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之棟梁!這39位"學部"委員和"兩院"院士,都從湖南這所高校走出!

2020-08-10 湖南大學本科招生

湘江之濱、嶽麓山下,享有&34;之譽的湖南大學在長期的辦學歷程中,為國家和社會培養了一大批&34;的高級專門人才,自1926年學校定名以來,師生中先後有39人當選為&34;委員和&34;院士,他們分別是——

(按當選年份排序)

楊樹達(1885-1956),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學部委員時務學堂校友(湖南大學前身之一)。當代語言文字學家。長於金石、甲骨和古文字訓詁、音韻及漢語語法、修辭等。

黎錦熙(1890-1978),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學部委員。1911年畢業於湖南優級師範學堂(湖南大學前身之一)。語言文字學家。1946年參與組織九三學社。著有《新著國語文法》、《比較文法》、《國語運動史綱》、《國語新文字論》等,主編《國語辭典》。

李達(1890—1966),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學部委員。1947-1949年,在湖南大學任教。新中國成立後,任湖南大學校長。在哲學、經濟學、政治學、史學、法學、社會學、教育學等眾多領域都取得了開創性的成就。

劉敦楨(1897-1968),1955年當選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1925-1930年在湖南大學任教,中國建築教育及中國古建築研究的開拓者之一。畢生致力於建築教學及發揚中國傳統建築文化。

田奇瓗(1899-1975),1955年當選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曾任湖南大學礦冶系教授。20世紀50年代組織並參與中南及全國重點地區地質礦產勘察主持制定了數十種地質礦產勘探規範審批了大量的礦產儲量勘探報告。

呂振羽(1900-1980),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學部委員。1926年畢業於湖南大學電機工程專業。主要著作有《史前期中國社會研究》《殷周時代的中國社會》《中國政治思想史》《簡明中國通史》及《中國民族簡史》等。

李薰(1913-1983),1955年選聘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湖南大學1936屆校友。物理冶金學家。為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第一顆重返地面人造衛星、第一架超音速噴氣飛機、第一艘核潛艇提供關鍵材料,作出了重要貢獻。

吳徵鎧(1913-2007),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1940年起任湖南大學化學系教授。物理化學家、放射化學家,60年代在核工業部工作中,對解決六氟化鈾生產及氣體擴散廠生產及膜的研製等方面有較大貢獻。

慈雲桂(1917-1990),1980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1942年畢業於湖南大學。研製成功我國第一臺專用數字計算機樣機、我國第一臺電晶體通用數字計算機、我國第一臺億次級巨型計算機441B—I型、441B-Ⅱ型、441B-Ⅲ型大中型電晶體通用數字計算機,促進了我國計算機事業的發展。

陳榮悌(1919-2001),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湖南大學1937級校友。國際上研究溶液中絡合物化學的早期科學工作者之一。曾從事熱力學和熱化學、動力學及反應機理、結構和配位理論、絡合催化理論和應用等方面的研究。

陳耀祖(1927-2000),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創立了反應質譜的立體化學分析法,為測定有機分子的絕對構形、差向異構、順反異構、蘇赤式異構和構象提供了一種快速超微量手段,開闢了質譜分析新用途。

俞汝勤,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分析化學家,湖南大學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化學計量學及化學生物傳感器。研製成功多種新型電化學及光化學傳感器,並實現產業化生產。

文聖常,1993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曾在湖南大學任教。20世紀60年代初得到屬當時國際前列的&34;,中期主持研究海浪計算方法,該方法於70年代被訂入國家規範。80年代首次得到解析形式的風浪頻譜,90年代將頻譜與方向性有機結合,得到解析形式的方向譜。

劉天泉(1927-2000),1994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湖南大學1950級校友。創新了一整套礦山特殊開採技術體系,為礦山資源開發、開採和環境安全提供了切實可行的途徑,在國內外處於領先地位。

劉筠(1929-2015),1995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1953年畢業於湖南大學。長期從事魚類及水生經濟作物的生殖生理和人工繁殖及育種的研究。在國內外建立了第一個遺傳性狀穩定且能自然繁殖的四倍體魚類種群,成功地培育出了優質的三倍體鯽魚和三倍體鯉魚。

範滇元,1995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曾在湖南大學任教。在高能雷射和超短超強雷射系統的總體設計與工程研製、光場調控和光束傳輸基礎研究、強光與物質相互作用等方面取得一系列國際先進水平成果。

鍾訓正,1997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1952年在湖南大學任教。長期致力於建築教學、創作和研究工作。主持設計的&34;、&34;及&34;,在建築傳統與創新、建築與自然環境以及建築技術與藝術的辨證統一關係上創出特色。

姚紹福(1932-2001),1997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1954年就讀於湖南大學電機專業。先後任多種型號飛航飛彈武器系統的正、副總設計師,解決了該武器系統總體設計領域中的一系列關鍵技術,為發展我國飛航飛彈做出重大貢獻。

陳希孺(1934-2005),1997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1952年考入湖南大學數學系。主要從事數理統計學研究,在線性回歸大樣本理論領域獲得一系列具有重要意義的結果。在參數統計和非參數統計領域都做出了具有國際影響的工作。

姚守拙,1999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放射化學家,湖南大學教授。主要從事化學與生物傳感器研究。提出了完整的壓電晶體液相振蕩性能定量關係式。建立了用於液相微量組分測定的壓電傳感器分析方法。

陳星旦,1999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1950年畢業於湖南大學物理系。五、六十年代,在物理測量方面做過多項國內急需的開創性工作。在我國第一次核爆光輻射威力測試中,創造性地提出測量方案及輻射傳感、模擬、標定系統。

曾慶元(1925-2016),1999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1953年在湖南大學橋隧系任教。提出了彈性系統動力學總勢能不變值原理、形成系統矩陣的&34;法則及彈性系統運動穩定性的總勢能判別準則,豐富和發展了結構動力學理論和有限元計算方法。

周福霖,2003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湖南大學1963屆校友。工程結構與抗震隔震減震控制專家,為創立我國&34;作出了奠基性的貢獻。主持建成我國首幢橡膠支座隔震住宅樓,地震安全性提高4-8倍。

鍾志華,2005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湖南大學1978級校友。多年來一直從事汽車設計與製造技術的研究與應用,主要研究方向為汽車碰撞安全技術、車身衝壓成型技術和模塊化輕量化汽車技術。

馬克儉,2007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結構工程專家,湖南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從事結構工程教學、科研、工程實踐幾十年,曾出版多部專著,以主持人身份先後多次獲國家科技進步獎、省部級科技進步獎等獎項。

丁榮軍,2011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電力電子及控制技術專家。湖南大學機械與運載工程學院院長。長期從事軌道交通牽引控制、牽引變流和網絡控制技術的創新研究和成果轉化,為中國鐵路從普載到重載、從常速到高速的突破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

周緒紅,2011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結構工程專家。1982年、1986年和1992年畢業於湖南大學土木系,相繼獲得工學學士、碩士和博士學位。長期從事結構工程學科鋼結構、鋼-混凝土組合結構等方向研究,在鋼結構、組合結構及新型結構體系的理論研究、工程應用與產業化發展方面取得了創新成果。

聶建國,2013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湖南大學1982屆校友。長期從事鋼-混凝土組合結構的研究與推廣應用工作,研發了一系列組合結構新形式和新技術,為實現組合結構體系層面的突破做出了重要貢獻。

李元元,2013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湖南大學1982屆校友。長期從事粉末冶金和有色合金材料製備、成形理論與技術的應用基礎和工程化研究。成果解決了相關的技術瓶頸問題,取得了顯著的經濟社會效益。

成會明,2013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湖南大學1984屆校友。主要從事先進炭材料的研究。提出了浮動催化劑化學氣相沉積、非金屬催化劑化學氣相沉積製備碳納米管等方法,促進了碳納米管的研究與應用。

陳政清,2015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工程力學專家。湖南大學教授。長期從事橋梁等大型結構的工程力學問題研究。最早解決了我國懸索橋和斜拉橋的三維非線性設計計算問題;在橋梁風工程理論與應用方面有重要貢獻。

羅安,2015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電力電子變換與控制專家,湖南大學教授。長期從事電能變換與控制領域的教學與科研工作。圍繞電能變換與控制工程技術難題,發明了多種大功率電能變換系統及控制方法。

譚蔚泓,2015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分析化學和化學生物學專家,湖南大學教授。長期從事生物分析化學和化學生物學的研究和教學工作,解決了分析化學與生物醫學交叉領域中的一些關鍵科學問題,在國際生物分析化學領域有著重要的影響。

鄭健龍,2015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湖南大學1986屆校友。長期從事道路工程領域的技術研發和工程實踐。解決了南方溼熱地區膨脹土等不良土質公路邊坡的穩定與加固,採用不良土質填築路基等一系列技術難題。

孫逢春,2017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湖南大學1981屆校友。我國電動車輛工程科技的主要開拓者之一,長期致力於電動車輛總體設計理論、系統集成與控制、一體化電驅動與傳動、充/換電站基礎設施及運行健康管理等技術研究。

查德·米爾金(Chad A. Mirkin),2017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美國工程院、國家科學院、國家醫學院三院院士。納米科學與技術、生物醫學工程等領域的國際頂尖專家。2013年,他起親自籌劃、領導創建了湖南大學化學生物學與納米醫學研究所

王耀南,2019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機器人技術與智能控制專家,湖南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長期致力於機器人感知與控制技術研究和工程應用。創建了機器人國家工程實驗室,推動了我國製造業轉型升級。

鄭泉水,2019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湖南大學1985屆校友,固體力學和微納米力學專家,2004年和2017年作為第一完成人分別以《張量函數表示理論與材料本構方程不變性研究》和《範德華層狀介質的滑移行為和力學模型》研究成果獲得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

徐建,2019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湖南大學1988屆校友。現任中國機械工業集團有限公司振動團隊首席專家。1994年破格晉升為教授級高級工程師,國家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是中共中央組織部直接聯繫的專家。

惟楚有材,於斯為盛。未來,湖南大學將繼續紮根中國大地,勇擔歷史使命,加快世界一流大學建設,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做出應有的貢獻!

歡迎關注&34;頭條號,獲取關於985、211、&34;建設高校——湖南大學的精彩資訊!

部分素材來源:湖南大學官網,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官網,九三學社中央委員會官網、湖南大學校友總會、國機集團官網、光明日報、湖南民盟、中國科學家博物館、新湖南

相關焦點

  • 厲害了,這所名不見經傳的地方大學竟然走出了10名兩院院士
    今天要談的這所大學既非985、也非211大學,在新的雙一流高校建設中,非一流大學建設高校,也非一流學科建設高校。然後就是這樣一所名不見經傳的「四非」地方大學,竟然有10名兩院院士先後求學或工作於該校。這所神奇的地方大學就是南通大學。
  • 更新|| 國科大24位校友、23位博導當選兩院院士
    更新|| 國科大24位校友、23位博導當選兩院院士 2019-11-23 00:0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剛剛,湖南新增7位院士!兩院院士達73人
    剛剛,湖南新增7位院士! 今天,中國科學院與中國工程院分別公布2019年院士增選結果,湖南共有7位專家入選,全部來自高校。
  • 7位兩院院士,都在陝西這所大學當過普通教師!
    &34;一所高校所擁有的院士數量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其師資力量、辦學實力及學術、科研水平。長安大學作為教育部和交通運輸部、自然資源部、住房和城鄉建設部、陝西省人民政府共建的國家&34;重點建設大學,通過培育與引進並舉,形成一支師德高尚、結構合理、學術精湛、充滿活力的高素質師資隊伍,為全面推進高水平大學建設提供了強有力的人才支撐。
  • 這15位兩院院士,都任職於上海同一所大學,其中一位還是校長!
    兩院院士,是我國科學技術與工程技術界的最高學術榮譽稱號獲得者,是自然科學研究領域的領軍人物。上海大學是上海市屬、國家&34;重點建設的綜合性大學,是教育部與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建高校,上海市首批高水平地方高校建設試點,教育部一流學科建設高校。學校師資力量雄厚,擁有15位兩院院士,本期推送,就讓我們一睹上大院士的風採。
  • 這所一本高校校名霸氣,出過3位兩院院士,分數卻不是很高
    這所學校是高校合併的產物,前身有前核工業部直屬高校中南工學院、衡陽醫學院以及核六所,從南華大學的這些前身上就能看出南華大學的強勢專業是什麼,沒錯,就是核和醫。南華大學的核類學科是全國高校中最齊全的,核工程實力可以排到全國5名左右,我國最牛的核類企業中核集團的校招啟動儀式就在南華大學,足以看出南華大學在核領域的地位。
  • ...夏桂成、鄒燕勤三位國醫大師當選中國中醫科學院首批學部委員
    這是繼1955年江蘇省中醫院首任院長、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葉橘泉教授,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承淡安教授之後醫院再次獲得殊榮。成立中國中醫科學院學部,是按照全國中醫藥大會提出的「做大做強中國中醫科學院」的任務要求而成立的,是中醫領域的最高諮詢機構。
  • 中國院士名人錄|這45位院士竟來自同一所高校
    大學之大,首在育人。而每每提起院士這個稱號,二火兔心中都有種肅然起敬的感覺,不知大家是否也一樣?在今天講的這45位院士中,有參加反細菌戰的昆蟲學家、有我國光譜學研究的開拓者、有致力於攻克癌症的醫學家、更有諾貝爾獎的獲得者……而他們都來自同一所高校,今天就和小編一起來認識他們吧——(按當選年份排序)胡經甫
  • 12名兩院院士領銜湖南國家應用數學中心
    王成奇 攝中新網湘潭8月30日電 (付敬懿 王成奇)湖南國家應用數學中心30日舉行揭牌成立後第一屆學術委員會第一次會議,並向委員頒發聘書。本屆學術委員會由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大學副校長張平文,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協副主席袁亞湘等12名兩院院士、5名領域內知名專家以及企業代表組成。
  • 解密國立中正大學走出的八位院士檔案
    雖然只存在了短短9年時間,這所高校卻走出人才無數,其中包括八位院士,他們分別是胡先驌、蔡方蔭、張肇騫、楊惟義、盛彤笙、鄧從豪、黃克智、曾慶元。其中,胡先驌是民國時期中央研究院院士,蔡方蔭、張肇騫、楊惟義、盛彤笙是新中國成立後中國科學院首批院士(學部委員)。這些科學俊傑在中正大學的時間或長或短,或任教或求學,但無一例外沉浸在中正大學優良的學風中,吸取了充足的人生養分。
  • 這15位兩院院士,在天津同一所985高校任職,其中一位還是校長!
    兩院院士,是我國科學技術與工程技術界的最高學術榮譽稱號獲得者,是自然科學研究領域的領軍人物。天津大學是中國第一所現代大學,&34;、&34;首批重點建設的大學,入選國家&34;A類高校。學校師資力量雄厚,共有15位兩院院士。本期推送,我們就來走近天津大學,一睹天大院士的風採。
  • 兩院新院士名單公布,南京高校4位教授當選
    今天,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公布了2019年新當選院士名單。2019年中國科學院選舉產生了64名院士和20名外籍院士,中國工程院選舉產生了75名院士和29名外籍院士。其中,有4人來自南京高校。
  • 什麼樣的人能成為兩院院士?2021年增選院士的硬核條件來了
    中國科學院院士和中國工程院院士俗稱「兩院院士」,這是中國科學界的最高榮譽,且這個榮譽伴隨終身。能獲得兩院院士榮譽的,都是我國各條科研戰線的領軍人物和精英人才,因此,他們備受社會尊崇,當然,要當選也有著極為嚴苛的標準。根據相關規定,兩院院士每兩年增選一次。
  • 12名兩院院士領銜湖南國家應用數學中心—新聞—科學網
    委員頒發聘書。本屆學術委員會由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大學副校長張平文,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協副主席袁亞湘等12名兩院院士、5名領域內知名專家以及企業代表組成。 湖南國家應用數學中心是國家科技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 陝西這所985高校:2個學科穩居ESI全球前1‰,走出19位兩院院士
    在中華農耕文明的發祥地,農神后稷的故裡,首個國家級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範區——陝西楊凌,坐落著一所古老而年輕的大學——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如今,走過80餘載春秋歲月,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已成為&34;和&34;建設高校,入選國家&34;建設高校。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西農,揭開它的神秘面紗。
  • 人民日報"點名",培養出近50位院士,江蘇這所百年名校"火"了!
    地處江南繁華之腹地,攜蘇州園林之精巧,慕東吳大學之遺風。蘇州大學作為被《人民日報》&34;的全國30所高顏值大學之一,四時之景自然是美不勝收。東吳老校門古樸靜謐;亭臺水榭的尊師軒碧波流轉,翩躚弄影;東吳橋上,學子攜書而過,踏無涯學海……然而,蘇大之美可不止這一種。
  • 9位黨派成員入列中國醫學科學院學部委員
    12月18日,中國醫學科學院正式發布了中國醫學科學院學術諮詢委員會2020年增聘學部委員名單,28名傑出專家獲聘。其中不乏抗擊新冠疫情的傑出代表,如解放軍軍事科學院軍事醫學研究院陳薇;也有不少醫學界的知名專家學者,如首都醫科大學饒毅。
  • 從兩院院士看我們所嚮往的兩所學校:清華大學和北京大學
    清華大學和北京大學作為我國最為頂尖的兩所院校,承載著千千萬萬學子的大學夢,都說清華大學以工科為主,北京大學以理科為主。為什麼有這種說法呢?清大學校的小編,從兩所院校最頂尖的師資力量「院士」對比來和大家一起看看清華和北大的發展重點所在。
  • 增選398位兩院院士!近三屆兩院院士當選單位統計
    院士是我們國家最高的學術榮譽,中國科學院院士和中國工程院院士都是兩年增選一次。據看高校統計,近三屆兩院院士共增選398位,其中中國科學院院士186人,中國工程院院士212人。從各高校新當選院士的人數來看,清華大學雄居榜首,共18人;北京大學緊隨其後,共17人;浙江大學位列第三,有9人;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和上海交通大學均有8人;另四所C9名校當選情況分別為哈爾濱工業大學6人
  • 安徽哪個市「出產」兩院院士最多?
    知安徽根據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官方網站梳理出96位兩院院士來自安徽(含祖籍安徽但不含已故院士),安慶、合肥、宣城擁有的安徽籍院士數量最多,分別為25位、16位、9位,蚌埠、馬鞍山、池州、淮北擁有的安徽籍院士居於末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