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言善辯:關於孔融,你只知道讓梨的故事嗎?

2021-02-23 曉周刊

曉曉說:

· 一段精彩絕倫的歷史,一生受益無窮的道理。

· 聽中國成語,學傳統文化,寫精彩文章,悟人生道理。曉周刊正式推出《成語世界》欄目,挑選經典成語,並以接龍的方式延續下去。

· 在這裡,孩子們通過遊戲多掌握一個成語,多了解一段歷史,多一份生活的感悟,多積累一個寫作文的好素材。

· 在音頻中,主播會用最貼近生活化的表達,讓孩子們對成語有著最準確最到位的理解,真正能做到「出口成章,下筆千言」。

· 阿鋒哥哥和茉莉妹妹的《成語世界》公益欄目已在【點亮好習慣】公眾號正式上線!並且每周持續更新,關注公眾號可以更方便快捷地聽成語、學成語啦~

【成語解釋】

 

能:善於;

 

形容能說會道,口才很好。

 

【成語故事】

 

小孔融十歲時,他父親帶著孔融到京城去見見世面。

這京城裡有位姓李的大官很有學問,小孔融很想拜見這位大人。

 

可是父親卻對他說:「我們和李家非親非故,一向不來往,恐怕拜見不成呀。」

小孔融想了想,對父親說:「父親放心,孩兒自有辦法。」

 

說著,孔融便徑直朝著李府走去,到了李府門口,孔融對門衛說:「請傳報您家大人,就說李家世交到了。」

 

門衛進去傳報,接著就把孔融請進了大廳,李大人還沒到,孔融就在一張紅木椅上坐下了。

 

過了一會兒,李大人來了,他把孔融上上下下打量了一番,心中有些疑惑,問道:「請問,小客官貴姓?」

 

孔融從椅子上跳下來,不卑不亢地說:「晚輩姓孔名融,山東曲阜人。」

李大人則更加疑惑了:「我們兩家曾經有過什麼交情嗎?我好像不太有印象啊。」

 

小孔融不慌不忙地答道:「孔家和李家可親著哩!」

「我家的老祖宗孔子,曾經向你們的老祖宗李耳拜過師,向他請教過學問,這說明孔家和李家,早在好幾百年前就建立起了友誼。」

「作為孔家的後代,我今天特來登門拜見您。」

 

李大人聽了孔融的巧言妙答,十分驚奇,連連稱讚他機敏聰明。

 

這件事情過去之後,又有一次,一位姓陳的大官來拜訪李大人,正好小孔融也在。

李大人指著孔融說:「這孩子,是一位人間奇童!」

 

姓陳的大官卻不以為然地說:「小時候聰明,長大了不一定有作為。」

 

孔融聽了,馬上作出反應,他對這位大官說:「 這樣說來,大人您小時候肯定是很聰明咯。」

 

姓陳的大官聽完這話哈哈大笑說:「哈哈,這孩子可真是能言善辯啊,長大以後必定是個了不起的人物。」

 

果然,孔融長大之後被曹操重用,與其他六位才子一起被稱為「建安七子」。

 

【成語出處】

 

元·無名氏《氣英布》第一折:

「恰才靈壁之戰,項王遣使徵布會,布與龍且有隙,稱病不赴,若得能言巧辯之士,說他歸降,縱項王馳還……破項王必矣。」

 

【小故事大道理】

 

在生活中,能說並不等於能言善辯,更重要的是說出來的話要有邏輯、有條理,能使人信服,而非蠻不講理。

 

【成語造句】

 

1、這兩個人性格截然相反,一個能言善辯,一個沉默寡言。

 

2、小紅知識豐富,能言善辯,是我們班這次辯論比賽的主力。

 

3、小明能言善辯,與人交談巧發奇中,使人在不知不覺中心悅誠服。

 

【近義詞】

 

能說會道、巧舌如簧、口若懸河

 

【反義詞】

 

笨口拙舌、拙嘴笨舌

 

【成語思考】

 

1、你還知道歷史上有哪些「能言善辯」的人物嗎?

 

2、嘗試用「能言善辯」造個句吧~

相關焦點

  • 除了孔融讓梨,這些故事你也應該知道,孔融的結局是比較悽慘的
    歷史是有趣的,如果你也喜歡歷史,就關注吧!文/記憶君【原創首發,禁止複製抄襲,違者必究】孔融的故事大家都知道,在小學的課本上「孔融讓梨」的故事是我們學習的榜樣,但是這只是他小時候的故事,長大之後的故事就很少有人知道了。孔融是東漢時期的名士、建安七子之一,與很高的學問,也當過官,但是他的下場比較慘。
  • 你所不知道的孔融讓梨故事
    孔融讓梨故事遍布各類兒童讀物甚至教材。原意是想借孔融讓梨的故事告訴小朋友要懂得謙讓的。可是最近發現,現在的故事成了這樣子:孔融小時候聰明好學,才思敏捷,巧言妙答,大家都誇他是神童。一天,父親的朋友帶了一盤梨子,給孔融兄弟們吃。父親叫孔融分梨,孔融挑了個最小的梨子,其餘按照長幼順序分給兄弟。孔融說:「我年紀小,應該吃小的梨,大梨該給哥哥們。」父親聽後十分驚喜,又問:「那弟弟也比你小啊?」 孔融說:「因為弟弟比我小,所以我也應該讓著他。」孔融讓梨的故事,很快傳遍了漢朝。小孔融也成了許多父母教育子女的好榜樣。
  • 孔融讓梨的故事家喻戶曉,可長大後的孔融品行竟然如此敗壞
    說到孔融讓梨的故事想必大家都是耳熟能詳的,小學課本中把孔融讓梨當做教育後人的典範,說是孔融四歲的時候,孔融的爸爸帶回來兩個梨,把孔融和哥哥都叫進屋內,讓孔融拿梨,孔融去拿了兩個中小的那個,把大的那個梨讓給了哥哥,爸爸問他為何選擇小的那個,孔融說,自己最小理應拿最小的那個梨,孔融讓梨的故事從此家喻戶曉
  • 都知道孔融讓梨的故事,卻不知孔融以不孝罪名被處死
    提起孔融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因為從小我們就學過關於他讓梨的故事,可以說他是我們大多數人認識的第一個歷史人物。可是我們對他到底有多熟悉的,肯定很多人都說不出關於他的一二三來,對於這個人,大家所熟悉的也就是關於他讓梨的故事,而他之後人生的戲份在我們的腦子中仿佛是一片空白。
  • 孔融讓梨的故事大還原,孔融不是個簡單小人物
    《融家傳》記載的孔融讓梨的故事,孔融在回答父母「為什麼拿小個兒的梨」這個問題時,這樣說:「我小兒,法當取小者。」「法當取小者」中的「法」字多翻譯為「規矩」,而這個所謂的「規矩」是什麼規矩?又是誰定的規矩呢?
  • 孔融讓梨的故事家喻戶曉,可長大後卻被自己的心直口快給害死了
    提到孔融中國人會想到什麼?那必須是孔融讓梨這個家喻戶曉的道德教育故事,讓梨的孔融與那砸缸的司馬光、稱象的曹衝可謂是三大少年模範,傳說中「別人家的孩子」,不知多少兒童從小被家長耳提面命向這三位致敬、學習,尤其是孔融小朋友,曹衝和司馬光一個機智一個聰明這是人家的先天優勢。
  • 其實,孔融並不想讓梨
    文/陌上小雛菊孔融讓梨的故事咱們都聽過,《三字經》裡是這樣寫的:「融四歲,能讓梨」。說的是中國古代東漢末文學家孔融的真實故事,他小時候就知道把大個的梨給哥哥吃。不謙讓, 你就不是好孩子呀!可是,「讓」這種道德,就放諸四海而皆準,到哪裡都必須這樣做嗎?李賢註解的《後漢書·孔融傳》中《融家傳》是這樣記載的:」孔融四歲的時候,和哥哥們一起吃梨,孔融總是拿小的吃。有大人問他為什麼這麼做。他回答說:「我年齡小,食量小,按道理應該拿小的。」
  • 利字當頭的時代,你還會給孩子講孔融讓梨的故事嗎?
    孔融讓梨是一個經典的道德教育故事,在我國民間流傳了將近兩千年。不論是這個故事本身的寓意,還是它所蘊含的文化底蘊,都值得我們把它講給下一代,讓這個故事一直流傳下去。三、分享在現代社會,很多人面對「一堆梨」,首先拿大的,然後想全部佔有,但是孔融沒有,他不僅沒有全部佔有,還主動把大的給了家裡的其他人,自己只拿了最小的一個。這說明他是一個懂得分享的人。
  • 孔融讓梨,我們從小就知道的孔融,長大後的結局是什麼樣呢?
    作為中國傳統美德教育的必讀故事,孔融讓梨可謂家喻戶曉,幾乎每個小朋友都聽過媽媽講過這個故事。孔融讓梨的故事插畫孔融,生於東漢末年,對,就是你知道的漢末三國時期,和曹操不但是一個時代,還在曹操手下當官呢。當然,名義上是在當時的皇帝——漢獻帝手下當官。
  • 孔融讓梨的故事大家都應該知道吧?揭秘曹操殺死孔融的背後真相
    孔融讓梨的故事想必大家都應該聽過吧,孔融(153年-208年9月26日),字文舉。魯國(今山東曲阜)人。[1]東漢末年文學家,「建安七子」之一,家學淵源,為孔子的二十世孫、太山都尉孔宙之子。孔融是孔子的第二十世孫。他的七世祖孔霸是漢元帝的老師,官至侍中。
  • 《三字經》十大典故之6:《孔融讓梨》融四歲, 能讓梨(文後故事引人深思)
    父親問他為什麼拿最小的,孔融回答,自己最小,所以應該吃小的,大的給哥哥吃。這故事被用作兒童教育的好教材,成為千古美談,它美就美在孔融小小年紀便有如此謙讓風格。現在回想一下你的孩子在吃水果的時候呢?是不是有哥哥姐姐的話,他(她)會拿大的,覺得哥哥姐姐就應該讓著他?是不是有弟弟妹妹的,會和弟弟妹妹搶大的吃呢?你們覺得這樣好嗎?
  • 孔融讓梨,讓還是不讓?
    圖片來源:網絡孔融讓梨的故事想必我們都耳熟能詳,孔融將大梨讓給哥哥,說他年紀小,應該吃小梨。孔融把大梨讓給弟弟,說弟弟比他小,他應該讓著弟弟。這個故事告訴人們,中國是禮儀之邦,尊老愛幼是傳統美德,凡事應該懂得謙讓。孔融讓梨的做法也成了君子之德的表現。曾有老師講完這個故事後出題:「如果你是孔融,究竟讓還是不讓?」一個學生答:「不讓」,老師告訴學生:「你答錯了。」學生爭辯:「這是一道選擇題,我選擇不讓。」
  • 「孔融讓梨」的故事竟是教我們質疑?
    來源:正心正舉公眾號文丨果其然 《孔融讓梨》的故事,我們都很熟悉。但隨著時代的發展,故事的解讀,發生了很多變化:有人說,孔融讓梨並非出於自願,而是害怕哥哥揍他,所以讓梨的實質,是屈從暴力,並不值得學習;也有人說,孔融讓梨是為了討得父母的歡心,為的是今後博取更大的利益,所以讓梨的實質,屬於功利主義,更不值得學習。
  • 要不要給孩子講孔融讓梨的故事?弄懂儒家文化的謙讓,就知道答案
    讓梨的故事。01中國傳統美德故事「孔融讓梨」在美國遭「冷遇」小時候都學過孔融讓梨的故事,從幼兒園接受教育開始,老師就在給孩子灌輸這些傳統的儒家思想,回到家中,父母也是如此,很多時候,這一招是非常有用的。甚至三字經中「融四歲,能讓梨」也成為了小學生的必讀科目,還要背誦。
  • 孔融讓梨這個成語故事,其實被後人誤讀了上千年
    大家熟悉他,就是從一個關於他的典故「孔融讓梨」中知道的。這個故事語出《三字經》:「融四歲,能讓梨」。它是指孔融小時候曾把大個的梨讓給哥哥吃的故事,從而教育小孩要懂得禮讓。就因為這件事, 從古到今他一直是中國孩子要學習的好榜樣。當然,《後漢書·本傳》、《融家傳》中也有記載。但事實上是這麼回事嗎?這個問題留到最後再做討論,我們先從孔融的一些言行中看看他的性格特點。
  • 孔融讓梨讓的是梨嗎?國學經典告訴您答案
    孔融讓梨讓的是梨嗎?孔融別傳記載:孔融四歲的時候,和哥哥吃梨,總是拿小的吃。有人問他為什麼這麼做。他回答說:"小孩子食量小,按道理應該拿小的。「由於孔融這麼聰明早慧,很小就懂得這樣的道理,宗族親戚們認為他是個奇才。」這個故事告訴人們,凡事應該懂得遵守公序良俗。這些都是年幼時就應該知道的道德常識。古人對道德常識非常重視。
  • 當儒家的「孔融讓梨」被儒家的「格物致知」解讀後~
    比如在《三字經》中被奉為謙讓美德經典案例的「孔融讓梨」。孔融讓梨的大眾解讀提到孔融讓梨,基本所有人都會想到這是作為謙讓美德來教育小孩子的典故。小時候,但凡家裡有幾個小孩子的,孔融讓梨的故事就會被搬出來作為教材!
  • 孔融讓梨從小耳濡目染,在西方卻是「不道德」,孔融做錯了什麼?
    小小故事,大大疑惑相信我們在小學的時候都學過孔融讓梨這篇課文,故事是這樣的:孔融是漢末建安七子之一,據說孔融年幼時就聰敏好學。四歲時,他就能背誦許多詩歌,而且他非常懂禮,在他很小的時候,就因為「讓梨」的故事而出名。
  • 孔融讓梨是悲傷的故事,被隱藏的教育漏洞,「捧殺」才是罪魁禍首
    每個孩子小時候一定都聽過孔融讓梨的故事,在《三字經》中還有「融四歲能讓梨」的經典典故。孔融是東漢末年的著名文學家,也是建安七子之一,更是孔子的二十世孫。,將好的梨分給了弟弟,自己只是留下了一個又小又不起眼的梨,他的這個舉動不僅得到了父親的誇讚,同時也受到很多來自其他人的讚揚,孔融讓梨的故事也流傳至今成為佳話。
  • 《孔融讓梨》成為西方的反教材?孔融讓梨是一種表現還是美德?
    比如 「孔融讓梨 」,在我國 的歷史 發展 中,一直 是作為 一種 傳統美德 流傳 下來 的,但是 在西方人 眼裡 ,卻不被重視 ,甚至 把它當作 一種 反面教材 。聰明人 在小故事 裡。爸爸 聽了非常 贊同 ,接著 問道 :"那弟弟 比你小,為什麼 分到 的梨子 卻比你大呢?" 孔融 立刻 回答 :"因為 弟弟 比我小,所以我更應該 讓給他 。"第一次聽到這個故事的時候,我還在上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