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慮是現代年輕人的一種「流行病」

2020-10-22 隨筆書單

大家可能沒聽說過神經症這個心理學術語,但一定對焦慮這個詞不陌生。


焦慮是現代年輕人的流行病,它不像感冒一樣,來得快,去得快,而是一種彌散著的,持久的病態,你明知自己為什麼而焦慮,卻總是防不住它,也甩不掉它。


神經症即Neurotic、Neurosis,它一個醫學術語,常被譯作神經症、神經官能症和神經病等。


神經症和精神病有著極大的區別。神經症中包括很多種不同的病症:例如抑鬱症、強迫症、失眠症、狂燥症等等,是一類病症的概括性的說法。


而精神病是一種比較嚴重的心理疾病,是發生在很少部分人的身上的。


其實神經症和焦慮息息相關,只要焦慮的情緒強到一定程度,就多多少少會有外現的或者潛伏的神經症狀。


時間長了,神經症患者不僅會飽受精神痛苦的折磨,還會帶來人格的扭曲。



卡倫·霍妮

天津人民出版社

2017年10月


《我們時代的神經症人格》是一部出版於上個世紀30年代的心理學經典著作。


這本書的初衷是尋找焦慮的解藥,以提醒自己或幫助身邊人。


可惜的是,這本書並沒有給出什麼藥方,反而是讓我徹底地意識到焦慮的複雜與難解,這是本書的經典之處,也是它讀起來讓人難過的地方。


雖然這是一本十分硬核的學術書籍,但書中語言平實,例子生動貼切,讀來十分生動有趣。


這本書的作者卡倫·霍妮1885年生於德國,後加入美國國籍,是20世紀著名的精神分析學家和治療師。


她最突出的研究成果是修正了弗洛伊德的理論,創造性的以社會學的角度闡釋人格的發展學說。


在臨床治療中,霍妮倡導幫助患者從現實出發去認識和改變自己,重新回歸生活,這在當時也是十分前衛的理念。


在書中,作者卡倫·霍尼針對神經症人格的防治給出了很多中肯的建議,首先,正確的認識自己。


避免神經症人格的產生,首先要明確自己的真實欲望,弄清楚內心深處想要的到底是什麼。


如果迫於環境和他人的壓力,讓外在的「假我」長期壓抑「真我」,內心衝突愈演愈烈,必然會對人格產生不良影響。


其次,建立獨立的人格。遇到風浪,擁有獨立人格的人傾向於自己做選擇,而不是依賴他人,只有具備了這樣的內在力量和獨立性,我們才能更好的應對內心的困境與衝突,抵制無處不在的焦慮。


最後,勇敢面對焦慮的情緒。在卡倫·霍妮看來,神經症患者遭遇的心理困擾、內心衝突並不比普通人更嚴重。


只是他們總以逃避或強調的方式去體驗這些衝突,沒有面對現實、解決問題的勇氣,才導致焦慮情緒越來越強,影響到了健康的人格。


這個時候,有意識地去體驗內心的衝突,正視焦慮的情緒,鼓起勇氣接受真正的自己,才是解決內心衝突的最好辦法。


接納焦慮並不意味著我們喜歡焦慮,而是接納自己不完美的事實,不再過分苛求。


即使焦慮的感覺依舊不那麼舒服,我們也可以更從容地應對。

相關焦點

  • 當代年輕人為何對健康如此焦慮
    最後,本文還對健康焦慮的生理-心理-社會文化後果、傳統與現代養生的共存共生進行了部分反思與討論。一、問題的提出與文獻回顧焦慮是一種十分複雜的情緒或心理反應,其中交織著緊張、憂慮、擔心、焦急和恐懼,是心理學重點關注的一種負面心理現象。
  • 孩子的焦慮和抑鬱為什麼會成為時代的流行病?
    今天在一個公眾號上看到一篇文章,裡面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孩子的焦慮和抑鬱為什麼會成為時代的流行病?】文章中進行了如下的分析:【美國國家兒童醫療中心成員、臨床神經心理學家威廉·斯蒂克斯魯德(William Stixrud)在《自驅型成長》一書裡提出了一種看法:因為新時代的生活削弱了孩子原本具備的壓力應對機制,他們處於長期的慢性壓力之中。製造這種慢性壓力的並不是多麼重大的危機,而是持續的失控感。
  • 熱劇《三十而已》從另一個角度映射現代年輕人的壓力與焦慮...
    圖片來源於網絡數據顯示,96%的人都有讓他焦慮的事情,其中54%的人每天都在焦慮。焦慮這個詞已經不是一個形容精神狀態的詞語了,而是一種在青年人中十分常見的生活狀態。圖片來源於網絡這裡有兩個問題:1.現在的年輕人在焦慮什麼?
  • 比爾·蓋茨:新冠肺炎作為第一個現代大流行病將重新定義時代
    他將新冠肺炎病毒稱為「1號現代大流行病」,即現代社會第一場真正意義的大流行病,認為此次疫情將重新定義這個時代。蓋茨稱,這就像一場世界大戰,但不同的是,我們都在同一條戰線上。全人類可以通力合作,了解這種疾病並開發工具與之鬥爭。他認為全球創新是減輕傷害的關鍵。這包括在檢測、治療、疫苗和政策上的創新,以遏制病毒的傳播並最大程度地減少對經濟和福祉的損害。
  • 年輕人的世界沒有容易一說!怎麼用英語表達「焦慮」?
    關注現代教育,品味當下生活,大家好我是原創作者大胃,天天給大家帶來勁爆的優質內容成年人的世界裡充滿著許多的無奈,很多時候我們大家都羨慕那些在外面遊山玩水,好像不用工作一般的那群人。現代年輕人總會出現的一種情況,那就是「焦慮」。一旦出現焦慮的狀況,人的體重會直線下降,並且出現大面積的情緒波動。小編深有感觸,每當出現很多煩心事的時候,總是會影響自己的工作狀態和交流狀態。對待別人的方式也會出現問題。
  • 抑鬱症——現代社會流行病
    抑鬱症悄無聲息地向我們撲來卻無法躲避,眾多研究者已經敏銳地發現,從前抑鬱症只屬於少數人,隨著時代的發展卻變得迅速的平民化,成為21世紀的流行病。當大腦中的分泌的一種物質與身體中的物質出現了不平衡的情況,這樣會導致身體環境的失衡,進而造成一些心理抑鬱的情況,逐漸發展成輕度抑鬱症。2.
  • 抑鬱症是如何成為流行病的?
    抑鬱本身不是一種情緒,而是情感的喪失,是將你與世界隔離開來的厚重簾幔,並同時傷害著你。」撰文 | 董牧孜01抑鬱症是如何成為流行病的?曾經,抑鬱症只屬於少數精英,如今則被民主化為一種平等的疾病。一方面,抑鬱症被診斷為21世紀的時代病,另一方面,人們又奔走相告、急于澄清大眾對於抑鬱症的諸多誤解。當然,除了抑鬱症,我們還有各種精神困擾,比如注意力缺陷多動症、邊緣性人格障礙或疲勞症候群等,這些精神疾病主導了21世紀初的疾病形態。此外,還有大量難以命名的情緒困擾著焦慮時代的年輕人。
  • 聽聽丨為什麼現在的年輕人總是很焦慮?
    今晚我們來聊聊:為什麼現在的年輕人總是很焦慮?焦慮是共同的體驗焦慮引發了共同的體驗。心理諮詢認為:焦慮是一種正常的人類反應。(此處所指的焦慮區別於臨床上的焦慮障礙,指普遍的焦慮情緒)人類普遍存在以下幾種與焦慮有關的體驗:分離/失去:無論是人際上的分離還是物質上的失去都會給人帶來焦慮。
  • 超半數年輕人活於焦慮,最怕周日晚上到來
    據一項調查顯示,96%的年輕人都有焦慮的事情,其中54%的人每天都在焦慮。[全國有約8000萬人有焦慮障礙。[3]焦慮不再是一個特殊的詞彙,反而變成了多數人的生活常態。焦慮的情況大多常見:人生沒目標、卡裡沒有錢、工作不喜歡、生活壓力大、單身沒對象。表面看著穩的年輕人,實則心裡都慌得很,誰敢說自己不會焦慮呢。
  • 如何隔離「信息流行病」?
    但今天,社交媒體把大量的人口遷移到新的平臺上,虛假的信息以空前的速度傳播和繁榮,創造了一種非常不確定的環境,激發了無論是個體還是群體,無論是線上還是線下空前的焦慮。出於對病毒的未知和恐慌,人們陷入空前的知識和社交焦慮,資訊類、社交類、即時通訊類APP使用量大爆發。2020年春節期間,綜合資訊類APP比春節前日均活躍用戶增加了將近6000萬;微博社交APP增加了將近4000萬;即時通訊類APP增加了近3000萬。
  • 年輕人在焦慮什麼?認清3個焦慮的真相,或許你會更輕鬆
    對此我有跟朋友討論過關於「不同時代的人所面臨的壓力不同」的話題,我總結出當代年輕人所面臨的兩大焦慮源頭。因而由此產生的「財富焦慮」變成了當代年輕人的主要焦慮源頭之一。二是「健康焦慮」。因此在面對焦慮這個問題時,散心遊玩其實只能是一種「治標不治本」的緩解方式,是無法從根本上解決問題的。所以我們需要認清一個真相:焦慮情緒並非單純因為生活緊張導致,其背後的負面思維方式跟與之相關的負面行為才是核心。
  • 那些處於氣候焦慮的年輕人
    她活躍在全球各種氣候論壇上,發表著被廣泛認為過激的氣候宣言,多數大人對她嗤之以鼻,但她也在世界範圍內掀起了無數年輕人對氣候議題的關注。 這部關於她的紀錄片從最初開始講起,BBC這樣評價,「這是關於一個飽受焦慮和孤獨的孩子如何發現她隱藏的力量,並利用它們改變世界進程的故事。」
  • 當代年輕人的焦慮,該如何解決?
    月底就要考試了,然而書還沒看,每天都想著明天開始看書,然而一直沒有執行到,最近就變得特別焦慮,開始糾結要不要去考試了,去了考過的可能性不大,還浪費很多錢,不去的話一點希望都沒有了。」上面這個的情況發生在絕大多數的年輕人身上,思想上想變優秀,行動上卻執行不了
  • 年輕人真的沒有焦慮嗎?或許是你不了解
    調查結果顯示,有百分之九十的年輕人正處在焦慮之中,而其中每日焦慮的年輕人佔比足有百分之四十五之多。當代年輕人焦慮的原因顯而易見,主要是學業壓力、物質生活以及情感世界。年輕人在物質生活方面的焦慮自然是成長變化的結果之一。
  • 自戀流行病
    自戀流行病 2015-04-15 16:41 作者:曹玲來源:三聯生活周刊 2015年第16期
  • 「雙語彙」流行病與大流行病/Epidemic & Pandemic
    新冠肺炎是epidemic(流行病),這一點毋庸置疑。那麼,什麼樣的疾病才稱得上pandemic(大流行病)呢?在流行病學領域,區分疾病類型的標準包括prevalence(流行性)、incidence(發病率)以及the known or unknown disease pathways(已知或未知疾病傳播途徑)。
  • 《年輕人焦慮報告》:這有一份青年人自救指南
    數據顯示:96%的人都有焦慮的事情,其中54%的人每天都在焦慮。當代年輕人的焦慮程度遠超出了我們的想像,而且,焦慮已經不再是一個形容詞,而是年輕人的生活態。」的年輕人,他們到底在焦慮什麼?已經成為當代年輕人最大的謎之困惑。3.工作不喜歡:幹著的工作不喜歡,也不知道喜歡幹什麼每天下班回家最輕鬆,早上一醒來,就憂心忡忡。看到工作群有消息就煩躁,潛意識牴觸。拖延症隨之而來,對工作一點提不起興致。有一萬次想辭職的想法,每天都處於一種「要不去做這個,要不去做那個的」的糾結狀態。
  • 關於流行病,我們從歷史中能學到什麼?
    新華社 圖「文藝復興時期應對瘟疫的策略為後來的政策奠定了基礎」約翰·亨德森(John Henderson),倫敦大學伯貝克學院義大利文藝復興史教授,《被圍困的佛羅倫斯:在早期現代城市中倖存的瘟疫》(耶魯大學出版社,2019年)一書作者目前,關於新型冠狀病毒的新聞經常出現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之中
  • 日本年輕人的焦慮,繳納「單身稅」也不想結婚?
    為了讓日本年輕人能夠早日脫單結婚,「單身稅」的發明可謂是一時之間起到了不少的「恐嚇」作用,被上一輩總結來施壓,看吧,再不結婚可是要向國家繳納單身稅的!然後,「單身稅」真的在年輕人結婚這件事上有什麼作用嗎?
  • KY創始人錢莊:生活被「規定」了,是年輕人的焦慮所在
    它也因此被稱為年輕人的「心理診所」。「城市修行·生活哲學派對」活動現場。 本文圖片均由主辦方提供外界眼中的錢莊端莊和順,塗閃閃發光的指甲油,會在朋友圈曬自拍,符合人們對一個年輕「小姑娘」的世俗期待。而「cynic(憤世嫉俗)」是她對自己的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