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頭歌訣》白話解
作者:李慶業
整理:莫若嗇
——2018.08.11
上接《湯頭歌訣》白話解(1)
《湯頭歌訣》,古代醫方著作。共一卷。清代汪昂撰。刊於1694年。書中選錄中醫常用方劑300餘方,分為補益、發表、攻裡、湧吐等20類。以七言歌訣的形式加以歸納和概括。並於每方附有簡要注釋,便於初學習誦,是一部流傳較廣的方劑學著作。刊印後相應地出現了多種後人續補、增注或改編的作品。其中1961年人民衛生出版社的《湯頭歌訣白話解》,就是本書較為詳明的注釋本。現存清刻本、石印本、鉛印本50餘種。
四、湧吐之劑
湧吐之劑,即湧吐劑。是以湧吐藥物為主組成方劑,用於治療痰厥、食積、誤食毒物等證。湧吐劑主要使停蓄在咽喉、胸膈、胃脘的痰涎、宿食、毒物,根據「其高者,因而越之」(《素問·陰陽應象大論》)的原則,從口中吐出,屬於病情急迫而又急需吐出之證。湧吐劑作用迅猛,易傷胃氣,應中病即止,年老體弱、孕婦產後當慎用。
1.瓜蒂散(張仲景) 痰食實熱。
(傷寒論)
【歌訣】
瓜蒂散中赤小豆 或入藜蘆鬱金湊
此吐實熱與風痰 虛者參蘆一味勾
若吐虛煩梔子豉 劇痰烏附尖方透
古人尚有燒鹽方 一切積滯功能奏
【組成】瓜蒂一分(1克) 赤小豆一分(l克)
【用法】將二藥研細末和勻,每服1一3克,用豆豉9克煎湯送服。不吐者,用潔淨翎毛探喉取吐。
【功用】湧吐痰涎宿食。
【主治】痰涎宿食,壅滯胸脘。症見胸中痞硬,懊儂X不安,氣上衝咽喉不得息,寸脈微浮者。
【方析】痰涎、宿食停於上脘為本方主證。方用瓜蒂味苦,善吐痰涎宿食,為君藥。赤小豆味酸,祛溼除煩,為臣藥。佐以豆豉煎湯調服,宣解胸中邪氣,並可和胃。方中瓜蒂苦寒有毒,易於傷胃,非形氣俱實者慎用。若老年人或體質虛弱者,必須湧吐時,可用人參蘆一、二錢(3—6克) 研末,開水調服催吐。
【附方】(1)三聖散(《儒門事親》) 防風 瓜蒂各三兩(5克) 藜蘆或一兩,或半兩,或一分(3克),研成細末,每次用熱水煎服五錢(l克) 取吐。還有一方瓜蒂、鬱金共研細末,用韭汁調服後,再用鵝翎探吐。
功用:湧吐風痰。
主治:中風閉證,失音悶亂,口眼歪斜或不省人事,牙關緊閉,脈浮滑實者。
(2)梔子豉湯(《傷寒論》) 梔子 香豉各三錢(9克)水煎服。
功用:清熱除煩。
主治:身熱懊濃X,虛煩不眠,胸脘痞滿,按之軟而不硬,嘈雜似飢,但不欲食,舌紅,苔微黃者。
(3)烏附尖方 烏頭和地漿水(在土地上掘一坑,將水倒入,攪拌後澄清,取上層清水即得,有解毒作用)煎服。
功用:湧吐痰涎。
主治:寒痰食積,壅塞上焦者。
(4)燒鹽方(《備急千金要方》) 食鹽。將鹽用開水調成飽和鹽湯,每服2000ml,服後探吐,以吐盡宿食為度。
功用:湧吐宿食。
主治:宿食停滯,或乾霍亂,欲吐不得吐,欲瀉不得瀉,心煩滿者。
2.稀涎散(嚴用和) 吐中風痰。
(《濟生方》)
【歌訣】
稀涎皂角白礬班 或益藜蘆微吐間
風中痰升人眩僕 當先服此通其關
通關散用細辛皂 吹鼻得嚏保生還
【組成】豬牙皂角四挺(15克) 白礬一兩(30克)
【用法】共為細末,每服2--3克溫水調下。
【功用】開關湧吐。
【主治】中風閉證。症見痰涎壅盛,喉中痰聲漉漉,氣閉不通,心神瞀悶,四肢不發,或倒僕不省,或口角似歪,除滑實有力者。
【方析】中風痰厥為本方主證。方用皂角辛能開竅鹹能軟堅;白礬能化頑痰,二藥合用,具有顯著稀涎作用。
【附方】通關散(《丹溪心法附餘》)用皂角、細辛共研細末,吹入鼻中。
功用:通關開竅。
主治:突然昏倒,氣閉不通的實證。
五、和解之劑
和解之劑,即和解劑。是採用調和方法,用以治療少陽證、肝脾不和、寒熱錯雜等病證的方劑。和解劑原為張仲景治療少陽半表半裡證時,不可發汗,不可瀉下,不可湧吐,而只可用和解一法表裡同治而得名。後世認為肝脾不和與寒熱錯雜證,用藥治療必須多方面照顧,故也歸入和解劑。中醫有「瘧屬少陽」之說,故治瘧方也納入本劑。和解劑雖然用藥較為平和,但終為祛邪而設,辨證認病有一定標準,切不可盲目使用本類方劑。
1.小柴胡湯(張仲景) 半表半裡和解。
(《傷寒論》)
【歌訣】
小柴胡湯和解供 半夏人參甘草從
更用黃芩加姜棗 少陽百病此為宗
【組成】柴胡半斤(12克) 黃芩 人參 甘草 生薑各三兩(各9克) 半夏半升(9克) 大棗十二枚(4枚)。
【用法】水煎分二次溫服。
【功用】和解少陽。
【主治】(1)傷寒少陽證。症見往來寒熱,胸脅苦滿,嘿嘿不欲飲食,心煩喜嘔,口苦,咽幹,目眩, 舌苔薄白,脈弦者。
(2)婦人傷寒,熱入血室,以及瘧疾、黃疸與內傷雜病而弘少陽證者。
【方析】邪入少陽為本方主證。膽熱犯胃,失於和降,故見心煩喜嘔,不欲飲食,為次要症狀。方用柴胡疏邪透表,輕清升散,為少陽經專藥,為君藥。黃芩苦寒瀉火,善清膽經,與君藥相配,一治半表之邪,一清半裡之熱,為臣藥。人參、生薑、大棗益胃氣,和營衛,扶正祛邪,為佐藥。炙甘草調和諸藥,益氣和胃,為使藥。諸藥合用,清透同用,和解少陽,扶正祛邪,是一首代表方劑.
2.四逆散(張仲景) 陽症熱厥。
(《傷寒論》)
【歌訣】
四逆散裡用柴胡 芍藥枳實甘草須
此是陽邪成厥逆 斂陰洩熱平劑扶
【組成】炙甘草 柴胡 芍藥 幟實各十分(各6克)。
【用法】水煎服。
【功用】透邪解鬱,疏肝理脾。
【主治】(1)陽證熱厥,手足厥逆,但上不過肘,下不過膝,久按則有微熱,脈弦。
(2)肝脾不和,腹中痛,或洩利下重。
【方析】熱厥乃由熱邪入裡,陽氣被鬱,不達四肢而致。或肝氣內鬱,陽氣不得發越,亦可成氣厥,症見手足厥逆。本方也常用於肝脾不和,洩利下重之證。方用柴胡昇陽透邪,舒肝解鬱,為君藥。枳實下氣破結,與柴胡同用以升降氣機,調和肝脾,為臣藥。枳實下氣破結,與柴胡合用,照顧肝之本性「體陰用陽」,為佐藥。炙甘草益氣健脾,調和諸藥,為使藥。四藥配合,去邪解鬱.肝脾調和,清升濁降,氣血暢達。
3.黃連湯(張仲景) 升降陰陽。
(《傷寒論》)
【歌訣】
黃連湯內用乾薑 半夏人參甘草藏
更用桂枝兼大棗 寒熱平調嘔痛忘
【組成】黃連 炙甘草 桂枝各三兩(各3克) 人參二兩(3克) 半夏半升(9克) 大棗十二枚(4枚)。
【用法】水煎服。
【功用】寒熱平調,和胃降逆。
【主治】傷寒胸中有熱,胃中有邪氣,腹中痛欲嘔吐者。
【方析】胸中有熱,胃中有寒,為本方主證。胃失和降,故見嘔吐,為次要症狀。方中黃連瀉胸中之熱,為君藥。乾薑、桂枝溫胃中之寒,與黃連同用,使寒熱調和,為臣藥。半夏和胃降逆;人參、大棗益氣和中,升降復常,為佐藥。甘草調和藥性,為使藥。諸藥合用,使寒散熱消,升降復常,諸證自愈。
4.黃芩湯(張仲景)。 太陽少陽合病下利。
(《傷寒論》)
【歌訣】
黃芩湯用甘芍並 二陽合利棗加烹
此方遂為治痢祖 後人加味或更名
再加生薑與半夏 前症兼嘔此能平
單用芍藥與甘草 散逆止痛能和營
【組成】黃芩三兩〔9克〕 芍藥 甘草各二兩(各 6克) 大棗十二枚(4枚)。
【用法】水煎服。
【功用】清腸止痢。
【主治】洩瀉或下痢膿血,身熱不惡寒,心下痞,腹痛,口苦,舌紅苔膩,脈弦數。
【方析】溼熱痢疾為本方主證。溼熱阻滯,氣血不和,故心下痞,腹痛,為次要症狀。方中黃芩清熱燥溼,為君藥。白芍、大棗緩急止痛,為佐藥。甘草益氣和胃,調和諸藥,為使藥。四藥合用,為治療熱痢腹痛之良方,有「治痢祖方」之稱。
【附方】(1)黃芩加半夏生薑湯(《傷寒論》)是本方加半夏三錢(9克) 生薑(3片)。水煎服。
功用:清熱止利,降逆止嘔。
主治:黃芩湯症兼見嘔吐痰水者。
(2)芍藥甘草湯(《傷寒論》) 芍藥三兩(9克) 甘草二兩(6克)。
功用:緩急止痛。
主治:胃氣不和腹中痛,或誤汗後腳攣急等。
5.逍遙散 散鬱調經。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歌訣】
逍遙散用當歸芍 柴苓術草加姜薄
散鬱除蒸功勞奇 調經八味丹梔著
【組成】 當歸 芍藥 白朮 柴胡各一兩(各9克) 炙甘草半兩(4.5克)
【用法】加燒生薑一塊切破, 薄荷少許,水煎服。亦有丸劑,每日2次,每次6一9克
【功用】疏肝解鬱,養血健脾。
【主治】肝鬱脾虛血虛。症弘兩脅作痛,頭痛目眩,囗燥咽幹,神疲食少,或往來寒熱,或月經不調,乳房脹痛,脈弦而虛。
【方析】肝鬱血虛為本方主證。脾虛不運,故神疲食少,脈虛無力,為兼證。方用柴胡疏肝解鬱,為君藥。當歸、白芍養血斂陰,柔肝緩急,與柴胡配用,補肝體養肝血,助肝用行氣鬱,共為臣藥,白朮、茯苓、燒生薑健脾益氣;薄荷助柴胡散肝鬱,透郎熱,共為佐藥。甘草補中益氣,調和諸藥,為使藥。諸藥合用,肝鬱得疏,肝血得養,肝脾同調,氣血兼顧,
【附方】加味逍遙散本方加丹皮、梔子名「加味逍遙丸」,或「丹梔逍遙丸」,臨床多用於肝鬱血虛有熱所致的月經不調,以及經期吐衄等。
6.藿香正氣散(丸) 闢一切不正之氣。
(《太平惠民和劑局萬》)
【歌訣】
薷香正氣大腹蘇 甘陳苓術樸洱俱
夏曲白芷加姜棗 感傷風瘴並能驅
【詞解】嵐瘴:嵐瘴(lná zhàng)
【組成】大腹皮 白芷 紫蘇 茯苓各一兩(各5克)半夏曲 白朮 陳皮 厚樸 苦桔梗各二兩(各10克) 藿香三兩(15克) 炙甘草二兩半(12克)
【用法】加生薑3片,大棗2枚,水煎服,如作丸劑每服6--9克。日二次。
【功用】解表化溼,理氣和中。
【主治】(1)外感風寒,內傷溼滯。症見發熱惡寒,頭痛,胸脘痞滿悶脹,舌苔白膩。(2)霍亂以及感受不正之氣。
【方析】暑季感寒為本方主證。內傷溼滯,脾胃不和,故胸脘痞悶,苔膩,為兼證。方中重用藿香辛溫解表,芳香化溼,升清降濁,為君藥。紫蘇、白芷既助君藥表散風寒,又可理氣化溼,為臣藥。白朮、茯苓健脾運溼,和中止瀉;半夏曲、陳皮、厚樸、大腹皮行氣化溼,和胃止嘔,暢中除滿;桔梗宣利肺氣,載藥上行;生薑、大棗調和營衛,共為佐藥。甘草調和諸藥,為使藥。諸藥合用,解表化溼,升清降濁,為夏季常用方劑。
7.六和湯 調和六氣。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歌訣】
六和藿樸杏砂呈 半夏木瓜赤茯苓
術參扁豆同甘草 姜棗煎之六氣平
或益香薷或蘇葉 傷寒傷暑用須明
【組成】縮砂仁 半夏 杏仁 人參 炙甘草各一兩(各5克) 赤茯苓 藿香葉 白扁豆 木瓜各二兩(各10克) 香薷厚樸各四兩(各15克)。
【用法】加生薑3片,大棗1枚,水煎服。
【功用】祛暑化溼,健脾和胃。
【主治】暑溼外襲,脾胃失和。症見霍亂吐瀉,倦怠嗜臥,胸膈痞悶,頭目昏痛,身體睏倦,惡寒發熱,口微渴,舌苔白滑者。
【方析】暑溼感寒為本方主證。溼傷脾胃,故胸膈痞悶,霍亂吐瀉,為兼證。香薷為「夏季麻黃」,辛溫發汗,芳香化溼,方中重用,可見暑季傷寒較重,為君藥。藿香、厚樸化溼和中,外散表邪,為臣藥。半夏、砂仁和胃止嘔;人參、白扁豆補氣健脾;赤茯苓、木瓜去溼滲溼;杏仁宣肺利氣;生薑、大棗調和營衛,共為佐藥。甘草益氣和胃,調和藥性,為使藥。按:六和湯與藿香正氣散均為化溼和中,解暑發表之劑,現在方劑學多歸入祛溼劑中。
8.清脾飲(嚴用和) 陽瘧。
(《濟生方》)
【歌訣】
清脾飲用青樸柴 苓夏甘芩白朮偕
更加草果姜煎服 熱多陽瘧此方佳
【組成】青皮 厚樸 柴胡 黃芩 半夏 茯苓 白朮
草果 甘草各等分(各6克)
【用法】加生薑3片,於發作前2小時水煎服。
【功用】健脾祛溼,化痰截瘧。
【主治】瘧疾溼痰內遏。症見熱重寒輕,口苦心煩,胸膈滿悶,小便黃赤,舌苔白膩,脈象弦滑數。
【方析】瘧疾痰溼內遏,熱重寒輕,為本方主證。痰溼內遏,氣機不行,故胸膈滿悶,為次要症狀。方用柴胡、黃芩和解少陽,除往來寒熱,為君藥。草果既能化溼痰,又是截瘧要藥,為臣藥。青皮、厚樸理氣寬胸;半夏、生薑、茯苓、白朮健脾燥溼,治生痰之源,為佐藥。甘草調和諸藥,為使藥。諸藥合用,燥溼化痰,調和肝脾,和解少陽。
9.痛瀉要方(劉草窗) 痛瀉。
(《景嶽全書》)引
【歌訣】
痛瀉要方陳皮芍 防風白朮煎丸酌
補瀉並用理肝脾 若作食傷醫更錯
【組成】白朮三兩(9克) 白芍二兩(6克) 陳皮一兩半
(4.5克) 防風二兩(6克)
【用法】水煎服。
【功用】補脾瀉肝。
【主治】痛瀉。症弘腸鳴腹痛,大便洩瀉,瀉必腹痛,舌苔薄白,兩關脈弦而緩。
【方析】肝鬱脾虛為本方主證。白朮健脾燥溼止瀉,為君藥。白芍柔肝緩急止痛,為臣藥。陳皮理氣健胃,防風升清止瀉,為佐藥。四藥相合,健脾燥溼,柔肝緩急,痛瀉自愈。
增輯
1.何人飲(張景嶽) 虛瘧。
(《景嶽全書》)
【歌訣】
何人飲治久虛瘧 參首歸陳姜棗約
追瘧青陳柴半歸 首烏甘草正未弱
若名休瘧脾元虛 參術歸烏甘草酌
四獸果梅入六君 補中兼收須量度
更截實瘧木賊煎 青撲夏榔蒼朮著
【組成】何首烏三錢至一兩(9-30克) 當歸二、三錢(6-9克)人參三錢至一兩(9克-30克) 陳皮二、三錢(6-9克) 煨生薑3片。
【用法】瘧發前二小時水煎服。
【功用】益氣養血,治療虛瘧。
【主治】氣血兩虛。症見瘧疾發作日久不愈。
【方析】氣血兩虛之久瘧為本方主證。何首烏補肝腎,益精血,截虛瘧,為君藥。人參、當歸助君藥益氣補血,為臣藥,陳皮、煨生薑健脾理氣,溫散中寒,以防補藥膩膈,為佐藥。諸藥配合,補氣養血,扶助正氣,為治虛瘧專方。
【附方】(1)追瘧飲((景嶽全書)) 何首烏一兩(30克)當歸三錢(9克)甘草三錢(6克) 半夏三錢(9克)青皮三錢(9克) 陳皮三錢(9克) 柴胡三錢(9克)。水煎服。
【功用】:養血截瘧。
主治:久瘧不止,氣血不甚虛弱者。
(2)休瘧飲(《景嶽全書》) 何人飲去陳皮,加白朮三錢(9克) 甘草一錢(3克)。水煎服。
功用:健脾養血,治療虛瘧。
主治:瘧疾使用發散劑過多,以致脾氣虛弱者。
(3)四獸飲(《易簡方》)是六君子湯加烏梅、草果、生薑、大棗組成。水煎服。
功用:補脾祛痰截瘧。
主治:脾虛痰溼之久瘧。
(4)木賊煎(《景嶽全書》) 方用木賊 厚樸各三錢(各9克) 蒼朮一錢(3克) 半夏五錢(12克) 青皮五錢(9克) 檳榔一錢(3克)。水煎服。
功用:散風解鬱,燥溼化痰。
主治:體質強壯,多溼多痰之實瘧
2.奔豚湯(張仲景) 腹痛氣上衝,
(《金匱要略》)
【歌訣】
奔豚湯治腎中邪 氣上衝陶腹痛佳
芩芍芎歸甘草半 生薑幹葛李根加
【組成】李根白皮一升(l5克) 葛根五錢(15克)甘草 川芎 當歸 芍藥 黃芩各二兩( 6克) 半夏四兩(12克)生薑四兩(l2克)。
【用法】水煎服。
【功用】補心氣,平衝逆。
【主治】奔豚。症見氣上衝胸,腹痛,往來寒熱。
【方析】心氣虛、腎中寒、氣上衝為本方主證。方中重用李根白皮,為治腎水犯心奔豚之專藥,為君藥。芍藥、甘草緩急止痛,為臣藥。當歸、川芎養血活血;半夏、生薑降逆止嘔,專下逆氣;葛根生津止渴;黃芩清瀉肺熱,清水之上源,為佐藥。諸藥配合,降衝逆,補心血,為治奔豚的專方。
3.達原飲(吳又可) 瘟疫初起。
(《溫疫論》)
【歌訣】
達原厚樸與常山 草果檳榔共滌痰
更用黃芩知母入 菖蒲青草不容刪
【組成】常山 檳榔各二錢(各6克) 厚樸 知母黃芩、菖蒲、青皮各一錢(各3克) 草果 甘草各五分(各1.5克)。
【用法】水煎,午後溫服。
【功用】開達膜原,闢穢化濁。
【主治】溫疫初起或瘧疾邪伏膜原。症見憎寒壯熱,或一日三次,或一日一次,發無定時,胸悶嘔惡,頭痛煩躁,脈弦數,舌苔垢膩者。
【方析】達原飲原治溫疫初起,邪伏膜原的要方。所謂膜原,是指內不在臟腑,外不在經絡,附近於胃,表裡之分界,半表半裡之處。痰溼阻於膜原為本方主證。煩躁,脈數,為兼熱邪之象;痰溼阻礙氣機,故胸悶嘔惡亦為兼證,方中常山、草果宣可去壅,善開痰結,為截瘧要藥,為君藥。檳榔、厚樸助君藥行氣化痰,燥溼化痰,為臣藥。菖蒲、青皮清上焦膜原;黃芩、知母清溫疫之熱,又可防方中香燥藥物傷陰,為佐藥。甘草調和諸藥,為使藥。原書達原飲又名「達原散」,由檳榔三錢(9克) 厚樸知母 芍藥 黃芩各一錢(3克) 草果、甘草各五分(1.5克),7味藥所組成。今歌中多常山、青皮、菖蒲,無芍藥,與原方有出入,故附註說明。
4.蒿芩清膽湯(俞根初) 清膽利溼,化痰和胃。
《重訂通俗傷寒論》
【歌訣】
俞氏蒿芩清膽湯 陳皮半夏竹茹襄
赤芩枳殼兼碧玉 溼熱輕宣此法良
【組成】青蒿錢半至二錢(4.5-6克) 黃芩錢半至三錢(4.5-9克) 半夏 枳殼 陳皮各錢半(各4.5克) 竹茹 赤茯苓 碧玉散各三錢(各9克)。
【用法】水煎服。
【功用】清膽利溼,和胃化痰。
【主治】少陽熱盛,膽熱犯胃。症見寒熱如瘧,寒輕熱重,口苦胸悶,吐酸苦水,或嘔黃涎而粘,甚則乾嘔呃逆,胸脅脹痛,舌紅苔白,間現雜色,脈數而右滑左弦者。
【方析】少陽熱盛為本方主證。膽熱犯胃,氣逆不降,故吐苦吞酸,嘔黃粘涎,乾嘔呃逆,為次要症狀。方中青蒿清透少陽,黃芩清洩膽熱,共為君藥。半夏、陳皮、赤茯苓、枳殼、碧玉散(滑石、甘草、青黛),和胃降逆,寬胸暢膈,清利溼熱,共為佐藥。諸藥相合,少陽得清,胃逆得平,痰溼祛除,氣機調暢。
六、表裡之劑
表裡之劑,即表裡雙解劑。凡以解表藥配合瀉下、清裡、溫裡的藥物為主組成,用治表裡同病的方劑。在臨床對於表證未除,而裡證又急者,若僅用解表,則裡邪難除;若僅治其裡,則表邪不解,裡證難愈,或變生他證。因此,就有必要使用表裡雙解劑,兼顧表裡,使內外同消。表兼裡證有表實裡虛、表虛裡實、表寒裡熱、表熱裡寒,以及表裡俱熱、表裡俱寒、表裡俱虛、表裡俱實,千變萬化,當仔細辨證,認真選方用藥。
1.大柴胡湯(張仲景) 發表攻裡。
(《金匱要略》)
【歌訣】
大柴胡湯用大黃 枳實芩夏白芍將
煎加姜棗表兼裡 妙法內攻並外攘
柴胡芒硝義亦爾 仍有桂枝大黃湯
【組成】柴胡半斤(15克) 黃芩 芍藥各三兩(9克) 枳實四枚(9克) 大黃二兩(6克) 生薑五兩(l5克) 大棗十二枚(5枚)。
【用法】水煎服。
【功用】和解少陽,內瀉熱結。
【主治】少陽、陽明合病。症見往來寒熱,胸脅苦滿,嘔不止,鬱郁微煩,心下滿痛或心下痞X塊,大便不解或協熱下利,舌苔黃,脈弦有力。
【方析】少陽、陽明合證為本方主證。陽明熱結,腑氣不通,胃熱上逆,故心下痞塊,嘔不止,為次要症狀,.方中柴胡、黃芩為和解少陽要藥,為君藥。大黃、識實瀉陽明熱結,除心下痞鞘X,為臣藥。芍藥緩急止痛;生薑、半夏降逆止嘔;大棗和生薑調和營衛,為佐藥。諸藥配合,外解少陽,內瀉熱結,表裡雙解。
【附方】(1)柴胡加芒硝湯(《傷寒論》)由小柴胡湯的三分之一加芒硝三錢(9克)組成。水煎服。
功用:和解少陽,內瀉熱結。
主治:小柴胡湯證,而有腹中堅,大便燥結之症。或治大柴胡湯證誤用瀉下,腸津已傷,而裡實未解者。
(2)桂枝加大黃湯(《傷寒論》) 桂枝湯加重芍藥三錢(9克)大黃二錢(6克)組成。水煎服。
功用:外解太陽,內瀉熱結。
主治:太陽病誤下後,邪陷太陰,表證未罷,腹滿疼痛,大便燥結者。
2.防風通聖散(劉河間) 表裡實熱。
(《宣明論方》)
【歌訣】
防風通聖大黃硝 荊芥麻黃梔芍翹
甘草芎歸膏滑石 薄荷芩術力偏饒
表裡交攻陽熱盛 外科瘍毒總能消
【組成】防風 荊芥 連翹 麻黃 薄荷 川芎 當歸白芍 黑山梔 大黃 芒硝、白朮各五錢(各15克) 石膏黃芩 桔梗各一兩(各30克) 甘草二兩(6克)。
【用法】為粗末,每次9克,加生薑3片,水煎服。或作丸劑,每次6克,日服2次。或作湯劑,按原方用量比例,水煎服。
【功用】疏風解表,瀉熱通便。
【主治】風熱壅盛,表裡俱實。症見憎寒壯熱,頭目昏眩,目赤睛痛,口苦口乾,咽喉不利,胸膈痞悶,咳嘔喘滿,涕唾稠粘,大便秘結,小便赤澀。並治瘡瘍腫毒,腸風痔漏,丹斑癮疹等。
【方析】外有風寒化熱,內有裡熱結實,為本方主證。方中防風、荊芥、麻黃髮汗解表,使邪從汗解;石膏清瀉肺胃;大黃瀉熱通便,共為君藥。薄荷、連翹助君藥疏風解表;黃芩、梔子助石膏清上焦熱;芒硝助大黃破結通便;共為臣藥。川芎、當歸、白芍活血和營;白朮健脾燥溼;桔梗載藥上行,共為佐藥。甘草益氣和胃,調和諸藥。為使藥。諸藥配合,汗不傷表,攻不傷裡,內外分消,表裡並治。
3.五積散 發表溫裡。
(《太平息民和劑局才》)
【歌訣】
五積散治五般積 麻黃蒼芷歸芍芎
枳桔桂姜甘茯樸 陳皮半夏加姜蔥
除桂枳陳餘略炒 熟料尤增溫散功
溫中解表祛寒溼 散痞調經用各充
【組成】白芷 川芎 炙甘草 茯苓 當歸 肉桂 芍藥 半夏各三兩各(90克) 陳皮 枳殼 麻黃各六兩(各l80克)蒼朮二十四兩(720克) 乾薑四兩(l20克) 桔梗十二兩(360克) 厚樸四兩(120克)。
【用法】研成粗末,每服三錢(9克),加生薑3片,蔥白三莖同煎熱服。或按用量比例水煎服。
【功用】解表溫裡,順氣化痰,活血消積。
【主治】外感風寒,內傷生冷。症見身熱無汗,頭痛身疼,項背拘急,胸滿惡食,嘔吐腹痛,以及婦女氣血不和,心腹疼痛,月經不調等。
【方析】本方為治寒、溼、氣、血、痰五積而設,故而得名。外感風寒,內傷生冷為本方主證。痰溼內停,氣血不和,故胸滿惡食,嘔吐腹痛,或月經不調,均為兼證。方中麻黃、白芷、蒼朮發汗祛溼解表;乾薑、肉桂溫裡祛寒,共為君藥。厚樸、陳皮、半夏、茯苓燥溼健脾,理氣化痰;當歸、芍藥、川芎養血和血,調經止痛;桔梗與枳殼同用,升降氣機,消除痞滿,共為佐藥。炙甘草和中益氣,調和諸藥,為使藥。
【附方】熟料五積散:若將前方中去肉桂、枳殼、陳皮,餘藥炒成黃色,研為粗末,叫做「熟料五積散」,更具溫散之性。
4.三黃石膏湯(陶節庵) 發表清裡。
(《傷寒六書》)
【歌訣】
三黃石膏芩柏連 梔子麻黃豆豉全
姜棗細茶煎熱服 表裡三焦熱盛宣
【組成】石膏一兩(30克) 黃連 黃柏 黃芩各二兩(各6克)香豉一升(9克) 梔子十枚(9克) 麻黃三兩(9克)。
【用法】加生薑3片,大棗1枚,細茶葉一撮,水煎服。
【功用】發汗解表,清熱解毒。
【主治】傷寒裡熱已熾,表證未解。症見壯熱無汗,身體沉重拘急,鼻幹口渴,煩躁不眠,神昏譫語,脈滑數或發斑。
【方析】表證未解,三焦熱盛,為本方主證。方中麻黃髮汗解表,石膏、黃芩清熱除煩,為君藥。黃連、黃柏、梔子助石膏、黃芩清三焦實火;香豉助麻黃祛除表邪,為臣藥。生薑、大棗、細茶調和營衛,益氣和中,為佐藥。
5.葛根黃芩黃連湯(張仲景) 太陽陽明解表清裡。
(《傷寒論》)
【歌訣】
葛根黃芩黃連湯 甘草四般治二陽
解表清裡兼和胃 喘汗自利保平康
【組成】葛根半斤(15克) 炙甘草二兩(6克) 黃芩三兩(9克) 黃連三兩(9克)。
【用法】水煎服。
【功用】解表清熱。
【主治】表證未解,熱邪入裡。症見身熱,下利臭穢,肛門灼熱,胸脘煩熱,口乾作渴,喘而汗出,苔黃,脈數。
【方析】表證未解,裡熱已熾為本方主證。方中重用葛根既可解表清熱,又能昇陽止利,為君藥。黃芩、黃連清熱燥溼,厚腸止利,為臣藥。甘草甘緩和中,調和諸藥,為使藥。
6.參蘇飲(王海藏) 內傷外感。
(《易簡方》)
【歌訣】
參蘇飲內用陳皮 枳殼前胡半夏宜
幹葛木香甘桔茯 內傷外感此方推
參前若去芎柴入 飲號芎蘇治不差
香蘇飲僅陳皮草 感傷內外亦堪施
【組成】人參 蘇葉 葛根 前胡 半夏 茯苓各七錢半(各6克) 陳皮 甘草 桔梗 枳殼 木香各五錢(各4克)。
【用法】加姜3片,棗3枚,水煎服。
【功用】益氣解表,理氣化痰。
【主治】虛人外感風寒,內有痰飲。症見惡寒發熱,無汗,頭痛,鼻塞,咳嗽痰白,胸膈滿悶,倦怠無力,氣短懶言,舌苔白,脈弱。
【方析】虛人外感風寒為本方主證。內兼痰飲,故咳嗽痰白,胸膈滿悶。方中蘇葉、葛根外散風寒,解肌透邪,為君藥。半夏、陳皮、茯苓、前胡、桔梗、枳殼化痰理氣,升降氣機;木香醒脾暢中;人參益氣扶正祛邪,共為佐藥。甘草益氣和胃,調和諸藥,為使藥。諸藥配合,益氣解表,理氣化痰。
【附方】(1)芎蘇飲(《澹寮集驗秘方》) 本方去人參、前胡,加川芎、柴胡,用姜棗同煎。水煎服。
功用:理氣解表,散風止痛。
主治:感受風寒,外有發熱頭痛惡寒,內有咳嗽吐痰等。
(2)香蘇飲(《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香附 紫蘇葉各四兩(各l2克) 炙甘草一兩(3克) 陳皮二兩(6克)。加姜蔥水煎服。
功用:理氣解表。
主治:四時感冒,頭痛發熱,或兼內傷,胸膈滿悶,曖氣,不欲飲食等。
7.茵陳丸(王壽) 汗吐下兼行。
(《備急千金要方》)
【歌訣】
茵陳丸用大黃硝 鱉甲常山巴豆邀
杏仁梔豉蜜丸服 汗吐下兼三法超
時氣毒癘①及瘧痢② 一丸兩服量病調
【詞解】①時氣毒癘:具有急性傳染性的致病因素。②瘧痢:指瘧疾和痢疾兩種疾病。
【組成】 茵陳 芒硝 鱉甲 梔子各二兩(各6克) 大黃五錢(1.5克) 常山 杏仁各三兩(90克) 巴豆一兩(30克) 豆豉五合(60克)。
【用法】研成細末,用白蜜做成梧桐子大丸劑,每服一丸。藥後或吐,或下,或汗,即停服;若服後無效,可酌加用量。
【功用】攻下湧吐,洩熱蕩實,發表散邪。
【主治】時行黃疸、瘧疾、赤白下痢等,屬裡實兼表證者。
【方析】溼熱內停,實熱內結,外兼表邪,為本方主證。方中茵陳利溼清熱,是治黃疸要藥;常山引吐截瘧;芒硝、大黃攻下實熱,共為君藥。杏仁、豆豉解肌發汗,為臣藥。鱉甲滋陰,退陰血熱,合常山可截瘧;巴豆攻除臟腑冷積;梔子和豆豉可配常山吐瘧痰,共為佐藥。諸藥合用,汗吐下兼備,尤以湧吐、攻下為甚。本方藥力峻猛非實證者慎用。
8.大羌活湯(張元素) 傷寒兩感。
(《此事難知》)
【歌訣】
大羌活湯即九味 己獨知連白朮暨①
散熱培陰表裡和 傷寒兩感③差堪慰
【詞解】①暨:暨(ji),音既,與、及、和之意。
②傷寒兩感:既傷寒陰經與陽經同時俱病,實為表裡同病。
【組成】防己 獨活 羌活 黃連 蒼朮 炙甘草白朮 防風 細辛 黃芩各三錢(各9克) 知母川芎 生地各一兩(各30克)。
【用法】水煎服。
【功用】發汗解表,清熱養陰。
【主治】風寒溼邪外感,兼有裡熱。症見頭痛發熱,惡寒,口乾煩滿而渴。
【方析】外感風寒溼邪為其主證。入裡化熱傷陰,故口乾煩滿而渴,為其兼證。方中羌活、獨活同用,散寒祛溼,為君藥。防風、蒼朮、防己、細辛、川芎助君藥發汗解表,為臣藥。黃連、黃芩清熱燥溼;知母、生地清熱滋陰;白朮健脾益氣,顧護中焦,共為佐藥。甘草益氣和胃,調和諸藥,為使藥。諸藥配合,表裡同治,汗不傷正,燥不傷陰.
七、消補之劑
消補之劑,即消導劑。是以消導藥為主組成,治療飲食停滯, 癓積痞塊的方劑。由於食積痞塊有因飲食不節,損傷脾胃而成;有因脾胃素虛,失其健運所致;或積滯日久,耗傷正氣,故消補之劑有消重於補,或補重於消,或消補並重,或以消為補,或以補為消的區別,應用時應根據具體證候選用。
1.平胃散 利溼散滿。
(《火平惠民和劑局方》)
【歌訣】
平胃散是蒼朮樸 陳皮甘草四般藥
除溼散滿驅瘴嵐① 調胃諸方從此擴②
或合二陳或五苓 硝黃麥曲均堪③著
若合小柴名柴平 煎加姜棗能除瘧
又不換金正氣散 即是此方加夏藿
【詞解】①瘴嵐:瘴(zhèng),音丈。嵐(lán),音蘭。瘴嵐,又稱山嵐瘴氣,瘴毒、瘴氣。即指南方山林中溼熱蒸鬱產生的一種病邪。
②此擴:此,指平胃散。擴,即擴充、擴展。
③堪:堪(kān)音看,即可以。
【組成】 蒼朮五斤(15克) 姜制厚樸 陳皮各三斤二兩(各(9克) 炙甘草三十兩(4克)。
【用法】上4藥共研細末,每次服用二錢(6克),加生薑二片、大棗二枚同煎,去姜棗,飯前服。或生薑、大棗煎湯送下;或6味藥作湯劑水煎服。
【功用】燥溼運脾,行氣和胃。
【主治】溼滯脾胃。症見脘腹脹滿,不思飲食,口淡無味,嘔吐洩瀉,噯氣吞酸,肢體沉重,怠懶嗜臥,舌苔白膩而厚,脈緩等。常服可調氣暖胃,化宿食,消痰飲,闢風寒冷溼四時非節之氣。
【分析】溼滯脾胃為本方主證。宿食不消,痰飲,或感受風寒瘴嵐四時非節之氣均為其兼證。故方中重用蒼朮燥溼運脾為君藥。厚樸助君藥燥溼運脾,且行氣散滿,為臣藥。陳皮理氣健脾,燥溼化痰,助蒼朮、厚樸之功;生薑、大棗調和脾胃,助脾健運,共為佐藥。甘草益氣和中,調和諸藥為使。按:本方在(方劑學)中多歸屬祛溼劑,為治溼滯脾胃的主方。臨床許多調理脾胃的方劑都是在本方的基礎上加以擴展的。溼滯脾胃,脾失健運,易宿食不消。服用本方可燥溼健脾,以助脾運,消化宿食,故將其放入消補之劑。
【附方】(1)平陳湯(《病因脈治》)即本方合二陳湯(見祛痰之劑),水煎服。
功用:燥溼健脾,理氣化痰。
主治:痰溼中阻,脾胃不和,胸膈痞悶,不思飲食,噁心嘔吐,咳嗽等。
(2)胃苓湯 (《丹溪心法》)即本方合五苓散(見祛溼之劑),水煎服。若做成丸藥就叫「胃苓丸」,每次服6~9克,每日二次,溫開水送下。
功用:祛溼和胃,行氣利水。
主治:夏秋之間,脾胃傷溼,停飲夾食,浮腫洩瀉的實證。
(3)加味平胃散 (《丹溪心法》) 即本方加麥芽、神曲,水煎服。
功用:燥溼散滿,消食和胃。
主治:溼滯脾胃,宿食不消,脘腹脹滿,不思飲食,噯腐吞酸。若大便秘結,可再加大黃、芒硝。
(4)柴平湯(《景嶽全書》) 即本方合小柴胡湯,水煎服。
功用:和解少陽,祛溼和胃。
主治:溼瘧(瘧疾夾有溼邪的病證)。症見一身盡痛,手足沉重,寒多熱少,脈濡等。
(5)不換金正氣散(《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即本方加藿香、半夏,等分為末,每次服三錢(6一9克),用生薑三片,大棗二枚同煎,去滓,食前稍熱服。
功用:行氣化溼,和胃止嘔。
主治:四時傷寒瘴疫時氣 (感受四時不正之氣。),腰背拘急,咳嗽痰涎,霍亂吐瀉等證。按:平陳湯原書名為「二陳平胃散」。
2.保和丸(朱丹溪) 飲食輕傷。
(《丹溪心法》)
【歌訣】
保和神曲與山楂 苓夏陳翹菔子加
曲糊為丸麥湯下 亦可方中用麥芽
大安丸內加白朮 消中兼補效堪誇
【組成】 山楂六兩(180克) 神曲二兩(60克) 半夏茯苓各三兩(各90克) 陳皮 連翹炒 萊菔子各一兩(各30克)。
【用法】上7味研成細末,用神曲煮糊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次服七八十丸(6-9克),用炒麥芽煎湯送下。也可將麥芽一兩(30克) 研末,和在丸藥內。或作湯劑,水煎服。用量按原方十分之一即可。
【功用】消食和胃
【主治】一切食積。症見脘腹痞滿脹痛,噯腐吞酸,惡食嘔吐,或大便洩瀉,舌苔厚膩,脈滑等。
【分析】食積內停之脘痞腹脹,惡食噯腐,舌苔厚膩,脈滑為本方主證。若舌苔黃,為食積化熱,是本方兼證。嘔吐吞酸,大便洩瀉為本方次要症狀。故方中重用山楂,以消一切飲食積滯,尤善消肉食油膩之積,為君藥。神曲消食健脾,善化酒食陳腐之積;萊菔子長於消谷面之積而下氣,共為臣藥。君臣相配,可消一切飲食積滯。因食阻氣機,胃失和降,故用半夏、陳皮行氣化滯,和胃止嘔;又食積易於生溼化熱,用茯苓滲溼健脾,和中止瀉,連翹清熱而散結,共為佐藥,用麥芽煎湯送服,則又增強健脾消食之功。按:本方為治療食積的通用方。此病證多因飲食不節,暴飲暴食所致。由於本方藥力較緩,故適用於食積輕證。
【附方】大安九(《丹溪心法》)即本方加白朮二兩(60克)。用法如保和丸。
功用:消食健脾。
主治:飲食不消,氣虛邪微,以及小兒食積兼脾虛者按:大安丸較保積丸多白朮一味,消中兼補,即消食中兼有健脾之功,適用於食積兼有脾虛者,對於小兒食積用之尤宜。而保和丸但消不補,宜於食積內停,正氣未傷者。
3.健脾丸 補脾消食。
(《醫才集解》
【歌訣】
健脾參術與陳皮 枳實山楂麥櫱①隨
曲糊作丸米飲②下 消補兼行胃弱宜
枳術丸亦消兼補 荷葉燒飯上升奇
【詞解】①麥櫱:櫱(niè),音聶。樹木砍去後又長出來的新芽。麥櫱,即麥芽。②米飲:即米湯
【組成】 人參 土炒白朮 陳皮 炒麥芽各二兩(各60克)山楂一兩半(45克) 炒枳實三兩(90克)。
【用法】上6味共研細末,用神曲煮糊做成丸藥,如梧桐子大,每次服三錢(9克)用米湯或溫開水送下。
【功用】健脾消食。
【主治】脾胃虛弱,飲食內停。症見食少難消,脘腹痞悶,體倦少氣。
【分析】脾胃虛弱,飲食內停為本方的主證。故方中用人參益氣健脾,以補脾虛;用麥芽消食積,健脾開胃,共為君藥。以白朮助人參益氣健脾;山楂、神曲助麥芽消食化滯以消食積,共為臣藥。又佐以陳皮理氣健脾和胃;枳實行氣導滯,消積除痞。諸藥相合,共成消補兼施之劑,使脾健食消。因本方君藥有人參,故又叫「人參健脾丸」。
【附方】枳術丸(《脾胃論》)引張潔古方)枳實一兩(30克) 白朮二兩(60克) 二藥同研為極細末,用荷葉裹包陳米燒飯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次服五十丸(6~9克),白開水送下。
功用:健脾消痞。
主治:脾虛氣滯,飲食停聚。症見胸脘痞滿,不思飲食。按:本方亦為消補之劑,乃補重於消,寓消於補之中。用荷葉燒飯為丸,是取其養脾胃而升發清氣,助白朮健脾益胃,增強消化功能。荷葉與枳實相配,一升清,一降濁,清升濁降,使脾健積消。
4.參苓白朮散 補脾。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歌訣】
參苓白朮扁豆陳 山藥甘蓮砂薰仁
桔梗上浮兼保肺 棗湯調服益脾神
【組成】人參 茯苓 白朮 陳皮 山藥 炙甘草各二斤(各1000克) 白扁豆一斤半(750克) 蓮子肉 砂仁 薏苡仁 桔梗各一斤(各500克)。
【用法】上11味藥共研細末,每次服二錢(6克),用大棗煎湯送下。本方做成丸藥(水丸)即「參苓白朮丸」,每次服6一9克,每日2次,用棗湯或溫開水送下。或作湯劑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情增減。
【功用】益氣健脾,滲溼止瀉,兼補肺。
【主治】脾胃虛弱夾溼。症見飲食減少,四肢乏力,便溏,或瀉,或吐,形體消瘦,胸脘悶脹,舌苔白膩,脈細緩或虛緩等。
【分析】脾胃虛弱為本方主證,夾溼為本方兼證。故方中用人參大補元氣,益氣健脾為君藥。白朮、茯苓、山藥助君健脾益氣,且白朮可燥溼,茯苓滲溼,使溼有去路,共為臣藥。蓮子肉、白扁豆補脾止瀉;薏苡仁滲溼健脾止瀉;砂仁、陳皮醒脾和胃,行氣化滯,且補氣而不壅;桔梗為手太陰肺經引經藥,配入本方可宣肺利氣,以通調水道祛溼,又載藥上行,達於上焦以益肺氣,所以方歌說「桔梗上浮兼保肺」。用大棗煎湯送服,也是因它有補養脾氣的功能,均為方中佐藥。炙甘草健脾和中,調和諸藥為使。按:本方在(方劑學)中歸屬補益劑,為補氣的代表方劑。其組成是在四君子湯的基礎上加山藥、扁豆、蓮子肉、薏苡仁、砂仁、陳皮、桔梗而成。方中無一消導藥,而重在益氣健脾,是以補為消,脾胃一強,飲食自然正常。由於本方兼有滲溼止瀉及補肺之效,故適用於脾胃氣虛挾溼之證,亦可用治兼有肺氣虛,短氣咳嗽者,為「培土生金」法中常用方劑。
5.枳實消痞①丸 (李東垣) 補脾消痞①。
(《蘭室秘藏》)
【歌訣】
枳實消痞①四君②全 麥芽夏曲樸姜連
蒸餅糊丸消積滿 清熱破結補虛痊③
【詞解】①痞:痞(pǐ),音匹。是胸腹間氣機阻塞不舒的一種自覺症狀。本方所消之痞,乃是心下痞滿(即胃脘部堵悶不舒)。
②四君:即指四君子湯(人參、白朮、茯苓、炙甘草)。
③痊:痊(quán),音全。即痊癒。
【組成】枳實 黃連各五錢(各15克) 半夏曲 人參各三錢(各9克) 白朮 茯苓 炙甘草 麥芽各二錢(各6克) 乾薑一錢(3克) 厚樸四錢(12克)。
【用法】上10味共研細末,用湯浸蒸餅成糊與藥末和勻做成如梧桐子大的丸藥,每次服五、七十丸(6一9克),溫開水送下,日二次。亦可做湯劑,水煎服。
【功用】消痞除滿,健脾和胃。
【主治】脾虛氣滯,寒熱互結。症見心下痞滿,不欲飲食,倦怠乏力,或胸腹痞脹,食少不化,大便不調等。
【分析】中脘氣滯痞滿為本方主證。常因脾胃虛弱,升降失司,無形之寒熱中阻,則氣壅溼聚,痰食交阻而成。故方中以枳實行氣消痞為君。厚樸行氣燥溼除滿為臣。君臣相配,加釋消痞除滿之效。黃連清熱燥溼而除痞;半夏曲溫胃化痰,散結和胃;乾薑溫中祛寒;三藥相合,辛開苦降,調其寒熱,助枳、樸行氣消痞。麥芽消食去滯;人參、白朮、茯苓、炙甘草(即「四君子湯」)益氣健脾,加強脾胃消化吸收功能,共為佐藥。炙甘草為使藥,兼有調和諸藥之用。制丸用蒸餅,乃因其是用面發酵後製成的,能養脾胃,助消化。諸藥相合,有消積除滿,清熱破結,補虛的功效。按:本方所治之痞滿,乃虛實相兼,寒熱錯雜,熱重於寒,實多虛少之證。故方中枳實、厚樸用量獨重,意在行氣消痞。且黃連用量大於乾薑。臨證可依據虛實寒熱程度不同,酌情調整用量。因方中枳實、厚樸用量大,氣滯是主證,故有的(方劑學)將本方歸入理氣劑,是有一定道理的。
6.鱉甲飲子(嚴用和) 瘧母①。
(《重訂嚴氏濟生方》)
【歌訣】
鱉甲飲子治瘧母① 甘草芪術芍芎偶
草果檳榔厚樸增 烏梅姜棗同煎服
【詞解】①瘧母:瘧疾久久不愈,致氣血虧損,瘀血結於脅下,出現結塊(多見於左脅下),名為瘧母。類似久瘧後脾臟腫大的病證。
【組成】醋炙鱉甲 土炒白朮 川芎 酒炒白芍 檳榔 煨草果 厚樸 陳皮 甘草各一錢(各3克) 炙黃芪一錢半(5克)生薑三片 大棗一枚 烏梅少許。
【用法】水煎服。
【功用】軟堅散結,行氣活血,祛溼消癥。
【主治】瘧母。症見瘧疾日久不愈,脅下結塊,脅腹脹痛。以及癓積結於脅下,腹中疼痛,肌肉消瘦,飲食減少,疲乏無力等。
【分析】瘧母為本方的主證。由於本證因瘧邪久留不去,正氣日衰,氣血運行不暢,寒熱痰溼與氣血搏結,聚而成形,留於脅下所致。故氣血虧損,正氣不足為本方兼證。方中以鱉甲為君,鹹寒入肝,軟堅散結消癥,又滋陰補虛清熱。用川芎行氣活血;檳榔行氣攻積;草果燥溼散寒,除痰截瘧;陳皮、厚樸燥溼除滿,下氣消痰,共為臣藥。黃芪、白朮、甘草益氣健脾,使氣旺以促血行;白芍益陰養血柔肝;加姜、棗調補脾胃,以助生化之源,少許烏梅,與芍藥、甘草相配,可酸甘化陰,又能引藥入肝,以除瘀結,共為佐藥。諸藥相配,使氣暢血行,溼去痰消,攻邪而不傷正,扶正以助除瘧母。
7.葛花解酲①湯(李東垣) 酒積
(《蘭室秘藏》)
【歌訣】
葛花解酲香砂仁 二苓參術蔻青陳
神曲乾薑兼澤瀉 溫中利溼酒傷珍
【詞解】①酲:酲(chéng),音程,即喝醉了神志不清。解酲,能解除酒醉。
【組成】葛花 砂仁 白豆蔻仁各五錢(各15克) 木香白茯苓 豬苓 人參 陳皮各一錢五分(各5克) 青皮三錢(9克) 白朮 神曲 乾薑 澤瀉各二錢(各6克)。
【用法】上13味共研極細末和勻,每次用白開水調服三錢(9克)。
【功用】分消酒溼,溫中健脾。
【主治】飲酒過度,溼傷脾胃。症見眩暈嘔吐,胸膈痞悶,飲食減少,身體疲倦,小便不利,或洩瀉。
【分析】飲酒過度,酒溼停積為本方主證。脾胃虛寒為本方的兼證。故方中用甘平無毒能解酒的葛花為君藥,使燥熱從肌表而出。用神曲解酒消食;砂仁、白蔻仁行氣醒脾和中、開胃消食;豬苓、茯苓、澤瀉淡滲利溼,使溼熱從小便去,共為臣藥。君臣相配,使酒溼從內外分消。又佐以陳皮、木香、青皮理氣化滯;乾薑溫中;人參益氣健脾;白朮健脾燥溼。按:本方善治脾胃虛寒,中陽不振,飲酒過度之證。故方歌說:溫中利溼酒傷珍″。若溼熱盛而見面赤煩熱,口渴飲冷等證,又當減去辛燥之品,改用清熱祛溼之品。
八、理氣之劑
理氣之劑,即能調理氣機,治療各種氣病的方劑。氣為一身之主,升降出入,周行全身,溫養內外,以維持人體的正常生理活動。若因情志失常,或寒溫不適,或飲食失調,或勞役過度等因素,均可使氣機升降失常,而產生各種氣病。概括歸納常見的有氣虛、氣滯、氣逆、氣陷、氣閉等證。其治療分別運用補氣、行氣、降氣、升陷、開閉等方法治之。氣虛證的治法與方劑,已見於補益劑中,理氣之劑多以理氣藥為主組成,治療氣滯、氣逆等證。因此,理氣劑主要分行氣和降氣兩大類。
1.補中益氣湯(李東垣) 補氣昇陽。
(《脾胃論》)
【歌訣】
補中益氣芪術陳 升柴參草當歸身
虛勞內傷①功獨擅 亦治陽虛外感因
木香蒼朮易歸術 調中益氣暢脾神
【詞解】①內傷:傷於飲食勞役七情六慾為內傷。
【組成】黃芪(病甚,勞倦熱甚者一錢(15~20克) 炙甘草各五分(5克) 人參 白朮各三分(9克) 橘皮 升麻 柴胡各二分或三分(6克) 當歸身二分(9克)。
【用法】上8味藥切碎,水煎一次,去渣,空腹稍熱服。亦可照本方做成蜜丸或水丸,即「補中益氣丸」,每次服6一9克,每日二次,溫開水送下。
【功用】補中益氣,昇陽舉陷。
【主治】(1)脾胃氣虛。症見飲食減少,體倦肢軟,少氣懶言,面色光白,大便稀溏,脈大而虛軟。(2)氣虛發熱。症見身熱,自汗,渴喜溫飲,氣短乏力,舌淡,脈虛大無力等。尚可見頭痛惡寒,動即氣喘。(3)氣虛下陷。症見脫肛、子宮脫垂,久瀉久痢,便血崩漏等。
【分析】脾胃氣虛,氣虛發熱及氣虛下陷均為本方的主證。頭痛惡寒,氣喘為本方次要症狀。故方中用黃芪補中益氣,昇陽固表止汗為君藥。人參、白朮益氣健脾,助君藥補脾益肺固表,共為臣藥。當歸身補血:陳皮理氣健脾,且使補氣不壅,共為佐藥。使以升麻、柴胡升舉下陷之清陽;炙甘草益氣調藥。諸藥合用,使脾胃強健,中氣充足,諸證自除。按:本方在(方劑學)中歸屬於補益劑。為補氣的代表方劑,治療飲食勞倦,損傷脾胃,中氣虛弱而致發熱,食少便溏,四肢乏力,少氣懶言,口渴多汗及脫肛、子宮脫垂、胃下垂等證均有較好的療效。如果是陽氣虛弱的人感受了外邪,可以在本方中加入適當的解表藥,乃有益氣解表之功。方歌中言:「虛勞內傷功獨擅,亦治陽虛外感因。」即是此意。本方為李東垣「甘溫除熱」之方,此熱就是氣虛發熱,時發時止,通過甘溫益氣可解除。
【附方】調中益氣湯(《脾胃論》)即本方去白朮、當歸身,加木香6克.蒼朮9克,水煎服。
功用:益氣健脾,調中祛溼。主治:牌胃不調,胸滿短氣,飲食減少,四肢倦怠,口不知味,以及食後嘔吐等症。按:本方加木香可升可降,善行脾胃氣滯,兼能健脾消食;蒼朮燥溼健脾,故更適於脾胃氣虛,溼阻中焦、氣機阻滯者。
2.烏藥順氣湯(嚴用和) 中氣①。
(《濟生方》)
【歌訣】
烏藥順氣芎芷姜 橘紅枳桔及麻黃
僵蠶炙草姜煎服 中氣厥逆②此方詳③
【詞解】①中氣:中(zhòng),音眾,作中傷解。中氣,此指因怒動肝氣,氣逆上行所致突然昏倒,不知人事,牙關緊急,身體四肢逆冷等症。
②厥逆:即四肢逆冷。
③詳:即周密完備。
【組成】烏藥 橘紅各二錢(各6克) 麻黃去根節 川芎白芷 炒枳殼 桔梗各一錢(各4克) 炮姜 僵蠶 炙甘草各五分(各2克)。
【用法】加生薑3片,大棗1枚,水煎服。
【功用】順氣、祛風、化痰。
【主治】中氣證。症見突然昏厥,不知人事,牙關緊急,四肢逆冷,脈沉伏等。或中風而見遍身頑麻,骨節疼痛,步履艱難,語言謇澀,口眼喎斜,喉中氣急有痰者。
【分析】中氣證(大怒引動肝氣上逆))為本方的主證。中風有痰為本方的兼證。故方中用烏藥通調氣逆,為君藥。陳皮、枳殼助君藥理氣,以調順逆氣;麻黃、桔梗宣通肺氣,與枳殼相配,升降並用,調暢氣機,共為臣藥。白芷散風;川芎行氣活血,祛風止痛;氣逆會生痰,故用僵蠶祛風化痰散結;炮姜溫經通陽;生薑大棗和營衛,共為佐藥。甘草調和諸藥為使。諸藥相配,共奏順氣祛風化痰之功。按:嚴用和所著《濟生方)》中未見此方。而《和劑局方)》有載,各藥用量有不同。
3.越鞠①丸(朱丹溪) ) 六鬱②。
(《丹溪心法》)
【歌訣】
越鞠丸治六般鬱 氣血痰火溼食因
芎蒼香附兼梔曲 氣暢鬱舒痛悶伸
又六鬱湯蒼芎附 甘苓橘半梔砂仁
【詞解】①越鞠:鞠(jǖ),音居,同「鬱」。越鞠,即
發越鬱結之氣。
②六鬱:指氣鬱、血鬱、火鬱、溼鬱、痰鬱、食鬱。
【組成】川芎 蒼朮 香附 梔子 神曲各等分
【用法】上5味藥共研細末,用水做成丸藥如綠豆大,每次服三錢(6一9克),溫開水送下。亦可按原方用量比例酌情增減藥量作湯劑,水煎服。
【功用】行氣解鬱
【主治】六鬱證。症見胸膈痞悶,脘腹脹痛,噯腐吞酸,噁心嘔吐,飲食不消等。
【分析】氣鬱為本方主證。血鬱、火鬱、溼鬱、痰鬱、食鬱均為本方兼證。故方中以香附行氣開鬱,以治氣鬱,為君藥。川芎為血中氣藥,行氣活血,即助香附行氣解鬱,又可活血祛瘀,以治血鬱,為臣藥。蒼朮燥溼健脾,以治溼鬱;梔子清熱瀉火,以治火鬱:神曲消食和胃,以治食鬱。共為佐藥。痰鬱多由氣鬱而溼聚痰生,亦與氣、火、溼、食諸鬱有關,諸藥合用,氣機流暢,五鬱得解,痰鬱自除。按:本方為治鬱證之大法。臨證應用時,可根據六鬱的偏重靈活加減。如氣鬱甚的,可再加木香、檳榔。食鬱甚的可再加山楂、麥芽、砂仁。血鬱甚的再加桃仁紅花。痰鬱甚的可加南星、半夏、瓜萎。火鬱甚的可再加青黛、黃芩。溼鬱甚的可再加茯苓。若兼有寒者,也可加乾薑、吳茱萸祛寒。
【附方】 六鬱湯(《醫學正傳》卷二引丹溪方) 川芎醋炒香附 赤茯苓 橘紅 制半夏 山梔各—錢(各 3克)蒼朮 砂仁 甘草各五分(各1.5克)
用法:諸藥切細,作一服,加生薑三片,水煎服。
功用:行氣解鬱,祛溼化痰。
主治:與越鞠丸相同。
4.蘇子降氣湯 降氣行痰。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歌訣】
蘇子降氣橘半歸 前胡桂樸草姜依
下虛上盛①痰嗽喘 亦有加參貴合機②
【詞解】①下虛上盛:又稱下虛上實。下虛,是指腎陽虛乏;上盛,是指痰涎上壅於肺。②合機:即符合病機。
【組成】紫蘇子 制半夏各二兩半(各9克) 川當歸 橘紅各一兩半(各6克) 前胡 厚樸各一兩(各6克) 肉桂一兩半(3克) 炙甘草二兩(6克)。
【用法】上8味藥共研成細末,每次用二、三錢(6~9克), 加生薑三片同煎溫服。照本方製成的水丸,即「蘇子降氣丸」,每次服3一9克,日二次,溫開水送下。
【功用】降氣平喘,祛痰止咳。
【主治】上實下虛。症見痰涎壅盛,喘咳短氣,胸膈滿悶,或腰疼腳軟,肢體倦怠,或肢體浮腫,舌苔白滑或白膩等。
【分析】上實(痰涎壅肺,肺氣上逆)為本方主證。下虛(腎陽虛乏)為本方兼證。故方中蘇子降氣平喘,祛痰止咳為君藥。半夏降逆化痰;厚樸、橘紅、前胡皆可下氣消痰,降逆除滿,4藥合用,助蘇子降氣祛痰平喘,以治上實,共為臣藥。肉桂溫腎壯陽,納氣平喘;當歸養血補肝,同肉桂以溫補下虛,《本草經》又謂當歸「主咳逆上氣」;加生薑可散寒祛痰止咳,共為佐藥。甘草和中調藥為使。諸藥相配,上下兼顧而以治上為主,使氣降痰消,喘咳自平。陽氣太虛者,可加入人參以大補元氣,但量宜小。
5.四七湯 (陳言) 開鬱化痰。
(《三因極一病證方論》)
【歌訣】
四七①湯理七情氣② 半夏厚樸茯苓蘇
姜棗煎之舒鬱結 痰涎嘔痛盡能紓③
又有局方各四七 參桂夏草妙更殊
【詞解】①四七;方由四味藥組成,用以治療七情病,所以叫四七湯。②七情氣:即由喜怒憂思悲恐驚;七情影響而致的氣鬱。③紓:紓(shǖ),音書,即緩和,解除。
【組成】制半夏五錢(15克) 姜制厚樸三錢(9克) 茯苓四錢(12克) 紫蘇葉二錢(6克)。
【用法】4藥切碎,加生薑3片,大棗2枚,水煎服。
【功用】行氣解鬱,降逆化痰。
【主治】七情氣鬱,痰涎結聚。症見咽中如有物阻,咯吐不出,吞咽不下,胸滿喘急,或咳或嘔,或攻衝作痛。
【分析】氣鬱為本方的主證。痰涎結聚為兼證。或咳或嘔或喘均為次要症狀。故方中用半夏降逆化痰,散結開鬱,且又可和胃止嘔,厚樸下氣除滿,兩藥共為君藥。茯苓健脾滲溼,以杜生痰之源,助半夏化痰祛溼,為臣藥。蘇葉質輕辛溫,芳香疏散,可寬中散邪解鬱,與君藥相配,則升降並用,有利於氣機條暢,更增強寬胸暢中,行氣解鬱之功。加生薑可助半夏降逆和胃止嘔,辛散化痰結。大棗可助茯苓健脾,且又可養血柔肝,皆為佐藥之用。
【附方】局方四七湯(《太平惠民和劑局方》)人參 肉桂 炙甘草各一兩(30克) 制半夏五兩(150克)用法:共研粗末,每次服三錢(9克),加生薑三片同煎溫服。
功用:溫中解鬱,散結化痰。
主治:七情氣鬱,痰涎結聚,虛冷上氣。症見心腹絞痛,不思飲食,膨脹喘急等。按:本方原名「七氣湯」,以治七情氣鬱證,故名之。因氣鬱日久,正氣不足,故用人參、補氣健脾;肉桂辛熱,散寒疏氣止痛;鬱久生痰,半夏、生薑辛散化痰;炙甘草調和諸藥,又助人參補氣健脾,所以本方更適合鬱結偏寒兼有氣虛的證候。若絞痛過甚的,可加延胡索同煎,療效更好。
6.四磨①湯(嚴用和) 七情氣逆。
(《濟生才》)
【歌訣】
四磨亦治七情侵 人參烏藥及檳沉
濃磨煎服調逆氣 實者②枳殼易人參
去參加入木香枳 五磨飲子白酒斟
【詞解】①四磨:方中四味藥非久煎不能出性。但煎煮過久,又會使芳香的氣味散失而療效減弱,因此採取四味藥先磨濃汁再和水煎沸的方法,故名四磨湯。
②實者:指身體壯實人。
【組成】人參 烏藥 檳榔 沉香各等分。(各3克)
【用法】四藥磨濃汁後和水煎三四沸,溫服。
【功用】行氣疏肝,降逆寬胸,兼益氣。
【主治】七情所傷,肝氣鬱結,氣逆不降。症見胸膈煩悶,上氣喘急,心下痞滿,不思飲食等。
【分析】肝氣鬱結,氣逆不降為本方的主證。病人體弱氣虛為本方兼證。故方中烏藥行氣疏肝解鬱,為君藥。沉香順氣降逆以平喘;檳榔行氣化滯以除滿。沉香、檳榔都能降氣,配合君藥調逆氣,共為臣藥。又恐三藥耗損正氣,又佐以人參益氣扶正,使鬱結散而正氣不傷。按:本方是以行氣降逆為主,兼以益氣扶正,是邪正兼顧,治療七情所傷,肝氣鬱結,橫犯上逆諸證。若為體實氣足的人,可不用人參而用枳殼,以加強行氣降逆之功。此即方歌所言「實者枳殼易人參」。
【附方】五磨飲子(《醫便》) 即本方去人參,加木香、枳實各等分(3克), 用白酒磨汁服。
功用:行氣降逆。
主治:大怒暴厥(即因大怒而致氣閉假死的「氣厥證」 ),或七情鬱結等。症見心腹脹痛,或走注攻痛。按:本方與四磨湯均能行氣降逆,主治氣滯氣逆證。但四磨湯有人參益氣扶正,兼顧其虛。本方全用行氣破結之品,力猛勢峻,故僅適於體壯氣實而氣結較甚之證。
7.旋覆代赭湯(張仲景) 痞硬①噫氣②。
(《傷寒論》)
【歌訣】
代赭旋覆用人參 半夏甘姜大棗臨
重以鎮逆鹹軟痞 痞硬噫氣力能禁
【詞解】①痞硬:此指胃脘部脹悶難受,如有物堵住。②噫氣:噫(yī),音衣。噫氣,又稱「噯氣」。即飽食之息,其症狀為胃中似有氣上冒,微有聲響。
【組成】旋覆花三兩(9克) 代赭石一兩(6克) 人參二兩(6克) 半夏半升(9克) 炙甘草三兩(6克) 生薑五兩(12克) 大棗十二枚(4枚)。
【用法】代赭石打碎先煎(20分鐘),再放入餘6味藥,旋覆花布包煎,用水煎服,分3次溫服。
【功用】降氣化痰,益氣和胃。
【主治】胃氣虛弱,痰濁內阻。症見心下痞硬,噫氣不除,舌苔白滑,脈弦而虛等。
【分析】痰濁內阻,胃氣上逆為本方的主證,胃氣虛弱為兼證。故方中旋覆花性味鹹溫能下氣消痰涎,降逆以除噫,軟痞硬為君藥。代赭石苦寒,體重而沉降,善鎮逆氣上衝,助君降逆面止嘔噫;生薑、半夏溫胃化痰消痞,和胃降逆止嘔,共為臣藥。人參、甘草、大棗甘溫益氣而補虛,共為佐藥。炙甘草又調和諸藥,兼有使藥之用。諸藥合用,使痰濁得消,胃虛得補,氣逆得降,則心下痞硬得除,噫氣自止。按:本方又名「旋覆代赭湯」。
8.正氣天香散(羅知悌)順氣聲經。
(《紺珠經》)
【歌訣】
紺珠①正氣天香②散 香附乾薑蘇葉陳
烏藥舒鬱兼除痛 氣行血活經自勻
【詞解】①紺珠:紺(gàn),音幹。紺珠,即羅知悌
所著(紺珠經)的簡稱。②天香:天,指天台烏藥(天台為產地,天台產者為佳)。香,即香附。因本方的君藥為烏藥與香附,故方名「正氣天香散」。
【組成】香附八兩(240克)烏藥二兩(60克) 紫蘇葉 乾薑 陳皮各一兩(各30克)。
【用法】上藥研成細末,每次服五、六錢(15一l8克),水煎服。
【功用】行氣解鬱,調經止痛。
【主治】女子肝鬱氣滯,鬱氣上衝心胸之間。症見脅肋刺痛,月經不調,乳房脹痛等。
【分析】肝鬱氣滯,鬱氣上衝為本方主證。血行不暢,月經不調為兼證。方中重用香附理氣解鬱,調經止痛;烏藥行氣散鬱止痛,為君藥。陳皮助君藥理氣解鬱,為臣藥。紫蘇助香附理血分之氣;乾薑溫中散寒,通經活血止痛,共為佐藥。諸藥相配,使氣行鬱解,氣行則血行,月經也就恢復正常。按:本方以行氣為主,兼有溫胃散寒之效,故適用於氣滯寒凝諸痛。
9.根皮竹茹湯 (嚴用和) 胃虛呃逆①。
(《濟生方》)
【歌訣】
橘皮竹茹治嘔呃 參甘半夏枇杷麥
赤茯再加姜棗煎 方由金匱此加闢
【詞解】①呃逆:因胃氣上逆而發出的呃聲。是氣逆上衝,喉間呃呃作聲,連續不斷的症狀。
【組成】橘皮 竹茹 半夏 枇杷葉 麥冬 赤茯苓 各一兩(各30克) 人參 甘草各半兩(各15克)。
【用法】上8味藥共研粗末,每次用四錢(12克),加生薑5片,大棗3枚同煎,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功用】降逆止呃,清熱和胃。
【主治】胃虛有熱。症見口渴,乾嘔呃逆等。
【分析】胃熱呃逆為本方主證。胃虛為本方兼證。方中用橘皮理氣和胃以止呃;竹茹甘寒清熱安胃,降逆止嘔,共為君藥。枇杷葉助竹茹清降胃熱,降逆止嘔呃;半夏、生薑和胃降逆止呃(生薑為嘔家聖藥),共為臣藥。麥冬養胃陰,清虛熱;人參、大棗、甘草益氣補虛和胃;赤茯苓降心火而清虛熱,共為佐藥。甘草兼調和諸藥為使藥之用。按:本方是嚴用和在《金匱要略》「橘皮竹茹湯」(橘皮、竹茹、生薑、大棗、人參、甘草)的基礎上加枇杷葉、麥冬、赤茯苓、半夏而成。二方均可治療胃虛有熱,胃氣上逆之呃逆證。但《濟生》橘皮竹茹湯更適用於胃中氣陰俱虛之胃熱嘔呃證,臨床多治久病虛X贏,虛火上逆之嘔逆。若是虛寒性和實熱性乾嘔呃逆,均不宜使用。
10. 丁香柿蒂湯(秦景明) 病後寒呃。
(《證因脈治》)
【歌訣】
丁香柿蒂人參姜 呃逆因寒中氣戕①
濟生②香蒂僅二位 或加竹橘用皆良
【組成】丁香(6克) 柿蒂(9克) 人參(3克) 生薑(6克)。
【用法】水煎服。
【功用】溫中降逆,益氣和胃
【主治】胃氣虛寒。症見呃逆不已,胸痞脈遲等。
【分析】胃寒呃逆為本方的主證。胃氣虛為本方的兼證。故方中用丁香溫胃散寒,降逆止呃;柿蒂性溫而苦澀,善降逆氣,止呃逆,二藥相配,溫中降逆,為治胃寒呃逆之君藥,所以用作方名。臣以生薑溫胃散寒,降逆和胃。再佐以人參益氣補虛。四藥相合,使胃寒去,逆氣降,胃虛復,則呃逆自止。按:本方對胃氣虛寒之呃逆有良好效果。臨床上凡久病的人(尤其是老人、產婦),以及平日脾胃氣虛的人,見到呃逆不止,是胃氣衰敗的徵象,必須注意辨清是虛寒還是虛熱,以選擇恰當的方劑治療。
【附方】(1)柿蒂湯(《濟生方》)丁香柿蒂各一兩(30克) 僅兩味藥組成。
用法:兩藥共研末,每次服四錢(l2克),加生薑五片,水煎服。
功用:溫中降逆。
主治:胃寒氣鬱,呃逆不止。
(2)丁香柿蒂竹茹湯(《醫方考》)丁香三粒(3克)柿蒂竹茹各三錢(各9克) 陳皮一錢(3克)
用法:水煎服。
功用:溫中降逆,化痰和胃。
主治:胃寒氣鬱有痰之呃逆。按:丁香柿蒂竹茹湯即柿蒂湯加竹茹、橘紅而成。二方均可治胃寒氣鬱之呃逆,都有良好的效果。不同點在於丁香柿蒂竹茹湯兼有化痰之功,故對氣鬱有痰之呃逆更為合適。
11. 定喘湯(張時徹) 哮喘①。
(《攝生眾妙方》)
【歌訣】
定喘白果與麻黃 款冬半夏白皮桑
蘇杏黃芩兼甘草 肺寒膈熱②喘哮嘗
【詞解】①哮喘即是呼吸急促,升多降少,喉間有痰聲象青蛙叫一樣。②肺寒膈熱:指素體多痰(膈間有痰),又外感風寒,肺氣壅閉,不得宣降(即肺寒),痰不得出,鬱結生熱(即膈熱)。
【組成】白果二十一枚(9克) 麻黃款冬花 半夏 桑白皮各三錢各9克) 蘇子二錢(6克) 杏仁 黃芩各一錢五分(各6克) 甘草一錢(3克)。
【用法】上9味水煎服。
【功用】宣肺降氣,祛痰平喘。
【主治】風寒外束,痰熱內蘊。症見哮喘咳嗽,痰多氣急,痰稠色黃,或有惡寒發熱,舌苔黃膩,脈滑數。
【分析】外感風寒,肺氣失宣,氣逆哮喘為本方主證。痰熱內蘊為本方的兼證。咳嗽為次要症狀。故方中用麻黃解表散寒,宣肺平喘,為君藥。白果澀收苦降,斂肺氣定痰喘,與麻黃相配,一散一收,既加強平喘之功,又可防麻黃耗散肺氣;蘇子、杏仁、半夏、款冬花降氣平喘,止咳祛痰,與麻黃相伍,則宣降並用調暢氣機,共為臣藥。桑白皮、黃芩清瀉膈熱,止咳平喘,共為佐藥。甘草調和諸藥,為使藥。「諸藥合用,使肺中風寒解散,壅塞宣通,痰熱得清,則哮喘可平。
按:本方主要用於素體痰多,氣不通利,又感受風寒,致肺氣壅閉,痰不得出,氣逆而喘之證,且痰隨氣動而有聲為哮。若新感風寒,雖惡寒發熱,無汗而喘,但內無痰熱者,不宜使用本方。
增輯
1. 蘇合香丸 臟腑中惡①, 小兒客忤②。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歌訣】
蘇合香丸麝息香 木丁薰陸③氣同芳
犀冰白朮沉香附 衣用硃砂中惡嘗
【詞解】①中惡:指因觸冒不正之氣或卒見怪異而大驚恐,忽然呈現手足厥冷,面色發青,精神恍惚,頭目昏暈,或錯言妄語,甚則口噤、昏厥等症。
②客許:忤(wǔ),音午。客忤,指小兒突然受外界異物、巨響,或見到陌生人的驚嚇後氣亂而致的昏厥。
③薰陸:指薰陸香(即乳香)。
【組成】蘇合香油入安息香膏內冰片各一兩(30克)麝香研安息香用無灰酒(即好黃酒)一升熬膏青木香丁香烏犀屑 白朮 沉香 香附 白檀香各二兩(各60克) 硃砂研.水飛二兩(60克) 薰陸香別研一兩(30克) 原書還有蓽茇訶子各二兩(各60克)。
【用法】上15味藥研為細末,再和研勻(硃砂另研),將安息香膏和蜜與藥末和勻,製成丸藥如梧桐子大,用硃砂為衣,每次服四丸(3克),溫開水化服送下,老人、小兒可服一丸,溫酒化服也行(現均加適量煉蜜製成大蜜丸,每次一丸,溫開水化服。小兒減半)。
【功用】芳香開竅,行氣溫中。
【主治】中惡客忤,中寒氣閉。症見突然昏倒,不醒人事,牙關緊閉,苔白脈遲,或心腹卒痛,甚則昏厥,或痰壅氣阻,突然昏倒等。
【分析】本方所治諸證,多因穢濁之氣或寒溼痰濁阻滯氣機,氣鬱閉阻,蒙蔽神明所致。故氣鬱閉阻,蒙蔽神明為本方的主證。氣閉不行,則血行不暢,所以血滯、寒、溼、痰濁均為本方的兼證。方中蘇合香辛散溫通,芳香闢惡,通竅開鬱;麝香、安息香均辛溫芳香,闢惡開竅,行氣解鬱,三藥共為君藥。冰片芳香走竄,助君藥開竅醒神;白檀香、木香、沉香、香附、丁香行氣解鬱,芳香闢穢,散寒止痛,共為臣藥。乳香活血化瘀止痛:蓽茇辛熱,溫中散寒;白朮補氣健脾,燥溼化濁;犀角清心解毒;硃砂鎮心安神;訶子收澀斂氣,防諸香藥辛散走竄,耗散正氣,共為佐藥。諸藥相合,是治療臟腑中惡氣閉的有效方劑。
按:本方配伍是以芳香開竅藥為主,配伍大量辛香行氣之品,是治療寒閉證的常用方。故在(方劑學)中,將其歸入開竅劑中論述,是溫開的代表方,適應病證較廣,凡中風、中氣及感受時行瘴疫之氣,屬於寒閉證者均可用之。脫證禁用。
2. 瓜蔞薤白湯①(張仲景) 胸痺②。
(《金匱要略》)
【歌訣】
瓜蔞薤白治胸痺 益以白酒溫肺氣
加夏加樸枳桂枝 治法稍殊名亦異
【詞解】①瓜蔞薤白湯:原書名為:瓜蔞薤白白酒湯。
②胸痺:痺(bì),音閉。胸痺:指因胸陽不振,胸中痰阻氣滯所致胸中悶痛,甚則胸痛徹背,短氣,喘息咳唾等。
【組成】瓜蔞實一枚(12克) 薤白半升(12克) 白酒(即現時黃酒) 七升(適量)。
【用法】三味藥同煮,分二次服。
【功用】通陽散結,行氣祛痰。
【主治】胸痺。症見胸部滿痛,甚至胸痛徹背,喘息咳唾,短氣,舌苔白膩,脈沉弦或緊。
【分析】胸痺為本方的主證。故方中用瓜蔞理氣寬胸,滌痰散結,為君藥。薤白溫通滑利,通陽散結,行氣止痛,為臣藥。兩藥相配,一祛痰結,一通氣機,為治胸痺之要藥。佐以辛散溫通的白酒,行氣活血,助藥力上行,且溫肺氣,增強薤白行氣通陽之功。三藥合用,共奏通陽散結,行氣祛痰之效。使胸中陽氣宣通,痰濁消而氣機暢,則胸痺證可除。
【附方】(1)瓜蔞薤白半夏湯(《金匱要略》)瓜蔞實一枚(12克) 薤白三兩(9克) 半夏半升(12克)白酒一鬥(適量)。
用法:四味同煮,取四升,溫服一升,,日三服。(現代用法:用黃酒適量,加水煎服。
功用:通陽散結,祛痰寬胸。
主治:胸痺而痰濁較甚。症見胸中滿痛徹背,背痛徹胸,不得安臥等。
(2)枳實薤白桂枝湯(《金匱要略》)枳實四枚(12克) 厚樸四兩(12克) 薤白半升(9克) 桂枝一兩(6克) 瓜蔞一枚(l2克).
用法:上五味,以水五升,先煮枳實、厚樸,取二升,去滓,內諸藥,煮數沸,分三次溫服。
功用:通陽散結,下氣祛痰。
主治:胸痺,氣結在胸。症見胸滿而痛,甚或胸痛徹背,喘息咳唾,短氣,氣從脅下上搶心,舌苔白膩,脈沉弦或緊。
按:瓜蔞薤白白酒湯、瓜蔞薤白半夏湯、枳實薤白桂枝湯均可治胸陽不振,氣滯痰阻胸中的胸痺證。但具體症狀有別,所以治法亦稍有不同,方藥略有增減,方名也就各異了。其中瓜蔞薤白白酒湯以通陽散結,行氣祛痰為主,適用於胸痺而痰濁較輕的,以胸痛、喘息、短氣為主要表現;瓜蔞薤白半夏湯較上方增加半夏一味,則祛痰散結之力較大,適用於胸痺而痰濁較盛者,症見胸痛徹背,背痛徹胸,且不能安臥;枳實薤白桂枝湯是瓜蔞薤白白酒湯去白酒,又增加枳實、厚樸、桂枝而或,枳實、厚樸下氣除痞散滿,桂枝通陽而平降衝逆,因其善長下氣降逆,消痞除滿,故適用於胸痺而氣結較甚者,症可見胸中痞滿而痛,氣從脅下上搶心等。
3. 丹參飲 心胃諸痛婦人更效。
(《時萬歌括》)
【歌訣】
丹參飲裡用檀砂 心胃諸痛效驗賒①
百合湯中烏藥佐 專除鬱氣不須誇
聖惠②更有金鈴子 酒下延胡均可嘉③
【詞解】①賒:賒(shē),音奢。即長遠。這裡指療效可靠持久。
②聖惠:即(太平聖惠方)。
③嘉:即讚美,嘉獎。此處指療效顯著。
【組成】丹參一兩(30克) 檀香砂仁各一錢半(各5克)
【用法】水煎服。
【功用】活血祛瘀,行氣止痛。
【主治】氣血瘀滯互結的心胃諸痛。
【分析】血瘀為本方的主證。氣滯為本方的兼證。故方中重用丹參活血祛瘀,為君藥。檀香、砂仁行氣寬中而止痛,為佐藥。三藥合用,使瘀去氣行,氣血通暢,則疼痛自止。按:本方重用活血祛瘀的丹參為君藥,故名「丹參飲」。在(方劑學)教材中歸屬於理血劑,為活血祛瘀的代表方劑。
【附方】(1)百合湯(《時方歌括》)百合一兩(30克)烏藥三錢(9克)
用法:水煎服。
功用:理氣止痛。
主治:氣鬱所致心胃疼痛。
(2)金鈴子散(《太平聖惠方》)金鈴子延胡索各等分〔各30克〕。
用法:共研細末,每次服9克,酒調下。
功用:行氣舒肝,活血止痛。
主治:肝鬱有熱。症見心腹脅肋諸痛,時發時止,口苦,舌紅,苔黃,脈弦數等。按:百合湯中百合可清潤心肺,益氣調中,烏藥舒理胸腹氣滯,行氣止痛,所以專治氣鬱而致心胃疼痛。原書雲:治心口痛,服諸熱藥不效者,亦屬氣痛。可見本方更適用於氣鬱偏熱的胃痛。金鈴子散中金鈴子苦寒,可疏肝洩熱,延胡索行氣活血止痛,用酒調下,可增強行氣活血止痛之功。故對肝胃氣滯血瘀諸痛屬熱者有很好療效。
下接《湯頭歌訣》白話解(3)
更多醫理藥論請關注公眾號菜單欄:靈丹妙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