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場教授輔具使用。記者 孔芳芳 攝
每天早上9點,家住燕歸苑小區的蔣阿姨都會來到燕子磯街道殘疾人社區康復示範點,做手工、吃午飯、在專業康復師指導下進行康復訓練,有時還會參與趣味運動會等多樣活動。
蔣阿姨今年54歲,因脊椎損傷而高位截癱。對於她來說,燕子磯街道殘疾人社區康復示範點既是身體上的康復所,也是心靈的港灣。她和其他所有殘疾人朋友在此享受的各項康復服務均為免費。
記者了解到,燕子磯街道殘疾人社區康復示範點是南京今年通過省級評估驗收的30家殘疾人社區康復示範點中的一個縮影。在殘疾人社區康復示範點,殘疾人可享受到更多便捷、高標準服務。
須符合「六大功能、八項指標」
12月22日上午10點,南京市殘疾人聯合會在棲霞區燕子磯街道殘疾人社區康復示範點公布了南京市今年通過省級驗收的30家殘疾人社區康復示範點名單。
今年,省政府將改造提升200家殘疾人社區康復示範點列為民生實事項目。經各設區市殘聯普查自評、省殘聯會同相關單位及專家抽查複評,全省共221家殘疾人社區康復點通過省示範點評估,其中,南京市通過評估的省殘疾人社區康復示範點達到30家,超計劃完成江蘇省下達的24個示範點目標任務,數量居全省第一。
那麼,符合什麼標準的殘疾人社區康復中心可被稱為「示範點」呢?記者了解到,每個示範點須符合「一個載體、四個條件、六大功能、八項指標」的詳細要求。
一個載體是指以「社區康復示範點」為載體,四個條件須符合「人員配置、場地環境、設備配置、規章制度」等條件;六大功能則是具備「康復需求和服務狀況調查、基本醫療衛生、康復訓練、輔助器具適配、支持性服務、轉介」這六方面功能。
「八項指標」的規定更為具體,包括:1、至少配備1名社區康復協調員;2、每年至少組織1次社區殘疾人康復需求調查,建檔率100%;3、殘疾人接受家庭醫生服務籤約率100%;4、有需求的殘疾兒童和持證殘疾人接受基本康復服務的比例不低於90%;5、有輔具需求的殘疾人能及時得到適配或租借服務,接受基本輔助器具服務比例100%;6、組織職業、娛樂、運動康復等活動,每月不少於1次;7、殘疾預防宣傳、康復知識普及等支持性服務,每季度不少於1次;8、社區殘疾人對康復服務滿意率不低於90%。
殘疾人將它稱為「第二個家」
在全市30家示範點中,棲霞區共佔6家,佔全市五分之一,遠超市殘聯每區2家的任務。蔣阿姨常去的燕子磯街道殘疾人社區康復示範點就是其中之一。
在示範點的社區康復服務站,18歲的劉正新(化名)正在騎臥室功率自行車,他旁邊一位年齡相仿的殘疾人朋友則在聚精會神地玩益智桌遊。劉正新是一名有智力障礙的青年,他和母親原本住棲霞區,前段時間搬去河西,因為太喜歡這家康復示範點,劉正新每天都會自己坐地鐵過來,在這裡吃午飯、做手工、進行康復訓練和室外活動,每天下午4點才離開。在這裡,他的臉上常滿是笑容。
「棲霞區燕子磯街道殘疾人社區康復示範點為社區康復服務站裡每位活動的殘疾人朋友配備一名志願者,教他們玩不同項目的同時,陪他們聊天,發現心理問題及時疏導。」助殘康復師張幻告訴記者。
冬至當天,剛在這裡包完餃子的蔣阿姨則將此地稱為「第二個家」。「甚至比家裡還溫馨。」她說:「因為高位截癱在家時間長了,家裡人有時還會語氣衝,但在這裡,老師們對我一直很耐心。」因此,蔣阿姨但凡有什麼不順心的事都願意跟康復師們說,心靈得到很大慰藉。
成為示範點後,每月不少於一次的娛樂、運動康復等活動讓蔣阿姨印象深刻。「去公園、看電影、參加趣味運動會、開家長會和我們的家人溝通,組織親人微信群等等,這些舉動特別暖人心」。
集合多方力量帶來更便捷服務
棲霞區燕子磯街道殘疾人社區康復示範點項目負責人黃玲玲介紹,該示範點對轄區內106名持證殘疾人均進行家庭醫生籤約服務,對34名重度殘疾人實施定期入戶巡診服務。
在這裡,殘疾人還可接到社區的手工活鍛鍊手腦,拿到每月100-500元不等收入;南京特殊教育示範學院的學生會專門來教他們各類知識;每年一次針對每位殘疾人朋友的上門篩查服務,讓這裡的輔具師更準確了解社區內殘疾人的輔具需求,可為殘疾人朋友提供更個性化和有針對性的服務。
記者了解到,南京30家殘疾人社區康復示範點的建設中,每家示範點依據「融入社區、融入社區衛生中心」等原則,為殘疾人提供多樣而高效的服務成為一大鮮明特色。
拿燕子磯街道殘疾人之家來說,該示範點融合黨建、志願者,社區治理、醫衛和教育資源,衛健、殘聯、教育、愛心企業等多方資源結合、共享的結果就是,可為殘疾人朋友提供多種便捷服務。「比如殘疾人換證服務過去可能要幾天,現在多方資源聯動,線上線下互動,很快就解決了。」工作人員告訴記者,示範點的所有康復器材由區殘聯免費配備、300平方米的場地則由街道免費供給,多方合力之下,殘疾人朋友可享受的福利就更多了。
據介紹,南京市30個示範點作為為殘疾人士服務的示範站點,可接待3000餘名殘疾人士,這對於全市更多殘疾人服務中心是一個示範和引領作用。後續南京將進一步整合資源,推動全市殘疾人工作走在全省前列,不斷增強全市殘疾人的幸福感、獲得感和滿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