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聽丨為什麼現在的年輕人總是很焦慮?

2021-01-08 四川觀察

今晚我們來聊聊:為什麼現在的年輕人總是很焦慮?

焦慮是共同的體驗

焦慮引發了共同的體驗。心理諮詢認為:焦慮是一種正常的人類反應。

(此處所指的焦慮區別於臨床上的焦慮障礙,指普遍的焦慮情緒)

人類普遍存在以下幾種與焦慮有關的體驗:

分離/失去:

無論是人際上的分離還是物質上的失去都會給人帶來焦慮。

經典精神分析和客體關係理論均把與重要他人(比如母親)之間的分離看作是重大的焦慮來源。

而現代心理學家丹尼爾卡尼曼也發現,人們對損失存在著天生的恐懼,為了避免損失或挽回損失,人們甘冒風險。

孤獨:

人本主義心理學家羅洛梅指出,人類通過與他人建立聯繫獲得成為自己的最初體驗的,當無人陪伴時,會因為害怕失去這種成為自身的體驗而焦慮,被社會接受、被他人喜歡之所以有這麼大的力量,是因為可以阻止孤獨的靠近。

死亡:

人類是所有動物中能夠清楚意識到自己會死亡的生物,存在主義認為對於死亡的焦慮是人的普遍焦慮。

不確定性:

不確定性會讓我們有一種不安全感。存在主義認為,對當前、對未來的不確定性是引發焦慮、阻礙幸福的原因之一。

但並非所有的焦慮都是真實的

真實的焦慮是面對真實壓力或危險時,產生的一些諸如擔心、害怕、坐立不安的體驗。但是,但我們每天面對的則更多是人為的「虛幻」的焦慮。

1.本我與自我的衝突:「別人眼中的成功」還是「自己心中的舒坦」

精神分析-動力學認為:自我沒法調節本我和超我之間的關係時,這種矛盾感引發焦慮體驗。超我的標準主要來自父母和社會標準,比如高考選專業時「好找工作」vs「感興趣」,畢業後找工作「名企高薪」vs「 真的喜歡」……

2.被強化的焦慮:年薪30W以下的人在北上廣活得下去麼?

社會學習理論認為,指個體在環境的影響下,即使在沒有威脅的情況下,也呈現一定程度的焦慮。比如:社交媒體通過反覆渲染「90後CEO一年收入100萬」、「年薪30W以下在北京活不下去」等極端案例讓打算一步一個腳印做下去的年輕人膽戰心驚。

3.非理性認知:30歲沒結婚會孤獨終老么?

認知行為理論(CBT)認為,認知扭曲、非理性思考也可能產生焦慮。比如周圍人、社交媒體傳達的「30歲的女人沒人要、比如你的身材體現你的階層……更是讓許多女性陷入自我懷疑的怪圈。

焦慮,能讓人成功麼?

看清焦慮的正反面

焦慮可以是動力,也可能壓得你無力喘息。

心理動力學派和存在主義的部分理論將焦慮視為一種成長的動力。中年危機、社會孤立、死亡焦慮都有它有價值的部分。

比如榮格認為中年危機能讓一個人有機會去整合內外資源,成為一個真正像自己的人。人到中年很多責任完成到一定程度,可以把注意力回到自己身上,當個體意識到自己好像從沒有為自己而活的時候,焦慮的感覺浮現,這種危機感也就油然而生。

阿德勒認為社會孤立的焦慮感能讓個體發揮更多的社會興趣,投入到更多的社會關係當中,成為一個對關係投入的人。比如很多體驗或學習心理諮詢的同學都是因為自己的重要社會關係上遇到一些問題,促使他們學習和發生改變。從這種意義上講,焦慮可以成為轉變的契機。

然而,並不是所有的焦慮都會轉化為動力,持續地暴露在壓力或者焦慮的環境中不僅無助於成功,更會損害個體身心健康。

如果長期暴露在持續焦慮或者越來越重的焦慮中,人會有耗竭感,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身體被掏空」的感覺。這可能使人放棄努力,也有可能使人出現臨床上的焦慮症,產生失眠、頭疼、胃痛等身心症狀。

集體「販賣焦慮」的時代

如何過好不用追趕別人的一生

在這個不斷製造、販賣焦慮的環境中,別人家的孩子、創業成功、年薪30w以上……都只是少數,而且光環背後,無論是普通人還是所謂的成功人士,都有自己的焦慮,追趕別人是一條沒有盡頭也沒有出口的路。

對每個人來說,如何過好不用追趕別人的一生呢?

1.探索焦慮的背後的衝突,去做真實的自己。

弗洛伊德創始的精神分析治療鼓勵個體有能力去體驗焦慮,使焦慮作為一種訊號去探討產生焦慮的內在衝突,一旦內在衝突得到解決,個體的焦慮感便會消失。

是「大城市的一張床還是小城市的一套房」, 本身都沒有對錯,與其日日焦慮,不同弄清背後的原因,做真實的自己。

存在主義認為,自我覺察(self awareness)是生命的基石,我們要尋找的是自己定義的自己,而不是總是看別人會怎麼允許自己、評判自己。相信自主自尊是來自我們自己的,而不是別人對我們的期待。

2.尊重個體差異、建立健康的人際關係

後精神分析學派代表霍妮認為焦慮是一種「在充滿敵意的世界,一種慢慢增加、廣泛滲透的寂寞與無助」。哈佛大學持續75年的追蹤研究發現,決定我們幸福的是健康的人際關係而非名譽、金錢、社會地位這些所謂的成功標準。

還記得高考時千軍萬馬過獨木橋麼?成績好的學生暗中較勁,如果成功的標準和考試一樣單一,那麼人和人之前的交往也會帶有敵意,緊張的人際關係會加重孤獨所帶來的焦慮和無助。

這個世界並不是非黑即白的,人也遠不只能用成功或者失敗來劃分,每個人來到這個世界上,都帶有自己獨特的天賦和能力。當我們以開放的心態來看待人與人之間的差異時,成功的內涵就會變的豐富,當我們能夠接受自己的真實存在時,人際關係也能變的真實。

3.開放視野、積極打破不合理信念

認知行為療法(CBT)認為我們之所以焦慮、痛苦是因為存在引發這些情緒的非理性、不合理的信念。比如說很多姑娘明明不胖卻因為體重焦慮是因為她們認為「好女不過百」,而很多人也會因為「30歲還沒有做到管理層就沒前途了」的觀念而憂心忡忡。

如果我們仔細觀察、深入了解,不難發現過了100斤的好姑娘大有人在,沒做到管理層的人可以很成功,謊言說了一百遍就會成真,生活中我們仍然不免受到這些不合理信念的影響。

其實對於我們每個人來說,當外界傳達給我們這些觀念時,問一下「這個觀點是真的麼?」、「這個觀點合理麼?」「這個觀點能代表所有人麼?」當你把視野打開,不再受限於那一兩個極端,你就會發現很多讓你焦慮的觀點是那麼可笑。

4.活在當下,只有當下才是最真實的

人本主義認為,焦慮是對當前發生的事情和今後要發生的事情的一種不確定性的恐懼。通過自我覺察來關注當下能幫助我們擺脫焦慮。

5.承擔自由和選擇的責任,勇敢地選擇自己的生活,也是一種成功。

存在主義認為自由和選擇的衝突也是焦慮的來源,我們之所以會被外界的觀念影響那麼多,是因為我們害怕做出選擇和承擔選擇的後果。

正如存在主義所說的,對於每個人來說生命都只有一次,能夠承擔和設計當下的生活的只有你自己。

相關焦點

  • 夜讀 你這麼年輕,為什麼總是焦慮?
    總是把事情拖到最後一刻,而這個過程卻不快樂,反而很焦慮,在deadline即將到來的時候,這種焦慮感達到了頂點。  通宵完成後,焦慮感消失,想到早前那惶惶不安的樣子不禁發笑。  早點完成豈不是更好?    如何緩解這種焦慮?
  • 為什麼年輕人越來越焦慮了?
    前兩天看《你好,生活》的節目,面對現在普遍的職業迷茫和焦慮的問題,央視主持人撒貝寧 ,尼格買提,康輝,李梓萌,張蕾各自提出了化解焦慮的方法:做美食,慢跑,擼貓、睡覺...那大家是如何化解焦慮的呢? 這裡有一個名為"當你下班以後,你會選擇怎麼樣的釋放壓力?"的投票選項,有你化解焦慮的方式嗎?
  • 年輕人為什麼總是焦慮?因為沒錢還是因為咪蒙的毒雞湯?
    後來想了下我焦慮的原因——主要是缺錢。蔣老闆和我說你焦慮能起到什麼作用麼,明早能不能暴富?好像不能,但我還是焦慮。焦慮的本質原因在於比較與被比較。想了下前男友的前男友是我瞧不起的人,包括現在他依然是我瞧不起的人。至於我的困頓不過是龍遊淺灘,本沒有必要的焦慮卻依舊焦慮的原因在於他的光鮮亮麗能讓我的前男友也就是他的前男友看到儘管他並不在乎而我卻知道前男友一直關注他的前男友,而我卻不能通過第三方途徑向他展示我的光鮮亮麗,儘管展示了他也可能不在乎。
  • 為什麼現在的你感到焦慮和迷茫?網友:不是我想,而是........
    大家好,我是90觀測,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我們很多人都有的問題,那就是現在的年輕人普遍都感到焦慮不安,這是現在很多人都有的現象,那麼我們到底為何會焦慮和迷茫了?現如今不是空巢老人的問題了,而是年輕人了,太多太多的年輕人成為了空巢青年,不止是人生方面,還有精神上的。
  • 年輕人,你為什麼總是頻繁的換工作?
    為此,智聯招聘也進行了白領跳槽意願的調查,僅有3.6%的表示不想跳槽,大多數年輕人不是在跳槽,就是在跳槽的路上。而跳槽的主要原因是不滿意薪酬福利和企業管理制度。相必剛進入職場的時候,你也遇到過這樣的狀況,周圍的老員工和領導總是告訴你,在什麼都不會的情況下不要總是想著工資,要多學習東西,等學到東西後工資自然就高了。
  • 那些處於氣候焦慮的年輕人
    直到一位頭髮花白的女士上前問她: --你為什麼不去上課?你應該去上學。 --如果都沒有未來的話,我為什麼還需要接受教育呢? --假如你接受了教育,你就能影響未來。 那才是你應該做的,你們這些孩子、年輕人需要做的。
  • 入職未滿三年跳槽的年輕人多 聽聽年輕人怎麼說
    一份對1984名職場人士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90.0%的受訪職場人士指出周圍入職未滿3年就跳槽的年輕人多。一起聽聽年輕人怎麼說:1,3年沒漲工資,工資低,不跳等著公司大發慈悲嗖2.都什麼年代了,還「年輕人不要注重薪資,我們來談談理想」3.怎麼克服,工資不好公司不好還要忍著嗎?
  • 為什麼現在的年輕人越來越宅了?
    然而近兩年,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不在嚮往遠方,也不再去流浪,反而選擇宅在家裡。微博上營銷號的段子完美概括了當代年輕人的周末宅文化。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現在的年輕人越來越宅?現在一條微信一段語音只需要手指輕輕一點,對面就立刻「叮」的一聲收到。似乎就連交朋友,也變得更加順遂無阻,比如抖音,比如微博,我們可以在上面任意發表自己的觀點,分享自己的生活,它讓每個普通人都有機會被點讚,被圈粉。一些網紅從這些社交軟體中被大眾熟識脫穎而出。《2017全球網絡社交調查》的數據顯示,全球網際網路用戶總數為38億人,使用各種社交網絡的用戶數為30.28億人。
  • 《我的二本學生》:看見中國普通年輕人的命運
    採寫丨劉亞光《我的二本學生》作者:黃燈版本:人民文學出版社2020年8月致敬詞2020年,青年一代的焦慮引發了廣泛的關注。《我的二本學生》則將目光投向了他們,作者黃燈用她曾教過的二本學生們鮮活的經歷,訴說這批年輕人在時代變遷下的困惑與失落,焦慮與希冀,思索時代環境與青年發展之間的關聯。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他們的經歷,折射出中國最為多數普通年輕人的生存境況。我們致敬《我的二本學生》,致敬它用細緻的記錄,讓一個個看似平凡卻不平庸的心靈發出曾經不被聽到的聲音。
  • 對於現在的年輕人,多少歲結婚比較合適?聽聽他們是怎麼說的!
    對於現在的年輕人,多少歲結婚比較合適?聽聽他們是怎麼說的!一、 當女人到了適合生育的年紀,也就到了適婚年齡女人總是害怕自己成為大齡剩女,很多女人到了合適的年紀,找個差不多的人就嫁了,也不管有沒有愛情與感情,結婚隨之而來的就是生子,因此,對於女性來說,適婚年齡有一部分是依據她們是否適合生育來確定的。
  • 為什麼現在的公司留不住年輕人?都怪年輕人自己?
    這段時間刷到好多關於「現在的年輕人為什麼頻繁跳槽?」「公司為什麼留不住現在的年輕人?」之類的話題和文章,其實本來我是不想說什麼的,但是由於今年的一些經歷,讓我不得不站出來為我們「年輕人」說兩句!先說說我上半年的經歷吧今年疫情稍微控制住後的四月,我從家裡出來,一直在找工作。
  • 為什麼現在社會普遍焦慮?如何消除焦慮?不妨看看我的四個建議
    焦慮正在成為當今社會普遍的負面情緒,很多人為此痛苦不堪。那麼人為什麼產生焦慮呢?調查顯示,受訪者在過去5年裡,54%對金錢更加焦慮,40%對變老感到焦慮,32%對外貌感到焦慮,30%對職業發展感到焦慮。但這些只是產生焦慮的誘因,並不是讓人產生焦慮的根源。人真正焦慮的原因是什麼呢?
  • 焦慮是現代年輕人的一種「流行病」
    焦慮是現代年輕人的流行病,它不像感冒一樣,來得快,去得快,而是一種彌散著的,持久的病態,你明知自己為什麼而焦慮,卻總是防不住它,也甩不掉它。神經症即Neurotic、Neurosis,它一個醫學術語,常被譯作神經症、神經官能症和神經病等。神經症和精神病有著極大的區別。
  • 為什麼現在的年輕人越來越容易抑鬱了?
    當年你爸丟下咱娘仨,我一個人把你跟你姐養大,每天走十幾裡路給幾個廠子做帳,還要趕回家給你們做飯,把你倆從小學拉扯到大學,壓力不比你現在大?你看看村裡有多少女孩,還不如你過的好呢,人家都好好的,你怎麼就抑鬱了呢?她在那個深夜哭著給我打電話,一半是因為不被理解的難過,另一半,卻也是切切實實的自責。
  • 焦慮正在吞噬著現今社會每一個年輕人
    然而焦慮症不等於焦慮 現如今社會年輕人由於社會節奏快,生活壓力大,導致每一個人都有著或多或少,或輕或重的焦慮。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升,與物質上的不斷追求,焦慮症悄悄的走進了如今年輕人的生活當中。 焦慮如果得不到及時的緩解,除了給身體帶來極大損害,還可能發展為焦慮症,甚至可能會發展為抑鬱,最終導致自殺。 焦慮主要源於生活和工作所帶來的影響,如何有效的緩解焦慮?
  • 為什麼年輕人普遍焦慮?這些問題大家都有哪些?
    你會用什麼詞來形容現在 20~30 歲的年輕人?焦慮。青年的朝氣倘已消失,前進不已的好奇心已衰退以後,人生就沒有好處了。二三十歲的年輕人,從各個方面來看,都讓他們充滿了焦慮。被上一代炒起來的房價,要他們接盤。
  • 聽聽丨你有容貌焦慮麼?
    他們還不甘示弱地發起「我比丁真帥」大賽,但越是這樣,越是證明一個事實:丁真,終於引起部分男性的容貌焦慮了。可見,丁真讓部分男性感覺到了前所未有的「女性凝視」和「容貌焦慮」。在容貌焦慮這一件事情上,終於也快要男女平等了。前陣子,趙薇的女性獨白劇《聽見她說》開播,第一集就將焦點放在容貌焦慮上。演員齊溪在這裡面演了個對樣貌自卑的女人。
  • 為什麼年輕人總是強調自己的個性?
    為什麼當今的年輕人總喜歡強調自己的個性,而且不止是年輕人,好似個性是個品牌一樣,人人都想參與進來。 我們時常拿個性標榜自己,似乎只有個性才能證明自己是年輕人,才是世界唯一的自己。他們要紋身,夜場蹦迪,喝酒熬夜,這些所對應的都是年輕人的標籤。
  • 現在農村的年輕人,回老家沒幾天就急著往城裡跑,啥原因?
    現在農村的年輕人,回老家沒幾天就急著往城裡跑,啥原因?現在農村的年輕人基本上都去城裡工作了,沒錢的租房住,有錢的自己買房子,都是長期生活在城裡很少回來,平時在村裡都看不到他們。奇怪的是,他們好不容易回來一次,卻還都來去匆匆,才住一兩天就要走,甚至有的上午回來,下午就急著往城裡跑……這就讓人有點無法理解了,他們為什麼這麼著急往城裡跑?為什麼不多住幾天?就這麼嫌棄生他們養他們的農村嗎?跟幾位農村朋友交流了一下,他們說出了自己的想法,咱們一起來聽聽吧。一,農村條件差。
  • 為什麼現在的年輕人都不想回家過年?
    但現在長大了,提起過年,卻總是沒有絲毫興趣。甚至想起回家過年有那麼多的事情,不知不覺把過年和麻煩劃了等號。回家前,最大的擔心就是害怕自己搶不到車票。不過我想每年過年應該都有很多搶不到票的人吧,為什麼不增加車次,讓買票更容易一些呢?買票成了回家的第一難題,真是社會的悲哀。回到家以後,最怕2種人。一種是問你工資,問你有沒有女朋友的七大姑八大姨。另一種是無處不在的熊孩子。當一群人圍著你說年紀這麼大了,怎麼也每個對象呢?掙這麼點錢夠花嗎?這種時候真是讓人想發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