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以致用」崇德礪學、知行合一的宜賓學院

2020-09-05 成都微校園

宜賓學院位於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四川省宜賓市,是一所環境幽美、底蘊豐厚的省屬全日制綜合性普通本科院校。

學校1978年發軔於四川李莊,2001年經國家教育部批准,由原宜賓師範高等專科學校與四川教育學院宜賓分院合併組建而成。建校40餘年來,榮膺了「全國文明單位」、「全國語言文字工作示範校」、「全國群眾體育先進單位」、「全國造林綠化400佳單位」、「四川省園林式院校」、「四川省普通高校大學生就業工作先進單位」、「四川省依法治校示範學校」、「四川省文明校園」等稱號。

學校現有A區、B區和臨港新校區三個校區,佔地約2800畝。新建中的宜賓學院臨港校區總佔地1500畝,規劃建築面積58萬平方米,分三期完成,第一期工程佔地495畝,建築面積18萬平方米,已於2019年底竣工並投入使用。學校現有圖書館藏書近700萬冊(含電子圖書520多萬冊),固定資產6.79億元,教學科研儀器設備1.84億元。

學校結合高等教育發展規律,從學校實際出發,提出了「建設一流應用技術大學」的願景,確立了「建設特色鮮明的應用型綜合大學」和「培養創新型應用人才」兩大目標,以「為學生成才奠定基礎、為教師成功搭建平臺、為社會服務提供支撐」為使命,大力實施「人才建校、教學立校、科研興校、服務強校」四大戰略,踐行「黨建為核、制度為先、師生為本、育人為首、學術為魂」的五大治校理念,形成了「12345」辦學治校思想。

學校持續構建「創新型、應用型、國際化」辦學格局。現有13個學部,3個二級學院,有教職工1174人,開辦有覆蓋文、理、工、管、經、法、教、藝、農九大學科門類,本科專業65個,面向全國28個省、市、自治區招生,現有全日制在校生2萬餘人。

人才建校戰略推進有力。學校不斷實施人才引進、人才培育、人才創新及應用、人才國際化水平提升、青年教師職業能力提升五大計劃。學校共有省、市各類學術帶頭人、骨幹人才和教學名師67人。正、副高職368人(正高107人),碩、博士850人(博士156人)。學校不斷加大人才引進力度,初步形成了以高層次人才為核心,以高素質中青年教師為主體的人才隊伍。

教學立校戰略成效顯著。近年來,獲得國家級和省級專業綜合改革項目、卓越人才教育項目18項,國家級「新工科」項目1項,教育部產學合作協同育人項目8項,省級教改項目26項,省級實踐教學基地4個,取得四川省天府龍芽茶葉生產技術虛擬仿真實驗教學項目的突破,獲得省級教學成果獎7項。建立了茶學等一批應用型專業,獲批省級一流專業4個,應用型示範專業6個,省級應用型示範課程、精品資源共享課程、在線開放課程等共計17門,立項建設教材224部。借力轉型發展打造創新型應用人才的培養特色,不斷實踐和完善「1+3」課程體系,創新課程佔比已達46%。

演播大廳

科研興校戰略成果豐碩。2017年,學校成為四川省碩士學位授予立項建設單位,確立了食品工程等五個優先發展學科。2018年,確立農林產品加工與質量控制工程等四大重點建設學科群,並確立了電子信息、農業、社會工作為碩士學位授予立項建設學科。建成4個省部級創新平臺、11個市廳級創新平臺、14個成果轉化與創業平臺。建立了四川省智慧財產權教育培訓基地、四川省法律援助研究所,成立了服務南向開放戰略的南亞東南亞研究院。成立了三江人工智慧與機器人院士工作站,成立了全省首個「諾貝爾獎專家聯合工作站」,建成第一個廳市共建的「智能終端四川省重點實驗室」。全校發表、出版學術成果總量從2012年的6236篇(部)增加至現在的9244篇(部)。

圖書館

微校園君再帶大家看看宜賓學院的學科建設方面。

宜賓學院與西華大學聯合培養碩士研究生,取得招收馬克思主義理論、物理學、材料科學與工程、信號與信息處理、計算機科學與技術、食品科學與工程、工商管理7個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資格 ;並培養了相關校級重點學科,

其中一級學科7個,二級學科11個;

校級一級學科(7個):教育學、中國語言文學、物理學、生物學、生物工程、工商管理、化學(培育學科);

校級二級學科(11個):社會學、刑法學、信號與信息處理、計算機應用技術、應用化學、數字媒體技術、音樂與舞蹈學、體育教育訓練學、國際貿易學(培育學科)、新聞學(培育學科)、行政管理(培育學科)。

國家級綜合改革專業(1個):社會工作

省級特色專業(5個):社會工作 、物理學、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行政管理、生物工程;

省首批地方普通本科高校應用型示範專業(3個):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工商管理、生物工程;

省級綜合改革專業(8個):數學與應用數學、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工商管理、漢語言文學、生物工程、物理學、法學、音樂表演;

省級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專業(3個):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應用化學、生物工程;

省級大學生校外實踐教育基地(1個):教師教育實踐教學基地 ;

省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1個):綜合人文素質實驗教學中心;

省級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1個):需求導向工程應用型電子信息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

省級精品課程(17門):演講學、寫作學、生物技術概論、數學物理方法、企業戰略管理、公共事業管理學、語文課程與教學論、動物學、教育原理、數學分析、中華人民共和國史、市場營銷學、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數字電子技術、熱力學與統計物理學、田徑、高等代數。


宜賓學院的校訓為「求實、求是、開放、創新」。在「自強不息、至善致遠」的宜賓學院精神激勵下,學校致力於建設「崇德礪學、知行合一」的校風、「仁愛敬業、修身立人」的教風及「尊師明志、學以致用」的學風,形成學校的核心文化。

相關焦點

  • 學以致用 知行合一
    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我們應該篤學不倦,學深悟透。  作為新建區發改委的組工幹部,我們要原原本本學,用心用腦學,學深學透。  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我們應該學以致用,知行合一。  要學以致用,知行合一。
  • 推薦一本改變思維的書,兼談「學以致用」與「知行合一」
    特別多的俗人總覺得讀書就是要學以致用,認為這是讀書最大的功用。對這種人,我一般都是建議他們去讀菜譜的:讀菜譜,哪怕只讀幾頁,也能很快做出好吃的菜品,這特別「學以致用」。好像大家都認為讀完一本書,了解了一些新知識,或者熟悉了一種新的思維方式,全都不算學以致用。這簡直大錯特錯——難道改變頭腦,改變思維,不算「用」?
  • 「宜賓」宜賓學院與筠連縣委統戰部「同心金橋工程」培訓班開班
    為深入貫徹全省縣區、校區統戰工作現場會議精神,加強基層統戰工作創新,推動基層統戰工作提質增效,宜賓學院統戰部與筠連縣委統戰部於2019年12月達成了「同心金橋」校地合作培訓項目,先期投入項目相關經費20萬元,2020年共聯合舉辦4期培訓班,對筠連縣域內的民營企業家、民企管理、技術人員
  • 知行合一 學以致用
    中央和國家機關廣大黨員幹部認真讀原著、學原文、悟原理,在學深悟透上走在前、作表率,在知行合一、學以致用上下功夫,把黨的創新理論不斷轉化為推動工作落實、促進事業發展的強大動力,努力建設讓黨中央放心、讓人民群眾滿意的模範機關。
  • ...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 學以致用知行合一 在推動...
    顏偉在南岸區2020年秋季中青年幹部培訓班座談交流會上強調 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 學以致用知行合一 在推動「十四五」時期高質量發展中展現新擔當實現新作為 顏偉在南岸區2020年秋季中青年幹部培訓班座談交流會上強調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
  • 逢甲大學107級畢業典禮 5364位畢業生「更上層樓」
    圖說:逢甲大學於6月9日舉辦107級畢業典禮,以「更上層樓」為主題,祝福畢業生邁向人生新頁。 逢甲大學於6月9日舉辦107級畢業典禮,今年共有5364位學生畢業,典禮分為研究所及大學部場次,以「更上層樓」為主題,祝福畢業生邁向人生新頁,更別開生面設計四面舞臺,展現逢甲人勇於創新的特質。
  • 學問之道,在於學以致用,知行合一
    先秦儒家向來提倡學與用相結合,到了明代,心學大師王守仁把學用一體、學以致用的為學思想進一步提煉豐富,提出了「知行合一」的思想概念。《論語.述而》 立志於弘道,心中依據於仁德,「遊於藝」就是用技藝才能來實現弘道的使命,這與知行合一的人格追求本是同根同源,是對生命的高度嚮往。一談起學以致用,有人會覺得驚訝,這不就是當代的實用主義嗎?這話只對了一半,用是實用,這沒錯,帶上「當下」就錯了去了。
  • 曾萬明:學以致用知行合一 確保掛有所為掛有所獲
    廣西新聞網-廣西日報 作者:許丹婷 編輯:潘曉明 曾萬明在全區選派幹部赴中央單位和經濟發達地區掛職工作總結動員會上強調學以致用知行合一
  • 堅持學以致用知行合一 把學習成果轉化為推動發展的實際成效
    堅持學以致用知行合一 把學習成果轉化為推動發展的實際成效 2020-11-20 15:5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如何做到學以致用,知行合一
    但是我們經常發現,學了新知識、新觀念和新理論後,無法應用到我們的工作和生活中去,或者使用後毫無意義,亦或者還不如老辦法、土辦法。為何如此呢?就是我們在學習的時候,沒有解決好學以致用知行合一的技巧。一、要解決:是什麼、為什麼和怎麼辦的問題。
  • 宜賓學院:踐行初心使命 努力建成特色鮮明的應用型綜合大學
    41年來,宜賓學院始終「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堅持「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為黨育人、為國育才。   從宜賓學院41年的發展歷程來看,有三個重要的裡程碑:從李莊遷校至現址,是第一大裡程碑;辦學層次從專科升格為本科並更名為宜賓學院,是第二大裡程碑;投入60.2億元建設臨港校區,是第三大裡程碑。
  • 15所體育學院的校訓裡,藏著這些體育精神
    而在中國,還有這樣一些學校,他們的校名中有「體育」二字,他們的學生為體育事業而儲備知識與身體,這些就是那一所所「體育學院」。 在國際奧林匹克日,我們來看看這些體育學院,究竟都有怎樣的校訓,又是如何用他們來傳遞體育精神。
  • 活動| 5.30 建築學如何學以致用,知行合一?哥大教授為你揭開其中奧秘
    活動 | 5.30 建築學如何學以致用,知行合一?你是否苦惱於無法將理論與實踐結合,學以致用?你是否對建築領域的研究熱點和實踐經驗充滿好奇?5月30日,哥大全球中心邀請您參與關注哥倫比亞大學建築、規劃與保護研究生院的線上活動,揭開建築學的神秘面紗。
  • 做常學常新、知行合一的紀檢監察幹部
    3月1日,在春季學期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中青年幹部培訓班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廣大幹部特別是年輕幹部要在常學常新中加強理論修養,在真學真信中堅定理想信念,在學思踐悟中牢記使命,在細照篤行中不斷修煉自我,在知行合一中主動擔當作為。「打鐵還需自身硬」。
  • 【三秦校訓】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厚德 求真 礪學 篤行
    【校訓】厚德 求真 礪學 篤行【校訓解讀】厚德,意為有深厚的道德、高尚的品德;求真,意為追求事物發展的真理,實事求是;礪學,意為砥礪求知,刻苦學習;篤行,意為踏踏實實踐行所學,做到知行合一。
  • 魏禮群:做一個知行合一的人
    【編者按】本文為原國務院研究室主任、黨組書記、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執行副理事長、北京師範大學社會學院院長魏禮群致北京師範大學社會學院2020屆畢業生的寄語。現刊發全文以饗讀者。我們欣慰而又高興地看到,你們這幾年與快速發展的社會學院相向同行、勵志勵學、奮發向上、茁壯成長。值此臨別之際,我從社會學的基本特徵和根本要義,思考了如何「做一個知行合一的人」作寄語,與大家分享、共勉。「知行合一」意即認識事物的道理與實踐中運用此道理密不可分。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不僅要重視認識(「知」),還要重視實踐(「行」),必須把「知」和「行」統一起來。
  • 學以致用 知行合一
    一、書到用時方恨少,學而不用何苦讀首先,講學以致用,即學到的東西一定要用起來,不僅要用起來,而且要更新你過去的固有觀念、思維定勢。有一次,我和王能教授聊學生的培養(曾就讀南京大學少年班,美國史丹福大學金融學博士,哥大金融系主任,現兼上海財經大學金融學院院長),他說到一個現象,當很多中國學生寫論文時,思考方式就自然切換到中國傳統思維中去了,平時學得不錯的的西方金融理論和方法,等到寫論文時,卻短路了。由此看來,中國傳統式思維對我們的影響還是根深蒂固的。
  • 《知道做到》:知行合一學以致用,努力做學習型媽媽
    《知道做到》這本書要求知行合一學以致用,知道就要做到。可是大部分人都像我一樣知道和做到之間明顯很深的距離。人們往往會用大量的時間去獲取新信息,而不是想辦法將自己新學到的知識應用到日常生活中。這就提醒我不要過多地獲取新知識,而是要將已知的知識應用在日常親子關係中。
  • 「主題」乘風破浪新校園
    《論語》開篇「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語為學三境,頗值得校園學子立之座右。初學之境,讀書學習是一件快樂的事,既要博學篤行,格物致知,也要知行合一,學以致用。
  • 王陽明的心學精髓是什麼一起領略知行合一,致良知的終極智慧
    可不是天生就帶開竅人生的人不經歷惡錯敗永遠不會去想這些問題,所以想努力開竅的人必定正身陷逆境的,如何建議這些人在學習知行合一在開竅問題上有所成效。孔子的「知命隨性」,「知命」就是知道你此生能幹什麼,或不能幹什麼,能得到什麼,或不能得到什麼。人生的目標與本性相隨,就會活得很舒服,也容易成功,否則就會渾身不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