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白話文和文言文發電報哪個更精煉?胡適先生如是說

2020-12-14 濉園主人

胡適(1891年12月17日—1962年2月24日),原名嗣穈,學名洪騂,字希疆,筆名胡適,字適之。著名思想家、文學家、哲學家。徽州績溪人。

幼年就讀於家鄉私塾,19歲考取庚子賠款官費生,留學美國,師從哲學家約翰·杜威,1917年夏回國,受聘為北京大學教授。1918年加入《新青年》編輯部,大力提倡白話文,宣揚個性解放、思想自由,與陳獨秀同為新文化運動的領袖。

1928年,任中國公學校長。1938~1942年出任國民政府駐美大使。1939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提名。1946~1948年任北京大學校長。1949年去美國。1952年返臺,1957年始任中央研究院長。1962年在臺北病逝。

胡適先生對白話文的推廣是不遺餘力的。一次,時任北京大學文學院院長兼中國文學系主任的胡適先生在課堂上又大講白話文的好處。突然,一個同學站起來抗議道:「先生,難道說白話文就沒有缺點嗎﹖」胡適說:「沒有。」

那位同學說:「白話文不精練,打電報用字多,花錢多。」胡適溫聲說道:「不一定吧。前幾天行政院,有位朋友給我發來電報,邀我去做行政院秘書,我不願去。復電就是用白話文寫的。請同學們根據我這一意願,用文言文編寫一則復電,看看究竟是白話文省,還是文言文省﹖」

不一會,那學生寫了一份文言文電稿:「才學疏淺,恐難勝任,不堪從命。」 胡適說,這12個字也確實夠簡練了,但我的白話文電報更精煉:「幹不了,謝謝。」

還有一個胡適先生講課的笑話。一次,他在某大學講課時,引用孔子的話就在黑板上寫「孔說」,引用孟子、孫中山先生的話,就寫「孟說」、「孫說」。當他發表自己的意見時,他在黑板上寫道:「胡說」。引得學生哄堂大笑。

相關焦點

  • 胡適的文言文、白話文水平如何?
    目前關於 "五四" 以及白話文運動的論著浩如煙海,亦不是本文的目的。筆者希望探討胡適時代的文言文,以及文言文向白話文的轉折和演變。更有趣者,胡適先生的文言文如何?他是否具備嫻熟撰寫文言文的能力?既然他撰文大肆評擊文言寫作,宣揚白話文在文學以及文化上的深遠意義,那麼,我們不妨好奇他寫《文學改良謅議》時(1917 年)白話文的水平。讓我們走近胡適先生,看看這位中國近代絕頂名人到底是如何精彩。
  • 重讀胡適:胡適先生與白話文運動(下)
    1.胡適關於文學革命的討論文學寫作包括內容和形式,形式一般是指文體。胡適關於白話文的主張在很大程度上可以看作是用白話文的文體去取代文言文的文體。這樣的文學革命也可以看做文學形式的革命。胡適認為「綜觀文學墮落之因,蓋可以「文勝質」一語包之。
  • 胡適與白話文
    胡適與白話文 胡適是五四白話文運動的倡導者與實踐者。
  • 胡適倡用白話文
    胡適是「五四」時期倡用白話文的先驅,他不僅是白話文的倡導者,且是推廣使用的躬自實踐者,是他第一個用白話文寫文章,也是嘗試用白話文寫詩詞的第一人。
  • 當初學者們提倡白話文取代文言文時,還曾遭到多數學生的反對
    近日,臺灣因為高中課綱要大幅縮減文言文比例,再次引起了「文言和白話」之爭的討論。中國數千年的文化中,文言文的歷史階段較多,尤其是自先秦時期傳承下來的經典成了後世許多王朝學子的必讀之作,甚至於科舉考試的內容也以這些古籍為考核內容。
  • 文言文和白話文 -中新網
    文言文和白話文 2014-07-08 16:33:48那年代還沒有蔡倫造紙,字刻在竹簡上,費工費時,用字便以一當十、當百,那才叫言簡意賅,一字千金。  後來載體豐富了,有了絲綢了,有了紙了,古人撰文也漸漸話多了。到有了無形的電子網絡,撰文寫字豈止只是字多了,簡直就是口水多過茶,說的廢話蠢話就更多了去了。  後人用白話文翻譯《論語》,用字必會多了。一句:「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 季謙:文言文與白話文
    答:學文言,能為高層次的白話文閱讀和寫作打下深厚基礎。 問:所以這裡還是有表達不確切的地方,應該說文言是高層次的白話文的基礎。簡單地說文言是白話的基礎則不周全。是嗎? 答:從上下文看,可以看出我原來意思。也就是:古人只讀文言文,就能讀好並作好白話文的意思。 問:是不是這話改為「文言文是白話文的基礎」比較好。
  • 王教授談:文言文與白話文
    正式書面文章用文言,遊戲之作用白話。以文言為主,白話為輔,所以不僅文言文寫得好,要寫白話文更是得心應手。舉例而言,胡適之所特別推崇的白話文泰鬥施耐庵、曹雪芹,他們本來就是飽讀詩書的古文高手!再如胡適之本人,他自以為他的白話文寫得好,學問廣博,好像是天生的,其實,他忘了他是從四歲開始就讀文言文了,他十一歲就讀資治通鑑,十三歲就讀左傳了!
  • 當代文言文與白話文關係之管見
    作者:左洪濤(中南民族大學文傳學院教授)  近年來,文言文作品在生活中偶有出現,如浙江大學與杭州高級中學各自發布的120周年校慶公告,都曾在網上引起熱議。如何看待文言文與白話文的關係,引發了人們的深切思考。
  • 文言文與白話文的對比
    五四新文化運動時期,圍繞白話文與文言文的論爭,形成了兩大陣營,那一場場硝煙瀰漫的論爭,充滿了激情、狡黠、機巧、趣味與智慧,點亮了新文化運動啟蒙的天空。新文化運動和文學革命展開之時,儘管胡適、陳獨秀、錢玄同、劉半農等人要廢除的是在中國傳承千年、作為傳統文化載體和主幹的文言文,當時卻並未激起多大反響,只有幾位新文化闖將在自說自話。這一半可能因為那時帝制既往,民國初立,尚新、求變、批判傳統是主流思潮,新文化的反對派們心虛氣短,不敢吭氣;一半可能也是他們對文言文的生命有足夠信心,不屑於跟這幾個喝過幾年洋墨水就忘了自己是誰的後生對陣。
  • 二十世紀初的新文化運動,胡適首次提出「白話文」的重要歷史意義
    陳獨秀、胡適、魯迅等人站立在時代的潮頭,成為了新文化運動的核心人物。當時的新文化運動分為兩個層面,一是文化內容的革新,一是文化形式的革新。所謂文化內容的革新,指的是接受新思想新觀念比如民主、科學等,以替代舊思想舊觀念比如專制獨裁、愚昧迷信等;所謂文化形式的革新,指的是文化的表達形式全面採用白話文,放棄文言文。
  • 朗讀丨胡適的白話電報
    ▼星慧每天陪你朗讀美文《胡適的白話電報》    三十年代初,胡適在北京大學任教授。講課時他常常對白話文大加稱讚,引起一些只喜歡文言文而不喜歡白話文的學生的不滿。  一次,胡適正講得得意的時候,一位姓魏的學生突然站了起來,生氣地問:「胡先生,難道說白話文就毫無缺點嗎?」胡適微笑著回答說:「沒有。」那位學生更加激動了:「肯定有!白話文廢話太多,打電報用字多,花錢多。」胡適的目光頓時變亮了。輕聲地解釋說:「不一定吧!前幾天有位朋友給我打來電報,請我去政府部門工作,我決定不去,就回電拒絕了。復電是用白話寫的,看來也很省字。
  • 為什麼漢語有白話文和文言文之分?因為受到它的限制!
    這一些歷史往往是自己民族語言記載的,其中有政令、日常、文學等各方面的,或者說一些宗教書籍。有一個有趣的現象,那就是大部分的民族自己的文字和自己書面用語都是一致的,除了漢語,書面用語和日常生活用語是完全兩個系統。也就是說長久以來書面用語使用文言文、而生活用語使用白話口語。
  • 今天的文言文真的是古人所用的文體嗎?實際古人說的也是白話文
    對於高中生來說,高中語文學習量最大的通常是什麼呢,一般都會回答:文言文,全文背誦。「文言文」到底是什麼呢?大部分人估計會不假思索地回答:這就是我們老祖宗用的古代漢語啊。這個理解其實是不完全的,事實上中國從古到今,使用文言文的人都是極少數。那絕大多數人說的是什麼漢語呢?
  • 中國的白話文運動
    在我國古代,要表述同一件事,用「口頭語言」(口語)和「書面語言」(書面語)來表述,是不同的,比如,想問某人去哪裡,用口頭語言表述,是「你去什麼地方啊?」,而用書面語言進行表述,卻是「汝往何處兮?」。文言文是以古漢語口語為基礎的書面語,是相對於白話文來講的,古時候並沒有文言文這種說法。
  • 白話文運動100年(下)
    受其實用主義影響,胡適逐漸形成「一時代有一時代之文學」的文學進化觀,「與其用三千年前之死字,不如用20世紀之活字」。後來任教北大時,為了論證白話文簡明達意,胡適就如何回絕行政院秘書職位一事出題,請學生擬電報稿。學生擬出「才學疏淺,恐難勝任,不堪從命」12字的電報稿,而胡適僅用了5個字回絕——「幹不了,謝謝」。
  • 看破不說破,說破未必對,胡適先生解讀「禪」
    在中國,但凡說到民國文人,有兩個人是繞不過去的。一個是魯迅,因為他留給我們無數的名言,以及閱讀理解題;一個是胡適,同樣留給我們無數真假難辨的名言,但更多的是學術乃至品行的嘲諷爭議。比如胡適到底是不是「偽君子」等等。
  • 45.古人也用文言說話?白話文又是怎麼回事?
    圖片來自網絡和文言文相對,那就是白話文。當然白話也有古今之分。古白話是用主要是採用古代口語寫成的書面語。如上節所述,本來秦漢之前,言文差距是很小的。因為文言文已經成為讀書人讀書作文的固定習慣,筆下寫的口裡並不說,而嘴裡說的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這一時期比如的一些作品有一些還是表現出了白話色彩,諸如《世說新語》,即為時人的口語記錄。我們知道,佛教在東漢時傳入我國,在魏晉南北朝時得到了極大發展,正所謂「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要推廣傳播佛教,就需要翻譯佛經。
  • 古人聊天都說文言文嗎?專家:文言文太貴,白話文簡便
    孔子的箸作《論語》就是用標準的文言文寫的所謂的文言文,其實就是講商周時期的口語簡化後形成的,所以在春秋以前的文言文和口語白話文並沒有什麼區別,到了春秋戰國時期文言文才定型,以至於在以後2000多年內都沒有什麼變化。
  • 魯迅和胡適,誰的字更好?
    胡適與魯迅,「五四」新文化運動的兩大旗手,兩人都曾經希望用「新文化的力量」改變四萬萬國人的舊國民性,然後在國民性改造的基礎上,改變中國的命運。 魯迅對毛筆書法情有獨鍾,雖然他也說鋼筆寫起字來到底快些並在南京、日本學習時用過鋼筆,但終究還是改用毛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