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2名小學生研究茶多酚抗癌獲獎又有進展:孩子父親、武大基礎醫學院院長李紅良所說的實驗室,否認曾允許孩子進入實驗,更不認識孩子指導老師。知情人和北大博士後趙可心指出,小學生研究動物項目3年前就不能報獎。
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官網顯示,此次引起關注的這名小學生就讀於昆明市某小學六年級,參賽項目簡介稱:利用了高原適應與腫瘤細胞適應的相似性,項目前期利用遺傳學比較分析了高原家養哺乳動物和對應平原物種的基因組和轉錄組,發現了關鍵突變基因C10orf67,並構建了C10orf67基因敲除小鼠……
雲南一名生物學領域的研究人員告訴記者,這名小學生的參賽項目至少要碩士研究生以上水平才能獨立操作,「很明顯,六年級學生是無法獨自完成的。」
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7月13日發表聲明稱,獲獎學生系該所研究員之子。記者查詢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官網發現,這位家長的研究方向與參賽項目幾乎完全一致。
青創大賽的本意是培養青少年創新思維和實踐能力,培養他們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其最大的價值是看孩子到底能做什麼,是否真正獲得了成長進步。家長的過度參與,不僅違背了上述初衷,更把青少年競賽變成了一場「拼爹賽」。這種行為嚴重損害了大賽的公正性,對其他老實參賽的選手顯失公平。而在家長「幫助」下獲獎的學生,雖然拿到了一塊象徵勝利的牌子,卻被無形中扼殺了主動性,以及獨立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幫助孩子造假一事也說明,相當一部分家長對子女良好成長環境的營造,有著不正確的認知。他們會為滿足孩子的虛榮心而「彎道超車」,卻不肯為培養孩子的誠實品質而「遵守規則」,只因為前者看起來更便捷。如此只求捷徑,不顧規則,只想「成功」,不問道德的觀念一旦在孩子心中紮下根,未來後果難以想像。
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表示,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的主辦方必須反思評獎標準和辦法。比賽應重視對學生參加創新活動過程的考察,引導學生重視參與過程與體驗,而不能只是看學生提交的「成果」。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暉認為,應健全迴避制度,提高評委會專業評審、甄別能力。另外,對參賽項目是否為參與研究、獨立研究以及規範署名等問題有更細化的規定。
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組委會在15日的聲明中表示,將以此為契機進一步完善大賽評審規則與程序,強化監管機制,更好引導和規範青少年參與科技創新實踐活動。
日前,教育部印發通知,要求各競賽主辦單位全面開展一次自查,對以往獲獎項目的真實性、獨創性進行覆核。要堅決避免參賽項目明顯不符合學生認知能力現象的發生,堅決防止由家長或其他人代勞等參賽造假行為。舉辦面向中小學生的全國性競賽必須堅持公益性,做到「零收費」。任何競賽獎項均不作為基礎教育階段招生入學加分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