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幾百元到幾萬元:一畝地裡看現代農業新變化

2020-12-25 央視網

從幾百元到幾萬元:一畝地裡看現代農業新變化

原標題:

  新華社北京12月8日電 題:從幾百元到幾萬元:一畝地裡看現代農業新變化

  新華社記者 許晟、許中科、孫清清

  一畝地,如果純種糧食只有幾百元,利用現代化手段改造後產值可達幾萬元……十九大報告提出,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

  記者走訪發現,以用現代化思路、現代化手段,最大限度地利用土地,增加土地附加值,已在各地普遍推進,成效日顯。

  土地流轉:為增值鋪路

  「我這兒是山地,上不來水,以前種玉米和小麥,一畝地只有300來斤。」53歲的河南平頂山魯山縣清水營村民高國奇說,他家7口人,共7畝地,除去花銷,一年到頭剩不下什麼錢。

  「要想發展現代農業,土地流轉是必要的基礎。」浙江米果果生態農業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陳照米表示,十九大報告明確「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後再延長三十年」,可以放心大膽去實踐現代農業了。

  高國奇把7畝地全部流轉到了合作社,規模化耕種,施放有機肥,不僅改善了土壤,高國奇的收入也成倍增加。土地流轉每年每畝600元,在當地公司做奶牛飼料餵養員每月收入2000多元,「比以前強多了。」他說。

  循環農業:讓產出倍增

  因地制宜,高國奇所在的平頂山市,流轉土地基本用於發展循環農業。

  記者在河南康龍實業集團看到,商品豬的糞便被收集到豬舍旁的發酵池中,一根水管把這些沼液送到近旁的土地裡,被施過糞肥的土壤明顯變得疏鬆,地裡紅薯長勢喜人。

  「我們要求每個入駐企業或合作社都要建上配套的養殖生產線。」平頂山市農業局局長楊四震說,豬糞稍作處理作為有機肥排入農田,助長農作物;農作物又可以作為畜牧的飼料,實現循環發展。

  「種一百畝玉米或小麥,收益最多在20萬元左右,配套2000頭豬即可產生320萬元的產出,相同面積土地產出成倍增加。」平頂山市現代養殖專業合作社理事長餘二軍說。

  「現在我們的觀念變了,搞養殖不僅是為了吃肉,更多是為了有機農業。」楊四震說,過去人們要吃飽,現在要吃好,有機食品正好契合了這個變化。

  改種「升級」:荒山變「金山」

  「2010年種澳洲堅果的那批農戶,2014年開始掛果後都樂開了,種幾畝地就有幾萬塊錢。這幾年,第一批種的農戶幾乎都換小車了。」廣西扶綏縣夏果種植有限責任公司副總經理葉發權說,澳洲堅果讓扶綏縣的荒山變「金山」。

  澳洲堅果是外來物種,對氣候要求較高,種植區域不能有霜凍,也不能有颱風,廣西、雲南、貴州等地較適宜種植。

  過去,扶綏縣也種澳洲堅果,但由於管理不到位,產量上不去。「其實管理並不難,每年修剪一次,做到合理噴藥預防和施肥就可以。」葉發權說。

  2004年,扶綏縣夏果種植公司入駐,整理原來荒棄的果林,流轉土地種新林,果樹4年掛果,6年豐產,在2010年前後,畝產達到1500斤,每畝產值1.2萬元左右,經濟效益顯現。

  如今,扶綏縣夏果種植公司已種植澳洲堅果7000畝左右,帶動周邊農戶種植3000多畝。「未來要在5年內,把種植面積擴大到2.3萬畝,並實現深加工,生產澳洲堅果油等多個產品。」葉發權展望。

  延長「鏈條」:提升附加值

  在一些地方專注於從土地中挖出更多產能的時候,另一些地方則在努力延長農產品的產業鏈,在有限的土地產品上,實現更高附加值。

  陳照米為了形成差異化種植,2015年時開始試種火龍果。「但火龍果種出來後,有35%左右的產量因為開裂等原因,沒法直接面向市場,所以開始嘗試深加工。」他說。

  如今,他和多個研究院合作研發產品,果面、果醬等產品已經取得經濟效益;對火龍果肉、皮、花、莖的充分挖掘,使產品附加值翻倍提高。

  「果肉做成了果乾、年糕、麵條等;果莖提取營養液做面膜、洗手液;果花通過低溫乾燥用於擺盤等可以賣到118元一盒;果皮提取色素用於口紅製作,『賣』到了口紅價。」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農產品加工研究院助理研究員夏文介紹。

  陳照米說,通過深加工處理,原來10元錢左右一斤的火龍果,可以「賣到」幾百塊,未來5年內,要把米果果的深加工產值做到5億元以上。

  從單純的種植糧食作物,到改種適宜經濟作物;從簡單農產品生產,到融入科技元素的深加工產業鏈……各地人民正走在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的大道上。

相關焦點

  • 陝西楊凌:現代農業園區唱響「新農歌」
    一座座大棚巍然屹立,整齊有序;一枝枝藤蔓碩果纍纍,豐收在望;一個個農人奔前忙後,喜笑顏開……在陝西楊凌,隨著一座座現代農業示範園的建設投用,新時代下農業在這裡迸發出「新活力」,農業變「潮」了,農村變「靚」了,農民也搭上了致富「列車」,奔向了幸福生活。
  • 探索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型的新路子
    編者按 旬陽縣是我國西部地區傳統的山區農業縣。近年來,該縣堅持以促進農民增收為主線,突出發展農業循環經濟,農村經濟發展和農民增收工作呈現良好態勢,走出了一條農業循環經濟發展的新路子。他們的成功經驗和探索,為以傳統農業為主的山區縣市發展現代農業、促進農民增收提供了有益的啟示。
  • 農業七日談(2)鄺奕軒:發展精緻農業有「錢途」從「以量求生存」到...
    鄺逸軒:要想農業既有前途,又有「錢途」,就得走「精緻」路線,就必須扭轉「口號農業」的觀念,擺脫「以量求生存的困境」,發展到「以質求發展」的新階段。    農業對臺灣而言,不是「包袱」跟短板,而是增長點跟長項。它們這三點值得湖南借鑑。    立體開發。最典型的是休閒農業,集吃、住、行、遊、購、娛一體。
  • 曾經一畝地淨利潤5000元,今年3元/斤沒人要,這是為啥?看完懂了
    這幾年出了種植水果和蔬菜經濟作物的農民增多以外,種植藥材也在農村普遍了起來。在安徽北部的一個鎮上,這裡幾乎每家每戶都在種植丹參,現在正是丹參成熟的季節,所以家家戶戶的院子裡都堆積了不少的丹參,看來今年的丹參迎來了大豐收。雖然家家戶戶都堆滿了丹參,但是在農民的臉上卻絲毫沒有感受到豐收的喜悅,一打聽才知道,今年的丹參把大家給愁壞了。
  • 從幾百元到十幾萬元 床墊的價差為何這麼大?
    從各種睡眠指數的發布到世界睡眠日的宣傳,各大床墊品牌血拼各類睡眠概念,一張床動輒幾萬元已經不是什麼稀奇事了。而記者今天要說的,就是床墊的那些事。有人去大馬買乳膠床墊今年6月初,寧波餘姚的鐘先生夫婦前往新加坡、馬來西亞旅遊。在出發前做的購物清單上,就寫了乳膠床墊一項。
  • 紅薯的零售價都賣到了5元一斤,種植一畝地能賺多少錢
    隨著市場需求的增加,價格也是有高有低的,有人說一塊幾毛錢一斤,但今天我就買了四斤多,那是零售價的,居然都賣到了5元一斤,如果種植一畝地是不是很賺錢了?在農村每季的紅薯種植成本投入不超於3000元,成本是非常低的。但對於種植戶而言,紅薯都有著不錯的產量的,畝產量一般都在3500斤到4500斤左右,如果是品種好,而且管理得好產量可高達6000斤左右。由此可見,紅薯種植前景還是可以的。
  • 【輝煌「十三五」喜看新變化】樂至:繪就農業農村新畫卷
    「十三五」期間,樂至聚焦創新強農、協調惠農、綠色興農、開放助農、共享富農五大任務,調整產業結構,狠抓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進鄉村振興。在樂至這片熱土上,一幅產業興旺、生態宜居、生活富裕、鄉風文明的現代農業農村新畫卷躍然眼前。
  • 河南臨潁「新技術+新模式」為現代農業賦能
    提起農業,許多人的印象還停留在傳統的「土笨粗」層面。如今,在河南臨潁,農業領域新科技、新理念、新模式不斷湧現,農業生產呈現出新趨勢。今年48歲的三家店鎮邊劉村村民李玉玲,把自家十幾畝辣椒全部託管給了臨潁縣高標準智慧辣椒種植基地,並在基地當上了管理員。
  • 從幾百元到幾百萬元 官員以「雅賄」之名違紀違法
    從幾百元到幾百萬元,從最初的內心忐忑到後來的心安理得,四川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原巡視員王衛南忘記了當年從軍入黨時的初心和使命,以職權謀私利,最終墜入犯罪的深淵——以「雅賄」之名,走出違紀違法的魔步王衛南受賄案庭審現場王衛南是一名上過戰場的老兵,1995
  • 鄉村振興看變化①|鹽鹼地上的「農業夢」
    2015年,孫德東成立了濰坊豐瑞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在村裡承包土地搞起了規模化種植。同年,他被村民推選為村主任,自小對土地有著深厚情結的他想到了改良鹽鹼地,「要讓鹽鹼地裡種出糧食來,更要讓村民們過上好日子。」孫德東說。但改良鹽鹼地遠遠沒有想的那麼簡單,沒有淡水是首要的難題。孫德東想到了「南水北調」,從20公裡開外的濰河將淡水引入青阜村。
  • 從幾萬元一對到5元沒人要?
    李佔軍的車,一路開開停停,有時中途會上來一兩個人,神秘地從包裡掏出一個紙包的東西,打開,就是他們口中的「精品核桃」,「您看我這三稜,肚子飽滿,寬邊對稱,底兒大屁股圓,7000元真的不能少了。」2000年後,李佔軍不再養羊,和弟弟李佔海一人拿出一畝地,種了幾十顆麻核桃樹。那年麻核桃市場剛起步,他家一棵樹一年能結幾百個青皮核桃。起先弄不明白核桃價值的李家人,別人給65元一個他們就賣,後來,他們試著一年年加價出售,發現即使喊價上千元一個也有人要。
  • 江蘇連雲港灌南:一畝地一年多收幾千元稻田養蝦蟹讓他樂開了花
    現代快報記者了解到,發生如此大改變的主要原因,得益於新型種養模式,目前,灌南縣正在全縣推廣這種新的稻田養殖方法,已建成稻田綜合種養面積2萬餘畝,其中新建面積1.8萬畝,以科技實現創富,為農民實現創收。&nbsp&nbsp去年麥收後,蔣德華以每畝1100元的價格,在村裡流轉到了300多畝土地準備從事苗木種植。一次偶然的機會,在灌南縣召開家庭農場和種糧大戶專題會議上,該縣農委負責人提到稻田綜合種養的好處,這讓生於農村、對農村生活有豐富經驗的蔣德華發現了商機。&nbsp&nbsp「不妨試試『稻蝦綜合種養』!」
  • 脫貧攻堅.國企力量丨現代農業:定製「農業套餐」 踏上致富路
    修道路、改危房、解民憂、助增收……一件件實事落地見效,隨著現代農業人的到來,全村貧困農戶的比例由2017年的15.6%,到如今已經全部脫貧。「如今有路燈了,村民晚上出行來往就更方便了,只要天氣好,我每晚都會走出家門轉一轉,看一看,看見村裡的這些變化我們格外高興。」提起扶貧隊來了以後給村裡帶來的巨大變化,當了26年老村支書的文松樹抑制不住內心的激動。不僅如此,楓井坪村還建成了100千瓦光伏電站,已併網供電,每年可創收5萬餘元,壯大了集體經濟。精神文明基礎建設也在加強。
  • 小山村建起現代農業旅遊綜合體
    近年來,村兩委班子以黨建為引領,充分發揮黨員先鋒模範作用,依託山水、交通、人文等優勢,大力發展以現代觀光農業為主的雪野農業旅遊綜合體。在村兩委的帶領下,經過黨員和村民代表充分考察、調研,2017年10月,邢家峪村投資300餘萬元,建設了9個現代「冬暖式」農業大棚,種植了無花果、櫻桃、雪梨等優質水果和彩椒、西葫蘆、水果黃瓜等有機蔬菜,投產當年就實現純收入10萬元。目前,村子正著手進行後續工程,全部完成後,大棚數量將達到15個。
  • 中化集團:現代農業綜合服務,助力中國農業糧滿倉
    7月10日,在中國中化集團有限公司下屬中化農業山東陽信MAP技術服務中心,一款名為「梨國梨民」的酒備受矚目:「鴨梨之鄉陽信,為什麼要做酒?這麼大一個鴨梨,又是怎麼進到這細口瓶子裡的?」 原來,這是中化農業山東陽信MAP技術服務中心和農戶合作的扶貧產品。
  • 花塢裡現代農業產業園:先進技術支撐 現代農業增智
    走進花塢裡現代農業產業園的鳥巢智能溫室,這裡便是園區內的「農田」了,園區內蔬菜一片綠油油的,有一片不起眼的葉子引起了記者的注意。記者戴堃煌:我們現在看到的這個葉片,它是模擬植物的葉片,通過它自身的感應器感應到溫度、溼度、光照,再將數據傳輸給數據盒子。大棚內安裝了傳感器、攝像頭、智能灌溉、智能施肥系統等先進農業科技設備,通過數據傳導,實時採集智能溫室裡的農作物生長數據,由電腦控制整個種植工序。
  • 幾十元與幾百元美縫劑的差別?看了一定有幫助
    美縫劑在使用到衛生間、廚房、瓷磚長時間使用縫隙的位置就會變黑,不美觀不說衛生度也不夠,助長了細菌的滋生。99%的人看完下面有了收穫,美縫劑幾十元、幾百元一支差別到底是什麼?在美縫劑品牌中魚目混雜,層次讓消費者迷茫分不清,雙組美縫劑從幾十至幾百均不等,當然現在市場上一些常規品牌也是為了謀取利潤、低成本、高賣價的也很多,那這些產品區別在哪裡?如何辨別美縫劑的優劣呢?
  • 循環農業大賺生態錢
    12月20日,省農科院在位於鄧州市的河南黃志牧業有限公司,舉行省「四優四化」生豬養殖專題推進觀摩會,向養殖戶推廣生豬科學養殖技術和循環農業的做法。12年前,河南黃志牧業有限公司建第一個養豬場時,就同時規劃發展循環農業,上馬了沼氣發電,並在豬場周圍流轉土地1500畝種植蔬菜。
  • 大廠:現代農業園區唱響「新農歌」
    一座座大棚巍然屹立,整齊有序;一枝枝藤蔓碩果纍纍,豐收在望;一個個農人奔前忙後,喜笑顏開;一批批遊客紛至沓來,滿載而歸……在大廠回族自治縣,隨著現代農業科技示範園區不斷高質量發展,新時代下農業在這裡迸發出「新活力」,農業變「潮」了,農村變「靚」了,更多的農民依託現代農業示範園走上了致富大道,奔向了幸福生活。
  • 桔梗一畝地的保費是150元,農戶自繳20%,你家種嗎?
    我們都知道桔梗作為中藥材具有鎮咳、祛痰的作用,而作為食品來說他也是老百姓醃製鹹菜、泡菜的原料,中國桔梗在安徽,安徽桔梗在太和,那太和縣自然就成了我國主要的產區之一,每年的農曆小滿以後是播種桔梗的最佳時節,那今天筆者就帶大家去太和縣看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