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適倡用白話文

2021-02-08 團結報文史e家

胡適是「五四」時期倡用白話文的先驅,他不僅是白話文的倡導者,且是推廣使用的躬自實踐者,是他第一個用白話文寫文章,也是嘗試用白話文寫詩詞的第一人。


胡適


早在1911年5月,留學美國康乃爾大學的胡適,業已興趣於「時代變遷對語言和文法影響」的探究,在《如何可使吾國文言易於教授》一文中,公開批評「文言是半死之文字」。1915年秋,他的《送梅覲莊往哈佛大學》詩中,表達了「文學改良」的強烈願望:神州文學久枯餒,百年未有健者起,新潮之來不可止,文學革命其時矣……


為爭取支持者,共圖「文學改良」大計,胡適以書信、贈詩、討論等形式,在留美同學中著力宣揚,雖一時認同者甚少,但並不氣餒,「立異」之心堅定不移,請看他的詞《沁園春·誓詞》,堪稱慷慨激昂:


……文學革命何疑!且準備搴旗作健兒。要前空千古,下開百世,收他臭腐,還我神奇。為大中華,造新文學,此業吾曹欲讓誰……


《新青年》雜誌


胡適發現,文化界名流、上海《新青年》主編陳獨秀的文章中,也有文學革命之主張,與自己所見略同。這使他又驚又喜,雖無往來而視為知音,去信表述了創造新文學的願望及方略,後又寄去了《文學改良芻議》一文。


此前,胡適的「文學改良」說裡,只是稱「文言是半死之文字」。1916年夏天的一篇日記裡,進而提出「當前文學當以白話文學為正宗」,即以白話文替代文言文:「今日之文言,乃是一種半死之文字,今日的白話是一種活的語言,白話可產生第一流文學。文言的文字可讀而聽不懂,白話的文字既可讀,又聽得懂。凡演說、講學、筆記,文言決不能應用。今日所需,乃是一種可讀、可聽、可歌、可講、可記的言語。要讀書不須口譯,演講不必筆譯;要施諸講壇舞臺皆可,誦之村嫗婦孺皆懂。不如此者,非活的言語也,決不能成為吾國之國語也,決不能產生第一流之文學也。」


圍繞白話文與文言文的孰優孰劣,胡適與學友任叔永、唐擘黃、楊杏佛等還有過一次精彩的討論。


任叔永:你主張寫白話小說,文言文就不可取了?


胡適:文言文可讀,但聽不懂,白話文既可讀又聽得懂,歷史上有過白話小說如《水滸傳》等,村夫都能聽懂。


唐擘黃:恐有人批評這是鄙俗文學。


胡適:只有俗儒才講白話俗氣。白話不但不俗氣,而且優美,更適合大眾需要。


任叔永:文言與白話文,到底哪個長處多?


胡適:文言文的長處,白話都具備,白話的長處,文言文未必都有,白話是文言的發展,古今中外,發展代表了進步,當然會勝過前者。



胡適《文學改良芻議》刊登在《新青年》二卷第五號上,陳獨秀所加的編者按語,令他大受鼓舞:「今得胡君之論,竊喜所見不孤。白話文學將為中國文學之正宗,餘亦篤信而渴望之。吾生倘親見其成,則大幸也!」


陳獨秀


蔡元培


經由陳獨秀的推薦,北大校長蔡元培聘請胡適到北大任教,胡適欣然應聘。在他以為,北大是中國最高學府,推行白話文有上行下效的楷模作用,所以是不遺餘力言教加身教。


一天講課時,胡適又在宣傳白話文優點時,有個對文言文情有獨鐘的魏姓同學說:「白話文沉長拖沓,不精練又難能達意,遠不及文言文。舉例而言,用白話文拍電報用字多,花錢也多。」


胡適笑著搖搖頭:「不一定吧,我們不妨作個實際的比試。」他於是講了這樣一件事:行政院的朋友曾發電報來,邀他擔任行政院秘書,他不願從政為官,復電拒絕,用白話寫了電報稿,省字又省錢。末了胡適說:「請同學們按照我不願從政的意願,用文言文寫一份復電,看究竟是白話文省,還是文言文省。」 


不一會兒,多個同學說已將電文擬好,胡適讓逐個誦讀,其中用字最少的十二個字:才學疏淺,恐難勝任,不堪從命。


胡適說自己的電報稿只用了五個字:「幹不了,謝謝。」隨之作了解釋:「幹不了」就含有「才學疏淺,恐難勝任」之意;「謝謝」既對友人的看重與推薦表示謝意,又暗示「不堪從命」。由此看來,白話文的精練達意勝過文言文。」同學們都心悅誠服,魏姓同學亦無話可說。



作者: 陸茂清

編輯:王富聰 李臣


文史e家原創內容

如需轉載,

請聯絡我們獲取版權

相關焦點

  • 胡適與白話文
    胡適與白話文 胡適是五四白話文運動的倡導者與實踐者。
  • 文言文與白話文的對比
    「時間是把殺豬刀」,用古詩文怎麼說?三,(白話文)很高興認識你,無論結局古風文:三生有幸遇見你,縱然悲涼也是情。三十(白話文)自作多情古風文:縱我心紅如鐵,也難融你千尺寒冰。三十一(白話文)我們分手吧!
  • 45.古人也用文言說話?白話文又是怎麼回事?
    圖片來自網絡和文言文相對,那就是白話文。當然白話也有古今之分。古白話是用主要是採用古代口語寫成的書面語。如上節所述,本來秦漢之前,言文差距是很小的。非敢違卜,用宏茲賁。按說這是盤庚遷都殷(今安陽)後告誡群臣的一段話,應該是當時的口語,可是現在我們很難讀懂了。其實,在漢代這些話語只有經過經學家的解釋才能被普通人所領悟。這說明,古代的口語(白話文)到了後代就成了文言文。上面所引文字的譯文:現在我這年幼的人,不是不聽從大家的意見,遷都之意實在是上帝通過深知天命的人傳達下來的。
  • 白話文與古文
    在就古文以及古文著作對現如今教育的影響、對後代三觀建立和人性洗滌方面所做出的突出貢獻是顯而易見的,下面就「白話文與古文」的觀點論述摘抄一部分供大家體會咀嚼:=======我在《禪與道概論》這本書中也提到。說到中國文化有一股很難描述的味道,因為從白話文教育入手的人,打不開固有文化倉庫的庫門,進入不了。中國文化都記載在古書中,而古書都是用古文寫的。
  • 季謙:文言文與白話文
    答:學文言,能為高層次的白話文閱讀和寫作打下深厚基礎。 問:所以這裡還是有表達不確切的地方,應該說文言是高層次的白話文的基礎。簡單地說文言是白話的基礎則不周全。是嗎? 答:從上下文看,可以看出我原來意思。也就是:古人只讀文言文,就能讀好並作好白話文的意思。 問:是不是這話改為「文言文是白話文的基礎」比較好。
  • 談給白話文消毒
    所以今天人講中西融合,用白話文去做學術,就自然而然不用費勁地融合了,已經融合了!還融合什麼呀?所以我們白話文當中的博愛根本就沒理解到西文那個精要,那個有邊界的意思,我們沒有理解到。這會對西方文化造成多大的誤解啊! 我們真是用善良的中國之心來度西方的小人之腹啊!我們以為對他們那個「fraterity」是無邊界的,是四海之內皆兄弟也,可不是這樣啊!
  • 文言文和白話文 -中新網
    文言文和白話文 2014-07-08 16:33:48那年代還沒有蔡倫造紙,字刻在竹簡上,費工費時,用字便以一當十、當百,那才叫言簡意賅,一字千金。  後來載體豐富了,有了絲綢了,有了紙了,古人撰文也漸漸話多了。到有了無形的電子網絡,撰文寫字豈止只是字多了,簡直就是口水多過茶,說的廢話蠢話就更多了去了。  後人用白話文翻譯《論語》,用字必會多了。一句:「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 古代人為什麼用白話文交流?難道古代所有人都說古代白話?
    比如雍正就特別愛用白話寫硃批,給封疆大吏年羹堯的硃批:朕實在不知怎麼疼你,才能上對天地神明,爾用愛我之處,朕皆都體會得到,朕亦甚想你,亦有些朝事和你商量。那為何我們在電視劇或者是古代文學典籍裡面看到的經常是文言文呢?
  • 白話文運動:一次自下而上的語言規劃
    廣大知識分子在運動中積極提升白話文的聲望和地位,使白話文運動成為一次自下而上的語言規劃的成功典範。胡適等人強調「死文字決不能產出活文學」,認為白話不單是「開通民智」的工具,還「可以用來創造中國現在和將來的新文學」,而且可以用「做統一全民族的語言的唯一工具」。從語言規劃角度看,這屬於白話文的地位規劃(Status planning)和聲望規劃(Prestige planning)範疇。
  • 論清華學校的白話文運動
    雖然白話文運動與國語運動是兩碼事,但二者在消除語言交流障礙的目標上是一致的,因此經常互相交織並互相促進。清華學子在這種風氣的影響下,也開始了對白話文的關注。由清華學生主辦的清華校刊——《清華周刊》上第一篇白話文的出現就與國語運動有關。這篇文章就是發表於1916年5月17日《清華周刊》第77期上的《國語研究會宣言》,文章前有記者附識,特意指出「文用白話」這一特點。
  • 王教授談:文言文與白話文
    正式書面文章用文言,遊戲之作用白話。以文言為主,白話為輔,所以不僅文言文寫得好,要寫白話文更是得心應手。舉例而言,胡適之所特別推崇的白話文泰鬥施耐庵、曹雪芹,他們本來就是飽讀詩書的古文高手!再如胡適之本人,他自以為他的白話文寫得好,學問廣博,好像是天生的,其實,他忘了他是從四歲開始就讀文言文了,他十一歲就讀資治通鑑,十三歲就讀左傳了!
  • 白話文運動100年(下)
    受其實用主義影響,胡適逐漸形成「一時代有一時代之文學」的文學進化觀,「與其用三千年前之死字,不如用20世紀之活字」。後來任教北大時,為了論證白話文簡明達意,胡適就如何回絕行政院秘書職位一事出題,請學生擬電報稿。學生擬出「才學疏淺,恐難勝任,不堪從命」12字的電報稿,而胡適僅用了5個字回絕——「幹不了,謝謝」。
  • 中國的白話文運動
    文|阿飛哥眾所周知,在白話文運動之前的幾千年人們所寫的都是文言文,而非今天的白話文
  • 用白話文和文言文發電報哪個更精煉?胡適先生如是說
    1918年加入《新青年》編輯部,大力提倡白話文,宣揚個性解放、思想自由,與陳獨秀同為新文化運動的領袖。1928年,任中國公學校長。1938~1942年出任國民政府駐美大使。1939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提名。1946~1948年任北京大學校長。1949年去美國。
  • 論白話文寫作
    且說:「現在有人自稱『五百年來白話文第一人』,但跟王小波一比簡直是相差得太遠了。」自稱「五百年來白話文第一人」的是高曉松在北京四中的老學長李敖,李敖特意寫了一篇《看誰文寫得好》來自我標榜,恭錄於下:奇蹟來自李敖這邊。白話文在李敖手裡,已經出神入化。
  • 關於送別的詩句帶白話文翻譯
    ——李白《渡荊門送別》白話文意思:江面月影好似天上飛來的明鏡,雲層締構城外幻出海市蜃樓。4、明月隨良掾,春潮夜夜深。——王昌齡《送郭司倉》白話文意思:然而客人難留,只有明月追隨他而去,我的思念就如春潮翻滾不息。5、慘慘柴門風雪夜,此時有子不如無。
  • 李春陽:白話文運動的影響(下)
    「要作今詩,則要用形象思維方法,反映階級鬥爭與生產鬥爭,古典絕不能要。但用白話寫詩,幾十年來,迄無成功。民歌中倒是有一些好的。將來的趨勢,很可能從民歌中吸引養料和形式,發展成為一套吸引廣大讀者的新體詩歌。」這是他於詩歌的意見。
  • 胡適的文言文、白話文水平如何?
    奇怪之事:既然胡適先生如此推廣白話文,反對鄙視曹雪芹等文學小說作家,為何此文不以白話為主?如果《文學改良謅議》完全以白話文書寫,豈不可以作為白話文的典範供世人效仿?難道那時的胡先生不會像曹雪芹那樣用白話文寫作,還是因為必須附庸潮流,以"言文合一"的形式寫作?或者,胡適先生文言文,白話文兩者都不嫻熟。可以推測,胡適先生是在1917年回國之後才逐步開始 "學著"用白話文寫作的。
  • 重讀胡適:胡適先生與白話文運動(下)
    導語:前文介紹了胡適關於白話文運動的哲學前提以及胡適在白話文運動中的主張,本文繼續介紹胡適關於白話文的主張以及對其的評價。胡適關於白話文的主張在很大程度上可以看作是用白話文的文體去取代文言文的文體。這樣的文學革命也可以看做文學形式的革命。胡適認為「綜觀文學墮落之因,蓋可以「文勝質」一語包之。文勝質者有形式而無精神,貌似而神虧之謂也。」但是他在《文學改良芻議》中提到的救弊八事都是以革新形式為主,如他明確提出「白話文學之為中國文學之宗,又為將來文學必用之器,可斷言也。」
  • 當代文言文與白話文關係之管見
    如何看待文言文與白話文的關係,引發了人們的深切思考。  首先,隨著「五四」新文化運動的推進,大量使用文言文的環境已不存在,白話文成為現代書面語交際工具。白話文已經為大眾普遍認同與接受,而文言文基本上是先秦的古漢語,是書面語,它不按現當代口語的規律來行文。它的一個主要特點是語、文的不一致,寫文章和講話完全不同,各有一套系統,文言文所用的字往往不是口語中所用的常見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