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適(1891年12月17日—1962年2月24日),原名嗣穈,學名洪騂,字希疆,筆名胡適,字適之。著名思想家、文學家、哲學家。徽州績溪人。
幼年就讀於家鄉私塾,19歲考取庚子賠款官費生,留學美國,師從哲學家約翰·杜威,1917年夏回國,受聘為北京大學教授。1918年加入《新青年》編輯部,大力提倡白話文,宣揚個性解放、思想自由,與陳獨秀同為新文化運動的領袖。
1928年,任中國公學校長。1938~1942年出任國民政府駐美大使。1939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提名。1946~1948年任北京大學校長。1949年去美國。1952年返臺,1957年始任中央研究院長。1962年在臺北病逝。
胡適先生對白話文的推廣是不遺餘力的。一次,時任北京大學文學院院長兼中國文學系主任的胡適先生在課堂上又大講白話文的好處。突然,一個同學站起來抗議道:「先生,難道說白話文就沒有缺點嗎﹖」胡適說:「沒有。」
那位同學說:「白話文不精練,打電報用字多,花錢多。」胡適溫聲說道:「不一定吧。前幾天行政院,有位朋友給我發來電報,邀我去做行政院秘書,我不願去。復電就是用白話文寫的。請同學們根據我這一意願,用文言文編寫一則復電,看看究竟是白話文省,還是文言文省﹖」
不一會,那學生寫了一份文言文電稿:「才學疏淺,恐難勝任,不堪從命。」 胡適說,這12個字也確實夠簡練了,但我的白話文電報更精煉:「幹不了,謝謝。」
還有一個胡適先生講課的笑話。一次,他在某大學講課時,引用孔子的話就在黑板上寫「孔說」,引用孟子、孫中山先生的話,就寫「孟說」、「孫說」。當他發表自己的意見時,他在黑板上寫道:「胡說」。引得學生哄堂大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