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頭歌訣》白話解(1)

2021-02-06 微晨曉夢

《湯頭歌訣》白話解

作者:李慶業

整理:莫若嗇

—2018.08.11

《湯頭歌訣》,古代醫方著作。共一卷。清代汪昂撰。刊於1694年。書中選錄中醫常用方劑300餘方,分為補益、發表、攻裡、湧吐等20類。以七言歌訣的形式加以歸納和概括。並於每方附有簡要注釋,便於初學習誦,是一部流傳較廣的方劑學著作。刊印後相應地出現了多種後人續補、增注或改編的作品。其中1961年人民衛生出版社的《湯頭歌訣白話解》,就是本書較為詳明的注釋本。現存清刻本、石印本、鉛印本50餘種。

 

一、補益之劑

 

補益之劑,即補益劑。是以補益物為主組成的方劑,用於治療各種虛證。虛,是指人體正氣不足,包括氣、血陰、陽等各種虛損。根據「虛者補之」(《素問.三部九候論》)的原則,補益劑有補氣、補血、補陰、補陽的區別,應當注意辨證選用。

 

l.四君子湯  助陽補氣。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歌訣】

四君子①湯中和義   參術茯苓甘草比

益以夏陳名六君     祛痰補氣陽虛餌②

除卻半夏名亦功     或加香砂胃寒使③

【詞解】①四君子:古代稱有地位,並具衝和之德的人為君子。本方參、術、苓、草四味藥皆為補氣常用之品,不燥不峻,其性平和,故名為四君子。

②餌:餌(ěr),音耳。即服用。

③使:即使用。

【組成】人參(10克) 白朮(9克) 茯苓(9克) 炙甘草

(6克)各等分

【用法】水煎服。

【功用】益氣健脾。

【主治】脾胃氣虛。症見面色萎白,語聲低微,四肢無

力,食少便溏,舌質淡,脈虛緩無力。

【方析,】本方為補氣的基本方。脾胃氣虛為其主證。脾失建運,易生溼邪,為其兼證。方中以人參大補脾胃之氣,為君藥。白朮助君藥燥溼健脾,為臣藥。茯苓淡滲利溼,使從小便出,則脾不為溼邪所困,為佐藥。炙甘草甘溫益氣,並可調和諸藥,為使藥。

【附方】(1)六君子湯(《醫學正傳》)四君子湯加陳皮、半夏各一錢(各3克)。水煎服。

功用:健脾止嘔。

主治:脾胃氣虛兼痰溼。不思飲食,噁心嘔吐,胸脘痞悶,大便不實,或咳嗽痰多稀白等症。

(2)異功散(《小兒藥證直訣》) 四君子湯加陳皮等分。

上藥為細末,每服二錢(6克),水一盞,生薑5片,大棗2個,同煎至7分,食前,溫,量多少與之(現代用法:水煎服)。

功用:健脾益氣,理氣和胃。

主治:脾胃虛弱。食欲不振,或胸脘痞悶,或嘔吐洩瀉。

(3)香砂六君子湯(《醫方集解》)六君子湯加木香、砂仁。水煎服。

功用:健脾和胃,理氣止痛。

主治:脾胃氣虛,寒溼氣滯。納呆噯氣,脘腹脹滿疼痛,嘔吐洩瀉。按:四君子湯是補氣的基礎方,歌中助陽一詞當從氣屬陽來理解,因方中四味藥均無助陽作用。加入陳皮為異功散,以加強健脾理氣之功。再加半夏為六君子湯,加強化痰止嘔作用。六君子湯加木香、砂仁,重在理氣止痛。臨證時隨症加減,變換巧妙,當細心領悟。

 

2,昇陽益胃湯(李東垣)  昇陽益胃。

 

(《脾胃論》)

 

【歌訣】

昇陽益胃參術芪   黃連半夏草陳皮

苓瀉防風羌獨活   柴胡白芍姜棗隨

【組成】黃芪二兩(20克) 人參  半夏  炙甘草各一兩(各10克)  羌活  獨活  防風  白芍各五錢(各6克) 陳皮四錢(4克)  白朮  茯苓  澤瀉  柴胡各三錢(各3克)  黃連二錢(1.5克)。

【用法】上藥為粗末,每服三錢(3克),加姜、棗,水煎服。

【功用】健脾益氣,昇陽祛溼。

【主治】脾胃氣虛,兼感溼邪。症見怠惰嗜臥,飲食無味,身體酸重,肢節疼痛,口苦舌幹,大便不調,小便頻數,或見惡寒,舌淡苔白膩,脈緩無力。

【方析】脾胃氣虛為本方主證。身體酸重,肢節疼痛,為兼溼邪;口苦舌幹,為兼有虛熱之象。方中重用黃芪益氣固表,為君藥。人參、白朮、甘草助君藥益氣健脾,燥溼和胃,為臣藥。陳皮、半夏理氣和胃,化痰降逆;柴胡、防風、羌活、獨活散風祛溼;澤瀉、茯苓淡滲利尿,使溼有去路;白芍助黃芪調和營衛,補益氣血;少入黃連清熱瀉火,並可防止風藥過燥,化熱傷陰,為佐藥。本方以補為主,補中有散,發中有收,實為扶正祛邪之良方。

 

3.黃芪鱉甲散(羅謙甫)  勞熱(1)。

 

(《衛生寶鑑》)

 

【歌訣】

黃芪鱉甲地骨皮   艽菀參苓柴半知

地黃芍藥天冬桂   甘桔桑皮勞熱宜

【詞解】①勞熱:指虛勞發熱。主要由氣血虧損,或陽衰陰虛所致。骨蒸潮熱,五心煩熱等為常見病症。

【組成】黃芪 鱉甲 天冬各五錢(各15克)地骨皮 秦艽 茯苓 柴胡各三錢〔各9克) 紫菀 半夏 知母 生地白芍 桑皮 炙甘草各三錢半(各10.5克) 人參 桔梗 肉桂各一錢半(4.5克)。

【用法】每次一兩(30克),加生薑煎服。

【功用】益氣陰,清虛熱。

【主治】氣陰兩虛,虛勞內熱。症見五心煩熱,日哺潮熱,自汗或盜汗,四肢無力,飲食減少,咳嗽咽幹,脈細數無力。

【方析】本方主證為氣陰兩傷之勞熱。咳嗽為肺腎陰虛所致的次要症狀。方中黃芪益氣固表,天冬滋腎清肺,鱉甲滋陰除蒸,共為君藥。人參助黃芪大補元氣;生地、知母助天冬滋陰清熱;秦皮、地骨皮助鱉甲清虛熱,共為臣藥。半夏、茯苓、桔梗健脾化痰,宣降肺氣;紫菀、桑白皮下氣止咳;柴胡、白芍舒肝養血,調暢氣機;少用肉桂以促陽生陰長,並防陰藥過於滋膩,共為佐藥。炙甘草調和諸藥,為使藥。

 

4.秦艽鱉甲散(羅謙甫)  風勞①。

 

(《衛生寶鑑》)

 

【歌訣】

秦艽鱉甲治風勞  地骨柴胡及青蒿

當歸知母烏梅合    止嗽除蒸斂汗高

【詞解】(1)風勞:指感受風邪治不及時,以致內傳化熱,消耗氣血,日久成勞。

【組成】鱉甲  地骨皮  柴胡各一兩(各10克)秦艽  當歸  知母各半兩(各6克)

【用法】上藥為粗末,每服五錢(6克),加青蒿5葉,烏梅5個同煎,臨臥空心各一服。

【功用】滋陰養血,清熱除蒸。

【主治】風勞病。症見骨蒸勞熱,肌肉消瘦,唇紅頰赤,睏倦盜汗,咳嗽,脈細數。

【方析】本方主治風勞病,陰虛內熱為其主證。方中鱉甲、地骨皮滋陰清虛熱,為君藥。秦艽、柴胡、青蒿助君藥解肌退熱,為臣藥。當歸、知母滋陰養血;烏梅斂陰止汗,為佐藥。諸藥共用,滋陰養血,散收並用。若汗出過多,再加黃芪益氣固表。

 

5.秦艽扶羸湯 (楊士瀛)  肺勞(1)。

 

(《楊氏家藏方》)

 

【歌訣】

秦艽扶羸鱉甲柴   地骨當歸紫菀偕③

半夏人參炙甘草   肺勞蒸嗽服之諧④

【詞解】(1)瀛:瀛(léi),音雷,瘦弱。

②肺勞:虛勞的一種,肺臟虛損所致。症見消瘦乏力,潮熱自汗,聲音嘶啞,咳嗽吐血,胸悶氣短,舌紅少苔,脈細數無力。

③偕:偕(xié),音邪,一同。

④諧:諧(xié),音諧,和諧。

【組成】柴胡二錢(6克)  秦艽  人參  當歸  炙鱉甲地骨皮各一錢半(各4.5克)紫菀  半夏  炙甘草各一錢(各3克)。

【用法】加生薑3片,大棗1枚,水煎服。

【功用】清虛熱,止勞嗽。

【主治】肺勞。症見消瘦乏力,潮熱自汗,聲音嘶啞,咳嗽吐血,胸悶氣短,舌紅少苔,脈細數無力。

【方析】本方肺傷內熱,氣陰兩傷為其主證。氣陰虧耗,肺燥勞嗽,為其次要症狀。方以柴胡、秦艽解肌熱,退骨蒸,為君藥。鱉甲、地骨皮補陰血,除虛熱,為臣藥。佐以人參、當歸益氣養血;紫菀、半夏除痰止嗽;姜、棗益氣血,和營衛。炙甘草調和諸藥,為使藥。

按:本方與秦艽鱉甲散均以清虛熱為先,故現在多歸入清熱劑中。

 

6.紫菀湯(王海藏)  勞熱久嗽。

 

【歌訣】

紫菀湯中知貝母  參茯五味阿膠偶

再加甘桔治肺傷  咳血吐痰勞熱久

【組成】紫菀  阿膠  知母  貝母各二錢(各6克)桔梗 人參  茯苓  甘草各五分(各1.5克)五味子十二粒1.5克)。

【用法】水煎溫服。

【功用】潤肺化痰,清熱止嗽。

【主治】肺氣大傷,陰虛火旺。症見久嗽不止,咳血吐痰,少氣懶言,胸脅逆滿,以及肺痿變成肺癰。

【方析】本方肺傷氣損,陰虛有熱,咳痰吐血為其主證。方以阿膠、紫菀潤肺補虛,消痰止嗽,為君藥。知母、貝母清肺瀉火,潤燥消痰,為臣藥。人參、茯苓補脾益肺;五味子滋腎斂肺,助止久嗽,共為佐藥。桔梗載諸藥上行入肺;甘草助人參益氣,並調和諸藥,為使藥。「肺痿」是指肺葉枯萎,而以咳吐濁唾涎沫為主的慢性虛弱疾患。多由燥熱傷津,久咳傷肺,枯萎不榮所致。若治不及時,肺熱漸盛,肺陰愈傷,有可能變生「肺癰」(即肺膿瘍),症見口中乾燥,咳吐腥臭濁痰,胸中隱隱作痛等,因病機與本方相合,故亦可用本方治療。

 

7.百合固金湯(趙蕺庵)  肺傷咳血。

 

(《醫方集解》)

 

【歌訣】

百合固金二地黃  玄參貝母桔甘藏

麥冬芍藥當歸配  喘咳痰血肺家傷

【組成】生地黃二錢(6克)  熟地黃三錢(9克)  麥冬錢半(5克)  百合  芍藥  當歸  貝母  生甘草各一錢(各3克)元參  桔梗各八分(各2克)

【用法】水煎服。

【功用】養陰清熱,潤肺化痰。

【主治】肺腎陰虧,虛火上炎。症見咳嗽氣喘,痰中帶血,咽喉燥痛,頭暈目眩,午後潮熱,舌紅少苔,脈細數。

【方析】肺腎陰虧,虛火上炎,為本方主證。肺受火灼,氣失宣降,故見咳嗽氣喘,為次要症狀。方中百合滋陰潤肺,清熱止咳;二地黃滋補腎陰,清心涼血,重用甘寒為君藥。麥冬、玄參助君藥滋養肺腎,增液止咳,為臣藥。貝母、桔梗潤肺化痰,清利咽喉,載藥上行;當歸、白芍養血柔肝,保肺止咳,同為佐藥。生甘草清熱瀉火,調和諸藥,為使藥。諸藥合用,肺腎同補,虛火自平,痰清咳止,實為治本為主的良方。

 

8.補肺阿膠散(錢仲陽) 止嗽生津。

 

(《小兒藥證直訣》)

 

【歌訣】

補肺阿膠馬兜鈴   鼠粘甘草杏糯停

肺虛火盛人當服   順氣生津嗽哽①寧

【詞解】①哽:哽(gěng),音梗,有物堵塞喉嚨不能下咽。

【組成】阿膠一兩半(9克)  黍粘子(牛蒡子)二錢五分(3克)  甘草二錢五分(3克)  馬兜鈴五錢(6克) 杏仁七個(6克) 糯米一兩(6克)。

【用法】水煎,食後溫服。

【功用】養陰補肺,清熱止咳。

【主治】小兒肺虛有熱。症見咳嗽氣喘,咽喉乾燥,喉中有聲,或痰中帶血,舌紅少苔,脈細數。

【方析】本方陰虛肺熱為其主證。陰虛熱盛,灼津為痰,氣逆不降,故咯痰不爽,為兼證;咳嗽氣喘為次要症狀。方中重用阿膠,既可滋陰補肺,又可養血止血,為君藥。馬兜鈴、牛蒡子助阿膠清肺化痰,為臣藥。杏仁宣降肺氣,止咳平喘;糯米補脾益肺,培土生金,共為佐藥。甘草

調和諸藥,為使藥。本方標本兼顧,為治肺虛久咳有效方劑。

 

9.小建中湯(張仲景)  溫中散寒。

 

(《傷寒論》)

 

【歌訣】

小建中湯芍藥多   桂姜甘草大棗和

更加飴糖補中髒   虛勞腹冷服之瘥①

增入黃芪名亦爾   表虛身痛效無過

又有建中十四味   陰斑勞損起沉痾②

十全大補加附子   麥夏蓯蓉仔細哦③

【詞解】①瘥:瘥(chài)音猜。病癒。

②痾:痾(kē),音苛。病。沉痾:重病。

③哦:哦(é),音鵝。吟詠。

【組成】  芍藥六兩(l8克)  桂枝三兩(9克)  炙甘草二兩〔6克) 生薑三兩(9克) 大棗十二枚(4枚)  飴糖一升(3O克)。

【用法】  水煎服。

【功用】  溫中補虛,和裡緩急。

【主治】  虛勞裡急。症見腹中時痛,喜溫喜按,舌淡苔白,脈細弦:或虛勞而心中動悸,虛煩不寧,面色無華,或手足煩熱,咽幹口燥。

【方析】  本方所治諸虛,皆以脾胃虛寒,陰陽兩虛,為其主證。脾胃為後天之本,營衛氣血由此化生,中焦虛寒,化源不足,血不養心,故虛煩心悸;營衛不和,則虛勞發熱。治當溫中補虛,調和陰陽。方中重用飴糖,補脾益氣,和裡緩急,為君藥。白芍酸甘益陰,養血緩急,較桂枝湯中加倍使用;桂枝辛甘化陽,溫陽祛寒,共為臣藥。生薑溫胃止嘔,大棗補脾養血,合用調營衛,共為佐藥。炙甘草既助飴糖配桂枝辛甘養陽,又合芍藥酸甘化陰,並可調和諸藥,為使藥。本方具有平補陰陽,調和營衛,建立中氣的作用,故名建中。按:本方在(方劑學)多歸屬溫裡劑,而就本方君藥重用飴糖而論,其作用在於補脾益氣,調和陰陽。而桂枝、生薑二味溫中之力不如乾薑,故將其歸為補益劑確有其道理。

【附方】  (1)黃芪建中湯(《金匱要略》) 小建中湯加黃芪—兩半(4克),水煎服。

功用:溫中補氣,和裡緩急。

主治:虛勞裡急,諸不足。

(2)十四味建中湯(《太平惠民和劑局方》)由人參白朮  茯苓  炙甘草  熟地黃  白芍  當歸  川芎  炙黃芪 肉桂  附子  半夏  麥冬  蓯蓉14味組成,各等分研成細末,每次三錢(9克),加生薑3片、大棗1枚,水煎溫服。

功用: 補益氣血,調和陰陽。

主治: 陰證發斑。症見手足胸背等部位出現稀疏淡紅色斑點,高出皮膚,如蚊蟲叮咬狀。

 

10.益氣聰明湯(李東垣)   聰耳明目。

 

(《東垣試效方》)

 

【歌訣】

益氣聰明湯蔓荊  升葛參芪黃柏並

再加芍藥炙甘草  耳聾目障服之清

【組成】 黃芪  人參各五錢(各15克)  葛根  蔓荊子各三錢(各9克) 白芍  黃柏各二錢(各6克)  升麻一錢半(4.5克) 炙甘草一錢(3克)。

【用法】 水煎服。

【功用】 補中益氣,助升清陽。

【主治】 中氣不足,清陽不升。症見目內生障,視物昏花,耳鳴耳聾等。

【方析】 本方中氣不足,清陽不升為其主證。併兼心火亢盛之證。方中黃芪、人參溫補脾陽,意在治本,為君藥。葛根、升麻、蔓荊子鼓舞清陽,上行頭目;白芍養血平肝;黃柏清熱瀉火,為佐藥。炙甘草調和諸藥,為使藥。諸藥合用,中氣得補,清陽得升,肝腎受益,耳目聰明,故名為益氣聰明湯。

 

增輯

 

1.獨參湯  專補元氣。

 

(《傷寒大全》)

 

【歌訣】

獨參功擅①得嘉名   血脫脈微可返生

一味人參濃取汁     應知專任力方宏

【詞解】 ①擅:擅(shàn),音善,長於;善於。

【組成】 人參

【用法】 濃煎取汁。

【功用】 大補元氣。

【主治】 元氣欲脫。症見突然出血不止,大汗出,面色光白,氣短脈微等。

【方析】 人參為治虛勞內傷第一要藥,凡一切氣、血、津液不足,或暴脫之症皆可用之。人參專補脾肺之氣,元氣充沛,一身之氣得,脫症自除。中醫認為:有形之血不能自生,生於無形之氣.故本方亦可用於大失血之救急。人參用量宜大,每次30一60克濃煎。

 

2.龜鹿二仙膠(王肯堂)   大補精髓

 

(《證治準繩》)

 

【歌訣】

龜鹿二仙最守真   補人三寶氣精神

人參枸杞和龜鹿   益寺延年實可珍

【組成】 鹿角十斤(5kg) 龜板(2.5kg) 枸杞子三十兩(1.5kg)人參十五兩(500克)。

【用法】 每晨取3克,清酒調化,淡鹽溫水送服。

【功用】 滋陰填精,益氣壯陽。

【主治】 真元虛損,精血不足。症見全身瘦削,陽痿遺精,兩目昏花,腰膝痙軟,久不孕育。

【方析】 本方以陰陽精血不足為其主證。方中鹿角溫腎陽,益精血,善通督脈;龜板補陰精,益氣血,善通任脈,二藥同用,可峻補陰陽,補益精髓,化生氣血,為君藥。人參補益脾肺;枸杞子滋養肝腎,為臣藥。本方藥性平和,補陰益陽,能益壽延年,生精助孕。

 

3.保元湯(魏桂巖)   溫補氣虛。

 

(《博愛心鑑》)

 

【歌訣】

保元補益總偏溫   桂草參芪四味存

男婦虛勞幼科痘   持綱三氣①妙難言

【詞解】 ①三氣:指肺氣、胃氣、腎氣而言。

【組成】 黃芪三錢(9克)  人參一錢(3克) 炙甘草一錢(3克)  肉桂5分(1.5克)(原書無用量,今據〈景嶽全書〉補)。

【用法】 加生薑1片,水煎服。

【功用】 益氣溫陽。

【主治】 虛損勞怯,元氣不足。症見倦怠乏力,少氣畏寒,以及小兒痘瘡,陽虛頂陷,不能發起灌漿者。

【方析】 本方以元氣不足為主證。陽氣偏虛為兼證。方以黃芪補氣昇陽,託毒生肌,為君藥。人參補益脾肺,大補元氣,為臣藥。肉桂少量,溫暖元陽,為佐藥。炙甘草益氣和+,調和諸藥,為使藥。此方溫補元氣,氣充體壯,虛損自復。本方偏於溫補,故陰虛血少者慎用。按:本方是魏氏從李東垣黃芪湯借治痘證發展而來,因加官桂以助藥力,故名為「保元」。

 

4.還少丹(楊炎)   溫腎補脾。

 

(《場氏家藏萬》)

 

【歌訣】

還少溫調脾腎寒   茱淮苓地杜牛餐

蓯蓉楮實茴香枸   遠志菖蒲味棗丸

【組成】 熟地黃二兩(12克)  山藥  牛膝  枸杞子各一兩半(9克)  山茱萸  茯苓  杜仲  遠志  五味子  楮實  小茴香  巴戟天  肉蓯蓉各一兩(各6克)  石菖蒲五錢(3克)  紅棗一百枚(5枚)。

【用法】 煉蜜為九如梧桐子大,每日服2次,每服三錢(9克),淡鹽湯送下。

【功用】 溫腎暖脾,陰陽並補。

【主治】 脾腎兩虛。症見身體瘦弱,腰膝酸軟,神疲乏力,飲食無味,健忘怔忡,遺精白濁,陽痿早洩,牙齒浮痛等。

【方析】 脾腎陽虛,精血不足,為本方主證。健忘怔忡,遺精白濁,為心腎不交之兼證。方以蓯蓉、巴戟天溫補腎陽;熟地、枸杞子滋補腎陰,陰陽並補,為君藥。小茴香、楮實助蓯蓉、巴戟天散寒補火:杜仲、牛膝補腎強腰膝,為臣藥。山藥、茯苓、大棗健脾益氣:山茱萸、五味子固腎澀精;菖蒲、遠志交通心腎以安神,為佐藥。此方水火平調,脾腎雙補。服藥後影響食慾者,可加砂仁、木香、陳皮理氣健胃,增強藥力。

 

5.金匱腎氣丸(張仲景)   治腎祖方。

 

(金匱要略))

 

【歌訣】

金匱腎氣治腎虛    熟地淮藥及山茱

丹皮苓澤加附桂    引火歸原熱下趨

濟生加入車牛膝    二便通調腫脹除

錢氏六味去附桂    專治陰虛大有餘

六味再加五味麥    八仙都氣治相殊

更有知柏與杞菊    歸芍參麥各分途

【組成】 幹地黃八兩(24克)  薯蕷(即山藥)  山茱萸各四兩(各12克)  澤瀉  茯苓  牡丹皮各三兩(各9克) 桂枝附子各一兩(各3克)。

【用法】 上為細末,煉蜜和丸,日2次,每服9克。

【功用】 補腎助陽。

【主治】 腎陽虛損。症見腰痛腳軟,身半以下常有冷感,少腹拘急,小便不利,或小便反多,入夜尤甚,陽痿早洩,舌淡胖,脈虛弱等。

【方析】 腎陽不足為本方主證。方中幹地黃滋補腎陰,少加桂、附助命門之火以溫陽化氣,乃「陰中求陽」之意,重在微微生火,即生腎氣,共為君藥。山茱萸、山藥補肝益脾,化生精血,為臣藥。澤瀉、茯苓利水滲溼,並可防地黃之滋膩;丹皮清洩肝火,三藥於補中寓瀉,為佐藥。諸藥相合,不燥不膩,振奮腎陽,氣化復常,諸症自愈。

【附方】 (1)濟生腎氣丸(《濟生方》)  即本方加車前

子、牛膝而成。

功用:溫補腎陽,利水消腫。

主治:腎虛水腫,腰重腳腫,小便不利。

(2)六味地黃丸(《小兒藥證直訣》)即本方減桂、附。

功用:滋補腎陰。

主治:小兒先天陰虛,及男婦腎陰不足,腰酸足軟,自汗盜汗.咳嗽發熱,耳鳴咽幹,以及失血失音等症。

(3)麥味地黃丸(原名八仙長壽丸(《壽世保元》)即六味地黃丸加五味子、麥冬而成。

功用:滋補肺腎。

主治:肺腎陰虛,或喘或咳者。若去麥冬,名「都氣丸」,治肺虛勞嗽,甚至喘不得臥。

(4)知柏地黃丸(《醫宗金鑑》)即六味地黃丸加知母、黃柏而成。

功用:滋陰降火。

主治:骨蒸潮熱,虛煩盜汗,腰脊竣痛,遺精等症。

(5)杞菊地黃丸(《醫級》)即六味地黃丸加枸杞子、菊花而成。

功用:滋養肝腎。

主治:兩目昏花,視物模糊,或眼睛乾澀,迎風流淚等症。

(6)歸芍地黃丸(《症因脈治》)即六味地黃丸加當歸、白芍而成。

功用:滋補肝腎。

主治:肝腎陰虛,相火內動,頭眩耳鳴,午後潮熱,或兩脅攻痛,手足心熱等。

(7)參麥地黃丸(驗方)即六味地黃丸加人參、麥冬而成。

功用:滋補腎陰,益氣補肺。

主治:肺腎兩虧,咳嗽氣喘,內熱口燥等。按:腎氣丸與寄生腎氣丸均俱溫補腎陽作甩,但後者加用車前子、牛膝,其利水消腫作用增強,多用治陽虛水腫、小便不利等症。六味地黃丸是宋.錢乙在腎氣丸基礎上,減附、桂而成,為治療肝腎陰虛祖方。以下六方均由此方加減而來,均俱滋補腎陰作用。其中麥味地黃丸偏於滋腎斂肺,適用於肺腎陰虛之喘嗽;都氣丸偏於滋腎納氣,適用於腎虛喘逆;知柏地黃丸偏於滋陰降火,適用於陰虛火旺之證;杞菊地黃九偏於養肝明目,適用於肝腎陰虛,兩目昏花之證;歸芍地黃丸偏於滋腎陰,養肝血,適於頭眩耳鳴,兩脅攻痛之證;參麥地黃丸偏於滋補腎陰,益氣補肺,適用於肺腎兩虛,咳嗽氣喘之證。

 

6.右歸飲(張景嶽)  溫補腎命。

 

(《景嶽全書》)

 

【歌訣】

右歸飲治命門衰   附桂山萸杜仲施

地草淮山枸杞子   便溏陽痿服之宜

左歸飲主真陰弱   附桂當除易龜麥

【組成】 熟地二、三餞(9~30克)  炒山藥二錢(9克)  枸杞子二錢(9克)  山茱萸一錢(6克)  炙甘草一、二錢(3克)  肉桂一、二錢(3-6克)  杜仲二錢(9克)  制附子一、二、三(6-9克)。

【用法】 水煎服。

【功用】 溫補腎陽,填精補血。

【主治】 腎陽不足。症見氣怯神疲,腹痛腰痠,肢冷脈細,舌淡苔白,或陰盛格陽,真寒假熱等。

【方析】 本方主證為腎陽不足,命門火衰。方以附子、肉桂溫養腎陽,為君藥。熟地、枸杞子培補腎陰,取其「陰中求陽」,助君藥化生腎氣,為臣藥。山藥、山茱萸補脾益肝,收斂澀精;杜仲強壯益精,為佐藥。炙甘草和中益氣,調和諸藥,為使藥。本方從腎氣丸化裁而成,屬「益火之源」的方劑。

【附方】左歸飲(《嶽景全書》)由右歸飲減附子、肉桂、杜仲,加茯苓而成。

功用:補益腎陰。

主治:腎陰不足,虛火上炎。症見腰痠遺精,口燥盜汗,舌紅少苔,脈細數。按:本方源於六味地黃丸,為純甘壯水之劑,重在補左腎腎陰,故稱「左歸」。右歸飲則源於腎氣丸,重在補右腎命門之火,以「益火之源」,故名為「右歸」。景嶽原方,左歸飲藥味比右歸少桂、附、杜仲,無龜板、麥冬,有茯苓,與歌訣有異,今據原書改正。

 

7.當歸補血湯(李東垣) 血虛身熱。

 

(《內外傷辮惑論》)

 

【歌訣】

當歸補血有奇功   歸少芪多力最雄

更有芪防同白朮   別名止汗玉屏風

【組成】 黃芪一兩(30克),當歸二錢(6克)

【用法】水煎溫服。

【功用】 補氣生血。

【主治】 血虛發熱。症弘肌熱面紅,煩渴欲飲,脈洪大而虛,重按無力。

【方析】本方主證為血虛發熱。本方黃芪用量五倍於當歸,意在「陽生陰長」,補氣以生血,使有形之血,生於無形之氣,為君藥。當歸養血和血為臣藥。按:本方主證血虛發熱與白虎湯證相似,應加區分。白虎湯證屬實熱,以大熱、大汗、大渴、脈洪大為特點;本方則屬虛證,身雖熱而無汗,脈雖大而重按無力。

【附方】 玉屏風散(《世醫得效方》)黃芪六兩(12克)白朮、防風各二兩(各4克)。

功用:益氣,固表,止汗。

主治:表虛自汗,以及虛人易感風邪者。

 

8.七寶美髯丹(邵應節)  補益肝腎。

 

(《醫萬集解》)引

 

【歌訣】

七寶美髯①何首烏   菟絲牛膝茯苓俱

骨脂枸杞當歸合     專益腎肝精血虛

【詞解】 ①髯:髯(rán),音然,鬍鬚。

【組成】 何首烏大者赤白各一斤(各18克)  菟絲子  牛膝 當歸  枸杞子  茯苓各半斤(各9克)  補骨脂四兩(6克)。

【用法】 上藥碾細,煉蜜丸,每丸重lOg,早、晚各服1丸,淡鹽溫水送服。

【功用】補腎水,益肝血,烏鬚髮。

【主治】肝腎不足。症見鬚髮早白,脫髮,齒牙動搖,腰膝痠軟,夢遺滑精,腎虛不育等。

【方析】本方主證為肝腎不足,精血虧虛。方中重用何首烏補肝腎,益精血,強筋骨,烏鬚髮,為君藥。枸杞子、菟絲子、當歸助君藥益肝腎,補精血,為臣藥。牛膝、補骨脂溫腎陽,強筋骨,固腎精;茯苓滲溼運脾,使諸補藥不礙氣機,補而不滯。本方以補益精血為主,但又兼顧其陽,使

其「陽生陰長」,常服此方,則肝腎強壯,精血充足,鬚髮秀美,故有「美髯」之名。

 

9.天王補心丹   寧心益智。

 

(《道藏》)

 

【歌訣】

天王補心柏棗仁  二冬生地與歸身

三參桔梗硃砂味  遠志茯苓共養神

或以菖蒲更五味  勞心思慮過耗真

【組成】 生地四兩(12克)  柏子仁  炒棗仁  天冬  麥冬  當歸  五味子各一兩(各9克)  人參  元參  丹參  桔梗 遠志  茯苓各五錢(各5克)。

【用法】 共為細末,煉蜜為小丸,硃砂為衣,每服9克,溫開水送T。亦可水煎服。(一方無五味子,有石菖蒲四錢(4克))。

【功用】 滋陰養血,補心安神。

【主治】 陰虛血少,神志不安。症見心悸失眠,虛煩神疲,夢遺健忘,手足心熱,口舌生瘡,舌紅少苔,脈細數。

【方析】 陰虛火旺,心腎不交為本方主證。失眠健忘,為血不養心,是次要症狀。方中重用生地黃滋陰清熱,生津除煩,為君藥。天冬、麥冬、元參助君藥養陰清熱,為臣藥。當歸、人參益氣養血;酸棗仁、柏子仁養心安神;茯苓、遠志交通心腎;五味子益氣斂陰;丹參清心活血;硃砂鎮心安神,兼顧其標,共為佐藥。桔梗載藥上行入心,為使藥。本方滋陰治本為主,治標安神為輔。若用菖蒲去五味子,而取其通心氣,與遠志配合有助於交通心腎。

 

10.虎潛丸(朱丹溪)  腳痿。

 

(《丹溪心法》)

 

【歌訣】

虎潛腳痿是神方  虎脛膝陳地鎖陽

龜板姜歸知芍柏  再加羊肉搗丸嘗

【組成】 熟地黃三兩(90克)  龜板四兩(120克)  知母  黃柏各三兩(各90克)  虎脛一兩(30克)  牛膝  陳皮  白芍各二兩(各60克)  鎖陽  當歸各-兩半(各45克)  乾薑一兩(30克)(春夏秋不用)。

【用法】 共研細末,用羯羊肉(被閹公羊)煮爛,搗和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9克),淡鹽湯送下。

【功用】 滋陰降火,強壯筋骨。

【主治】 肝腎不足,陰虛火旺,筋骨痿弱。症見腰膝痠痛,筋骨痿軟,腿足消瘦,步履乏力,舌紅少苔,脈細弱。

【方析】 本方主證為陰虛火旺,肝腎不足。方用熟地、龜板滋陰養血,生精補髓,為君藥。黃柏、知母滋陰降火,以防重傷陰精,是本方特點所在,為臣藥。當歸、白芍、羊肉養血補肝;虎骨、牛膝、鎖陽益精潤燥,健骨強筋;陳皮健脾理氣,以防滋膩;乾薑溫中健脾,以防寒涼太過,共為佐藥。諸藥合用,益肝補腎,滋陰降火,標本兼顧,筋骨健強。

【按語】虎為國家重點保護動物,嚴禁捕殺,方中虎骨用豹骨、狗骨代替,用量宜大,一般為1.5一2倍量。

 

11.河車大造丸(吳球)  大補真元。

 

(《諸訌辮疑》)

 

【歌訣】

河車大造膝蓯蓉  二地天冬杜柏從

五味鎖陽歸杞子  真元虛弱此方宗

【組成】 紫河車一具  牛膝  淡蓯蓉  天門冬  黃柏 五味子  鎖陽  當歸各七錢(各21克)  熟地黃二兩(60克)  生地黃  枸杞子各一兩五錢(45克)  杜仲一兩(30克)。

【用法】 共研細末,做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錢(9克),溫開水送下。

【功用】補氣養血,滋陰益陽。

【主治】真元虛弱,精血衰少,虛損勞傷。

【方析】氣血精氣不足為本方主證。陰陽兩虛為其兼證。方用紫河車(即胎盤)補氣、養血、益精,為君藥。熟地黃、生地黃、當歸滋陰養血,為臣藥。天門冬、枸杞子清肺滋陰;杜仲、鎖陽、牛膝、蓯蓉溫補腎陽,強壯筋骨,五味子滋腎澀精,斂肺止咳;黃柏清瀉相火,為佐藥。諸藥相合,益氣養血,陰陽雙補,寒熱並用,為大補真元之良方。

 

12.斑龍丸補益元陽。

 

(《醫統》)

 

【歌訣】

斑龍①丸用鹿膠霜  苓柏菟脂熟地黃

等分為丸酒化服    玉龍關下補元陽

【詞解】①斑龍:鹿又名斑龍。

【組成】鹿角膠  鹿角霜  茯苓  柏子仁  菟絲子  補骨脂  熟地黃各等分。

【用法】上藥研末,用酒將鹿角膠溶化,和藥作九,如梧桐子大,每服六、七十丸(6一9克),溫酒送下。

【功用】溫補腎陽。

【主治】元陽虛損,腎虧陽痿。

【方析】腎虛陽痿為本方主證。兼見腎精不足。方中鹿角膠、鹿角霜益腎助陽,補精養血,為君藥。補骨脂、菟絲子助君藥補火壯陽,澀精止遺,為臣藥。熟地黃滋補肝腎;柏子仁養心補脾;茯苓滲溼健脾,養心安神,為佐藥。常服本方則元陽充盛,精神倍增。陰虛火旺之人忌服。


二、發表之劑    

 

  發表之劑,即解表劑。是以解表藥為主組成的方劑,用於治療表證。表證,是指外感六淫之邪,侵犯人體體表,而出現的以惡寒發熱並見,頭身疼痛,舌苔薄,脈浮等為主的證候。根據病因的寒熱不同,體質的虛實差異,表證還有表寒、表熱、表實、表虛,及虛人外感的區別。根據「其在皮者,汗而發之」,「因其輕而揚之」(《素問?陰陽應象大論》)的原則,解表劑又分為辛溫解表、辛涼解表和扶正解表三種,在分析方劑時應注意區別。

 

1.麻黃湯(張仲景)寒傷營無汗。

 

(《傷寒論》)

 

【歌訣】

麻黃湯中用桂枝  杏仁甘草四般施

發熱惡寒頭項痛  傷寒服此汗淋漓

【組成】麻黃三兩(9克) 桂枝二兩(6克) 杏仁七十個(6克) 甘草一兩(3克)。

【用法】水煎溫服。

【功用】發汗解表,宣肺平喘。

【主治】外感風寒表實證。症弘惡寒發熱,頭疼身痛,無汗而喘,舌苔薄白,脈浮緊。

【方析】本方主證為外感風寒表實證。因風寒外束,汗孔收引,肺失宣降,故見喘,為其主要症狀。方用麻黃辛溫發汗,開宣肺氣,為君藥。桂枝通達營衛,解肌發汗,助麻黃髮汗之力,使之成為發汗峻劑,為臣藥。杏仁降利肺氣,與麻黃宣降並用,增強平喘之功,為佐藥。炙甘草既可調和諸藥,又可防止麻、桂發汗太過,損傷正氣,為使藥。本方發汗力強,不須啜熱稀粥。

 

2.桂枝湯(張仲景)風傷衛有汗。

 

(《傷寒論》)

 

【歌訣】

桂枝湯治太陽風  芍藥甘草姜棗同

桂麻相合名各半  太陽如瘧此方功

【組成】桂枝三兩(9克)  芍藥三兩(9克)  炙甘草二兩(6克) 生薑三兩(9克) 大棗12枚(3枚)

【用法】水煎服。少頃,飲熱稀粥以助藥力,使其微微汗出。

【功用】解肌發表,調和營衛。

【主治】外感風寒表虛證。症弘發熱頭痛,汗出惡風,鼻鳴乾嘔,口不渴,舌苔薄白,脈浮緩。

【方析】風寒表虛為本方主證,汗出惡風,脈浮緩為其辨證要點。方中桂枝通達營衛,解肌發表,為君藥。白芍益陰斂營,助桂枝調和營衛,為臣藥。生薑助君藥發表散邪,和胃降逆;大棗補脾生津,助白芍益血養營,姜棗相合,助桂、芍調合營衛,為佐藥。炙甘草調和藥性,助桂枝辛甘以化陽,合芍藥酸甘以化陰,為使藥。本方為治療風寒表虛證的代表方劑,重在調和營衛,發汗力緩,藥後需喝熱稀粥助藥力,有扶正解肌之功。按;桂枝湯與麻黃湯雖同可用治外感風寒表證,但桂枝湯用桂枝配白芍,意在助衛和營,解肌發表,適用於外感風邪偏重,汗孔開洩,汗出而惡風,脈浮緩的表虛證。而麻黃湯則以麻黃與桂枝相合,意在發汗散寒,為辛溫解表重劑,適用於外感寒邪為主,汗孔關閉,無汗而喘,脈浮緊的表實證。

【附方】桂枝麻黃各半湯((傷寒論))  桂枝一兩十六銖(4.5克)  芍藥  生薑  炙甘草  麻黃各一兩(各3克)  大棗四枚(2枚)  杏仁二十四枚(3克)。水煎服。

功用:發汗解表,調和營衛。

主治:太陽病,如瘧狀,發熱惡寒,熱多寒少,其人不嘔等症。

 

3.大青龍湯(張仲景)  風寒兩解。

 

(《傷寒論》)

 

【歌訣】

大青龍湯桂麻黃杏草石膏姜棗藏

太陽無汗兼煩躁風寒兩解此方良

【組成】麻黃六兩(12克)  桂枝(6克)  炙甘草二兩(6克)  杏仁四十粒(6克)  石膏如雞子大(18克)生薑三兩(9克)  大棗十二枚(4枚).

【用法】水煎服。取微似汗,汗出多者,溫粉撲之。

【功用】發汗解表,清熱除煩。

【主治】外感風寒,不汗出而煩躁,身疼痛,脈浮緊。

【方析】外感風寒表實重證為本方主證。風寒不解,衛陽閉鬱,始見化熱,為其兼證。方中重用麻黃六兩,為麻黃湯之一倍,可見發汗力增,為君藥。桂枝通達營衛,助麻黃髮汗,為臣。石膏佐助麻黃兼清裡熱,又可制約其發汗之力,使之辛溫有度;生薑,大棗益氣和中,顧護正氣,共為佐藥。炙甘草較麻黃用量加倍,既可調和藥性,又可緩和麻黃峻烈之性,為使藥。從中可以看到仲景在重用麻黃的同時,又配用了清熱大寒的石膏,同時用姜、棗,重用甘草保護胃氣,面面俱到,實為學習的典範。本方發汗力強,風寒表虛自汗者,切不可用。

 

4.小青龍湯(張仲景)   太陽行水發汗。

 

(《傷寒論》)

 

【歌訣】

小青龍湯治水氣  喘咳嘔噦①渴利慰

薑桂麻黃芍藥甘  細辛半夏兼五味

【詞解】①噦:噦(yuē),音約,嘔吐時嘴裡發出的聲音。

【組成】麻黃  芍藥  細辛  乾薑  炙甘草  桂枝各三兩(各9克)  半夏半升(9克)  五味子半升(6克)。

【用法】水煎溫服。

【功用】解表散寒,溫肺化飲。

【主治】外寒內飲。症見惡寒發熱,無汗,胸痞喘咳,痰多而稀,或痰飲喘咳,不得平臥,或身體疼重,頭面四肢浮腫,舌苔白滑,脈浮者。

【方析】外感風寒表實為本方主證。痰多而稀,痰飲喘咳,舌苔白滑,為內兼痰飲之證。方中麻黃為君,桂枝為臣,意同麻黃湯,發汗散寒以解表邪。乾薑、細辛、半夏溫肺化飲,燥溼化痰;五味子斂肺止咳,與細辛相合,以散收並用;白芍酸寒斂陰,使麻桂發中有收,發汗有度,共為佐藥。炙甘草益氣和中,調和諸藥,為使藥。諸藥合用,散中有收,宣中有降,外解風寒,內去痰飲,諸證自除。

 

5.葛根湯(張仲景)  太陽無汗惡風。

 

(《傷寒論》)

 

【歌訣】

葛根湯內麻黃襄  二味加入桂枝湯

輕可去實因無汗  有汗加葛無麻黃

【組成】葛根四兩(12克)  麻黃三兩(9克)  桂枝二兩(6克)  生薑三兩(9克)  炙甘草二兩(6克)  芍藥二兩(6克)  大棗十二枚(3枚).

【用法】水煎溫服。

【功用】發汗解表,濡潤筋脈。

【主治】外感風寒,筋脈失養。症見惡寒發熱,頭痛項強,無汗,苔薄白,脈浮緊。

【方析】外感風寒,經氣不利為本方主證。本方證較麻黃湯多項背強几几,而無喘症,方中重用葛根解表祛邪,濡潤筋脈,為君藥。麻黃、桂枝助葛根發汗解表,為臣藥。芍藥助桂枝調和營衛,並可緩和麻黃之性;姜、棗和中益氣,為佐藥。炙甘草調和諸藥,為使藥。

 

6.升麻葛根湯(錢仲陽)  陽明升散。

 

(《小兒藥證直訣》)

 

【歌訣】

升麻葛根湯錢氏  再加芍藥甘草是

陽明發熱與頭疼  無汗惡寒均堪倚

亦治時疫①與陽斑  豆疹已出慎勿使

【詞解】①時疫:某一時令流行的某種傳染病,②陽斑:即陽證發斑,症見頭面胸背四肢出現紅色斑點,高出皮膚,輕者各自分清,重者連成一片。

【組成】升麻  幹葛  芍藥  甘草各一兩(各3克)。

【用法】水煎溫服,

【功用】解肌透疹,

【主治】麻疹初起未發,或發而不透,身熱頭痛,無汗口渴,以及陽斑、發疹和時疫初起等。

【方析】麻疹初起,疹發不暢,為本方主證。方用升麻升散陽明,解毒透疹,為君藥。芍藥和營洩熱,為佐藥。炙甘草與芍藥,酸甘以化陰,並可調和諸藥,為使藥。若疹出順暢者禁用此方。

 

7.九味羌活湯(張元素)  解表通利。

 

(《此事難知》引)

 

【歌訣】

九味羌活用防風  細辛蒼芷與川芎

黃芩生地同甘草  三陽解表益姜蔥

陰虛氣弱人禁用  加減臨時再變通

【組成】羌活  防風  蒼朮各一錢半(各5克)  細辛五分(1.5克)  川芎  白芷  生地黃  黃芩甘草各一錢(各3克)。

【用法】水煎服。

【功用】發汗祛溼,兼清裡熱。

【主治】外感風寒溼邪。症見惡寒發熱,肌表無汗,頭痛項強,肢體痕楚疼痛,口苦而渴,舌苔薄白微膩,脈浮。

【方析】外感風寒溼邪為本方主證。溼邪重濁,故肢體酸楚疼痛;火性上炎而傷津,內有蘊熱,故口苦而渴,均為兼證。方用羌活散寒除溼,發汗解表,為君藥。防風、蒼朮助羌活發汗祛溼,為臣藥。細辛、川芎、白芷除各部位頭痛,並助君藥解表;黃芩清上焦在裡之蘊熱;生地黃清熱生津,既可清血分之熱,又可防止方中燥藥過多傷損津液,為佐藥。甘草調和諸藥,為使藥。諸藥配合,既可散寒,又能除溼,並可清洩裡熱。

 

8.神術散  散風寒溼。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歌訣】

神術散用甘草蒼  細辛藁本芎芷羌

各走一經祛風溼  風寒洩瀉總堪嘗

太無①神術即平胃  加入菖蒲與藿香

海藏②神術蒼防草  太陽無汗代麻黃

若以白朮易蒼朮  太陽有汗此方良

【詞解】①太無:即羅太無,名知悌,字子敬,世稱太無先生。

②海藏:即王海藏,名好古,字進之,號海藏先生。

【組成】蒼朮二兩(6克)  川芎  白芷  羌活  藁本  細辛炙甘草各一兩(各3克)。

【用法】加生薑3片,水煎服。

【功用】散寒祛溼。

【主治】外感風寒溼。症見惡寒發熱,頭痛無汗,鼻塞聲重,身體疼痛,咳嗽頭昏,以及大便洩瀉等。

【方析】外感風寒溼邪為本方主證。外邪阻滯經脈,不通則痛,故頭身疼痛,為次要症狀。餘症可隨主證而解。方中重用蒼朮芳香燥烈,外可解表發汗,內可健脾燥溼,故洩瀉可止,為君藥。羌活助蒼朮散寒祛溼止痛,為臣藥。細辛入少陰經,川芎入少陽經,藁本入膀胱經,白芷入陽明經,合而用之可除諸經頭身疼痛,又可助君藥解表;生薑、蔥白通陽解表,共為佐藥。炙甘草調和諸藥,為使藥。按:本方用藥與九味羌活湯相近。而本方純用散寒祛溼解表,用蒼朮為君,可兼治脾虛洩瀉;九味羌活湯除解表祛溼外,又內兼裡熱,故用黃芩、生地清氣涼血之品,二方同中有異,用藥變化靈活準確。

【附方】(1)太無神術散(〈醫方考〉)  蒼朮  厚樸各一錢(各3克)  陳皮二錢(6克)炙甘草一錢半(4.5克)(上4味即平胃散)菖蒲藿香各一錢半(4.5克)。水煎服。

功用:祛溼解表,理氣和中。

主治:時行不正之氣所引起的憎寒壯熱,周身疼痛,或頭面輕度浮腫。

(2)海藏神術散(《陰證略例》)  蒼朮  防風各二兩。

(6克)  炙甘草一兩(3克), 加蔥白、生薑同煎服。

功用:散寒除溼。

主治:內傷冷飲,外感寒邪,惡寒無汗等。本方較麻黃湯發汗力緩。

(3)白朮湯  若將上方白朮換蒼朮,不用蔥白,名為「白朮湯」,內治傷冷飲,外感風邪,發熱有汗之症。因蒼朮可發汗,白朮能止汗,用時酌情選用。

 

9.麻黃附子細辛湯(張仲景)  少陰表證。

 

(《傷寒論》)

 

【歌訣】

麻黃附子細辛湯  發表溫經兩法彰

若非表裡相兼治  少陰反熱曷①能康

【詞解】①曷:曷(hé),音何,何時。

【組成】麻黃二兩(6克)  附子一枚(9克)  細辛二兩(3克)

【用法】水煎溫服。

【功用】助陽解表。

【主治】少陰病始得之,反發熱,脈沉者。

【方析】外感風寒為本方主證。少陰陽虛為兼證。少陰病本為陽氣虛寒證,應不發熱,今反發熱,為外有表邪之象。但表證脈又應浮,今反見沉脈,知病在少陰。方用麻黃髮汗解表,為君藥。細辛入少陰腎經,能解少陰風寒,為臣藥。附子顧護腎陽。諸藥相合,發中有補,使表解,而陽氣不受損害,可見仲景之匠心。

 

10.人參敗毒散(朱肱)  暑溼熱時行。

 

(《類證活人書》)

 

【歌訣】

人參敗毒茯苓草  枳桔柴前羌獨芎

薄荷少許姜三片  四時感冒有奇功

去參名為敗毒散  加入消風治亦同

【組成】人參 羌活 獨活 柴胡 前胡 川芎 枳殼 桔梗 茯苓各一兩(各98) 甘草五錢(5g)

【用法】上藥為末,每服二錢(6g),入生薑、薄荷煎。

【功用】發汗祛溼,益氣解表。

【主治】氣虛外感風寒溼。症見憎寒壯熱,頭項強痛,肢體疫痛,無汗,鼻塞聲重,咳嗽有痰,胸膈痞滿,舌淡苔白,脈浮而按之無力。

【方析】外感風寒溼邪為本方主證。咳痰胸悶,為兼痰邪;脈按之無力,為兼氣虛。方中羌活、獨活辛溫發散,通治一身上下風寒溼,為君藥。柴胡、川芎發散解肌,行氣散風,為臣藥。桔梗、枳殼並用宣降氣機;前胡、茯苓化痰止咳;人參扶正祛邪,散中有補;薄荷、生薑助解表透邪之九為佐藥。甘草調和諸藥,為使藥。用治四時感冒有良效。

【附方】(1)敗毒散若病人體質不虛,可減去人參,名為「敗毒散」。(2)消風敗毒散人參敗毒散與消風散(弘祛風之劑)同用,名為消風敗毒散,主治基本相同。

 

11.再造散(陶節庵)   陽虛不能作汗。

 

(《傷寒六書》)

 

【歌訣】

再造散用參芪甘  桂附羌防芎芍參

細辛加棗煨姜煎  陽虛無汗法當諳①

【詞解】①諳:諳(dn),音安。熟悉。

【組成】黃芪二錢(6克)  人參  桂枝  芍藥  熟附  細辛 羌活  防風  川芎  煨生薑各一錢(各3克)  甘草五分(1.5克)。

【用法】水煎溫服。

【功用】解表散寒,助陽益氣。

【主治】陽虛虛弱,外感風寒。症見惡寒發熱,熱輕寒重,無汗肢冷,倦怠嗜臥,面色蒼白,語言低微,舌淡苔白,脈沉無力,或浮大無力。

【方析】本方雖見陽虛氣弱,但外感表寒應是主證,外邪除後方可扶正,此時解表為先。陽氣虛弱當為兼證。方中羌活、細辛、桂枝散寒解表,為君藥。川芎、防風助君藥散風解表,活血行氣,為臣藥。黃芪、人參、附子補氣助陽,鼓邪外出,並防陽隨汗脫,此時扶正是為了更好地祛邪;煨姜、大棗補益脾胃,調和氣血,資助汗源,為佐藥。甘草益氣安中,調和諸藥,為使藥。諸藥配合,扶正不留邪,發汗不傷正,恰到好處。

 

12.麻黃人參芍藥湯(李東垣)  內虛感寒。

 

(《以脾胃論》)

 

【歌訣】

麻黃人參芍藥湯  桂枝五味麥夂襄

歸芪甘草汗兼補  虛人外感服之康

【組成】人參  麥冬各三分(1克)  桂枝五分(2克)  黃芪  當歸身  麻黃  炙甘草  白芍各一錢(各3克)  五味子五粒(1克)。

【用法】水煎溫服。

【功用】散寒解表,益氣養血。

【主治】脾胃虛弱,外感風寒。症見惡寒發熱,無汗,心煩,倦怠乏力,面色蒼白,或見吐血者。

【方析】外感風寒表證為本方主證。氣血不足,內有鬱熱,皆為兼證。方以麻黃髮汗散寒,為君藥。桂枝助麻黃通達營衛,發汗祛邪,為臣藥。人參、黃芪補中益氣;當歸、白芍補血斂陰;麥冬、五味子滋陰生津,為佐藥。炙甘草調和諸藥,為使藥。諸藥相合,益氣養血,滋陰清熱,外散表邪,扶正解表。

 

13.神白散(朱端章)  一切風寒。

 

(《衛生家寶萬》)

 

【歌訣】

神白散用白芷甘  姜蔥淡豉與相參

一切風寒皆可服  婦人雞犬忌窺探

肘後單煎蔥白豉  用代麻黃功不斬

【組成】白芷一兩(9克)  甘草五錢(3克)  淡豆鼓五十粒(6克) 生薑三片(3克)  蔥白三寸(6克)。

【用法】水煎溫服。

【功用】解表散寒。

【主治】外感風寒初起。症見惡寒發熱,頭痛無汗,舌苔薄白,脈浮。

【方折】本方主證為外感風寒輕證。外邪束表,經輸不利,故弘頭痛,為次要症狀。方以白芷散風止痛,為君藥。蔥白、淡豆豉通陽解表,助君藥外散風寒,為臣藥。生薑散寒和胃,為佐藥。甘草調和諸藥,為使藥。至於歌中「婦人雞犬忌窺探」一句,純屬舊時對婦女的蔑視,為無稽之談。

【附方】蔥豉湯(《肘後備急方》)蔥白一握(6克),淡豆豉一升(6克),水煎溫服。

功用:發汗解表。

主治:傷寒初起,惡寒發熱,頭痛鼻塞,無汗等症。

 

14.十神湯時行感冒。

 

(《太平惠民和劑局萬》)

 

【歌訣】

十神湯裡葛升麻  陳草芎蘇白芷加

麻黃赤芍兼香附  時邪感冒效堪誇

【組成】葛根十四兩(12克)  升麻  陳皮  炙甘草  川芎 紫蘇葉  白芷  麻黃  赤芍藥  香附各四兩(各6克)。

【用法】加生薑5片,連須蔥白3莖,水煎溫服。

【功用】解肌發表,理氣和中。

【主治】感冒風寒,鬱而化熱。症見惡寒漸輕,身熱增加,無汗頭痛,囗微渴,心煩,胸脘痞悶,不思飲食,舌苔薄白或薄黃,脈浮。

【方析】感冒風寒化熱為本方主證。外邪不解,兼見肝胃氣滯,症見胸脘痞悶,不思飲食。方用葛根、升麻解肌發表,升津除煩,為君藥。麻黃、蘇葉、白芷散表邪,止頭痛,為臣藥。香附、陳皮疏肝理脾:赤芍藥清熱和營;姜、蔥通陽解表,共為佐藥。炙甘草和中益氣,調和藥性,為使藥。諸藥配合,寒溫並用,辛涼為主,兼清裡熱,調暢氣機,配合巧妙。

 

增輯

 

1.銀翹散(吳鞠通)  溫邪初起,

 

(《溫病條辯》)

 

【歌決】

銀翹散主上焦醫  竹葉荊牛薄荷豉

甘桔蘆根涼解法  風溫初感此方宜

咳加杏仁渴花粉  熱甚梔芩次第施

【組成】銀花 連翹各一兩(各15克)  苦桔梗  牛蒡子 薄荷各六錢(各6克) 荊芥穗四錢(4克)  淡豆豉  甘草各五錢(各5克)。

【用法】鮮蘆根煎湯,水煎服。

【功用】辛涼透表,清熱解毒。

【主治】風溫初起。症見發熱無汗,或汗出不暢,微惡風寒,頭痛口渴,咳嗽咽痛,舌尖紅,苔薄白或微黃,脈浮數。

【方析】外感風熱表證為本方主證。無汗,或汗出不暢,為兼寒邪之象,寒主收縮,毛竅開闔不利而致。風犯上首,首先犯肺,故咽痛咳嗽,為次要症狀。方中重用銀花、連翹辛涼透表,清熱解毒,為君藥。薄荷、牛蒡子助君藥疏散風熱,利咽止咳,為臣藥。荊芥穗、淡豆豉開汗孔,透毛竅,散表邪;蘆根、淡竹葉清熱生津;桔梗載藥L行,宣肺化痰,共為佐藥。甘草調和諸藥,桔梗利咽,共為使藥。若肺熱痰多,氣逆咳嗽,可加杏仁、貝母降氣化痰。熱盛津傷,而口渴者,可加天花粉清熱生津。熱邪入裡,可加梔子、黃芩清熱瀉火。上述加減用藥臨床上可因證而用。

 

2.桑菊飲(吳鞠通)  風溫咳嗽。

 

(《溫病條辯》)

 

【歌訣】

桑菊飲中桔梗翹  杏仁甘草薄荷饒

蘆根為引輕清劑  熱盛陽明入母膏

【組成】桑葉二錢半(8克)  菊花一錢(3克)  杏仁二錢(6) 連翹一錢五分(5克)  薄荷八分(2.5克)  桔梗二錢(6克)  生甘草八分(2.5克)  葦根二錢(6克)。

【用法】水煎服。

【功用】疏風清熱,宣肺止咳。

【主治】風溫初起。症見但咳,身不甚熱,口微渴,脈浮數。

【方析】外感風熱輕證為本方主證。溫邪犯肺,失於宣降,故咳嗽較為明顯,為次要症狀。方中桑葉、菊花疏散風熱,宣肺止咳,為君藥。連翹、薄荷助君藥清熱利咽,為臣藥。杏仁、桔梗宣肺止咳;蘆根清熱生津,為佐藥。生甘草助桔梗利咽化痰,並調和諸藥,為使藥。本方為辛涼輕劑,既可疏風清熱,又可止咳。若肺胃熱盛,可加知母、石膏清肺胃熱。按:銀翹散與桑菊飲均可用治風溫初起,組成中同有連翹、薄荷、蘆根、桔梗、甘草5味藥。但前者用銀花、荊芥穗、淡豆豉、牛蒡子、竹葉解表透邪,清熱解毒力強,稱為辛涼平劑;而後者有桑葉、菊花、杏仁宣肺止咳之功略強,各有側重。

 

3.防風解毒湯(繆仲淳)  風溫痧疹。

 

【歌訣】

防風解毒荊薄荷  大力石膏竹葉和

甘桔連翹知木枳  風溫痧疹①肺經多

【詞解】①痧疹:即風痧,因其形似「沙子」而得名。冬春季流行,多見小兒。初起類似感冒,輕度發熱,咳嗽,特殊皮疹細小如沙,預後良好。

【組成】防風  荊芥  薄荷  大力子(牛蒡子)  生石膏 竹葉  甘草  桔梗  連翹  知母  木通  枳實(原書無用量)。

【用法】水煎服。

【功用】解表透疹,清熱瀉火。

【主治】大人小兒一切風溫痧疹初起表證重者。

【方析】風溫痧疹初起表證重者為本方主證。熱邪內侵肺胃為其兼證。方用荊芥、防風透疹,為君藥。薄荷、牛蒡子、連翹助君藥辛涼透疹,疏風解毒,為臣藥。石膏、知母內清肺胃;竹葉、木通清心利尿;桔梗、枳實宣降氣機,化痰利咽,為佐藥。甘草調和諸藥,為使藥。諸藥配合,透疹解表為主,兼清裡熱,以防溫邪逆傳心包。

 

4.竹葉柳蒡湯(繆仲淳)小兒痧癆。

 

(《先醒齋醫學廣筆記》)

 

【歌訣】

竹葉柳蒡幹葛知  蟬衣荊芥薄荷司

石膏粳米參甘麥  初起風痧此可施

【組成】西河柳五錢(6克)  荊芥穗  幹葛  牛蒡子各一錢五分(各4.5克)  蟬蛻  薄荷  知母  甘草各一錢(各3克)玄參二錢〔6克〕 麥冬三錢(9克)  淡竹葉三十片(1.5克) 甚者加石膏五錢(15g)  粳米一撮(3克)。

【用法】水煎服。

【功用】透疹解表,清洩肺胃。

【主治】痧疹透發不出。喘嗽,煩悶躁煩,咽喉腫痛等。

【方析】麻疹初起,風寒外束,疹出不暢,為本方主證。邪熱內侵為其兼證。方中重用西河柳入血分,善透疹;牛蒡子、竹葉清洩上焦為君藥。荊芥、葛根、薄荷、蟬蛻助君藥散風熱,開腠理、透疹邪,為臣藥。玄參、石膏、知母、麥冬清裡熱,生津液;粳米加強石膏和胃清熱之力,為佐藥。甘草調和諸藥,為使藥。方中西河柳發洩力強,用量不宜大,疹點已透則不可用。

 

5.華蓋散  風寒致哮。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歌訣】

華蓋麻黃杏橘紅  桑皮苓草紫蘇供

三拗只用麻甘杏  表散風寒力最雄

【組成】麻黃  桑白皮  紫蘇子  杏仁  赤茯苓  陳皮各一兩(3克)  炙甘草半兩(l.5克)。

【用法】水煎服。

【功用】宣肺解表.祛痰止咳。

【主治】肺感風寒。症見咳嗽上氣,痰氣不利,呀呷有聲,脈浮者。

【方析】外感風寒,肺失宣降,為本方主證。痰氣不利,為兼痰邪。喘咳為次要症狀。方用麻黃辛溫解表,宣肺平喘,為君藥。桑白皮、蘇子、杏仁瀉肺降氣,止咳平喘;陳皮、赤茯苓健脾理氣,滲溼化痰,為佐藥。甘草益胃和中,調和諸藥,為使藥。肺為諸髒之華蓋,故名為「華蓋散」。

【附方】三拗湯(《太平惠民和劑局方》)麻黃石去節否仁不去皮尖甘草不炙,各等分。水煎服。

功用: 宣肺解表

主治: 感冒風邪。鼻塞身重,語音不出,或傷風傷冷,頭痛目眩, 四肢拘倦, 咳嗽痰多,胸滿氣短等。

三、攻裡之劑

 

  攻裡之劑,即瀉下劑。是以瀉下藥為主組成,具有通便、消積的作用,用以治療裡實便秘證的方劑。便秘是一種症狀,指排便困難,和排便時間延長於正常。由於致病因素不同,有熱結便秘、冷積便秘和虛性便秘的區別。根據「其下者,引而竭之」,「其實者,散而之」(《素問?陰陽應象大論》)的原則,瀉下劑又有瀉熱通便(寒下)、溫陽通便(溫下)、潤腸通便(潤下)的不同分類。瀉下劑易傷胃氣,故得效即止,慎勿過劑。

 

1.大承氣湯(張仲景)   胃腑三焦大熱大實。

 

(《傷寒論》)

 

【歌訣】

大承氣湯用芒硝  枳實厚樸大黃饒

救陰瀉熱功偏擅  急下陽明有數條

【組成】大黃四兩(12g)  厚樸八兩(24克)  枳實五枚(12克)芒硝三合(6克)。

【用法】水煎分二次溫服。若便通則停服第二次。

【功用】峻下熱結。

【主治】陽明腑實。症見身熱汗出,心下痞塞不通(痞),胸腹脹(滿),大便乾燥(燥),腹痛拒按,大便不通,或熱結旁流,下利清水,其氣臭穢(實),舌苔黃燥起刺,或焦黑燥裂,脈沉實等。

【方析】陽明腑實,胃腸熱結為本方主證。燥屎不通,腑氣不暢,故見痞、滿,為次要症狀。此時當急下熱結,以救陰液。方中大黃苦寒瀉熱,蕩滌通便,以祛其實,為君藥。芒硝鹹寒軟堅,助君藥潤燥通便,以除其燥,為臣藥。厚樸苦溫下氣,消除脹滿;枳殼苦辛破結,導滯消痞,為佐藥。四藥配合,蕩滌與潤燥相伍,除痞與消滿相合,瀉下行氣並重,共湊峻下熱結之效。本方急下熱結,使之不再傷耗陰液,故有「急下存陰」之說。《傷寒論》有數條講此用法。

 

2.小承氣湯(張仲景)  胃腑實滿。

 

(《傷寒論》)

 

【歌訣】

小承氣湯樸實黃  譫狂痞硬上焦強

益以羌活名三化  中風閉實可消詳

【組成】大黃四兩(12克) 厚樸二兩(6克)  枳實三枚(9克)。

【用法】水煎分二次服。若便通停服第二次。

【功用】輕下熱結。

【主治】陽明腑實證。症見大便不通,譫語潮熱,脘腹痞滿,舌苔老黃,脈滑數;痢疾初起,腹中脹痛裡急後重者。

【方析】陽明腑實證為本方主證。痞、滿仍為熱結不通阻塞氣機而致的次要症狀。較大承氣湯證本方無燥堅現象。故方用大黃瀉熱通便,為君藥。佐以枳實、厚樸行氣導滯,消除痞滿。而不用軟堅潤燥的芒硝。

【附方】三化湯(《活法機要))本方加羌活組成。水煎服。

功用:通便散風。

主治:類中風外無表證、內有二通不通者。但體壯之人方可服用。

 

3.調胃承氣湯(張仲景)  胃實緩攻。

 

(《傷寒論》)

 

【歌訣】

調胃承氣硝黃草  甘緩微和將胃保

不用樸實傷上焦  中焦燥實服之好

【組成】大黃四兩(12克)  芒硝半升(10克)  炙甘草二兩(6克)。

【用法】水煎溫頓服。

【功用】緩下熱結。

【主治】陽明腑實證。症見大便不通,惡熱口渴,舌苔正黃,脈滑數;以及胃腸積熱引起的發斑,口齒咽痛等。

【方析】陽明腑實為本方主證。本方只見燥實,而無痞滿之現。故方用大黃攻積瀉熱,為君藥。芒硝軟堅潤燥,為臣藥。甘草與大黃同煎,既可調和藥性,又可保護胃氣,為使藥。按:以上三方俗稱「三承氣」,均用大黃蕩滌結熱為君,主治陽明腑實證。而大承氣湯證,痞、滿、燥、實俱備,方中芒、黃、枳、樸同用,功在峻下;小承氣湯僅有痞、滿、實三症,故減去芒硝,功為輕下;調胃承氣湯有燥、實而無痞滿,故硝、黃並用,而大黃、甘草同煎,其功緩下。「三承氣湯」雖然均可用治陽明腑實證,但由於症狀的細微變化,而隨之增減藥物,使其攻下作用有峻緩之別。

 

4.木香檳榔丸(張子和)  一切實積。

 

(《儒門事親》)

 

【歌訣】

木香檳榔青陳皮  枳柏茱連稜術隨

大黃黑醜兼香附  芒硝水丸量服之

一切實積能推蕩  瀉痢食瘧①用鹹宜

【詞解】①食瘧:瘧疾的一種,由飲食不節,營衛失和所致,症見善飢不能食,食後支滿,腹大善嘔,寒熱交作等。

【組成】木香 檳榔 青皮 陳皮 廣茂(莪朮) 黃連各一兩(各3克) 黃柏 大黃各三兩(各6克) 香附子 牽牛各四兩(各10克)。

【用法】上為細末,水丸,如小豆大,每服三十丸(6克),食後生薑湯下。

【功用】攻積洩熱,行氣導滯。

【主治】痢疾、食積。症見赤白痢疾,裡急後重;或食積內停,脘腹脹滿,大便秘結,舌苔黃膩,脈沉實。

【方析】飲食積滯內停,生溼蘊熱,腸胃熱結,或痢疾,為本方主證。大便不通,氣機阻滯,故脘腹脹痛,或裡急後重,為次要症狀。方中重用大黃、黑醜攻積導滯,洩熱通便,為君藥。黃連、黃柏清熱瀉火,燥溼止痢,為臣藥。木香、檳榔、青皮、陳皮、香附行氣導滯,消除脹滿或裡急後重,莪朮疏肝解鬱,破血中之氣滯,共為佐藥。諸藥配合,攻下、清熱、行氣、活血並用,共奏洩熱攻積,行氣導滯之功。

 

5.枳實導滯丸(李東垣) 溼熱積滯。

 

(《內外傷辨惑論》)

 

【歌訣】

枳實導滯首大黃  芩連曲術茯苓襄

澤瀉蒸餅糊丸服  溼熱積滯力能攘①

若還後重兼氣滯  木香導滯加檳榔

【詞解】①攘:攘(rǎng音壤) 排除。

【組成】大黃一兩(9克) 枳實 神曲各五錢(各9克)茯苓  黃芩  黃連  白朮各三錢(各6克)  澤瀉二錢(6克)。

【用法】研為細末,用蒸餅泡成糊,和藥末做成梧桐子大藥丸,每服五十至九十丸(6—9克). 溫水送下。

【功用】消食導滯,清熱祛溼。

【主治】溼熱食積。症見脘腹脹滿,下痢洩瀉,或大便秘結,小便短赤,舌苔黃膩,脈沉有力。

【方析】溼熱食積,阻滯腸胃,為本方主證。積滯內停,氣機壅滯,故脘腹脹痛,為次要症狀。食積不化,溼熱內停,也可見洩瀉下痢。方中大黃攻積瀉熱,使積滯從大便出,為君藥。黃芩、黃連清熱燥溼,厚腸止痢,為臣藥。枳實行氣導滯,消除脹滿;神曲消食化滯;白朮、茯苓、澤瀉健脾利溼,共為佐藥。諸藥配合,攻積導滯,清熱祛溼,諸證自愈。本方洩瀉、下利,為「通因通用」法。

【附方】木香導滯丸枳實導滯丸加木香、檳榔而成,可治兼有後重氣滯的溼熱積滯證。

 

6.溫脾湯(孫思邈)  溫藥攻下。

 

(《備急千金要萬》)

 

【歌訣】

溫脾附子與乾薑  甘草當歸硝大黃

寒熱並行治寒積  臍腹絞結痛非常

【組成】大黃五兩(15克)  當歸  乾薑各三兩〔各9克)  附子  人參  芒硝  甘草各二兩(各6克)。

【用法】水煎分3次服。

【功用】攻下冷積,溫補脾陽。

【主治】寒積腹痛。症見便秘腹痛,臍下絞痛,繞臍不止,手足欠溫,苔白不渴,脈沉弦而遲。

【方析】寒積停滯為本方主證。脾陽不足,難達四末,故見手足不溫,為兼證。方用附子溫補陽氣,祛除寒邪;大黃攻積瀉下,二藥相合,共成溫下之功,為君藥。乾薑助附子溫中祛寒,芒硝助大黃瀉下攻積,共為臣藥。當歸、人參益氣養血,顧護正氣,為佐藥。甘草調和諸藥,為使藥。諸藥合用,寓溫補於攻下之中,為攻下冷積之良方。

 

7.蜜煎導法(張仲景)  胃腑實滿。

 

(《傷寒論》)

 

【歌訣】

蜜煎導法通大便  或將豬膽灌肛中

不欲苦寒傷胃腑  陽明無熱勿輕攻

【組成】食蜜七合(140克)

【用法】將蜂蜜放在銅器內,用微火煎,時時攪和,不能發焦,等煎至可用手捻作時取下,稍候,乘熱做成手指粗,兩頭尖,長二寸左右的錠狀物。用時塞入肛門。

【功用】潤腸通便。

【主治】津液不足,大便燥結。

【方析】津傷便秘為本方主證。一味蜂蜜潤腸通便。對於內無熱邪之虛性便秘,可用此法,免傷胃氣。

【附方】豬膽汁導法,是將大豬膽一枚,和醋少許,另用一細竹管修削乾淨,並將一端磨滑,插入肛門,然後將已混合好的膽汁灌入肛中,可潤燥通便。

 

增輯

 

1.芍藥湯(張潔古)  痢下赤白。

 

(《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

 

【歌訣】

芍藥芩連與錦紋①  桂甘檳木及歸身

別名導氣除甘桂    枳殼加之效若神

【詞解】①錦紋:大黃之又名。

【組成】芍藥一兩(5克)  當歸  黃連  黃芩各半兩(各9克) 大黃三錢(6克)  木香  檳榔甘草各二錢(各5克)  官桂一錢半(3克)。

【用法】水煎服。

【功用】清熱解毒,調糾氣血。

【主治】溼熱痢。症見腹痛便膿血,赤白相兼,裡急後重,肛門灼熱,小便短赤,苔膩微黃,脈弦滑數。

【方析】溼熱壅滯腸中為本方主證。積滯不通,氣機不暢,故裡急後重;溼熱燻蒸腸中,氣血不和,故下痢赤白,均為次要症狀。方以黃芩、黃連清熱燥溼,苦寒止痢,治溼熱成痢之本,為君藥。臣以大黃瀉熱祛積,清腸除瘀,為「通因通用」之法,助君藥止痢。芍藥調和氣血,緩急止痛;木香,檳榔調氣以除後重;當歸、肉桂行血則膿血自愈二共為佐藥。諸藥合用,使溼熱祛,氣血和,積滯除,痢疾自愈。按:本方為清腸止痢常用方,故現在《方劑學》中多歸入清熱劑中。

【附方】導氣湯(《證治準繩》)是本方去甘草、肉桂,加入枳殼三錢(9克)而成。

功用:清熱解毒,行氣導滯。

主治:溼熱痢疾。症見裡急後重,便膿血,脘腹作脹弋滯較重者。

 

2.香連丸(楊士瀛)  赤白痢。

 

(《兵部手集方》)

 

【歌訣】

香連治痢習為常  初起宜通勿遽①嘗

別有白頭翁可恃  秦皮連柏苦寒方

【詞解】①遽: 遽(jàu),音距,急,倉猝。

【組成】黃連(用吳茱萸同炒令赤.去吳茱萸不用)二十兩(600克) 木香四兩八錢八分(145克)。

【用法】共為細末,醋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二十丸。或按比例水煎服。

【功用】清熱燥溼,行氣化滯。

【主治】溼熱痢疾。症見膿血相兼,裡急後重

【方析】大腸溼熱,積滯內停,為本方主證。方用黃連清熱燥溼,厚腸止痢,為君藥。木香行氣止痛,為佐藥。

【附方】白頭翁湯(《傷寒論》)  白頭翁二兩(15克)  黃柏  黃連  秦皮各三兩(各12),水煎服。

功用:清熱解毒,涼血止痢。

主治:熱毒痢疾。腹痛,裡急後重,肛門灼熱,下痢膿血,赤多白少,渴欲飲水,舌紅苔黃,脈弦數。

 

3.更衣丸  津枯便秘。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歌訣】

更衣利便治津幹  蘆薈硃砂滴酒丸

脾約別行麻杏芍  大黃枳樸蜜和團

【組成】硃砂五錢(15克)  蘆薈七錢(21克)。

【用法】滴好酒少許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一二錢(3-6克),溫水送服。

【功用】瀉火通便。

【主治】腸胃津傷。症見大便不通,心煩易怒,睡眠不安。

【方析】腸胃燥結為本方主證。肝火偏旺,故心煩易怒,為其兼證。方用蘆薈苦寒潤下,兼瀉肝火,為君藥。硃砂性寒下達,清心安神,為臣藥。

【附方】麻子仁丸(《傷寒論》)麻子仁二升(20克)芍藥半斤(9克)  枳實半斤(9克)  大黃—斤(l2克)  厚樸一尺(9克)杏仁一升(9克)  共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丸,日三服。

功用: 潤腸瀉熱,行氣通便。

主治: 脾約證。腸胃燥熱,脾津不足,大便秘結,小便頻數。

下接《湯頭歌訣》白話解(2)

更多醫理藥論請關注公眾號菜單欄:靈丹妙藥。

相關焦點

  • 《湯頭歌訣》白話解(2)
    《湯頭歌訣》白話解作者:李慶業
  • 《加減湯頭歌訣》白話解
    《加減湯頭歌訣》白話解
  • 《湯頭歌訣》白話完整版,中醫臨證經典,中醫必背!
    導言:清朝康熙三十三年,有位叫汪昂的80歲老中醫,整合古方編著了一本《湯頭歌訣》
  • 《瀕湖脈學》(白話解)
    用歌訣形式,依照體狀詩、相類詩、主病詩的次序,具體表述27種病脈的形狀、部位、頻率、節律特徵變化及其與病證的矣系。指出了相似脈的鑑別方法。說理明白,分析透徹,集明以前脈學研究之大成。全書以韻語文體編成歌訣。朗朗上口,易於誦記。自問世以來。一直受到歷代醫家的重視與推崇,成為後世學習中醫脈學的必讀之書。脈學在中醫學中是極受重視的。
  • 經典誦讀 | 「湯頭歌訣」第1話:補益之劑
    來源:杏林學壇(xinglinxt)編輯:艾葉▾  點擊收聽  ▾「湯頭歌訣
  • 中醫入門必背的歌訣《湯頭歌訣》
    中醫入門必背的《湯頭歌訣》,太經典了,建議收藏!《湯頭歌訣》,古代醫方著作。共一卷。清代汪昂撰。刊於1694年。
  • 《湯頭歌訣》完整版(收藏)
    點上面「針治痛」關注導言:清朝康熙三十三年,有位叫汪昂的80歲老中醫,整合古方編著了一本《湯頭歌訣本書選錄名方320條,分為20類,用七言詩體編成歌訣,將每個湯劑的名稱、用藥、適應證、隨證加減等都寫入歌中,內容簡明扼要,音韻工整,一時成為醫界的美談。汪昂(1615-1694),字訒庵,初名恆,安徽休寧縣城西門人,曾中秀才,因家庭貧寒,遂棄舉子業,立志學醫。他苦攻古代醫著,結合臨床實踐,經過30年的探索研究。編著有《素問靈樞類纂約注》《醫方集解》《本草備要》《湯頭歌決》等。
  • 21天讀本書《湯頭歌決》-01補益之劑
    湯頭,原為湯劑的俗稱,此處為方劑的代名詞。湯頭歌訣,即是用詩歌體編寫的方劑書籍。《湯頭歌決》- 01 補益之劑補益之劑,即補益劑。是以補益藥物為主組成的方劑,用於治療各種虛證。虛,是指人體正氣不足,包括氣、血、陰、陽等各種虛損。
  • 《湯頭歌訣》完整版,中醫臨證經典,中醫必背!
    導言:清朝康熙三十三年,有位叫汪昂的80歲老中醫,整合古方編著了一本《湯頭歌訣》,影響頗為廣泛。
  • 中醫入門必背 |《湯頭歌訣》
    | 導言:《湯頭歌訣》,古代醫方著作。共一卷。清代汪昂撰。刊於1694年。
  • 中醫入門必背的《湯頭歌訣》
    來源/紅杏林學院(xinglinhong)《湯頭歌訣》,古代醫方著作。共一卷。清代汪昂撰。
  • 《湯頭歌訣》完整版,中醫臨證經典,中醫必背!
    導言:清朝康熙三十三年,有位叫汪昂的80歲老中醫,整合古方編著了一本《湯頭歌訣》,影響頗為廣泛
  • 308首《湯頭歌訣》,送給熱愛中醫的你
    《湯頭歌訣》為清代汪昂先生所著,首刊於1694年。書中選錄中醫常用方劑300餘方,分為補益、發表、攻裡、湧吐等20類。
  • 308首《湯頭歌訣-上》送給熱愛中醫的你
    由七言詩體編成歌訣,將每個湯劑的名稱、用藥、適應證、隨證加減等都寫入歌中,內容簡明扼要,便於記憶!清代汪昂先生的《湯頭歌訣》朗朗上口,流傳甚廣。相信對背誦方歌的同學們一定有很大幫助《湯頭歌訣》(上)作者/汪昂先生1.四君子湯四君子湯中和義,參術茯苓甘草比。益以夏陳名六君,祛痰補氣陽虛餌。
  • 如何讓你提高10倍記憶力—歌訣記憶法
    諸如農諺天氣諺語、中藥湯頭歌、珠算口訣等也都是用韻律化的語言編的。其實含有韻律性的文字內容,對於成年人的記憶來說也是相對較容易的。有一個實驗得可以支持樣的結論:對於非韻律化的文字,如果是10個文字組成的無意義的句子,一般人需要背誦2到3遍才能記住,而對於韻律化的文字,由12個文字組成的無意義的句子,一般人僅需1到2遍就可能全部記住。
  • 青主女科方藥歌訣(2),一定要為自己收藏!
    歌訣是古人為了方便記憶而編寫的。
  • 學霸使用的記憶方法,編制歌訣記憶法
    下面介紹,一種學霸們常用的記憶方法——編制歌訣記憶法。A、 編制歌訣的要點;a、 語言順暢、節奏明快,頓挫有致,朗朗上口;b、 語言精練,句式整齊,化繁為簡,易懂好記。B、編制歌訣的方法1、 排列法,是對識記材料按韻體進行排列,如《漢語拼音歌》、《英文字母歌》、《九九乘法表》、《珠算口訣》······下面是幫助學習文章標點符號的口訣:一句話說完
  • 中醫考研 || 364首方劑總結趣記歌訣版(一)
    1..麻黃湯(《傷寒論》)歌訣: 麻黃湯中用桂枝, 杏仁甘草四般施;發汗解表平咳喘, 傷寒無汗服之宜。趣記: 乾媽貴姓?對照: 甘麻桂杏?桂枝湯(《傷寒論》)歌訣: 桂枝湯治太陽風, 芍藥甘草姜棗同;解肌發表調營衛, 風寒表虛一方通。趣記: 貴嫂炒姜棗。對照: 桂芍草姜棗。3..
  • 中醫考研 || 364首方劑總結趣記歌訣版(四)
    三黃石膏湯歌訣: 三黃石膏柏連芩, 熱毒壅肺急煎斟;咳嗽劇烈鼻翼煽, 瀉肺清熱攻法尋。趣記: 黃山高。對照:「黃三」膏。336..養胃增液湯(驗方)歌訣: 養胃增液湯石斛, 烏梅沙參配玉竹;白芍甘草共成劑, 胃陰不足可煎服。趣記: 於白石屋炒沙參。對照: 玉白石烏草沙參。340..
  • 【遠志醫研】中醫考研歌訣學習017期
    遠志醫研  微信:drzz111 QQ:2797675805 郵箱:zgzyky@126.com遠志醫研出品的《中醫考研學霸筆記》預售購買渠道:微店(搜索:中國中醫考研);淘寶(搜索:遠志醫研)遠志醫研考研歌訣學習017期   原創歌訣  歡迎打卡學習要點:胃痛、四妙勇安湯、牛蒡解肌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