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號原創內容,未經授權任何平臺不得轉載,違法必究。
寶媽們你們還記得自己寶寶出生時的樣子嗎?今天翻開相冊,看到芽爸當時給拍的紀念照,又把芽芽媽的思緒一下子拉回芽芽出生那天。
當護士把芽芽抱到我面前看到他第一眼時,那種複雜的情緒仿佛現在仍絲絲纏繞心頭,當時就抑制不住突然好想哭,上天賜予我們這麼一個寶貝,那麼一小隻、軟軟的,那麼弱小,仿佛經不起任何的傷害。
但其實寶寶們又是如此強大,不然怎麼能經歷重重艱難險阻健健康康地來到這個世界呢?
他們一降臨,老天爺就賦予他們「神功護體」,天生具備這幾種反射,保護著自己,原來寶寶們也是如此的不簡單。
1
嘴部反射
包括吮吸反射,吞咽反射和覓食反射。
吮吸反射:從出生就有,到寶寶4個月大時消失。如果父母直接把手指放在寶寶嘴唇上,寶寶會自動吮吸,這就是寶寶的吮吸反射。
吮吸反射在寶寶還未出生之前,就擁有的一項本領,芽芽媽做B超的時候,似乎還見過芽芽吸手指的樣子呢!
吞咽反射:這種方式能保護寶寶在學習進食和吞咽的過程中不會被食物噎住。可以自動從喉嚨中吐出食物。這種反射會持續一生。
吞咽反射中有一種是挺舌反應,如果有什麼東西刺激到寶寶的喉嚨的時候,她的下巴會放低,舌頭往前,往下推,就把東西推出嘴巴外面。這就是為什么爸爸媽媽在六個月之前吃輔食的時候,寶寶會把輔食吐出來。這就說明寶寶還不適合添加輔食,他還不會吞咽固體食物。
挺舌反應一般在六個月的時候消失。所以很多兒科醫生把寶寶的挺舌反應是否消失,作為寶寶是否可以添加輔食的信號。
覓食反射:是寶寶的生存需求而自帶的本領。當媽媽把乳頭輕輕碰寶寶的臉的時候,你會看到他的臉,朝著乳頭轉過來,好像在尋找食物,這就是覓食反射,覓食反射在寶寶四個月左右開始減弱。
如果6個月後還有這種反射動作,則說明腦部有病變的可能。
2
擁抱反射
當寶寶聽到大的聲音或者被爸爸媽媽改變抱姿時,會發現孩子出現兩臂外展伸直,繼而屈曲內收到胸前,呈擁抱狀,這是一種生理現象,醫學上稱為擁抱反射。有的時候還會伴有哼哼唧唧的聲音。
擁抱反射是嬰兒最具防禦性的反射,如果寶寶受到驚嚇出現這個動作,寶媽要及時抱寶寶,及時安慰,這樣能讓寶寶獲得安全感。也可以通過包襁褓,來使寶寶更安心一些,減少驚嚇反射。
通常這種反射在第一個月最明顯,三四個月以後消失。
擁抱反射是脊髓的固有反射,屬於非條件反射,若缺乏這種擁抱反射則說明孩子可能是大腦神經系統沒有發育成熟,不過,隨大腦皮層高級中樞的發育會逐漸消失。但如果是神經系統有損傷或病變,顱內出血或其它顱內疾病導致的擁抱反射缺失就要及時就醫。
3
抓握反射
新生寶寶的小手緊緊地握成小拳頭,偶爾張開時你用手一碰,小小的手馬上抓緊你不放,力道之大甚至能提起寶寶的身體,懸空幾秒,似乎在告訴媽媽:嗨,看我是個小超人,我多有力量呀!這就是抓握反射。
原始反射的主要作用是維持生命及自我保護。
緊握拳頭的姿勢能夠確保寶寶在媽媽子宮裡活動和順利通過產道,出生後寶寶吮吸媽媽的乳汁時可以抓住媽媽保護自己。
抓握反射一般在嬰兒3~4個月時消退。我們也可以通過掌抓握反射來觀察寶寶是不是存在中樞神經系統的損傷.
4
強直的頸反射
當嬰兒躺著時,把他的頭轉向左側或者右側,於是他就伸出與頭轉向一致的那個手,而把相反方向的手臂和腿屈曲起來,仿佛擺出擊劍者的姿勢,所以也叫做擊劍反射。
實際上這是嬰兒吃奶最好的姿勢。有人認為嬰兒經常喜歡伸出的那一隻手可能就是他的優勢手,這種反射應在出生後2-3個月消失。
5
踏步反射
抱著寶寶把它放在桌子上,讓它有一隻腳可以接觸到桌面,你會發現放桌子上的這隻腳會向上抬,而另一隻腳會下降,好像寶寶要踏步一樣。
這種反射在兩個月左右的時候會消失,到寶寶快一歲時又再次出現相同的狀況,不過那時已經變成自主的學步行為了。
6
巴賓斯基反射
當你觸摸嬰兒的腳底,他的大腳指會翹起來,其它腳趾會呈扇形。這種反射可能持續到兩歲。如果兩歲以後孩子還有這種反射,很可能是連接脊椎和大腦的神經路徑損傷的標誌。
☆☆☆☆☆☆☆☆☆
這些反射行為,都是寶寶的生存本能,原始反射沒有明顯的生物學意義,但是能讓寶寶在飢餓的時候,有尋找食物、吞咽食物的能力,還有就是寶寶遇到危險的時候,能夠本能性的躲避。
這些反射除了吞咽反射會伴隨終身,其他的通常在出生後幾個月內會自動消失,如果沒有消失可能存在身體病變,需及時就醫。
芽芽媽說了這麼多新生兒與生俱來的自我保護能力,但是家長們的關心和疼愛才是他們健康快樂生活的強大武器。
照顧寶寶用對方法很重要,用心去了解、照顧他們才是合格的父母該做的事。
優秀的你們還觀察到哪些寶寶的可愛反射呢?歡迎來留言與芽芽媽分享!
參考文獻
[1]趙崇然. 原始反射整合測驗編制的研究[D].瀋陽師範大學,2019.
[2]餘霞玲,陶芳標.三種原始反射對嬰兒腦損傷的預測作用[J].國外醫學.婦幼保健分冊,2004(06):329-331.
[3]王亦露,馬麗.新生兒行為神經測定的臨床觀察[J].寧夏醫學雜誌,2006(03):185-186.
[4]鮑秀蘭.新生兒行為能力和測查方法[J].實用診斷與治療雜誌,2003(06):441-443.
[5]朱華,何平,李榮蓉.152例新生兒行為神經測定分析及早期幹預的效果觀察[J].四川醫學,2003(07):740-7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