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寶寶出生後,看了幾十本育兒書籍,知道要科學育兒正面管教做不吼不叫的媽媽。可是隨著寶寶進入2歲的叛逆期,我發現自己大吼大叫的次數增加了,有時候就是一個噴火的怪獸。我知道我得做好情緒管理,可是卻常常情緒失控無法自拔。
這兩個月我收集了很多外國網站免費開放的英語啟蒙、數學啟蒙和藝術啟蒙的資源。這些資源平時都要付費才能看,本以為下載後我能按著這些資源多陪寶寶玩一玩。可是卻事與願違,我根本沒有利用這些耗費時間精力收集的資源,而是躺在網盤裡,沒有再看過一眼。
《知道做到》這本書要求知行合一學以致用,知道就要做到。可是大部分人都像我一樣知道和做到之間明顯很深的距離。人們往往會用大量的時間去獲取新信息,而不是想辦法將自己新學到的知識應用到日常生活中。
這就提醒我不要過多地獲取新知識,而是要將已知的知識應用在日常親子關係中。
第一個原因可能是信息超載。
獲取知識要比應用它們有趣得多,由於獲取知識非常容易,所以我們會不停地吸收大量的新信息,而沒有去將知識應用到日常生活中。
這點非常容易理解,就像我收集了上百G的網盤資源,即使這些資源有趣新穎,我都沒有利用過。再比如看了那麼多正面管教的書籍,養育孩子仍然會憑本能大吼大叫,什麼溫柔堅定都忘腦後了。
第二個原因可能就是消極過濾。
人類的信息處理系統其實相當混亂,也就是說,很多人有一種『發臭思維症』(stinking’thinkin』,是指對那些積極的、哪怕是對自己有利的信息半信半疑,或者乾脆拒之門外的症狀。除知行之間的這條鴻溝。
畢竟每個人的思維方式不一樣,認知有限,不能非常好地理解他人的話。這勢必會產生發臭思維裡描述的現象。這就又一次增加了知行合一之間的距離。
第三個原因可能是缺少一個跟進系統。
要想得到自己想要的結果,將自己的知識付諸實踐,我們需要一個跟進計劃來為我們提供指導、支持,增強責任感。
這就是為什麼我能跟上寶寶啟蒙課程的年課,卻沒有運用網盤裡的資源。年課有跟進的系統,而自己收集的資源沒有做好計劃安排。
應用少而精。對於那些只接觸過一次的信息,我們通常只能記住其中一小部分。我們應該少而精而非多而淺地去學習。要想掌握某件事,我們必須首先選擇一些關鍵點,隔段時間就重複一下,讓自己完全沉浸其中,並不斷提高自己的知識和技能。關鍵在於間隔性重複。間隔性重複是一種學習技巧,在使用這種技巧時,不止在一種場合接觸某一信息。隔段時間就重複接觸到這條信息,直到它最終沉澱下來。
舉個例子:
我家寶寶下個月三歲,從一歲開始,我每天都陪他玩磁力片建構遊戲。剛開始寶寶只會把我搭好的推倒,到後來他嘗試用磁力片搭平面圖形,再到現在可以搭建立體的結構。這個過程離不開重複的力量。
積極聆聽,使用綠燈思維。我們必須設法敞開自己的心胸。每次接觸新信息時,我們不要總是琢磨這些信息錯在哪裡,而是成為綠燈思考者,積極發現其中的正確之處,並告訴自己, 「我知道自己讀到或聽到的信息是有一定價值的,可它究竟在哪兒呢?」將封閉、消極的心態變成開放而積極的心態並不是偶然事件。一旦下定決心要作出改變,就需要制定一套清晰的策略,不斷加強自己的新思維方式。
曼徹斯特大學心理學教授埃德·特洛尼克,曾經做過一個非常有名的實驗——靜止臉實驗。他讓一個母親先和孩子互動,孩子非常開心,積極響應。然後,他讓母親的臉換成沒有表情的樣子,無論孩子怎樣做,母親都一直面無表情。
實驗過程如下。
●實驗之初,母親與孩子進行正常的互動,孩子很開心。
●靜止臉實驗開始,母親變得面無表情。孩子發現不對勁兒,開始想辦法引起母親的注意。
●孩子繼續嘗試讓母親與自己互動,但是母親仍然面無表情。
●最後,孩子開始崩潰大哭。
我在看這個實驗視頻的時候,幾乎是屏住呼吸的,直到母親最終開始回應孩子,我才鬆了口氣。可是對於孩子來說,他不僅僅是鬆了口氣,在母親對他毫無反應的這段時間,他的心跳加速,體內壓力激素增加,如果持續下去,他大腦關鍵部位的細胞可能會死亡。
嬰兒一開始會持續嘗試吸引父母的注意力。他們不斷地重複這一個過程,在失敗以後他們會走開,感到悲傷與無可奈何,之後他們又會從頭再來一次。一次又一次的嘗試、失敗,再嘗試、再失敗……那些常常被忽略甚至被虐待的孩子,開始表現出自我安撫的行為,比如吃手指、抓自己,甚至不再理睬父母。
「嬰兒和所有人類一樣,天生需要與他人互動,當我在20世紀80年代第一次做這個實驗的時候,都不知道與他人進行連接對孩子來說有多麼重要,也不知道當嬰兒不能與他人連接的時候,消極影響又有多大。」埃德·特洛尼克教授說。
作家蘇·格哈德引用研究總結說:「對嬰兒來說,最痛苦的經歷似乎就是無法引起母親的注意。」因而我們陪伴孩子過程中要積極聆聽,使用綠燈思維。
做好計劃,積極跟進,正面反饋。 回到開頭說的我下載了上百G網盤資源卻沒有利用的事情。我準備好好利用數學啟蒙和藝術啟蒙的資源,每天玩一個遊戲,總結玩得好的地方,需要改進的地方。積極跟進寶寶的進度,及時給予鼓勵。
大部分人的大腦記憶都是會隨著時間而遺忘。獲取新知識後,需要做好筆記,然後找個合適的途徑輸出。這樣輸入輸出的過程才能將新知識學以致用變成自己的。
我看了幾十本育兒書籍,好像懂了一堆育兒理論和方法,可是面對孩子仍然會憑本能大吼。這就是沒有將獲取的知識學以致用。知道和做到之間宛如橫著一道天塹。
我寫文是為了輸出獲得的育兒理論和方法,將他們變成我的能力。期待在輸入和輸出內容的同時,真正知道做到,而不做大吼大叫的媽媽,成為學習型媽媽。
宋代詩人陸遊在《冬夜讀書示子聿》一詩中寫道:「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因此,書中的知識對我們來說只是理論,要真正理解它,使之成為自己的知識,就必須在實際生活、工作中運用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