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的身邊,不乏三嫂和徐根娣一樣的普通勞動者,他們的一輩子只堅持做好一件事,就是把自己的工作做到極致。我們做不到給每一個辛勤的勞動者一個榮譽院士稱號,但可以記住他們的好,給他們一個微笑,對他們說一聲謝謝。
在香港大學食堂做了44年的阿姨袁蘇妹,2009年獲得了港大榮譽院士。11月25日,這位身份特殊的院士去世,港大官方主頁放上了她的照片進行深切悼念,很多香港名流得知此事也紛紛發文懷念。同一天,本是杭州電子科技大27號樓宿管阿姨徐根娣退休之日,結果她所管的寢室樓800多名同學集體「請願」請她留下來。袁蘇妹的離世以被更多人記住緬懷而留駐人間。徐根娣最終以同學請願成功而被繼續留在27號樓。
被港大學子親切稱為「三嫂」的袁蘇妹的確沒有做出什麼驚天動地的事,她被學生們念茲在茲的是:有人「頭暈」,她會主動煲藥、送粥;學生溫習功課至深夜,她會為其預留晚餐;學生遇到煩心事,會去找三嫂傾心交談……杭電徐阿姨亦無甚豐功偉績可談,她宿管十餘載所做之事和袁蘇妹有很多相似之處,比如認識這幢樓裡所有的學生,甚至連他們有什麼興趣愛好,外賣喜歡點什麼,女朋友是誰都知道……她們對住宿生的照顧無微不至,除起居飲食,也關顧學生的身心健康成長,是「宿舍靈魂人物」。
這兩位普通女性勞動者所做的每一件事都很平凡,但當所有這些平凡累積到一起,就成了學子心頭溫暖而不滅的記憶。教育本質上講是一種「喚醒」。著名哲學家雅斯貝爾斯在他的《什麼是教育》中寫道:「教育本身意味著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雲推動另一朵雲,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她們在以傳承人類文化的象牙塔內起到了另一種喚醒作用。就是靠著這樣日復一日的平凡堅守,成了學生們眼中可親可敬的「三嫂」、「徐阿姨」。她們「以自己的生命影響學子們的生命。教識他們敬業樂業,事事盡力,無私,承擔責任,不計較個人的得失。」
「拎出個心來對人。」曾有記者問袁蘇妹與學生們保持友情的秘訣,三嫂操著一口廣東話這樣回答。這份對職業的用心,對人的用心,對於日日相處的學子來說就是「潛移暗化,自然似之」。
我們都會說職業不分高低貴賤,但事實上不是所有人,不是每所大學,都能把一個普普通通的勞動者視為「傑出人士」。一個社會的正常狀態,既有拔尖、高素質的精英教育,也不缺乏對平凡人生的承認和敬重。但目前我們的社會很大程度上還存在勞動和勞動者的價值不被承認和尊重的情況。
讓普通勞動者更有成就感,這種成就感不止於為她們口頭打call,在朋友圈為她們點讚。這種尊重應是對他們從人格到勞動價值、待遇、保障等全方位的肯定和改善。所以無論是社會風氣倡導,還是制度設計和制定,都應協調好這種關係。從某種角度說,普通勞動者能否獲得應有的成就感,體現的是社會良知的優劣和文明程度的高下。
在我們的身邊,不乏三嫂和徐根娣一樣的普通勞動者,他們的一輩子只堅持做好一件事,就是把自己的工作做到極致。我們做不到給每一個辛勤的勞動者一個榮譽院士稱號,但可以記住他們的好,給他們一個微笑,對他們說一聲謝謝。
浙江24小時-錢江晚報評論員 陳進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