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尺講臺育桃李,金秋九月結碩果。今天是第36個教師節。受疫情影響,今年春季學期無法正常開學,於是「網課」大行其道。不少老師為了上好網課,簡直就像八仙過海,各顯神通。今天我們給大家介紹幾位柳州教育界的網課大咖,解開他們的網課火爆的秘密。同時透過他們的辛苦和付出,向所有默默付出的老師們致敬。
龍凌:
貼近和喜歡才是王道
龍凌老師的地理課很受歡迎
上網課,對於不少老師來說是「趕鴨子上架」,但是對於柳州市十五中的龍凌來說,卻是手到擒來,因為地理作為空間思維學科,平時要用到很多課件,新媒體的運用難不住她。
龍老師的地理網課,反響一直熱烈,學生在線參與度與聽課效率,都讓其他老師羨慕。人人都想知道,她到底是怎麼做到的?
「你可知Macau,不是我真姓,我離開你太久了母親……」如泣如訴的歌聲緩緩響起,隨著澳門景觀畫面的閃現,同學們的注意力馬上被吸引。在這樣的情境下,龍凌將關於澳門的地理位置、歷史、風貌物產等娓娓道來,學生們漸漸明白了澳門「為什麼離開母親太久」,課後再次聽到《七子之歌》,心痛與感動油然而生,有關澳門的知識,就此難以忘懷。
同樣的方式,《東方之珠》幫助同學們解鎖了香港,由名家朗誦的詩歌《鄉愁》成為講解臺灣的開篇,《冬季到臺北來看雨》的歌詞,則成為講解臺北氣候的引子。龍老師的地理課,從來都不是「一本正經」的地理課。有時有歌,有時是畫,有時候還有動畫片看,上課方式的創新,總會給孩子們新鮮感。而龍凌也藉此培養孩子們的愛國情操和藝術素養。
講到一些地方的特色,比方四川,她會拋出一個有意思的話題:「為什麼四川人喜歡吃火鍋?」引導大家結合書上的知識,結合生活中了解的東西,大家七嘴八舌一起討論,課堂氛圍的熱烈可想而知。
她還有一個訣竅,就是想辦法縮短和孩子們之間的距離。「現在很多的東西都在不斷更新,你得知道更新的是什麼,才能接近孩子,和他們有共同話題。」此外,在網課上注意和同學的互動,不時地讓學生回答問題,讓孩子們有機會講講俏皮話,講故事活躍氣氛,讓孩子們時不時「笑一笑」,這樣的網課怎麼會讓學生打瞌睡,捨得溜號呢?
馬曉明:
技術+實力+魅力 這誰扛得住?
馬曉明老師正在直播中
「他不僅是個技術咖,還是個業務咖!」被主管領導這樣大力表揚的,是柳州市公園路小學教育集團的教師馬曉明。校長說,「有的老師會玩新媒體,可業務能力不行,業務能力強的,新事物又玩不來,馬老師卻能兩全」。他成了全校第一個上直播課的「網紅」。
疫情期間,全市停課,後來教育局要求各校進行網上教育,但並沒有要求做直播。37歲的馬曉明是數學教研組的組長,業務骨幹,同時又酷愛攝影技術,拍美圖和剪視頻都不在話下。為了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他決定直播授課。
他沒有急著「開播」,而是先搞了一個整體方案,了解學生和家長的意願,學生家庭擁有什麼設備等等;完成數據收集後,又進行設備調試,利用小數中心的教案支持,在今年4月做了全校第一場直播,完美亮相。隨後,學校根據他的總結和經驗,在全校統一鋪開了雲課堂。
馬老師說,上好數學網課也不是太難的事,首先要結合學生的特點,低年級學生就要把PPT做漂亮,多放動畫,高年級的就要讓學生感受數學本身的魅力,獲得解決問題的成就感。所以他會認真設計每一節課,包括每一個問題。「問題設計好了,孩子就會跟著你層層遞進。」
他的第二個絕招,是上課開始的時候,跟孩子們聊會天。班上的女同學特別害羞,不敢說話,他就主動先聊自己最近做了什麼,分享一下新拍的圖片,大家在一種輕鬆的氛圍中開始學習。他特別注意的是,上網課不會完全按照課本上的去教,會跳過比較難的部分,留到後面在課堂上來教,才能確保孩子們都能聽懂。
人格魅力是他的第三個「法寶」。他覺得作為一名老師,你不僅要用過硬的業務水平贏得家長和學生的尊重,還要用自己對美的追求和感知的能力,「讓孩子覺得這個老師多才多藝,他崇拜你,就會模仿你。」親其師才能信其道。
葵柳春:
我這是個點歌臺
葵柳春老師讓網課也能輕鬆快樂
在那幾個月的網課中,柳州市三十九中副校長葵柳春的網課是很受學生歡迎的,除了葵老師的課講得好讓人慾罷不能,她的課堂還有令孩子們心心念念環節——點歌、視頻點播。
說起疫情期間給學生上網課,葵柳春直言那段時間苦不堪言,但又痛並快樂著。網課之下,如何備課,如何上課,布置作業,批改作業……所有的教學環節都讓每個老師比平時投入更大的精力,但在葵柳春看來,這還不是最難的,網課最大的難題是學生來不來,來了聽不聽,聽得好不不好。「沒有這三點保障,課講得再精彩也沒用。」
讓學生點歌、視頻點播,就是葵柳春解決學生來不來的技巧之一。每次正式上課前,葵柳春都會提前開通網上課堂,由於上課時間還沒到,所以這個時候學生可以要求老師播放他們想聽的音樂,想看的視頻。「除了他們愛聽的歌,愛追的動漫,他們還愛看他們在初一時軍訓、上課的視頻,初中的孩子,每個人在三年裡變化都很大。」葵柳春說,她對學生的點歌和視頻點播不作什麼限制,並且儘量投其所好。
課還沒上,點歌和視頻點播環節就把學生吸引上線了。當課堂真正開始,就得考慮學生是否在認真聽課,「30秒回應」是其中互動性較強的「小遊戲」,老師線上點到某位同學,要是該同學沒在30秒內作出回應,指不定就會接到老師現場打來的電話。而同學們的回應則不拘一格,可是一句話,幾個符號,甚至可以是表情包。誰被點到了,誰回應了啥,都會迅速成為課堂焦點。
學生上網課很難長時間集中注意力,常常會偷偷去上廁所、喝水、吃水果……葵柳春就乾脆給孩子們分心的時間,每節課都會有5分鐘「摁下暫停鍵」,這5分鐘裡,學生們可以想幹啥就幹啥。
葵柳春感嘆,雖然上網課的特殊時期已經過去,每個老師都深感痛苦,但那幾個月的網課也留下了不少「遺產」,例如線上測試等技巧都被保留下來,成為日常教學的一部分。
龐琳:
把家長也帶入「坑」
龐琳老師的活躍課堂
「龐老師,我們都被您帶入坑裡了,哈哈哈。」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在數學老師龐琳的微信群裡,家長們對她給孩子布置的作業常常抱著極大的興趣,彼此間的互動頗為頻繁。在龐琳看來,老師能和學生、家長在課業互動中共同進步,便不枉疫情期間那些習以為常的熬夜甚至通宵備課。
龐琳是柳州市雀兒山路小學六年級的數學老師,也是學校的教導主任,數學科的負責人。今年初,新冠肺炎疫情襲來時,上網課突然成了「剛需」,但也讓不少老師為之犯難。身為學校的教學科研人員,龐琳此前參加過翻轉課堂的學習,對通過網絡、視頻授課有所接觸,但實踐經驗不多,無論是軟體、硬體還是技巧上都得不斷摸索,然後和其他老師一起交流,探索出最適合的方法,製作出最適用的課件。
上網課的軟體應用無非是熟能生巧,找出最好用的那一款,或幾款搭配使用,但教學資源的搜集就沒那麼容易了。「為了找一個滿意的素材或資源,在網上熬到凌晨兩三點很正常,有時還會通宵,一抬頭發現天已經亮了。」龐琳說,有幾次網上找到的素材和教學資源實在不好用,學生看了還是沒法掌握相應的知識點,這時候,她就得想辦法自己製作,然後分享給其他老師。
有了好的課件、好的教學內容,還得有好的成效。如果能讓家長參與到孩子的學習中,不僅起到家長監督孩子的作用,還能在互動中啟發思維。故意給家長挖「坑」是龐琳的方法之一。
「5個大小相等的立方體,在正視中只看到3個,有幾種擺法?」這樣一道數學綜合題,引得家長們紛紛參與。一開始大家都認為只有幾種擺法,但隨著思考的深入,漸漸擺出幾十種、上百種,有的家長甚至運用工作中的繪圖設計軟體來和孩子一起解題。這是疫情期間龐琳在學生作業中挖的「坑」之一,不少家長對此樂此不疲,每天和孩子期待著新的作業、新的「坑」。
本版圖片均為受訪者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