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強化或很少強化物的情況下,怎麼做DTT?下一階段的計劃是否合適?怎麼增強孩子的動機?
特殊兒童教育,包括自閉症、言語遲緩、唐氏綜合症等領域。
在孩子的康復訓練中,「強化物」的運用是非常普遍的,父母在必要的時候會給予孩子一定的鼓勵或者獎勵,以此來強化他的一些正確行為。
但是經常聽到家長抱怨,我的孩子好像什麼都不需要,什麼都不敢興趣,都找不到他的強化物。孩子不願意訓練,可能你用錯了強化物。
誤區一:強化物等於賄賂
機構裡,經常聽到家長們這樣抱怨:「我的孩子喜歡玩遊戲,如果他不願意配合訓練,我就會跟他說『乖,如果完成這個任務,就可以玩遊戲。一開始效果挺好的,但是最近不管用了。孩子總是哭鬧著伸手拿手機,不給就躺在地上不願意訓練,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
這種情況是賄賂而不是強化。「你如果……,我就帶你去……」,「你如果……,我就給你買……」,這些是一些家長常常用來激勵孩子的話,因為短時間能夠起到立竿見影的效果。
這時,孩子只因你給予的東西才改變行為,而不是因為他覺得要做的事情是正確的。
這樣單純的物質激勵,非常容易使原本的目標發生蛻變,讓孩子把努力變為獲取物質回報的手段。
解決方法:
我們在給與孩子物質上的強化物時,一定要同時給予誇獎。這樣經過「配對」之後就可以減少使用物質強化的頻率。
不要事先說好會給予物質強化物,強化要在行為之後發生。如果孩子問:「我這樣做之後能得到什麼呀?」
你要說:「我也不知道。也許有一個驚喜在等著你。」這樣往往可以調動孩子的積極性。
誤區二:強化物就是孩子喜歡的玩具、食物
「我的孩子只喜歡吃奧利奧怎麼辦?」,「我孩子啥都不喜歡吃,啥都不喜歡玩,找不到適合他的強化物」。
實際上強化物可以分為「直接強化物」和「間接強化物」。
「直接強化物」就是上面說的孩子喜歡的玩具、食物等,「間接強化物」一般是指精神上的鼓勵,如大人的語言(哇,你真棒!)、動作(豎起的大姆指)、表情(笑容),溫暖擁抱、撫摸親吻、歡呼擊掌都屬於「間接強化物」。
解決方法:
在對自閉症孩子強化物的運用過程中,應從「直接性強化物」慢慢過渡到「間接性強化物」,不僅讓孩子得到很大的進步,還可以提高孩子的「內在積極性」。
當使用「誇獎」作為強化物的時候,誇獎要具體。避免用「很好,不錯」這樣的籠統字眼,這樣孩子不知道自己為什麼得到了媽媽的獎勵,要儘可能的說明你是因為什麼在誇獎他。比如,孩子學會了穿衣服後,媽媽可以跟孩子說:「你會穿衣服了,真棒!」
誤區三:對於孩子的表現使用同樣的強化物
不同的強化物有不同的強化價值。差別強化是矯正破壞性行為的一種重要方法。家長們事前要做好偏好評估。
解決方法:
對於孩子特別好的行為我們要給予孩子最喜歡的強化物,對於一般的表現只給予一般的強化物。
比如你想要孩子說出「我要餅乾」幾個字,孩子在你輔助的情況下說出這幾個字,可以先給予口頭上表揚,當孩子自己說出「我要餅乾」幾個字的時候,立即給孩子餅乾。
對於那種非常消極被動,動機很少,感覺無欲無求的自閉症孩子,也就是很難找到強化物,或者強化物很難在桌面上使用的情況,桌面的 DTT 怎麼操作?
方法:把課題做成可視化的任務,讓孩子明白每次的課題量及課題內容,不知這樣是否合適?
具體說明:
1、對玩具感覺不出有什麼特殊的喜好,幾大箱的玩具,都僅僅是掃一眼,很少會去動,到商店也是,不會主動去接觸某個玩具或要求買什麼玩具。
2、對於食物,給他吃他就吃,拿走他也無所謂,食物被拿走很少表示不滿和抗拒。
3、對活動只喜歡前庭刺激的活動,比如蕩鞦韆,追逐跑步,轉圈,拋高,對其他的感官刺激沒有多大的反應。
孩子的幹預情況:孩子現在四周歲,已經在本地機構訓練1年多,主要以桌面一對一 DTT 及小組課為主,現退出機構,自己在家訓練,但碰到上述無有效可利用的強化物困擾。
下一階段的計劃是:
1、減少桌面 DTT 時間(之前是每日保證4小時以上),增加與孩子玩耍互動的時間。
2、從手頭的玩具開始,教導孩子能力能到達的玩法,但不拘泥於玩具的一般玩法,玩法主要目的是逗孩子開心,讓孩子首先接受並喜歡這些玩具,然後再慢慢引導到一般玩法上面。
3、讓孩子更多的接觸身邊的世界,也就是增強他的感知覺,包括觸覺聽覺視覺嗅覺味覺平衡覺等,而且要加大這些感覺的強度,比如開懷大笑,嚎啕大哭,誇張的表情,強化大的聲音,誇張的肢體動作,加大力度的身體接觸。
陪伴孩子訓練如逆水而上,而強化物是墊腳石,讓訓練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家長和老師尋找強化物的過程中可以交叉使用,不必拘泥於一種方法。我們所經歷的困難只是一個階段,它終將會結束。
溝通是兩個人的事情,一個人不停的說,另一個人完全沒有回應,這叫溝通嗎?這不是溝通。這只是一個人自言自語。
在與孩子相處的過程中,就是要「幹盡壞事」。比如故意製造一些困難給孩子,讓他覺得你很有趣。(當然這種製造困難絕對不能被他發現是你幹的,而是要跟他一起去解決這個困難)。慢慢的他會發現,你不是總是跟他對立的,叫他幹這個叫他幹那個,你們是一夥的。
打個比方,孩子有想吃的東西吧,你可以把他放在一個他看得見但是拿不到的透明盒子裡面,跟他一起去完成這件事。在完成這件事的過程中,你們就建立了關係。
比如說,這個孩子一直在晃手,你模仿他,跟著他晃手。這樣下去五分鐘,孩子會怎麼樣?換個角度想,有個人一直在模仿你,你是不是會覺得這個居然不像其他人一樣一直對著我說話,而是跟我做一樣的動作,他好奇怪/他會不會理解我?一但孩子注意到了有你這個人,你就成功了一半。
很多時候孩子自己需要的不是成長,他不知道成長的意義是什麼。但是,你可以通過你跟孩子關係的建立,你們兩個人同時產生改變。
皮亞傑強調同化順應圖式,其實你接受孩子這是同化,順應孩子的習性這是順應,然後建立了關係在大腦中產生了新的概念這就是圖式。這個過程是雙向的,是溝通的兩當都要經歷的。
所以,孩子接受了你這個人,跟著你的課走,會不會在大腦中產生新的圖式?你要先進入他的世界,在你與他關係的建立,你們的溝通有來有回不是你一個人自言自語後,再讓他進去你的,我們的這個現實世界。
另外多說一點,ABA的理論基礎——行為主義理論,記憶加工理論等都可以用這個解釋。
對於找到孩子的刺激物,一定要注意觀察。如果父母照顧可以諮詢下父母。還有就是多嘗試,一個孩子帶的久了他的習性自然會發現。
另外,與孩子建立關係有八個字,死纏爛打感同身受。死纏爛打就不說了,但是請常常與孩子換位思考。比如經常逗孩子,把吃的放孩子面前,故意不給孩子,孩子什麼感受?要是有個人說要送你套房子,但是就把鑰匙放你面前,讓你做一些你不喜歡不知道意義不知道這樣自己有什麼危險的時候,可能第一次兩次你會願意,但是這樣次數多了,你會不會覺得這個人不值得你信任?
刺激物是很好用,但是孩子一輩子不能只用食物這種低級的誘導。要把他往高級一些的情感精神刺激物上面引導。
要關注非語言的行為,其實喜不喜歡孩子可能早就從非語言中給了我們暗示。觀察孩子的表情動作神態距離的改變等信息。其他就不說了,說說距離的改變。兩個關係不是很好的人坐在一起絕對不是勾肩搭背的,甚至這個主角換成你的時候,你還會下意識地往後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