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online 雜談]前幾年網絡上流行矮大緊老師的一句話,叫做「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還有詩和遠方。」然而近兩年,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不在嚮往遠方,也不再去流浪,反而選擇宅在家裡。微博上營銷號的段子完美概括了當代年輕人的周末宅文化。
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現在的年輕人越來越宅?
二次元社交便捷 社恐星人滿為患
隨著網絡資訊時代的來臨,我們身邊的一切都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前進,其中社交網站的高功能,細分化從不同角度滿足了大眾的需求,畢竟年輕人生活有四寶:wifi、外賣、快遞、淘寶。
以前沒有網絡的時候,大部分生活中的事情都需要親力親為,但隨著發達網絡的延展,購物、餐飲這些日常需求早已不是問題,收發信件和快遞之類的更不在話下。
人與人之間的信息交流,也完全可以通過各種網絡工具快速完成。90年代大部分人呢還用鋼筆蘸著墨水寫下書信,小心翼翼的寄出,慢慢等待對方的回應。現在一條微信一段語音只需要手指輕輕一點,對面就立刻「叮」的一聲收到。
似乎就連交朋友,也變得更加順遂無阻,比如抖音,比如微博,我們可以在上面任意發表自己的觀點,分享自己的生活,它讓每個普通人都有機會被點讚,被圈粉。一些網紅從這些社交軟體中被大眾熟識脫穎而出。
《2017全球網絡社交調查》的數據顯示,全球網際網路用戶總數為38億人,使用各種社交網絡的用戶數為30.28億人。也就是說,我們這些網民裡面,80%的人都使用過網絡來社交。現代年輕人通過這些社交平臺互相關注轉發,發現相似的愛好,幾個私信聊天就能成為閨蜜死黨戀人。
網絡的發展,讓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患上了現實社交恐懼,65%的人不會第一個去點微信群裡的紅包;44%的人認為自己網絡上是話癆,現實裡安靜如雞;還有一部分人,微信上躺著大幾百的人,可每天卻不知和誰說話,既害怕孤單,又享受孤獨。
生活娛樂空前豐富 足不出戶就看到遠方
網絡是21世紀的最大神器,它的出現讓當代年輕人享受到了空前豐富的娛樂活動,且不說五花八門的遊戲已經讓年輕人無暇睡眠,海量的信息更是讓大部分足不出戶就能知曉天下事。網際網路和娛樂產業甚至可以說是天生一對,網際網路讓娛樂活動不再受時間地域的限制,手機和wifi的覆蓋為人們的生活帶來了極大的便利,再加上近兩年4G網絡資費下調,隨時隨地上網成為可能。
與此同時,隨著人均消費水平的不斷提高,大眾對於精神層面的消費追求愈加豐富,我國的文化娛樂產業也迎來了最好的發展時期。比如抖音和微博這類社交平臺,每個人都可以在上面發表自己的感想,分享自己的生活,它讓每個普通人都有機會被點讚,被圈粉。
▲bilibili網站視頻的彈幕吐槽
極大豐富的網絡內容,讓大部分年輕人看到了不一樣的世界,拼了命去體驗前人從來沒有體驗過的漫無邊際的新鮮東西。求新求異成為了當下年輕人最普遍的觀念,他們不喜歡一成不變,反而熱愛創新和風格迥異的東西,甚至還有一部分獵奇心理,多年來對網絡生活內容的關注導致了他們極其挑剔的口味,愛吐槽、愛批判。
關係成為負擔 更注重隱私空間
網絡的便利性也讓年輕群體越來越懶得維持社交,不少小夥伴曾表示,交友變得越來越容易,關係維持卻越來越短,網絡可以讓一個人一夜爆紅,也可以讓一個人很快「涼涼」。越來越容易的溝通方式讓我們變得沒有那麼珍惜輕易彼此的關係,也是這份「容易」讓關係聯結某種程度上毫不費力。甚至有一部分年輕人,懶得維持關係,卻願意花錢買點社交。
隨便點開某寶,只需要花上十幾塊到幾百塊不等,就能擁有「蘿莉音」、「御姐音」、「正太音」的小哥哥小姐姐電話早安叫醒服務,甚至還可以陪你聊天,給你講講晚安故事。花點小錢就能買到的溫柔妥帖,怪不得不少年輕人寧願在網上「雲」吃狗糧,也不想現實生活中談個對象。
另一方面,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開始變得不喜歡「被打擾」,討厭自己的隱私被窺探,人與人的禮儀好像也教會我們不要未經許可打探別人的私事。大部分人的關係變成了彼此客氣又彼此很難真正親近,大多數的關係僅僅停留在「同事」、「同學」、「師生」這樣的角色定位上,和父輩們的「多個朋友多條路」相比,我們更信奉「能用錢解決的事不要用關係」這樣的理念。
事實上,隨著網絡的發展,我們確實可以靠「自己」解決生活裡的大部分問題。手機導航的出現解決了問路問題,外賣解決了吃飯問題,信用卡、網貸解決的借錢問題,萬能的淘寶也解決了一切購物問題,越來越多的無人酒店,無人超市,還有最近很火的5G無人駕駛,我們對人和人之間關係的依賴和需要越來越少。
為什麼要出門?在家攤在沙發上也可以擁有想要的一切啊。
宅並不是壞事 宅只是順應變化
時代在不斷變革,科技在不斷進步,發達的網際網路將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推到一個新的位置,個體的獨立性變強也在一定程度上預示著依賴感變弱。
宅文化並不是完全的壞事,我們在「宅」的同時,更多也是在順應時代的變化。社會的高速發展推著我們不斷的往前跑,我們在焦慮的藍海裡不斷掙扎,向前,適應這個社會,讓自己更獨立,更優秀。這個時代除了社交,還有很多事可以做,親密關係並不是成長的唯一通路,它甚至不再是人類的必需品。
每個人都是一座孤島,但依然希望你能在這個大時代背景下擁有克服困難能到達彼岸的勇氣,找到屬於我們自己生命中最美好的親密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