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項針對2000名成年人的調查發現,62%的人認為生活正變得越來越令人焦慮。
焦慮正在成為當今社會普遍的負面情緒,很多人為此痛苦不堪。那麼人為什麼產生焦慮呢?
調查顯示,受訪者在過去5年裡,54%對金錢更加焦慮,40%對變老感到焦慮,32%對外貌感到焦慮,30%對職業發展感到焦慮。但這些只是產生焦慮的誘因,並不是讓人產生焦慮的根源。
人真正焦慮的原因是什麼呢?
不外乎三個方面:一是生活和工作沒有清晰的目標,卻擔心遙遠的未來;二是總是活在自己「輝煌」的過去,而不是努力持續保持「優秀」;三是對他人的成就羨慕嫉妒恨,自己不努力或無能為力卻還什麼都想得到。
從古自今,是人都會產生焦慮,人們都想擺脫焦慮。「云何降伏其心?」佛陀:「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王陽明說:「不動於氣,是至善。」
如何遠離焦慮呢?來聽聽我的四個建議吧。
從前,有個書生,因女方家悔婚,青梅竹馬的姑娘另嫁他人,便一病不起。家人遍請名醫,卻不見好轉,病體日漸沉重。
一天,一個和尚登門說可以救他。只見他拿出一面鏡子讓書生觀看:一個女子被殺死在路邊,衣服也被扒走,這時有一個人過來把衣服蓋在了女子身上,搖搖頭走了,後來又來一人,買了口棺材,讓女子入土為安。
書生問大師何意?和尚說:這個女子就是你心上人的前世,你就是那個給她蓋衣服的人,所以她和你年少相愛,也算是報答你的恩情,而她現在嫁給的那個人就是安葬她的人,她要報答一生一世啊。聽此言,書生頓悟,淚流滿面,大病痊癒。
人世間,所有的一切,都逃脫不了因果二字。只不過菩薩畏因,眾生只是畏果。
我們為什麼焦慮,因為我們只看到了、想到了眼前的果,而悟不到後背的因。我們現在境遇,已經在之前被我們埋下了各種各樣的誘因。我們現在的所作所為,也會在未來的生活中逐一呈現。
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循道而行。悟透蘭因,何須焦慮?
有人說,人焦慮的真正原因,在於心不定。
心如何能定?
《大學》裡講:「知止而後有定」。何為知止?通俗講就是確定了自己的目標。
袁春楠,80後,「春楠整理」品牌創始人,暢銷書《脫胎換骨的人生整理術》作者,年入百萬。她為超過 1 萬個中國家庭提供整理收納方案,幫助近 10 萬人整理自己的空間。
她出生於北京一個普通工薪家庭,在成年後至29歲之前她給自己貼的標籤是糊塗、自卑、廢柴,感情受挫。29歲之後,她立志成長,並將整理確定為自己的職業方向。十年來,她幾乎每天堅持寫成長日記並堅持每月、每年做成長盤點。她閱讀了600本書,寫出8萬多字讀書筆記。
她說:「一個人之所以迷茫,主要在於不了解自己和這個世界,沒有主動思考到點子上,我們從小太容易被教育成聽別人的教導,被動接受別人的觀點,被別人種草。請在自己最年輕的時候,給自己的小世界設定明確的規則。並在之後的前進過程中,通過行動試錯,不斷更新規則的新版本。」
30歲時,她用兩個星期時間給自己樹立了101個目標,包含工作、生活等各個方面,隨身攜帶,時時提醒自己。第1年完成了30個目標,7年後,101個目標全部完成。
她很幸運,她找到了自己的目標,從此她不再焦慮。但她在實現目標的過程中,她又將目標分解,逐個實現,化解了目標過於高遠而不可及的問題。
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臺,起於累土;千裡之行,始於足下。任何理想的實現,都是一點一滴的積累。
有時候我們也許看不到清晰的目標,那麼請先從日常做起,用「日拱一卒」的精神,每天至少做一件你感覺有意義的事情,日積月累,你會發現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郭麒麟,郭德綱之子,德雲社少班主,96年生人,年僅24歲的小夥子。
去年的熱播劇《慶餘年》,郭麒麟在劇中扮演範思轍一角,他憑藉著精湛的演技贏得觀眾的稱讚,簡直是把範思轍玩世不恭的人物形象演繹得淋漓盡致。如今,他不僅一線的綜藝明星,也是一線的影視明星。
可又有誰曾想到,眼前這個陽光帥氣的小夥子,之前竟是一個體態臃腫、體重達到190斤的大胖子。曾經肥胖的郭麒麟同樣也因為體型問題遭到別人的嘲笑,就像地主家的胖兒子,在長期遭受輿論壓力的情況下,郭麒麟終於下定決心減肥,並制定了一系列健身計劃。
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他每天風雨無阻地鍛鍊,整整甩掉了80斤肉,逆襲成男神,顏值、氣質瞬間提升,前後簡直判若兩人!
如果說郭德綱的影響力給了郭麒麟一個敲門磚,那麼運動減肥則讓郭麒麟磨鍊了心智,為其成功奠定了基礎。
運動不僅可以拉長人生的長度,還可以拓寬人生的寬度。運動帶給我們的是既是生理的改變,更是心理的改變。
神經科學研究表明,運動可以刺激大腦中內啡肽的分泌,內啡肽是一種類嗎啡激素。內啡肽能夠緩解疼痛,使人愉悅,還能改善失眠,提高免疫力。內啡肽能使人的身心處於輕鬆愉悅的狀態中,從而振奮精神,激發創造力和改善工作效率。
作家村上春樹酷愛跑步,他從33歲開始,已經堅持跑了30多年。他說他很多寫作上的想法和靈感都來源於跑步。
運動能讓我們重生,趕快運動。
佛家認為世間皆苦,有生老病死,有怨憎會,有愛別離,有五陰熾盛,有求不得。
人的焦慮,也是苦,多半是求不得。「問君能有幾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東流。」這是亡國君主李煜的焦慮。
胡九韶,明朝金溪人。他的家境很貧困,一面教書,一面努力耕作,僅僅可以衣食溫飽。每天黃昏時,胡九韶都要到門口焚香,向天拜九拜,感謝上天賜給他一天的清福。妻子笑他說:「我們一天三餐都是菜粥,怎麼談得上是清福?」胡九韶說:「我首先很慶幸生在太平盛世,沒有戰爭兵禍.又慶幸我們全家人都能有飯吃,有衣穿,不至於挨餓受凍。第三慶幸的是家裡床上沒有病人,監獄中沒有囚犯,這不是清福是甚麼?
是啊,這難道不是一種幸福嗎?
可是世人呢,就像歌裡面唱的那樣:「得不到的想得到,得到的還想有。」這能不焦慮嗎?能不痛苦嗎?
中國有句老話,叫知足常樂,而美國學者給予了科學印證。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約瑟夫·雷夫博士對近五千名參試者展開了為期10年的追蹤調查。
研究開始時,研究人員讓參試者對自己未來10年中的地位、財富、健康等的變化給出預期,並於10年後評估參試者的生活滿意度。結果發現:預估自己沒有太大變動者,幸福指數最高;而那些期望在10年內變得更好或更糟的人,生活滿意度都會降低。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閒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
佛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讓我們遵循天地萬物之道,「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兇」。
讓我們找到自己的方向,並化解為觸手可及的目標,讓點燃道旁的路燈,逐步指引我們向前。
讓我們堅持精進,通過運動強健我們的體魄,淬鍊我們的靈魂,驅趕前方的牛鬼蛇神。
讓我們信守中庸之道,保持平和的心態,得失坦然,寵辱不驚,「既往不戀,當下不雜,未來不迎」。
讓我們放下這顆不安的焦慮心,保持一顆上進心,不要焦慮我們是否會成功,要相信人生終會精彩。只有把自己變優秀之後,機會才會自己找上門來。今日栽下梧桐樹,他日必來金鳳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