實說白了就是保護蒙古人和色目人,不然元朝朝廷就沒蒙古人和色目人啥位置了,當然,當時漢人就算考上了,也很難做重要的官。
明清時期,考試的人越來越多了,選拔方式也越來越嚴格了。你要是這個時代的考生,首先你得在所在的州縣參加院試,通過了可以獲封秀才。接著就可以前往省城參加鄉試,考中就可以獲得封號:舉人,舉人中的第一名就叫做解元。然後才可以繼續參加中央禮部的會試,闖關成功就可以叫做貢士啦,貢士第一名叫會元。狀元頭銜可不是這時候封的,狀元是在最後一關的殿試裡獲封的,殿試就是進入皇宮考試。通關殿試才說自己是進士出身,進士前三名就是我們熟悉的:狀元、榜眼、探花。看到了吧,明清的考試就是一場長徵。哦,另外參加院試之前,你還得先通過預備性考試縣試和府試才行,
如果你想。。。(不,我不想!)別慌,坐下聽我說。從明朝開始,考試內容也統一了,考生只需要寫一遍作文就可以,這種重作文只包含八個部分,每個部分還都有固定格式,也就是有固定模板給你,只需要你按照格式寫就行啦,是不是聽著簡單多了。哦,忘記說了,考試範圍是四書五經。唉,別走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