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賣的二手書,暴露了你是怎樣的人?

2020-12-19 澎湃新聞
編者按:書店是中國當下文創場景最複雜的空間載體。最簡單的「書+咖啡」模式,已經不能解釋並滿足今天人們圍繞看似即將逝去的書本知識傳播方式進行的種種革命實驗。

在「三明治」這次的月度專題裡,我們將聚焦中國的書店新裂變,以多維度報導一些獨特的書店現象,它們看似毫無關聯,卻又有跡可循。一切正在被消解、重組和再度構造,以我們覺得陌生但有100個理由存在的方式送達我們的面前。

文 | 郭歌

賣二手書這個事情,大概已經存在幾百年了。但最近,事情起了點變化。

在上海安福路的某個空間地下,「純集」辦過幾次復古市集。在那裡,租一個攤位的費用是 50 元。通常,攤主們會帶著古著、首飾來到這裡。來自武漢的男孩景宜選擇賣舊書,組織者說,賣書賺不了什麼錢,你和另一個賣書的女孩合租一個攤位吧。

呆了兩個小時以後,景宜賣掉了大部分帶來的書,賺了兩百塊,「已經覺得可以」。於是他放下書攤,跑去旁邊常去的咖啡館喝了一杯。

景宜說,他不想賣常見的書,而是想把「好書」介紹給別人。另外,他賣了很多臺版或日語書籍,因為「如果是賣簡體書,也賺不了什麼錢,還不如送給別人。」

在微信小程序多抓魚上面,你可以滿足自己的一點窺私慾——我曾經在一本書的「賣過欄」發現作家顧湘的名字,如果你在多抓魚上買那本書,你就有機率買到顧湘的書。追蹤這條訊息,你可以看到她賣過哪些書,甚至共收入多少都寫得清清楚楚。你也可以看到她的多抓魚「書架」上有哪些書——這些書那麼是她從多抓魚上買來的,要麼是自己特地標記上去的。像是豆瓣是「讀過」,多抓魚也可以標記藏書。

這些標記和線索好像讓一切活起來了,看不見的絲線在我們和書共同存在的空間伸展連接,讓讀書、買書不再成為一個人的事情,而有點像個遊戲,或是派對。

You Are What You Sell

你買什麼東西,你就是什麼樣的人。這一條對於書籍的購買和售賣來說,似乎更恰當了。現在變成了,你賣什麼樣的書,就代表你是什麼樣的人。

至少它提供了這樣一條思考線索,你擁有過這些書,你讀過它們,現在你覺得不需要它們了(它們是可以被放棄的)。這條線索中一定有故事。那麼購買你的書的人,從某種意義上是延續了這條故事線索。

也許我應該再更清楚地介紹一下多抓魚:這個去年草創、今年拿到騰訊投資的二手書交易平臺,被刺蝟公社介紹說:「「多抓魚」搭微信的車,掙文藝青年的錢,革傳統二手書交易市場的命」。它作為賣書人和買書人之間的通道,包辦了大部分工作:快遞、定價、消毒包裝、發布信息、收集評論。當你收到在多抓魚購買的書時,你會發現它是用塑料紙重新包裝過的,乍一看像是新書一樣——前主人的痕跡被最大程度地抹去了。這是一種 C2B,再 B2C 的模式。

但是你又可以在一些隱秘的通道找到 ta——打開「買過的書」界面,在每本書的後面都可以看到原主人的微信ID 和頭像,點擊頭像,也可以顯示「ta的書架」和「賣書動態」,當然還有「賣書收入」。我買了一本費蘭特的《離開的,留下的》,發現它的原主人已經在多抓魚上收入 11577.3 元,「排第 89 名」。

買過的書,可以看到前主人是誰

但你沒辦法看到完整的排行榜,事實上,你能看到誰的帳戶情況似乎完全是碰運氣。多抓魚的搜索欄只接受「作者/書名/標籤」,標籤例如」愛情「、」網際網路「、」豆瓣「(標籤內是豆瓣大V寫的書)。如果你輸入一個想要窺探書架的作家,出來的只會是 ta 的書,而不是帳號。

因為住出租屋不得不控制藏書量的萬千告訴我,她在多抓魚上面賣過兩次書。當你的書最終被多抓魚售出的時候,你可以看到買家是誰,也可以給 ta 發一封」魚郵「(多抓魚上的信息)。」可是,買了自己不喜歡的書的人,也不太想認識 ta 吧。「這個功能萬千一直都沒有使用過,「因為讀書、交換圖書對我而言是一個很個人的事情,我不需要它在生活中真實地發生,書不是我的社交貨幣,我只希望和一個遙遠的機構產生這樣的連接。」

她還去衡山和集看過多抓魚舉辦的「書中生物展」,舊書裡夾著的信件、購物單據、機票車票、情侶照片甚至是紅包,都在這個展上擁有自己的一個位置。通過這個展,人們可以看到,閱讀作為一座可以「隨身攜帶的避難所」(來自多抓魚),裡面究竟承接和包含了哪些現實。

「我喜歡,或者說習慣這種書所帶來的遙遠的連接。」萬千說。

萬千和室友租住在大世界附近的一間出租屋,家裡有兩個 Billy 書架,一人一個。「宜家經典 Billy沒有玻璃門,對於書來說不是最好的環境。可是,有玻璃門的書架貴,而且氣質不符合出租屋。」萬千告訴我。

萬千在多抓魚上面賣過的書裡,有三本是偵探小說,因為「一般來說,你知道了謎底就不會再讀一遍了。」除了偵探小說,還有她買了覺得不太好看的書,以及一本是之前採訪的時候書店送的一本暢銷書——「讀了一下,真垃圾啊,忙不迭地賣了出去」,後來那場採訪無疾而終。

她還賣了一本買來就是二手書的書籍,說:「我是一個對書有佔有欲的人,我覺得,我還是喜歡新的、沒有別人痕跡的書,尤其是如果要長久呆在我的書架上,我希望它是我的。那本書其實內容還不錯的,我喜歡,但是有別人的字跡了,而且有點醜。」

然而,並不是所有書籍多抓魚都接受。同濟大學中文系的教授胡桑就有很多書試圖售出卻被拒絕了,如加洛蒂的《無邊的現實主義》、斯泰因的《雷諾茲夫人》《巴什拉傳》、丹託《藝術的終結》、斯託裡《如此運動生涯》等。打開豆瓣,還能看見有網友反映說「《盜墓筆記》以及三叔的一些列小說都不收」,《藏地密碼》《我的老千生涯》也被拒絕了。(來源:豆瓣 作者:藍莓)

甚至於,多抓魚還出過一個「滯銷黑榜」,前五名分別是:唐家三少、唐七公子、辛夷塢、張小嫻和羅振宇,韓寒也入選了前二十。而暢銷書榜則包括了馬爾克斯、卡佛、錢鍾書等。讀者喜好可見一斑。

就算是可以賣出,多抓魚的售價也比傳統二手書平臺要低很多:史詩《熙德之歌》0.8元、多克特羅的《拉格泰姆時代》1.1元、康德的《實踐理性批判》1.2元、鬱白的《悲秋》1.7元……胡桑提供的多抓魚賣書截圖很清晰地顯示,在這裡賣舊書絕對不賺錢。但是這不阻擋它仍舊成為了很多年輕人在「清庫存」時最先想到的方法。

胡桑的多抓魚賣書截圖

舊書市集的新玩法

媒體人、圖書編輯索馬利亞曾經用一句類似的話解釋出版的意義:在某一個恰當的時間,讓一本書出現在一個人手上。景宜補充說:「如果晚了,一代人對一些東西的接受可能會遲到好幾年,後果不可估量。」他試圖舉例:「可能你想看一本福柯,但是覺得書太貴了,就這樣耽誤了。」

所以,景宜想通過自己的售賣傳播讓買家接觸到一些新的東西,希望他的書能對買家起到一定幫助。

「我在家附近喝咖啡,看到有日本人在店裡看文庫的書,就會想認識他,想把自己 30 多本日文書借給他看。」景宜說,「而市集,是一種付費的陌生人交流。」

在復古市集上,他賣出許多來自臺灣和日本的書籍雜誌——69 年的日本雜誌《POP EYE》他賣了 50 塊,那是他去日本玩的時候,在奈良的「地球工坊」二手書店用 100 日元買來的;他還賣出了日文版的《文藝春秋》、聯邦走馬出的《機車手冊2》、從無印良品以 2、3 折價格買到的臺灣雜誌和幾本彼得·漢特克、莫裡斯·布朗肖和米歇爾·福柯。

這些書景宜定價多在 40 - 60,他承認這價格有些偏高,因為「這些書賣也可以、不賣也可以。」本身他來參加市集,也是因為覺得好玩,想要跟人有點交流感——他那時候在天山路居住,臨出門前只打開書包裝了十來本書,並不覺得能夠賣出去。

第二次擺攤的時候,景宜改變了策略,因為「好玩的書已經賣得差不多了」。他特地從孔夫子網上進貨,買了義大利漫畫書、日文版的三島由紀夫和太宰治還有一些建築書籍等。第二次市集人不是很多,但是景宜的生意依舊很好。

他還展示了一本臺北唐山書店自己出的書,並很驚奇地發現真的有人想買,於是就不賺錢、用匯率價賣給了他。對於景宜而言,書可以流通,「不可能所有你買的東西都是你自己的。」

而跟景宜共租一個攤位的女生主要帶的是自己看過的書,賣 10 元以下的價錢,第一次一起賣的時候,他們兩人搭在一起都賣得很好。而到了第二次女孩單獨售賣的時候,就沒有怎麼賣出去。

景宜的攤子跟她顯示出截然不同的性質:酷的書,酷的人。景宜甚至為買家們拍了舉著書的照片,照片裡的女孩打著唇釘、繫著頭帶,在有層次地披散著的中短髮中又伸出兩條小辮子。她舉著一本日本雜誌《POP EYE》,封面是大力水手。

「你說希望自己的書對買家有用,你對『有用』的定義是什麼?」我問景宜。

「就算是用書跟古著搭配拍照片,我也覺得這本書對他是有價值的。」

雖然仍舊沿用的是傳統的「市集」形式,我從他說「書要酷一點,比較酷的書好賣」的語氣裡明白,有什麼重要的東西徹底改變了。

公益圈的程大富在社區組織二手市集,初衷之一是教會女兒「二手置換」的概念。此外,她喜歡社區的感覺,期望通過社區跟周邊的人發生點聯繫。在市集中,很多媽媽都會售賣孩子的舊玩具,而大富主要賣書,她讓孩子自己定價,「這本三塊那本五塊」,書躺在春天的草坪上。

大富既會賣自己的舊書,也拿出孩子不再看的繪本來賣。一般來說,出得比較多的都是繪本,自己的書很難賣,比如,劉瑜的《送你一顆子彈》就沒有賣出去。但是女兒總是不願放棄自己的繪本,在大富收拾出的一摞裡面一本一本地翻,「這本我以後還會看的」,說著就放了回去。最後,只剩下幾本同意賣出。

「你可以賣自己的書啊,不要賣我的書。」女兒捍衛著自己的「財產」。

這些書在市集上定價很低,《人物》雜誌出的「看見」系列還是新的,也只賣了三塊錢。大富會讓孩子通過賣書做數學題,也希望提高女兒的「財商」,讓她對二手置換有個基本的概念:東西是流通的,二手的東西可以置換出去。

平時,大富自己只要想買的書有二手的就不會買新書,她常常去一些國際學校裡面的二手市集,也曾參加過一個修車社群的書籍交換活動——他們在後備箱裡裝上書、玩具和其他東西,開到上海青浦的一個修車店裡,在車友間進行書籍交換。

但大富最核心的期望還是找到跟她一樣熱愛讀書的家長,她一直想在小區裡搞繪本讀書會,等待著天氣涼下來,夏天肆虐的日光可以漸漸被秋風遮擋。

書本身沒什麼好迷戀的

對於 1980 年代以前出生的人來說,書可能是「終身藏品」,他們很多人鮮少搬家,在一間房子裡可以住上幾十年。而對於現在慣於遷徙的年輕人來說,他們不得不接受書的快來快去,輾轉流通,書來到他們的家裡,不是到了最終歸宿,而只是如寓逆旅。

早在 2005 年,同濟大學中文系的教授胡桑就開了一間淘寶店來賣自己的舊書。到了 2008 年奧運會的時候,淘寶不讓個人賣家賣書,就停了。

胡桑的朋友圈

胡桑在上海至今沒有自己購置的房產,只有三個宜家經典款 Billy 書架,每個八層,每層都是前後兩排放書,地上也堆著書。它們隨著胡桑輾轉過近十個地址。每一次搬家前,他需要留好 6、70 個水果箱來搬書,以至於鄰居們誤會他是賣水果的。

胡桑仍舊在不斷購買新書,但是家裡實在放不下了,要入須得先出。他也曾在微信裡開設微店,但後來發現買書的大多是熟識的人,覺得有點不好意思,就不繼續了。他把書送給朋友,帶去地鐵和公園並遺留在那裡,甚至把書偷偷藏在圖書館的書架上——「有一次,我把一本中文詩集塞在了圖書館的義大利文學區。」他說。

雖然曾經在上面賣出不少書,但如今他放棄孔夫子書攤已經一兩年了。胡桑告訴我,孔夫子網上識貨的人多,書價更合理,但是「真的太佔時間」,除了需要自己填寫資料之外,跟買家的溝通也令人繁忙疲憊。

有一次,一個江西小夥子買了一套他的全唐詩全宋詞的縮印本,收到後非要說是盜版。胡桑懶得糾纏就送給他了,全額退款。他還賣過一本浙江文藝版的《百年孤獨》,也是被對方說是盜版書,本來也就是十幾二十的東西,也是直接退了款。

面對「舊書買賣是否會傷害出版行業的繁榮」這個問題,萬千沒有一點猶豫:「我不覺得啊,書賣來賣去說明大家愛看書,有這樣的氛圍才能帶動出版業的發展。」

這個判定是符合事實的。事實上,類似於萬千這種買來偵探小說又看完賣出的行為,可以說是新時代的「付費圖書館」——在幾十年前,人們會選擇通過圖書館的形式接觸到這些書,進行一次性閱讀。

而如今,出版的規模和速度都大大增長,每一天都有新書問世,圖書館不可能那麼及時地進到所有新書,提供給讀者他們需要的所有選擇。於是讀者選擇讓圖書在他們自己的手中流轉起來。

歸根結底,這和「知識付費」的思維是一致的:知識可以碎片化、流轉、交換。重要的已經不是「書籍」這個載體,而是知識本身。胡桑甚至告訴我,很多書一旦有了電子版,他就會買下電子版、出售紙質版,他需要「書」以體積最小的形式存在在他身邊。

他講了一個《聊齋》裡的故事:有一個書痴愛書如命,家徒四壁,但是捨不得賣書。雖然書中真的有個顏如玉出來陪伴他,仕途也開始展開。然而終究生命中一切都失去了。因為他只理解了書,沒有理解人生。

「德希達說,只有在沒有能力從力的內部去了解力,不懂得去創造時,一個人才開始著迷於已經被創造出來的形式。 我覺得書只是我們創造力的外化,本身沒什麼好迷戀的。現在我依然愛書,但並不覺得書是唯一的至高的,對文字也不再崇拜了。」胡桑說。

跟胡桑一樣擁有五、六千冊書籍的劉元旦說:「買書總會給我提供幻覺:我還年輕,我還有的是時間可以讀它們,前面的日子還長呢。可是當你有一天發現,你在家裡想找一本書你可能要花很久很久也找不到,你把那些書搬來搬去,堆在一起簡直可以把你埋了,你就知道也許你永遠也讀不完它們了,甚至沒機會讀它們了。它們除了佔據你家的空間讓你走路都沒地方走之外,沒給你帶來任何影響。你就會覺得:真煩啊啊啊啊啊啊。」這是今年年初,他把客廳的書攤開一地時,突然意識到的。

劉元旦的家

劉元旦買書很多,但是總是來不及看,他自己猜測,可能只讀了自己藏書的百分之一。往年,他一年還是能讀完上百本書,然而今年已經過去了八個月,他卻只讀了三本書:「我發現這一年多來,我現在對書不迷戀了,可能以後就陸陸續續散掉。」 「就是覺得你不看它們,它們就是廢紙。」他討厭自己有這麼多書卻來不及讀,希望需要它的人可以得到它。

但是當我談起某一本新書的時候,他還是那麼興致勃勃;當我在約定的時間沒有趕到,他告訴我:「我在 X 書閣門口等你。」

蘇野說:「買書是為了預約未來。」 對於這些賣書又不停買書的人而言,如果沒有新書,也許就意味著:他們的生命停止了。

【 About us 】

專注於普通人的非虛構寫作,旗下設有三明治寫作學院,以及媒體平臺「中國三明治」。本文原載於微信公眾號「三明治」(微信ID:china30s)。如需轉載請至公眾號後臺留言,未經許可,禁止一切形式的轉載。

相關焦點

  • 最新上線的京滬二手書平臺:哪些作家的書有人賣沒人買
    最新上線的京滬二手書平臺:哪些作家的書有人賣沒人買 澎湃新聞記者 阮玄墨 2017-07-24 19:23 來源:澎湃新聞
  • 臺灣特色二手書店 賣的不只有書
    提起臺灣的書店,你會想到24小時不打烊的連鎖書店還是主題鮮明的獨立書店?但無論是論設計、個性還是情懷,它們可能都比不上遍布臺灣的特色二手書店,因為在這些二手書店裡,你更能有一種找回舊時光的感覺。在這裡,你消費的與其說是書籍,毋寧說是老書背後蘊含的時間的味道。由於臺灣的紙質書籍相對比較貴,臺灣的二手書交易比較繁榮。
  • 賣了二手書,能賺回來一套房
    是的,你沒看錯,一本定價20元的書,居然被賣到了300塊以上,翻了17倍之多。  還有《思維改變生活》這本書也是,原價38元的書,居然售價高達407元。  我頓時一臉懵逼:為什麼二手書比原價還要貴?還貴十幾倍?這不符合常規啊。  上網一搜發現,現在二手書並不比新書便宜,因為有的書有稀缺性,還帶有情懷。
  • 二手書,曾經想愛你不容易,現在不會了……
    不只是一句口號,更是我們為之奮鬥的方向每年,全國有800萬的畢業大學生,產生的卻是8億冊舊書,臨畢業時,基本當廢紙處理,這是一種浪費萬千淘「高校二手教材」專注高校教材循環利用,讓大學生手頭上的二手書不再浪費,解決書難賣,書難買的問題,讓大學四年免費用書,成為可能!
  • 二手書交易需求與日俱增 你的閒置書去哪兒了?
    除了簡單地賣廢品,那些已經看過的書籍,能否有更好的流轉渠道,讓更多人受益?對此,本報進行了採訪。  書籍渴望流動  在福建泉州工作的莊先生從大學開始就喜歡在網上買書,到現在,僅平時租住的房間內已經有300多本書了。
  • 閒置書籍換新書、可買也可賣…… 二手書交易平臺,你用過嗎?
    「買書如山倒,家裡地方小。」如果你是喜愛閱讀的「囤書症患者」,一定曾對家裡書太多、沒地方放而感到棘手。如果你在深圳搬過家,也必然遇過捨不得扔、又帶不走一些書的困局。在寸土寸金的深圳,房子面積的金貴,讓曾經是家中最好的「裝飾品」的書籍,在「佔用」家裡面積時,多了幾分「尷尬」——搬家時,林琳狠心將讀書時買的一些青春小說、教材輔導書等書籍清理出來,但對於另外一部分不再翻閱又捨不得拋棄的書,林琳束手無策。「花了幾十、上百塊買的書,當成廢品按斤賣時,連十塊錢都賣不到,真的接受不了。」
  • 關於購買二手書的一些思考
    在二手書平臺賣書的人很多書並沒有被翻過的跡象,要麼是買書的時候不夠理智,入手了一些自己並不喜歡的書;要麼是根本就沒有養成閱讀習慣,所以才需要及時處理掉它們。這樣說的原因,是因為我的確買到了幾本關於很不錯的二手「新」書,也正因為這些書給我帶來的很大的觸動,我才更加替那些沒有把它們當回事的讀者感到惋惜。
  • 女明星真的窮到去閒魚賣二手?
    他跟我講過一些行業八卦,比如遇到過明星來買貨賣貨啦,比如某富二代一次性賣掉一後備箱的名牌包和衣服,有些吊牌都沒剪啦……這些年網際網路平臺發達,很多人已經不需要跑到實體二手店去交易了;二手交易平臺也常常能夠看到明星出沒,比如孫儷娘娘,賣二手就還挺有名的,口碑也一直很贊。
  • 大學生APP賣二手書兩月成交400單 欲看齊馬雲(圖)
    大學生APP賣二手書兩月成交400單 欲看齊馬雲(圖) 2014-11-28 11:05:16重慶晨報記者 許恢毅 攝  閒置的二手書,當廢紙賣了可惜,不賣又沒地方放。昨日,在首屆重慶青年移動電子商務應用開發大賽決賽上,重慶郵電大學「火極鳥」團隊研發的「好書淘」(手機APP),為這些二手書找到了好去處——通過手機出售,還能以書會友、在線搜書。  「火極鳥」團隊由重慶郵電大學20名在校大學生組成,其中5位創始人都是大四學生。
  • 男子發起二手書共享平臺 "原價"收舊書 打折賣"新書"
    你會說,二手書有什麼特別的?特別的之處在於,它們是被「原價」收購、打折賣出的。今年30歲的王龍,是「漫遊鯨」這個二手書循環共享平臺的發起人。以「原價」收購舊書,再以打折價格售出,聽上去有些不可思議。但王龍說,自己更願意把這個模式理解為「置換」。有用戶覺得這種模式是二手書市場的一種良性補充,更符合網絡時代的特點。
  • 5000萬人賣二手物品,二手書轉轉變新書,售價為京東一半
    2018年年初,二手交易平臺轉轉在原有二手書C2C交易的基礎上,上線C2B2C自營二手書業務 ,以兩種模式雙軌並行的方式,垂直加重連結賣書與買書的用戶,將經過消毒、塑封、檢查後的二手書以準新書的姿態送抵愛書人的眼前。 就在剛剛過去的雙11,在當日上午10點35分,轉轉全平臺二手圖書售出了40000本。雙11前,轉轉已經賣出了200多萬本二手書。
  • 購買大牌二手包注意事項&手裡的閒置二手包怎麼賣?統統告訴你答案
    您好,歡迎來到閒置奢侈品回收平臺—YOGO奢侈品回收,今天跟大家聊聊購買二手包包的注意事項以及手裡的閒置二手包包怎麼賣。一、購買二手包包的注意事項最近看到很多人都入了二手的坑尤尤其是自從接觸了二手平臺紅布林等平臺放到上邊的包不到一個禮拜就售出了然後很想給大家說說二手包怎麼買,二手成色怎麼看,以及二手包速賣出的幾個小技巧
  • 全網最全的二手書交易指南,讓你少走誤區
    話不多說,先上結論:1.賣書推薦多抓魚,他不收的你再選回流魚2.買書推薦多抓魚,對比了下,它最便宜,品質還有保障3.絕版圖書優先多抓魚,回流魚,實在不行,去孔夫子舊書網,價格雖然高點(收書順豐)我在這裡買過也賣過不少的二手書。不得不說設計類的專業書籍在這裡出售,可以獲得一個不錯的交易價格。尤其是我噹噹年慶購買的《設計心理學》全冊,以及《設計中的設計》,平臺估算之後拿到的價格甚至比我買的時候前還要多一點,簡言之,賣完之後我還賺了十幾塊。
  • 你感覺二手市場的書值得買嗎?
    我自己平時也喜歡看書,記得以前也是經常的買書看,一開始都是去新華書店買的正版書籍,但是價格太貴,很不划算。後來有一次逛夜市的時候,發現有一個攤位在賣二手書,同樣的書籍價格比新書差了很多,那次我一下子買了好多本。以至於那一段時間我看的書都是買的二手的,很划算。
  • 深圳二手書流通不暢 愛書人盼設公共舊書市場
    原標題:深圳二手書流通不暢 愛書人盼設公共舊書市場 陳海珠在百花社區裡擺攤,她的二手書受到社區居民的歡迎。  淘書,深圳能不能有個「潘家園」?  二手書流通不暢,愛書人盼設公共舊書市場,讓市民盡享淘書之樂  不知道你有沒有看過網上的一個經典問答:「在美國,有哪些奢侈的生活方式?」「每學期開學都用新書。」看起來很好笑,但這並不是一個玩笑。在一些國家,在二手書店買書、淘書是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而在深圳,你知道幾家二手書店?你的書架上有幾本從二手書店淘來的書?
  • 二手書平臺的買賣,用戶們體驗如何?
    自從電商涉足書業後,大家已經習慣於從電商平臺購買新書,看起來,電商品類全、價格低,買新書早已不是多麼奢侈的事情,尤其是電商打折期間,許多人更是「買書如山倒」。其實,網際網路興起也不過二十多年,在這之前,二手書店、舊書市場,是很多人「淘書」的重要陣地。
  • 大學生APP賣二手書兩月成交400單 欲向馬雲看齊
    記者 許恢毅 攝  閒置的二手書,當廢紙賣了可惜,不賣又沒地方放。27日,在首屆重慶青年移動電子商務應用開發大賽決賽上,重慶郵電大學「火極鳥」團隊研發的「好書淘」(手機APP),為這些二手書找到了好去處——通過手機出售,還能以書會友、在線搜書。  「火極鳥」團隊由重慶郵電大學20名在校大學生組成,其中5位創始人都是大四學生。
  • 二手書:用二手價格換一手幸福
    移動書吧:二手書吸引顧客中午午休時間,年輕白領小新向同事展示著一張精美的新照片。照片裡,小新手拿著一本書,看似隨意地坐在沙發裡,滿滿的小資情調。「是不是特像一家獨立書店?其實是個移動書吧,還只賣二手書。」
  • 買書借書?新書二手書?紙質書電子書?讀書,你選對方式了嗎?
    英國偉大的思想家培根曾在《論讀書》中說過: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聰慧、數學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倫理學使人有修養、邏輯修辭使人善辯。書籍是人類歷史過程中最重要的精神財富,那麼讀書的方式,你選對了嗎?如果你有自主閱讀意識,每天可以花固定的時間來看書,那買書跟借書對你的影響都不是很大。如果你想培養自己的閱讀習慣,強迫自己每天閱讀,就可以利用借書這個途徑來養成良好的習慣。
  • 二手書市場也瘋狂!一本書賣到86萬元!網友:最「貴」回憶殺……
    二手書市場也瘋狂!一本書賣到86萬元!網友:最「貴」回憶殺...從古至今,書籍不僅記錄歷史、傳播信息和知識,也是一個時代情感和精神的記憶。如今,大多數人的生活變得更加數位化,而依舊有人願意花大價錢重溫過去的美好時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