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何時五筆打字法風靡全國,80後的大部分人都曾悄悄練過,90後掌握此種輸入法的人已經日落西山,至於00後,他們會問:你說啥?什麼是五筆打字法?問題來了,曾經身處巔峰的五筆是如何輸給了拼音輸入法呢?其實原因很簡單。
說到輸入法,肯定要先講鍵盤,其實最初的鍵盤可不是如今這樣子的。一開始的時候,鍵盤裡所有的字母是按照當時字母的使用頻率來設定的。
1870年,著名的打字機生產廠家肖爾斯發現,員工一旦把打字速度提升到極致,非常容易發現兩個字鍵絞在一起的情況,隨後打字員需要小心翼翼的拆開它們,這一道無用的工序直接就把打字的速度給降了下來,所以在那段時光裡,著名的肖爾斯會經常受到客戶的投訴。
為了解決這一難題,工程師絞盡腦汁,終於想出了一個兩全其美的辦法。那就是把所有的字母全部打亂,然後就出現了我們現如今使用的「QWERT」。但可惜的是這是基於英文,而漢字就困難了,我們總不能讓計算機為每一個漢子創造出一個按鍵,那樣根本無法實現,而且效率慘不忍睹。
但中國人民的思想是空前絕後的,五筆打字法的由來成功地解決了這一問題。這就不能不說它的發明者王永民了。他出生於人口大省河南,1962年風華正茂的王永暖成功以第一名優異的的成績考入了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無線電電子學系,那年他才18歲。
當時在中國大地經歷過改革開放後,大規模的集成電路計算機已經萌芽。王永民研究發明了五筆字型漢字輸入法並且首創漢子字根周期表。但發明出來沒有人使用依舊不行,最終的使用權還是在群眾手裡。於是在1984年,王永民成功的成為了北漂一族。當時的他一窮二白,只是憑藉著心中的那份理想,堅持的穿梭在北京大大小小的部委之間,向他們闡述解釋五筆打字法。
如今我們使用的打字法眼花繚亂,但五筆擱在當時那可是獨領風騷且意義非凡。那時候還有人專門設計中文鍵盤,但這些鍵盤眼花繚亂且鍵數高達數十數百個!
而五筆打字法在能解決打字速度的同時依舊採用了英文字母的原生態排序。所以在八九十年裡非常多的人學習電腦的第一步便是熟背五筆打字的字母根。
隨著時間的流逝,人們越來越覺得五筆的入門有點困難再加上如今智能快捷的拼音輸入法的誕生,曾經位處神壇的五筆也逐步退居二線。最主要的是,智能化的拼音打字法會記憶打字者輸入頻率,且有時候只需要輸入幾個字母便可以把想要打的字浮現在文檔中。
此外,智慧型手機的普及也對五筆打字法造成了衝擊。手機上的輸入法和電腦的智能拼音是一樣的,並且還加入了九宮格的形式。故而五筆輸的不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