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評析
立足傳承 兼顧創新
學而思高考研究中心 麥儉坤
一、總體評價
2017高考全國Ⅰ卷理綜卷物理部分,較好地貫徹了《2017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大綱(理科)》的命題指導思想,體現了以基礎知識為依託,以能力考查為主旨的指導思想。在保持歷年來一貫的嚴謹的科學性和規範性的基礎上,同時注重基礎、體現方法、突出思想、考查能力,力求公平、公正、客觀、全面。試卷的整體難度呈階梯型分布,有較好的區分度,體現了新課程的理念,有利於高校科學地選拔人才,對高中教學具有良好的導向作用,同時試題也考慮了不同省區的教學實際。
命題難度:穩中有升
今年的試題總體難度較往年有所上升,靈活性增強。選擇題整體難度比往年略有上升;實驗題考察形式新穎,對學生的基礎知識與變通能力要求較高;計算大題設問層次分明,計算難度有所下降,但對知識綜合運用能力要求提高;選考題比較中規中矩,平穩過渡。選擇題、實驗題和計算題三種題型的難度起點都較低,都是由易到難的連續性難度設計,易、中、難比例合理,以中等難度為主,拓寬難度分布範圍,對大部分層次的考生進行了有效的區分。多數題目難度不大,但計算題依然且具有一定的挑戰性,對學生的能力要求較高,具有較明顯的選拔效果。
二、試題分析
1.內容改革平穩過渡,試卷設計科學嚴謹
今年選修3-5首次納入必考部分,試卷第一道題就對動量進行了考察,及時到位,很好地落實了考試內容改革的方向。以及後面的第17題裡也通過核反應來對3-5的原子物理知識進行了進一步考察。不過這兩題都是基礎題,對於新模塊納入必考內容的這個變革,實現了較好的平穩過渡。
2.呈現科技前沿問題,考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試卷注重將高中物理的基礎內容與生產生活實踐緊密結合,關注現代科技發展,較好地體現了物理、生活和社會三者的有機融合。如第14題的火箭升空問題,17題的「人造太陽」的核聚變發電問題,18題的「掃描隧道顯微鏡」的應用問題,這些試題情境自然而貼近生活,設問新穎巧妙、科學合理、不偏不怪,有利於考生真實水平的發揮,同時也有利於促進中學物理教學摒棄題海訓練,引導學生重視物理思維過程,體驗物理方法,感悟物理思想。
3.注重物理概念與規律,回歸基本原理
試題迴避過難、過繁的題目,注重對物理基本概念、基本規律及核心思維方法的考查,解題過程不依靠特殊技巧,只要掌握基本方法,大部分題目都能找到解題思路,對於注重基礎的學生會有較大的把握與優勢。選擇題當中,既有定性判斷,也有定量計算,不過都是以考查基礎為主。如第15題的桌球平拋問題、19題通電長直導線的安培力計算,23題的伏安特性曲線測量。雖然有幾道題的情景比較新穎(如18和22題),但考查還是對物理知識的一些基本原理的運用。
4.重視理論聯繫實際,注重建模能力
試題在考察雙基的同時,也對學生的理解和應用能力、運算能力及對解決綜合問題的能力進行了考查。選擇題和實驗題的設計,從學生解決問題的思維規律出發,由淺入深,由易到難。其中21題的動態平衡問題,22題「滴水計時器」的情景理解與應用,都對學生的題意解剖能力和建模能力有較高的要求。而計算題25題和選考的33題都屬於思維性較強的題,考生除了要有基本的知識基礎外,還要建模,需要一定的邏輯思維能力。
三、學而思高考研究中心備考建議
一輪複習:掌握基本概念、基本規律和基本的解題技巧,初步建立章節的知識體系。
二輪複習:深入理解和體會各個知識點之間的內在聯繫,建立知識結構,形成知識網絡,做題力求觸類旁通,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輪複習:研究高考試題,查漏補缺,拓寬解題思路,熟練解題方法,規範解題習慣,掌握應試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