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券日報:從百年京張到川藏鐵路 中國中鐵繞地球兩周打造「金名片」

2020-12-25 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

 

編者按:今年,新中國迎來了70周年華誕。70年風雨兼程,70年崢嶸歲月。從建國初期的一窮二白,到改革開放後的飛速發展,到如今成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中國經濟的發展離不開一批批國企的前赴後繼,他們在新中國發展歷程中發揮了獨特的作用。

 

110年前,詹天佑設計的京張鐵路作為第一條完全由中國人自行設計和建造的幹線鐵路建成通車,從此打破了外國人壟斷修建中國鐵路的局面。110年後的今天,京張高鐵作為2022年北京冬奧會項目工程,是中國第一條智能高鐵,已於今年6月份實現全線軌道貫通。

「京張高鐵是中國鐵路發展的『集大成者』!這條鐵路線極具象徵意義,它反映了中國百年鐵路發展的艱辛歷程以及豐碩成果。」中國中鐵董秘何文自豪地對《證券日報》記者說道,京張高鐵技術是最先進的,是中國智能高鐵示範工程,按照目前最先進的時速350公裡設計。

而京張高鐵背後的設計方正是中國中鐵,由中國中鐵下屬二級企業中鐵設計諮詢集團全面設計。作為我國鐵路建設的主力軍,中國中鐵前身是成立於1950年的鐵道部工程總局和設計總局。可以說,新中國鐵路史,也是中國中鐵的創業史、發展史。

8月18日,《證券日報》記者走進中國中鐵,董秘何文講述了一段段中鐵人「逢山開路,遇水架橋」的奮鬥故事。

中國鐵路建設主力軍

京張高鐵全程174公裡,連接北京市市區和河北省張家口市,是國家「八橫八縱」高速鐵路之京蘭通道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是國家舉辦2022年冬奧會的重要配套基礎設施。

何文介紹,建設這樣一條看似普通的高鐵,卻充滿了智慧和科技力量。「在整個北京城區,看不到這條鐵路的動靜,因為鐵路線路整個全在地下。」何文介紹,清華園隧道開挖直徑達12.64米,由於位於城市核心區,周邊交通繁忙,環境要求高,常規的現澆施工工效低,施工質量不易控制,對周邊居民的幹擾大。中鐵在國內首次採用盾構隧道全預製拼裝技術,誤差不超過「1毫米」。

「最具代表性的是八達嶺長城車站,是世界上埋深最深、規模最大的暗挖地下高鐵車站。它整個在地下,整個樞紐、車站都包含在一座山最核心的地方,所以這條鐵路從設計到施工難度都是非常大的。」何文給記者舉了個不為人知的例子,很多人的印象中北京是缺水的,但是在八達嶺山區,水量卻很豐沛,一個隧道挖出來,可以排放上億立方米的地下水,排水難度極大。

與此同時,京張高鐵還開啟了世界智能高鐵先河。通過高鐵地震預警系統關鍵技術、高速鐵路自動駕駛技術、智能高鐵調度集中系統、智能京張高鐵客運站應急指揮、基於人臉識別的自助實名制核驗系統等在內的全方位智能化設計,形成智能高鐵應用示範方案。

可以說,京張高鐵彰顯了中國高鐵建設的環保理念和雄厚實力,同時也構建了智能高鐵技術標準體系,引領世界智能高鐵應用。而這只是中國中鐵高鐵建設的一個縮影。中國鐵路「八縱八橫」網絡的建設更是離不開三代中鐵人持之以恆的奉獻。

青藏鐵路是世界上海拔最高、在凍土上路程最長的高原鐵路,與南水北調、西氣東輸、西電東送並稱中國「新世紀四大工程」。

青藏鐵路沿線高寒缺氧、多年凍土、人跡罕至,再加上低氣壓、日照強、高輻射、多風暴,挑戰著人類的生命極限,有許多地區被稱為「生命禁區」。

「針對青藏鐵路『多年凍土、高原缺氧、生態脆弱』三大世界性難題,三代中國中鐵人在風火山經歷了長達半個多世紀的研究論證和勘測設計。」何文說道,2001年6月份青藏鐵路開工,中國中鐵承擔了一半以上的建設任務,在幾十年充分準備的基礎上,中國中鐵一舉攻克了高原凍土路基、橋梁隧道凍土設計施工、隔熱保溫施工工藝、環境保護等一大批關鍵核心技術,創造了世界鐵路建設史的奇蹟。中鐵人培育出了「艱苦不怕吃苦、缺氧不缺精神、風暴強意志更強、海拔高追求更高」的青藏鐵路建設精神。最終,青藏鐵路工程獲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2013年9月份入選全球百年工程,成為世界鐵路建設史上新的豐碑。目前,中國中鐵全面引領世界高原鐵路凍土施工成套技術,將繼續在川藏鐵路建設中大展身手。

據介紹,中國中鐵迄今承建了超過9萬公裡的鐵路,相當於繞地球兩圈多;建成電氣化鐵路7萬多公裡。中國中鐵還是高鐵建設的先行者,系統掌握並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高速鐵路修建成套技術,參加建設了中國所有的高速鐵路,佔中國高鐵總裡程的55%,推動中國高鐵修建技術達到世界領先水平,帶領中國鐵路產業鑄就「中國高鐵」的金色品牌。

逢山開路遇水架橋

事實上,除了修建鐵路,中國中鐵還是世界上設計建造橋梁最多的企業,一直引領著中國橋梁建設事業發展。

「中國中鐵到目前共設計建造了2600多座大橋,總裡程達3000多公裡,相當於北京到成都一個來回。上世紀60年代前後,我們研發出的低合金高強度橋梁用鋼,打破了前蘇聯和歐美的封鎖,被稱為『爭氣鋼』,建成了武漢長江大橋、南京長江大橋等裡程碑工程。」何文介紹,毛主席《水調歌頭·遊泳》一詞中的「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正是描寫武漢長江大橋的氣勢和重要作用。目前,長江宜賓以下共有大橋141座,中國中鐵參建了80座。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中鐵又首創雙壁鋼圍堰大直徑鑽孔基礎施工法,首次採用大跨跨中合攏及柔性拱合攏工藝,研發了深水大跨高速鐵路橋梁建造成套技術,海上長大跨度橋梁建造成套技術,實現了我國鐵路橋梁跨度從300米提升到1092米的跨越。在滬通長江大橋建設中,中國中鐵採用超過100米深的超大超深沉井,為世界沉井規模之最。

在隧道建設領域,中國中鐵同樣「身手不凡」。何文介紹,中國中鐵長期致力於隧道與地下工程領域「高大上」新技術、新工藝的創新發展,填補了我國多項隧道設計施工技術空白,形成了設計建造山嶺隧道、穿江越海隧道、地下工程隧道、鐵路「穿城入地」隧道以及高風險複雜地質隧道等成套技術施工體系。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中鐵立足技術創新,持續推進中國高端裝備製造業的創新進步,研製出了一系列具有創新性、奠基性、開拓性的盾構產品。

據介紹,中國中鐵研製的中國第一臺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複合式土壓平衡盾構機,打破了隧道掘進設備被國外企業壟斷的局面,自主研發設計製造的世界首臺馬蹄形盾構機、世界最大矩形盾構機、國內最大直徑15.03米泥水平衡盾構機、國內最大直徑9.03米全斷面巖石掘進機、世界最小直徑3.05米巖石掘進機等系列產品,居國內國際先進水平。

2014年5月10日,習近平總書記視察中國中鐵所屬的裝備集團,稱讚中國中鐵研製的盾構設備是世界第二、中國第一,提出要「推動中國製造向中國創造轉變、中國速度向中國質量轉變、中國產品向中國品牌轉變」。

「國之重器」的背後,是中國中鐵強大的人才隊伍和持續不斷的科技創新。「中國中鐵在研發費用的投入上面非常重視,捨得花錢。這一點是我們多年來一以貫之的。因此造就了我們擁有一大批的高鐵建設人才、專利,和非專利的技術。」何文表示,正是有了這樣一批人才,才使得中國中鐵在整個鐵路建設過程中發揮這巨大作用,相信這些人才在未來的鐵路建設裡面還會發生更大的作用。

據介紹,目前中國中鐵擁有「高鐵建造技術」「盾構掘進技術」「橋梁結構健康與安全」3個國家實驗室、13個國家認定的企業技術中心和15個專業研發中心,累計榮獲國家科技進步獎和發明獎110項,獲中國土木工程詹天佑獎123項、中國工程魯班獎162項,穩居國內建築企業榜首。特別是在橋梁、隧道、電氣化專業方面居於領先地位。公司擁有有效專利授權7169件,其中發明專利2009件。

中國高鐵走出去

中國中鐵作為我國最早「走出去」的企業之一,早在上世紀70年代,就參加了中國最大的援外項目坦贊鐵路的建設,不僅為中國與非洲建立起了友誼的橋梁,也為中國中鐵的國際合作積累了最初的實踐經驗。

「中國中鐵『走出去』經歷了從『借船出海』到『一帶一路』建設開路先鋒的轉變。」說起這些年中國中鐵海外布局的經歷,何文感慨萬千,「1979年,我們所屬的中鐵二局就成立了海外公司,後更名為川鐵國際經濟技術合作公司,是我們最早成立的海外公司。但是一直到上世紀90年代初,我們沒有對外經營權及進出口貿易權,只能『借船出海』,以勞務輸出和合作分包的形式承攬任務」。

1993年10月份,中國中鐵取得了對外承包和勞務合作經營權,隨後逐步形成了「先小後大,先勞務後承包,先分包後總包,穩步擴大海外市場」的海外經營思路。

「一帶一路」倡議提出後,中國中鐵全面推進海外市場區域化布局、屬地化經營、精細化管理,發揮公司在技術、人才、管理等方面的綜合優勢,積極推動中國鐵路、中國高鐵「走出去」,爭當「一帶一路」建設的開路先鋒,在實施國家「一帶一路」倡議上取得積極成果,承建了一大批標誌性的重點項目。

「海外高鐵競爭非常激烈,印度尼西亞的雅萬高鐵和馬來西亞高鐵非常典型,我們面臨與日本高鐵的競爭,競爭很激烈,甚至會面臨惡性競爭,但是中國企業走出去以後比較有定力,會遵守所在國家的法律法規,按照國際市場的通行規則來處理好這件事情。」何文告訴記者,中國中鐵走出去堅守的是市場化原則,同時需要國內各行各業的聯動,實際上是一個聯動的系統工程。

這些年來,中國中鐵走出去碩果纍纍:參與設計的俄羅斯莫喀高鐵是中國高鐵技術標準走向國外的第一個項目;參建的印度尼西亞雅萬高鐵是中國高鐵全方位整體走出去的第一個項目;參建的中老鐵路是中國鐵路網與周邊國家互連互通的第一個鐵路項目;正在推動的匈塞鐵路是中國企業進入歐盟實施的第一條鐵路項目……

「中國中鐵的走出去,不僅是在海外拿項目,而是推動中國鐵路全產業鏈輸出,充分發揮全產業鏈的專業優勢,採用設計、採購、施工加融資的EPC+F模式,為業主提供從投資、勘察設計、施工建設到運營維護全周期的服務。與此同時,更是推動中國標準走出去,目前,中國中鐵已經是對接國際標準的引領者。」何文說道。

此外,中國中鐵自主研發設計和製造的盾構機、鐵路道岔等工業產品也先後出口美國、新加坡、以色列、沙烏地阿拉伯、澳大利亞等20多個國家和地區。

高質量發展

經過多年的改革發展,中國中鐵已經成為四大主業、八大業務板塊、上中下遊一體化的國際化公眾公司。

2007年,中國中鐵實現A+H股上市。上市十餘年來,中國中鐵在企業經營理念和管理方式、體制創新和機制轉換、經營業績和發展質量、規範運作和內控能力、核心競爭力和成長性等諸多方面都有了大幅度提高,截至2018年末,公司總資產達9426.76億元、淨資產達1917.82億元,分別是2007年上市時的4.38倍和3.25倍;公司總收入達7404.4億元、歸屬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達171.98億元,分別是上市時的4.1倍和5.44倍。

何文表示,上市以來,公司充分把握資本市場機遇,積極多層次資本市場開展資本運作,加強市值管理,不僅確保了國有資產保值增值,同時為廣大投資者創造回報。

2018年5月7日,中國中鐵因籌劃市場化債轉股停牌,至2019年5月5日,獲中國證監會併購重組審核委員會2019年第20次會議無條件通過。

「通過引進9家投資人對所屬4家標的公司的增資還債,股份公司發行股份購買這部分少數股權,兩步走的方式既達到了公司債轉股降槓桿的目的,又為投資者提供了市場化的退出通道,還符合當前證監會相關制度規定,應該說是一個多方共贏、市場化運作的創新之舉。」何文介紹,通過本次市場化債轉股,進一步降低中國中鐵和下屬企業的債務水平和資產負債率,減輕企業財務負擔,2018年末公司資產負債率已降至76.43%,處於五大建築央企最低水平。

何文表示,中國中鐵已經連續五年是國資委評價的A類企業,從某種意義上講,也是國資委對中國中鐵發展質量的認可,中國中鐵還會沿著這個路走下去,發展質量越來越好。

「目前我們最大的願景就是要把中國中鐵打造成一個中國領先、世界一流的特大型產業集團。」何文表示,公司將鞏固提升鐵路、公路、市政、城軌、房建等傳統專業市場,同時進軍機場、港航、水利水電、生態環境等關聯市場,積極穩妥開拓新領域新市場。隨著時間推移,不排除將來以後有新興的業態,新的產業出現了,中國中鐵也會勇於探索和嘗試,形成以傳統基本建設為主,多元發展為輔的產業格局。

相關焦點

  • 中國鐵路工程總公司: 為民族復興築路
    □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齊 慧110多年前,詹天佑在北京長城腳下建成了中國第一條鐵路——京張鐵路。今天,中國鐵路工程總公司又來到這裡,在地下100多米建設又一項超級工程——京張高鐵八達嶺長城站。
  • 京張高鐵初探②|清河站:從百年老站到智能高鐵,都是大寫的「人」字
    長城新媒體記者萬前進 趙嬌瑩 劉瀟 張琳報導從上世紀初的京張鐵路,到如今的京張高鐵,中國鐵路跨越了百餘年風雨滄桑。那個寫在燕山深處的「人」字形鐵路,是自主創新、見證奇蹟的誓言,更是「未來更美好」的預言。
  • 中鐵設計京張高鐵總體設計負責人王洪雨:奮力前行 無畏挑戰
    作為京張高鐵總體設計負責人,中鐵工程設計諮詢集團有限公司線站院副總工程師王洪雨,帶領京張高鐵設計團隊,用11年不間斷設計,完成中國鐵道跨越110年的對話。以此為標誌,中國高鐵裡程突破3.5萬公裡。 智能京張,呼應築路強國的百年之聲 一直以來,京張高鐵就是我國高速鐵路網骨架中主通道的重要組成部分。
  • 京張高鐵正式開通 「智能化」無處不在
    本報記者 白繼開攝本報記者 金可京張高鐵昨日正式開通!智能車站、智能列車、智能線路、智能服務……京張高鐵無處不在的「智能化」到底體現在哪?本報記者跟隨京張首發列車G8811次從北京北站出發,探訪體驗京張高鐵復興號智能動車組。1萬人次嘗鮮京張高鐵昨日7時,記者到達位於西直門的北京北站,京張高鐵將從這裡出發。
  • 京張高鐵五大車站驚豔亮相 「售票大廳」升級「綜合服務中心」
    懷來站全國首例雙柱清水混凝土雨棚懷來站站房造型典雅,取意雞鳴驛古城牆香檳色的外幕牆,正面10根Y形立柱,造型質樸,似酒杯又似葡萄藤杈,更象徵百年京張的「人字形」鐵路。在正立面的幕牆上,四幅銅浮雕巨作涵蓋懷來的四張名片:一座古城(雞鳴驛古城)、一位英雄(全國著名戰鬥英雄董存瑞)、一瓶美酒(中國第一瓶乾白葡萄酒誕生地)、一湖淨水(官廳水庫),實現站城融合。
  • ...文化 傳頌「京張」精神——北京交通大學助力京張鐵路遺址公園...
    如今,它又成為了規劃中「京張鐵路遺址公園」南端的起點。 2019年年末,習近平總書記在京張高鐵通車之際作出重要指示:「1909年,京張鐵路建成;2019年,京張高鐵通車。從自主設計修建零的突破到世界最先進水平,從時速35公裡到350公裡,京張線見證了中國鐵路的發展,也見證了中國綜合國力的飛躍。」
  • 川藏鐵路背後的商機:A股大跌,這些股票卻逆勢上揚
    持續釋放投資超2200億元川藏鐵路全線1742.39km,設計速度為200km/h,部分路段限速160km/h,總投資約2700億。建成後,從成都到拉薩坐火車將從48小時減少到約13個小時。由於地勢原因,雅安至林芝段鐵路修建難度極高,需要大量的橋梁、隧道工程。中國工程院副院長、中國科協副主席何華武曾經在一次座談會中表示,根據建設方案,還未開工建設的康定到林芝段是全線最難建設段,有隧道843公裡,隧線佔比84%,其中30公裡以上的特長隧道就有6座、總計204公裡。
  • 遊百年京張 「話」高鐵今夕
    1905年,值得所有中國人自豪的京張鐵路在艱難中開工,開創了中國自主修建鐵路的元年。一百多年來,經過幾代中國鐵路人艱苦卓絕的奮鬥,中國鐵路已經傲然立於世界之巔。從京張鐵路到京張高鐵的百年變遷,見證了中國鐵路取得的輝煌成就。下面,就讓我們沿著京張鐵路聽聽老中青三代人講述有關京張鐵路的故事吧。
  • 川藏鐵路來了,勘察70年!計劃工期3651天,2030年11月9日竣工,真正的...
    來源:超級建築 雅安在線10月31日,新建川藏鐵路雅安至林芝段先期開工段「兩隧一橋」及施工供電工程招標結果正式公示,川藏鐵路雅林段先期開工7大標段中標人順序排定,7大工程局榮耀上榜,標誌著已謀劃百年之久、勘察歷程延續70年的川藏鐵路最難段即刻開建
  • 你相信京張鐵路,可以帶你「穿梭」百年時光嗎?
    你相信京張鐵路  可以帶你「穿梭」百年時光嗎?  連接過去與現在的「任意門」又在哪裡?      青龍橋站站長楊存信第二天到了現場發現,這石碑上符號的形狀和尺寸好像在京張鐵路的老照片裡見到過。  向人請教後,楊存信才知道石碑上的符號叫「蘇州碼子」。  「蘇州碼子」起源於宋代,是蘇州商人計數的符號,後來成為明清兩代和民國時期民間的「商業數字」。  當年,京張鐵路興建時正是用「蘇州碼子」來標註公裡數。
  • 中國鐵路總公司建設管理部副主任熊春庚一行 蒞臨京張六標檢查指導...
    2018年7月5日,中國鐵路總公司建設管理部副主任熊春庚、工管中心副主任孔文亞、工程監督總局領導一行蒞臨京張六標項目部檢查懷來梁枕場智能化、信息化建設,軌枕預製自動化升級改造、智能化生產管理成果,中鐵三局副總經理張振興、六標項目部指揮長張民栓、線橋公司董事長高建利等全程陪同。
  • 西南交大校長徐飛:加快川藏鐵路規劃建設 四川有四大優勢
    四川擁有西南交通大學、成都理工大學、中科院山地所、中鐵二院、中鐵西南科學研究院、中鐵二局、中鐵八局、成都軌道交通技術研究院等國內一流的從事軌道交通研發的科研院所和鐵路傳統優勢企業集群,建有各領域國家重點實驗室10個、省重點實驗室84個,科研基地幾乎覆蓋了川藏鐵路建設中需要解決的重大科學問題的所有領域,匯聚了在勘察設計、災害防治、生態保護、工程建設等多個領域的一大批高層次人才,積累了豐富的科技成果和科研經驗
  • 川藏鐵路建設加速 全長1600公裡
    1月28日,記者從西藏自治區十屆人大四次會議獲悉,「十三五」期間西藏將加快川藏鐵路建設。 自治區主席洛桑江村作政府工作報告時指出,加快建設拉林鐵路,全力推動建設川藏鐵路,力爭鐵路運營裡程達到1300公裡以上。 川藏鐵路是繼青藏鐵路後又一條進藏鐵路。通車後,成都到拉薩的時間將縮短至15個小時。
  • 京張高鐵「C位出道」,配置逆天!「80後」總設計師什麼來頭?
    從2008年開始,王洪雨參與到京張高鐵的設計工作中,到2015年北京和張家口聯合申辦冬奧會成功,這項鐵路工程項目正式上升為一張「國家名片」。王洪雨和團隊肩負著冀望和壓力,奮戰11年後,終於交出了一份完美的答卷。中鐵設計京張高鐵總體設計師王洪雨,是一位「80後」。
  • 中國鐵路翻新變高鐵,美國人:幹得漂亮!我們美國被中國甩在身後
    據報導,本周一,北京至張家口高速鐵路(以下簡稱京張高鐵)開通運營,崇禮鐵路同步建成投產,將助力京津冀一體化協同發展,為2022年北京冬奧會提供交通運營服務保障。中國基建的這一大成果又震驚了中外。外媒報導稱,乘坐新的京張高鐵,北京到冬季奧運會村僅需50分鐘。建成後,這條線將長174公裡,連接北京和河北省張家口市。該系統的其他兩條線路將連接將要進行冬奧會的度假村–延慶和崇禮–與奧運村。京張高鐵是沿著歷史悠久的鐵路建造的,這是中國的第一條鐵路,由中國先驅工程師詹天佑於1909年設計和建造。
  • 京張鐵路的自白:我110歲了,見證了這個民族的屈辱與輝煌
    京張鐵路南口站 1909年的今天,一條鐵路貫通北京至張家口的鐵路全線通車,這就是幾代中國人從課本上學到的,耳熟能詳的「京張鐵路」。作為中國歷史上第一條不使用外國資金及人員,由中國人自行設計,投入營運的鐵路,京張線是晚清政府在袁世凱力主下,排除英國、俄國等殖民主義者的阻撓,委派詹天佑為京張鐵路局總工程師修建的。 這條鐵路見證了中國歷史上太多太多的血與淚、榮與盛。京張鐵路的修建,被認為是「推行新政、勵精圖治、實業救國」的標杆政績,卻無法阻止腐敗無能的滿清廷滅亡。
  • 什麼是川藏鐵路,何以令人生畏又非建不可且必建成?
    被稱為中國新世紀四大工程併入選2013年『全球百年工程』而更遠的老成昆鐵路象徵二十世紀人類徵服自然的三大奇蹟並榮登三大奇蹟之首如此浩大天字一號工程,又如何保障百年品質呢?在這裡我要截一段中鐵建雷升祥總工就川藏鐵路建設問題的一段報告,報告在網上引來工程人一片掌聲,這是有道理的。
  • 遺址公園點化被鐵路割裂的城市空間,百年京張煥然新生
    1909年,由中國人自己勘測設計施工的第一條鐵路——京張鐵路開通;2019年,北京冬奧會重要交通配套設施——京張高鐵正式開通。百年「老京張」退出歷史舞臺,面臨的不僅僅是簡單的「拆」或「留」的問題。退休前,王君歷是中國鐵道科學研究院黨委書記,如今以海澱區人大代表的身份仍一直關注鐵路發展。隨著京張高鐵的建設,京張鐵路部分區段線路被拆除,引起人們的廣泛關注。在鐵科院,一些老專家找到王君歷,希望反映他們保護京張鐵路歷史遺存的呼籲和訴求。
  • 京張鐵路規劃綠化景觀走廊 高架橋下設圖書館
    北五環附近約6公裡採用地下隧道  未來,北京西北部將出現一條媲美「紐約高線公園」的多功能景觀長廊——京張鐵路綠化景觀走廊。據北京市規劃國土委消息,學院南路南至清華東路北將規劃6公裡長的多功能融合的綠色廊道,將打造西北部的帶狀綠化公園及城市通風廊道。
  • 新老京張鐵路在冬奧時代「交匯」
    而當列車行至八達嶺長城,從有111年歷史的青龍橋火車站地下呼嘯而過時,便意味著京張高鐵正在愛國工程師詹天佑當年設計「人」字線的頂點下方4米穿過,與老京張鐵路實現地上與地下的立體交匯,也將「人」字線用時間的力量「畫」成了一個「大」字。  歷史拉開縫隙,新老京張鐵路穿越百年握手,跟隨著一起鐫刻時間的正是藏在八達嶺長城腳下的青龍橋火車站和一代代守在山裡的鐵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