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這些豐碑並沒有道出另一層隱情:在麥克斯韋去世的1879年,他那為現代技術世界奠定良多基礎的電磁理論,還沒有真正站穩腳跟。
描述這個世界的大量信息——即支配光行為、電流動和磁動力的基本規則——可以被歸結為四個優美的方程。現如今,這些被共同稱之為麥克斯韋方程的公式早已名震天下,差不多每一本入門級的工程和物理學教科書上都能找到它們的蹤影。
不過,對於這些方程是否問世於1864年的12月,目前尚存爭議,當時麥克斯韋向倫敦英國皇家學會提交了自己的電磁統一理論,並於次年即1865年發表了一篇完整的報告。此項工作為物理學、無線電通訊和電氣工程學隨後出現的所有偉大成就提供了基礎。
但展示和運用之間還存在很大的差距。麥克斯韋理論的數學和概念基礎是如此複雜和違反直覺,以致於該理論在首次被提出以後,基本上處於被忽視的境地。
為了給麥克斯韋的理論打下堅實的基礎,一小群痴迷於電磁奧秘的物理學家足足花費了將近二十五年的時間。在他們中間,有人專門收集可證實光是由電磁波構成的實驗證據,還有人將麥克斯韋方程轉化為了當前的形式。德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的歷史學家布魯斯·亨特(Bruce J. Hunt)將這群物理學家稱之為「麥克斯韋學派」,如果沒有他們所付出的巨大努力,現代電磁概念可能還需要數十年時間才會被廣泛接納。這種延遲將會進一步拖累後續所有不可思議的科學技術的問世時間。
時至今日,我們早已認識到,可見光實質上就是一團寬泛的電磁波譜,其輻射是由振蕩的電場和磁場所組成。我們知道,電和磁是密不可分的;變化的磁場產生電場,電流和變化的電場又會生成磁場。
四則黃金定律
現如今,電磁之間的關係以及光和通常電磁輻射的波動性,都可以用上圖所示的四則「麥克斯韋方程」來進行表述。這些方程可以用不同方式來書寫。方程中,J為電流密度。E和B分別代表電場和磁場。另外兩個場為位移場D和磁場H。它們通過常數與E和B相關聯,這些常數反映了磁場所通過的介質的特性(在真空中,這些常數的值可以結合起來導出光速)。位移場D是麥克斯韋的關鍵貢獻之一,最後一個方程描述了電流和變化的電場如何產生磁場。每個方程最左邊的符號代表微分算符。這些簡潔的微分式包含了矢量,即擁有方向性的物理量,從而將x、y和z的空間分量也包含在其中。麥克斯韋最初提出的電磁理論公式包含了二十則方程。
奇妙的無線電:海因裡希·赫茲利用線圈(左側)和天線(右側)生成並探測到了可見範圍之外的電磁輻射。(圖片來源:卡爾斯魯爾理工學院檔案)
夏爾-奧古斯丁·庫侖(Charles-Augustin de Coulomb)發現兩個電荷之間的作用力與距離的平方成反比。 亞歷桑德羅·伏特首次發明了電池,這使得實驗科學家們可以開始利用連續的直流電展開研究。
插圖來源:維基百科
漢斯·克裡斯蒂安·奧斯特發現在靠近通電導線時羅盤的指針會發生偏轉,這是首個電磁之間的關聯證據。 安德魯-瑪麗·安培研究發現,兩根平行通電導線能夠表現出相互吸引或相互排斥作用,具體作用效果取決於電流的相對方向。
插圖來源:維基百科設想電場和磁場存在的麥可·法拉第發現了電磁感應現象。
插圖來源:Universal History Archive/蓋蒂圖片社
麥克斯韋關於法拉第觀測現象及其相關理論的首篇論文面世。 麥克斯韋發表了一篇名為《論法拉第力線》的論文。該論文分為四部分,它介紹了通過表面的電通量變化可產生磁場的核心理論。 麥克斯韋向倫敦英國皇家學會遞交了自己的最新研究成果,並於次年發表了論文。此項研究表明,電場和磁場能夠以波的形式在空間傳播,而光本身就是這樣一種波動。 麥克斯韋出版了巨著《電與磁論述》,這本書包含了更進一步的數學成果和詮釋工作。
插圖來源:Popperfoto/蓋蒂圖片社
普魯士皇家科學院發起了一項競賽,即找到實驗證據來支持或駁斥電磁波的存在,受到鼓動的海因裡希·赫茲由此對麥克斯韋的研究產生了興趣。
插圖來源:SSPL/蓋蒂圖片社
奧利弗·赫維賽德發表了精簡版的麥克斯韋方程,他將二十個方程減少到了四個。 在搬到設備精良的卡爾斯魯爾實驗室之後,赫茲耗費了數年時間終於證實了麥克斯韋所預測的電磁波是實際存在的。 阿爾伯特·愛因斯坦的專著《關於理論物理基礎的思考》(Considerations Concerning the Fundaments of Theoretical Physics)大大提升了「麥克斯韋方程」一詞的知名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