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護野生動物,讓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2020-12-22 人民網

「有一位女孩,她留下一首歌,只有片片白云為她落淚,只有陣陣風兒輕聲訴說,還有一群丹頂鶴,輕輕地,輕輕地飛過……」

這是一首流傳很久的歌,講述了一名女孩為救丹頂鶴而獻出生命的悽美動人故事。每當唱起它,都會喚醒我們對大自然的熱愛。保護野生動物,才能讓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今年5至7月,全國人大常委會執法檢查組赴廣西、江西、福建、雲南、廣東、貴州等地開展了關於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動物交易、革除濫食野生動物陋習、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生命健康安全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和野生動物保護法執法檢查。這是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和黨中央重大決策部署的實際行動,也是全國人大常委會今年開展的首個執法檢查。

依法有效革除濫食野生動物陋習

推動建立「舌尖上的文明」

7月13日下午,執法檢查組來到廣西崇左白頭葉猴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檢查世界珍稀動物保護情況。

白頭葉猴是世界瀕危、中國特有的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分布在廣西崇左市。保護區工作人員介紹,過去因為人類活動的影響,白頭葉猴棲息地破碎化、孤島化,導致猴群活動受限。在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建立之前,當地群眾毀林開墾,還存在獵殺白頭葉猴製酒的舊俗,導致白頭葉猴數量銳減。如今,通過設立保護區,修復棲息地,白頭葉猴生存狀況得以改善。白頭葉猴種群數量已從上世紀80年代初的300多隻增加到現在的1200多隻。

我國先後建立了2700多個自然保護區,為野生動物種群的生存和繁衍提供了保障。檢查組在廣西了解到,廣西堅持把野生動物及其棲息地保護放在優先位置,出臺溼地保護修複製度實施方案、溼地公園管理暫行辦法等政策文件,完善避讓制度,凡項目建設等經濟活動涉及與野生動物棲息繁衍、遷徙活動發生衝突的,均予以避讓。如通過調整設計方案、增加橋隧比、預留動物通道等措施,避讓恩城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和黑葉猴集中分布區,確保野生動物棲息地得到保護。

但在檢查中也發現,有的棲息地受到侵擾、破壞、汙染、割裂,面積縮減,功能衰退。檢查組指出,應依法對棲息地狀況進行調查、監測和評估,有效遏制對棲息地的侵佔破壞,不斷改善和鞏固棲息地的環境質量。

「現在還有賣『野味』的嗎?」「活禽宰殺和交易區在一起嗎?」「肉類禽類是不是都做了檢疫檢驗?」7月14日上午,檢查組來到江西省南昌市灣裡井岡山農貿市場。3000平方米的交易大廳內,乾淨整潔、秩序井然。記者看到牆上張貼著「一決定一法」的宣傳畫報,和有關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動物交易、革除濫食野生動物陋習、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生命健康安全的宣傳標語。

野生動物保護法規定,國家保護野生動物及其棲息地。《決定》在野生動物保護法基礎上,聚焦濫食野生動物的突出問題,將禁食範圍拓展到所有陸生野生動物,全面禁止以食用為目的的獵捕、交易、運輸,實現了「應禁全禁、應保盡保」,堪稱史上最嚴。這是一條紅線,必須嚴格執行,切實遵守,推動建立「舌尖上的文明」。

「一決定一法」對野生動物保護宣傳教育都作了規定,檢查組在福建、雲南檢查時了解到,兩省有關部門為配合執法檢查工作開展了問卷調查,通過對各級人大代表、黨政機關工作人員、基層一線執法人員、野生動物養殖行業從業人員和社會公眾進行問卷調查,增強了學習貫徹「一決定一法」的自覺性。但檢查也發現,有的地方對於野生動物保護的認識還不到位。有的還不太知曉有保護野生動物的法律法規,認為抓幾隻鳥、抓幾隻蛙不犯法;有的雖然知道法律,但對哪些屬於國家保護的野生動物不太清楚,對食用野生動物的法律後果認識不足。

檢查組建議,要加強宣傳普及和教育引導,推動全社會保護野生動物;完善野生動物及其棲息地保護制度,制定出臺陸生野生動物棲息地名錄,為野生動物構建生存環境良好的生態家園;牢固樹立保護優先的綠色發展理念,在編制各類開發利用規劃時,充分考慮野生動物野外種群及其棲息地保護的需要,為野生動物生存繁衍創造良好的自然生態系統。

依法規範野生動物非食用性利用

確保在法治軌道上健康有序發展

創建於2007年的廣西扶綏縣石子嶺蛇類馴養基地,是自治區林業廳批准的合法蛇類養殖基地。

檢查組一走進基地,迎面就能看見牆上掛滿了各種榮譽牌匾。據基地負責人韋寧香介紹,基地佔地12畝,投資200多萬元,現有蛇5.6萬條,年利潤約150萬元。基地輻射帶動周邊及區內外的群眾發展養蛇產業,目前掛靠基地的養殖戶122戶,存欄18.6萬條。基地積極助力脫貧攻堅,共扶持縣內外130戶貧困戶養蛇5.2萬餘條,帶動貧困戶年均增收7萬—10萬元。

韋寧香說,基地養殖的主要是滑鼠蛇等食用性品種,法律規定人工繁育野生動物全面禁止非法交易和食用以後,養蛇產業受到很大打擊,養殖的蛇難以銷售和經營利用,基地不僅沒有收入,每天還要花5600多元用於維持養殖,今年以來已虧損67萬元。

「這裡的蛇原來主要以食用為主,現在禁食了,現存的這些蛇怎麼處理?」

「我們想往民族醫藥方面轉型,目的還是想把蛇繼續保留下來,希望國家出臺政策指導我們養蛇產業往藥用方面轉型發展,把蛇健康產業繼續做下去。」

「有藥廠跟你們聯繫嗎?」

「正在聯繫。目前,基地擬規劃建設集收儲加工為一體的蛇產業園,推進人工繁育蛇產業向民族醫藥等大健康產業轉型升級。」

韋寧香對檢查組的詢問一一作答。

「必須搞清楚從食用轉向藥用要經過哪些環節?如何把這些環節有機銜接起來?」檢查組提醒。

檢查組建議,地方政府應當支持、指導、幫助受影響的養殖戶調整、轉變生產經營活動,根據實際情況給予補償,這是《決定》的明確規定。

《決定》和法律在嚴禁非法交易和食用野生動物的同時,允許因科研、藥用、展示等特殊情況,以人工繁育種群為主,經嚴格審批和檢疫檢驗,進行非食用性利用。

在《決定》頒布前,有一些以食用為目的並經有關部門審核許可的野生動物人工繁育、飼養,有的規模還比較大,有的已成為當地脫貧的重點項目,現在不能以食用為目的進行養殖了。檢查組指出,凡「一決定一法」和其他有關法律禁止的侵害野生動物的行為活動,必須嚴格禁止、依法打擊。對這類養殖,要區別對待,穩妥處理,不能「一刀切」「一關了之」「一殺了之」。要從物種、檢疫、資金、技術、信息、設施、保管、運輸、加工利用、合理補償等各環節、各渠道幫助解決實際問題,使這些養殖場戶依法合規經營、有序有效轉產轉型,特別是要保證貧困養殖戶不減收不返貧。

面臨同樣問題的還有以養殖五步蛇為主的江西景德鎮市陳鋒特種野生動物科技開發公司。《決定》出臺後,公司調整了蛇類食品加工、銷售業務,轉為加大對生物製品、護膚品等相關產品的研發、生產。公司和南昌大學等合作,研究蛇油膏等護膚品,還從蛇毒中提取有效成分用於中醫藥。企業負責人表示,深入研究野生動物、科學利用野生動物,才能讓野生動物發揮出對人類的效用。

江西省政府先後出臺有關意見,提出科學放歸自然、轉作非食用性用途、委託代養、無公害化處置等方式,鼓勵養殖戶在扶持資金到位之前申請先行處置,切實減少自身損失,同時妥善回應養殖戶的合理訴求,幫助他們轉產轉型。江西的做法,得到了檢查組的肯定。

一路上,檢查組充分聽取專家的意見。廣西林業科學院高級工程師閆鼎羽建議,加強人工繁育技術攻關,避免瀕危物種滅絕,推動種群保護。廣西中醫藥局在匯報時建議,妥善處理好野生動物資源保護與可持續利用的關係,重點針對需求量較大的珍稀瀕危藥用動物替代問題開展聯合攻關,儘快突破人工繁育瓶頸。

檢查組指出,要規範野生動物人工繁育和利用,確保在法治軌道上健康有序發展;制定、完善藥用野生動物利用的審批和檢疫檢驗等制度標準和規範,妥善處理好保護與利用的關係,引導規範繁育利用。

嚴格野生動物的監管體制

管好管住「捕、運、售、購、食」全過程

「旅客你好!檢查發現你的行李存在異常,請到一旁配合我們檢查。」

7月14日,檢查組來到南昌海關下屬的昌北機場海關檢查,此刻正在進行出入境檢查演練。兩名「旅客」的行李在通過專門的掃描機時,發現有可疑物品。海關關員打開物品查看,果然有夾帶的象牙製品。

近年來,昌北機場海關全面提升監管查驗能力,聚焦旅客檢查、郵快件、航空貨物,2019年查獲象牙等瀕危野生動物製品391件。

在展示廳內,陳列著近年來查獲的象牙、虎骨、犀牛角等瀕危野生動物產品。「沒有買賣就沒有殺戮。」海關關員認為,應該加強對到境外旅遊遊客的宣傳教育,提高法治意識,自覺抵制購買野生動物產品,共同保護野生動物。

「一決定一法」進一步明確了政府及有關部門、有關方面保護野生動物的責任義務,確立了一整套保護和管理的制度措施。執法檢查組在廣東、貴州兩省檢查時了解到,兩省嚴格落實管控措施,清理野生動物經營市場和檔口,封控隔離所有養殖場、動物園等野生動物人工繁育場所,依法全面禁止野生動物交易活動,推動有關工作取得積極進展。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廣西南寧市興寧區市場監管局朝陽市場監管所所長周霞每天都要到市場,向經營戶宣傳「一決定一法」,巡查畜禽和水產品交易情況,仔細查看有沒有野生動物存欄和交易行為。作為基層一線執法人員,她向檢查組反映執法中有「兩難」:一是辨識難,對有一些比較相似的陸生及禽類動物較難做到精準辨識,造成監管困難;二是處置難,在日常監管中,對在餐館內當場扣押的疑似野生動物活體或死體,後續如何處置?由哪個部門來處置?還不明確。

野生動物保護法規定,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其他有關部門,應當按照職責分工對野生動物及其製品出售、購買、利用、運輸、寄遞等活動進行監督檢查。但檢查發現,監督管理機制不夠健全,部門職責交叉。如:查處違法運輸、寄遞野生動物及其製品行為,違法線索的發現、移交、查處等方面,存在多頭執法與執法空白,往往造成「誰都能管,誰都不管」局面。

檢查還發現,野生動物檢疫檢驗力量薄弱、標準缺乏、技術滯後,市場上經營的大多數野生動物及其製品游離於檢疫檢驗之外。檢查組提醒,要加快補齊短板,切實防範公共衛生風險。

檢查中,有執法部門反映,非法獵捕、交易、運輸野生動物的行為違法成本低。個別案件處罰力度小,存在責寬罰松、處罰手段單一等問題,違法成本低,難以形成震懾效果。由於部分野生動物檢疫鑑定缺乏技術標準、缺乏有檢測資質的實驗室,給口岸打擊野生動物走私和檢疫鑑定工作造成困難。南寧海關建議,由野生動物主管部門牽頭開展野生動物流行病學調查和評估,確定進境野生動物檢疫疫病名錄,制定進境野生動物及其製品相關隔離、檢疫和鑑定技術標準,為一線口岸執法和維護國門生物安全提供制度技術保障。

檢查組強調,要健全野生動物管理體制,強化監管和執法能力,進一步釐清部門職責分工,明確野生動物及其製品各環節的監管職責,管好管住野生動物「捕、運、售、購、食」全過程,避免出現職能交叉或監管空白的現象;加強部門間信息交流和聯合執法,實現市場、口岸、網絡、物流等多環節有效監管;加強公安機關、檢察機關、審判機關在案件辦理中的協作配合,充分發揮各級司法機關刑事、民事、行政和公益訴訟等各項職能,嚴懲違法犯罪行為,有效形成法律震懾。

修改完善野生動物保護法律制度

從源頭上防控重大公共衛生風險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抓緊修訂完善野生動物保護法律法規,健全執法管理體制及職責,堅決取締和嚴厲打擊非法野生動物市場和貿易,從源頭上防控重大公共衛生風險。

此次執法檢查的一項重要任務是評估野生動物保護法,廣泛收集各方面對法律修改的意見建議,為修改完善野生動物保護法提供依據。野生動物保護法制定於1988年,先後經過了四次修改。今年2月,全國人大常委會作出決定,聚焦野生動物保護的突出問題。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期間,全國人大代表就修改野生動物保護法、加強野生動物保護提出了30件議案、52件建議。全國人大常委會已將修改野生動物保護法列入今年的立法工作計劃。

最高人民法院提出,野生動物的範圍有待明確。如刑法中雖規定了走私珍貴動物、珍貴動物製品罪,非法獵捕、殺害珍貴、瀕危野生動物罪和非法收購、運輸、出售珍貴、瀕危野生動物、珍貴、瀕危野生動物製品罪等罪名,但針對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三有」(即「有重要生態、科學、社會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野生動物的違法犯罪行為,罪名設定不同、法律適用不一。

7月15日,檢查組來到江西省貴溪市嘉鵬農業發展有限公司檢查。該公司是江西省首家具有珍稀鸚鵡繁育養殖及經營利用許可的特種養殖企業,公司負責人說,「鸚鵡作為寵物飼養迄今已經有幾百年,深受人們喜歡。可是,目前野生動物的範圍有多重定義,各地對鸚鵡是否屬於野生動物的認識不同,在運輸、銷售特別是出口時,有時會遇到障礙。希望儘快在立法上明確野生動物保護範圍,允許成熟的鸚鵡養殖技術推廣,既促進鸚鵡養殖產業發展,又保護珍稀動物資源。」

最高人民檢察院也提出,相關配套法律亟待完善。現行法律法規對野生動物保護檢察公益訴訟案件範圍的規定,主要局限於對珍貴、瀕危野生動物及其製品的保護,缺乏對野生動物保護檢察公益訴訟案件的規定。同時,司法機關懲處涉野生動物犯罪行為的依據是刑法的相關規定,而刑法的這些規定僅涉及走私、獵捕、殺害野生動物的犯罪行為,對涉及人工繁育、人工飼養陸生野生動物的違法行為無法作為刑事犯罪進行追訴。

野生動物保護法規定一些執法職責由多部門共同承擔,市場監管總局認為,這些規定造成職責交叉重複、責任不明。同時,野生動物保護管理執法主體較多,對非法野生動物交易的打擊往往依賴於一些聯合集中專項整治,缺乏可持續的制度保障機制,難以對多發的野生動物違法違規行為進行日常有效打擊。

為修改完善好野生動物保護法,讓野生動物保護法律法規制度更具操作性、規範性和約束性。檢查組建議,在立法目的、基本原則中增加防範公共衛生風險的內容;著重強化對野生動物的分級分類管理;健全執法管理體制及職責,強化地方政府責任,明確部門職責;堅決取締、嚴厲打擊非法野生動物市場和貿易,強化對獵捕運輸、交易野生動物的全鏈條監督管理;加大對違法行為的處罰力度,增加處罰額度,擴大處罰種類。同時,檢查組還指出,在野生動物保護法修改中,要注意與民法典、動物防疫法、畜牧法、農產品質量安全法、進出境動植物檢疫法、食品安全法等相關法律銜接協調。

《 人民日報 》( 2020年08月07日 01 版)

相關焦點

  • 愛護野生動物 人與自然和諧發展
    圍繞保護野生動植物,共享美好家園,全國上下迅速行動起來,織密野生動物保護網,全面打擊非法野生動物交易。從我做起,從管住嘴巴做起,革除濫食野生動物陋習,這樣的理念正日益深入人心。各方共同努力,實現全面禁止目標。
  • 人與野生動物如何和諧共生 保護野生動植物親子活動落地歐陽街道
    東方網12月14日消息:日前,由上海國際自然保護周組委會主辦,虹口區科學技術協會、上海科普教育促進中心、歐陽路街道黨工委、辦事處共同承辦的第六屆上海國際自然保護周虹口區「人與自然:生命的閃爍」保護野生動植物親子活動落地歐陽街道社區文化活動中心,親子家庭們一同發揮自己的想像力,創作出了一盞盞獨具匠心的野生動植物主題燈籠
  • 網評:愛護野生動物 人與自然和諧發展
    圍繞保護野生動植物,共享美好家園,全國上下迅速行動起來,織密野生動物保護網,全面打擊非法野生動物交易。從我做起,從管住嘴巴做起,革除濫食野生動物陋習,這樣的理念正日益深入人心。各方共同努力,實現全面禁止目標。
  • 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明確提出,深入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完善生態文明領域統籌協調機制,構建生態文明體系,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學習貫徹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必須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加快推動綠色低碳發展,持續改善環境質量,提升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全面提高資源利用效率,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 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論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
    這充分體現了我們黨對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規律性認識的不斷深化,順應了人民對美好生活的熱切期待。我們要認真學習、深刻領會、堅決落實好這一戰略部署,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
  • 人與動物和諧共生,槍響之後沒有贏家。
    秋時期哲學家老子在《道德經》中曾這樣論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將天、地、人乃至整個宇宙的生命規律精闢涵括、闡述出來。這句話告訴我們自然有道,遵道而行,這樣人和自然才能和美共生,美美與共。
  • 保護野生動物,鷹角網絡推出合作公益活動「萬類共生」
    繼向疫區捐贈300萬資金以及聯合悠星網絡和蠻啾網絡捐贈1000套防護服等物資,為阻擊新冠病毒肺炎疫情獻力後,3月3日,鷹角網絡聯合世界自然基金會(WWF)、一個地球自然基金會(OPF),以及嗶哩嗶哩遊戲一起發起公益活動「萬類共生」,呼籲「保護野生動物,保護人類的未來」,積極踐行社會責任。
  •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三重意蘊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對生態文明建設高度重視,明確提出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並將其作為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方略之一。習近平總書記關於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重要論述,蘊含著極為深刻的思想內涵。
  • 【圖說這一年⑧】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2020年,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指引下,新疆緊緊圍繞「藍天、碧水、淨土」保衛戰目標任務,統籌山水林田湖草一體化生態保護與修復,讓自然生態美景永駐人間,更讓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為經濟社會綠色發展營造出越來越廣闊的空間。  和靜縣通過實施牧民搬遷、圍欄禁牧、水源涵養區保護等措施,使巴音布魯克草原生態得到有效恢復。
  • 在青山綠水間感受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之美
    「雖然每天到山裡巡護很辛苦,但我們保護了這裡的山山水水,我覺得很自豪。」祁連山國家公園油葫蘆管護站的生態管護員奎知說,眼看著自己熟悉的這片山林野生動物多了起來,盜採盜挖的違法活動逐漸消失,一種自豪感不禁油然而生。  以前的奎知是海北藏族自治州祁連縣野牛溝鄉大浪村的牧民,2015年祁連山國家公園油葫蘆管護站成立後,他成了這裡的生態管護員。
  • 關愛自然,保護野生動物----記廈門市松柏幼兒園開展「保護野生動物系列活動」報導
    野生動物是人類的好朋友,為從小提高幼兒對野生動物的保護意識,引導幼兒了解生命的意義及人與自然的和諧關係,我園開展了「保護野生動物」的系列主題活動。活動期間,結合三個年段幼兒的年齡特點,通過圖片、視頻、遊戲等形式帶領幼兒展開活動。
  • 世界地球日:珍愛地球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在阿克蘇國家溼地公園內,天鵝、野鴨、海鷗……在波光粼粼的河畔或展翅飛翔,或靜靜佇立,或悠閒戲水,呈現出了一幅人與人、人與城市以及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好畫面。4月22日是第51個世界地球日,今年的宣傳主題為「珍愛地球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城市在不斷發展,人居環境在不斷改善,空氣品質也在不斷變好。」
  • 第六屆上海國際自然保護周虹口區「人與自然:生命的閃爍」保護野生...
    中新網上海新聞12月14日電(鍾海 鄭瑩瑩)由上海國際自然保護周組委會主辦,虹口區科學技術協會、上海科普教育促進中心、歐陽路街道黨工委、辦事處共同承辦的第六屆上海國際自然保護周虹口區「人與自然
  • 深刻理解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內涵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第13個專題「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下設四個主題和內容: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必須堅持的原則;堅決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共謀綠色生活,共建美麗家園;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主要目標任務。這四個主題和內容從不同角度彰顯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核心內容,共同構成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整體內涵。
  • 學習詞典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
    ↑↑↑點擊音頻,聆聽精彩↑↑↑ 「深入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完善生態文明領域統籌協調機制,構建生態文明體系,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明確了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在現代化全局中的突出地位。 生態文明建設是關乎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的千年大計。
  • 觀點|深刻認識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科學內涵
    從發展理念來看,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就是要正確處理發展與保護之間的重要關係。不能保護「綠水青山」,不能築牢生態安全屏障、守住自然生態安全邊界,就會影響生態安全和國家安全。從根本宗旨來看,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就是堅持生態惠民、生態利民、生態為民。
  •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需要法治
    在生態環境保護方面,全會高度肯定了「十三五」時期「汙染防治力度加大,生態環境明顯改善」的成績;也清醒地認識到「生態環保任重道遠」的嚴峻現實。提出了到2035年「生態環境根本好轉,美麗中國建設目標基本實現」的願景,提出了「十四五」期間「生態文明建設實現新進步」的目標,並對「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進行了部署。
  • 光明日報:樹立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環境觀
    原標題:樹立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環境觀   近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首都義務植樹活動時強調,我們既要著力美化環境,又要讓人民群眾舒適地生活在其中,同美好環境融為一體。各級領導幹部要率先垂範、身體力行,以實際行動引領帶動廣大幹部群眾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
  • 守住自然生態安全邊界 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一、 新時代守住自然生態安全邊界的價值意蘊自然是生命之母,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是人類生存發展的物質基礎。生態文明建設的核心問題就是處理好人與自然的關係,守住自然生態安全邊界。保護自然就是保護人類自身,建設生態文明就是造福人類。守住自然生態安全邊界對人類文明發展進步和中華民族永續發展具重大現實意義。
  • 《縱情夏日》:追尋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書評
    面對自然,人要學會謙卑。人與自然的關係,是芭芭拉·金索沃小說的母題。這種關係,可能是《毒木聖經》裡的緊張對峙,也可能是《縱情夏日》中的和諧共生。如果說《毒木聖經》是充滿《聖經》意味的宏大史詩,那麼《縱情夏日》就是一部歡快和諧的小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