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做到》:知行合一學以致用,努力做學習型媽媽

2020-09-05 陪寶寶讀繪本

自從寶寶出生後,看了幾十本育兒書籍,知道要科學育兒正面管教做不吼不叫的媽媽。可是隨著寶寶進入2歲的叛逆期,我發現自己大吼大叫的次數增加了,有時候就是一個噴火的怪獸。我知道我得做好情緒管理,可是卻常常情緒失控無法自拔。

這兩個月我收集了很多外國網站免費開放的英語啟蒙、數學啟蒙和藝術啟蒙的資源。這些資源平時都要付費才能看,本以為下載後我能按著這些資源多陪寶寶玩一玩。可是卻事與願違,我根本沒有利用這些耗費時間精力收集的資源,而是躺在網盤裡,沒有再看過一眼。

《知道做到》這本書要求知行合一學以致用,知道就要做到。可是大部分人都像我一樣知道和做到之間明顯很深的距離。人們往往會用大量的時間去獲取新信息,而不是想辦法將自己新學到的知識應用到日常生活中。

這就提醒我不要過多地獲取新知識,而是要將已知的知識應用在日常親子關係中。


為什麼無法知行合一學以致用呢?

第一個原因可能是信息超載。

獲取知識要比應用它們有趣得多,由於獲取知識非常容易,所以我們會不停地吸收大量的新信息,而沒有去將知識應用到日常生活中。

這點非常容易理解,就像我收集了上百G的網盤資源,即使這些資源有趣新穎,我都沒有利用過。再比如看了那麼多正面管教的書籍,養育孩子仍然會憑本能大吼大叫,什麼溫柔堅定都忘腦後了。

第二個原因可能就是消極過濾。

人類的信息處理系統其實相當混亂,也就是說,很多人有一種『發臭思維症』(stinking’thinkin』,是指對那些積極的、哪怕是對自己有利的信息半信半疑,或者乾脆拒之門外的症狀。除知行之間的這條鴻溝。

畢竟每個人的思維方式不一樣,認知有限,不能非常好地理解他人的話。這勢必會產生發臭思維裡描述的現象。這就又一次增加了知行合一之間的距離。

第三個原因可能是缺少一個跟進系統。

要想得到自己想要的結果,將自己的知識付諸實踐,我們需要一個跟進計劃來為我們提供指導、支持,增強責任感。

這就是為什麼我能跟上寶寶啟蒙課程的年課,卻沒有運用網盤裡的資源。年課有跟進的系統,而自己收集的資源沒有做好計劃安排。


怎樣做到知行合一學以致用?

應用少而精。對於那些只接觸過一次的信息,我們通常只能記住其中一小部分。我們應該少而精而非多而淺地去學習。要想掌握某件事,我們必須首先選擇一些關鍵點,隔段時間就重複一下,讓自己完全沉浸其中,並不斷提高自己的知識和技能。關鍵在於間隔性重複。間隔性重複是一種學習技巧,在使用這種技巧時,不止在一種場合接觸某一信息。隔段時間就重複接觸到這條信息,直到它最終沉澱下來。

舉個例子:

我家寶寶下個月三歲,從一歲開始,我每天都陪他玩磁力片建構遊戲。剛開始寶寶只會把我搭好的推倒,到後來他嘗試用磁力片搭平面圖形,再到現在可以搭建立體的結構。這個過程離不開重複的力量。


積極聆聽,使用綠燈思維。我們必須設法敞開自己的心胸。每次接觸新信息時,我們不要總是琢磨這些信息錯在哪裡,而是成為綠燈思考者,積極發現其中的正確之處,並告訴自己, 「我知道自己讀到或聽到的信息是有一定價值的,可它究竟在哪兒呢?」將封閉、消極的心態變成開放而積極的心態並不是偶然事件。一旦下定決心要作出改變,就需要制定一套清晰的策略,不斷加強自己的新思維方式。

曼徹斯特大學心理學教授埃德·特洛尼克,曾經做過一個非常有名的實驗——靜止臉實驗。他讓一個母親先和孩子互動,孩子非常開心,積極響應。然後,他讓母親的臉換成沒有表情的樣子,無論孩子怎樣做,母親都一直面無表情。

實驗過程如下。

●實驗之初,母親與孩子進行正常的互動,孩子很開心。

●靜止臉實驗開始,母親變得面無表情。孩子發現不對勁兒,開始想辦法引起母親的注意。

●孩子繼續嘗試讓母親與自己互動,但是母親仍然面無表情。

●最後,孩子開始崩潰大哭。

我在看這個實驗視頻的時候,幾乎是屏住呼吸的,直到母親最終開始回應孩子,我才鬆了口氣。可是對於孩子來說,他不僅僅是鬆了口氣,在母親對他毫無反應的這段時間,他的心跳加速,體內壓力激素增加,如果持續下去,他大腦關鍵部位的細胞可能會死亡。


嬰兒一開始會持續嘗試吸引父母的注意力。他們不斷地重複這一個過程,在失敗以後他們會走開,感到悲傷與無可奈何,之後他們又會從頭再來一次。一次又一次的嘗試、失敗,再嘗試、再失敗……那些常常被忽略甚至被虐待的孩子,開始表現出自我安撫的行為,比如吃手指、抓自己,甚至不再理睬父母。

「嬰兒和所有人類一樣,天生需要與他人互動,當我在20世紀80年代第一次做這個實驗的時候,都不知道與他人進行連接對孩子來說有多麼重要,也不知道當嬰兒不能與他人連接的時候,消極影響又有多大。」埃德·特洛尼克教授說。

作家蘇·格哈德引用研究總結說:「對嬰兒來說,最痛苦的經歷似乎就是無法引起母親的注意。」因而我們陪伴孩子過程中要積極聆聽,使用綠燈思維。

做好計劃,積極跟進,正面反饋。 回到開頭說的我下載了上百G網盤資源卻沒有利用的事情。我準備好好利用數學啟蒙和藝術啟蒙的資源,每天玩一個遊戲,總結玩得好的地方,需要改進的地方。積極跟進寶寶的進度,及時給予鼓勵。


寫在最後

大部分人的大腦記憶都是會隨著時間而遺忘。獲取新知識後,需要做好筆記,然後找個合適的途徑輸出。這樣輸入輸出的過程才能將新知識學以致用變成自己的。

我看了幾十本育兒書籍,好像懂了一堆育兒理論和方法,可是面對孩子仍然會憑本能大吼。這就是沒有將獲取的知識學以致用。知道和做到之間宛如橫著一道天塹。

我寫文是為了輸出獲得的育兒理論和方法,將他們變成我的能力。期待在輸入和輸出內容的同時,真正知道做到,而不做大吼大叫的媽媽,成為學習型媽媽。

宋代詩人陸遊在《冬夜讀書示子聿》一詩中寫道:「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因此,書中的知識對我們來說只是理論,要真正理解它,使之成為自己的知識,就必須在實際生活、工作中運用它。


相關焦點

  • 如何做到學以致用,知行合一
    原創:馬明愛學習、肯學習、積極學習新知識,已經成為管理人員的好習慣和普遍行為了。但是我們經常發現,學了新知識、新觀念和新理論後,無法應用到我們的工作和生活中去,或者使用後毫無意義,亦或者還不如老辦法、土辦法。為何如此呢?就是我們在學習的時候,沒有解決好學以致用知行合一的技巧。
  • 學以致用 知行合一
    以上率下,全黨迅速掀起學習宣傳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的熱潮;上下同心,吹響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的號角。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全面總結「十三五」的決定性成就,令人鼓舞;科學擘畫「十四五」乃至2035年的發展新藍圖,催人奮進。
  • 堅持學以致用知行合一 把學習成果轉化為推動發展的實際成效
    堅持學以致用知行合一 把學習成果轉化為推動發展的實際成效 2020-11-20 15:5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知行合一 學以致用
    中央和國家機關廣大黨員幹部認真讀原著、學原文、悟原理,在學深悟透上走在前、作表率,在知行合一、學以致用上下功夫,把黨的創新理論不斷轉化為推動工作落實、促進事業發展的強大動力,努力建設讓黨中央放心、讓人民群眾滿意的模範機關。
  • 努力做到學以致用
    「『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開展以來,我們組織了一系列主題活動,多形式、多層次、全覆蓋地開展學習教育。」雙井辦事處黨工委書記塗延海說。目前,溮河區各鄉鎮辦和區直單位在持續開展學習教育、調查研究的基礎上,深入各社區和各行業摸清實情、傾聽訴求、解決困難,堅持邊學、邊查、邊改,把學習教育、調查研究、檢視問題、整改落實貫穿始終,努力做到學以致用、用有所成,持續推動主題教育不斷往深裡走、往心裡走、往實裡走。
  • 魏禮群:做一個知行合一的人
    值此臨別之際,我從社會學的基本特徵和根本要義,思考了如何「做一個知行合一的人」作寄語,與大家分享、共勉。「知行合一」意即認識事物的道理與實踐中運用此道理密不可分。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不僅要重視認識(「知」),還要重視實踐(「行」),必須把「知」和「行」統一起來。「知行合一」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內容,也是做人做事的重要原則。
  • 學問之道,在於學以致用,知行合一
    先秦儒家向來提倡學與用相結合,到了明代,心學大師王守仁把學用一體、學以致用的為學思想進一步提煉豐富,提出了「知行合一」的思想概念。「知」就是學習的過程,「行」即是做事也是人格修煉的過程,這樣就把學問、道德、使命融合為一體,從此這一目標像一個燈塔一樣,成了文人學子的畢生追求。孔子也說:「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
  • 曾萬明:學以致用知行合一 確保掛有所為掛有所獲
    廣西新聞網-廣西日報 作者:許丹婷 編輯:潘曉明 曾萬明在全區選派幹部赴中央單位和經濟發達地區掛職工作總結動員會上強調學以致用知行合一
  • 學以致用的讀書方法,讓你做到知行合一
    理論闡述成年人自我教育採用的有效的讀書方法,主要有個人的IAA便籤拆書法和集體組織學習的RIA拆書理論。這裡只介紹個人拆書的便籤法。顧名思義我們可以用三種不同顏色的可以反覆粘貼的掌心大小的便籤紙,分別用來做三類筆記。
  • ...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 學以致用知行合一 在推動...
    顏偉在南岸區2020年秋季中青年幹部培訓班座談交流會上強調 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 學以致用知行合一 在推動「十四五」時期高質量發展中展現新擔當實現新作為 顏偉在南岸區2020年秋季中青年幹部培訓班座談交流會上強調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
  • 《知道做到》知行合一,把學到的知識變成能力,需要做到這幾點
    為了徹底搞懂:為什麼人們在知與行之間會有那麼大的鴻溝,以及怎樣的方法才是切實有效的,他拜訪了諸多相關領域的大咖,然後寫了這本非常實用的書籍《知道做到》。這本書通過給讀者講述人們沒能學以致用的三個原因,對應著給出解決方案。
  • 學習書法如何做到學以致用
    如何才能實現書法的學以致用和我們的書法具有書法藝術美的欣賞價值呢?首先要從臨摹學習書法談起。因為實用的書法和欣賞的書法都需要通過臨摹學習來實現。臨摹是學習書法的唯一的有效途徑。在書法中,所有的字形和表達技法都是在經過了五千年上下的中華文明融合與淘洗,才形成了我們今天見到的面貌。
  • 推薦一本改變思維的書,兼談「學以致用」與「知行合一」
    特別多的俗人總覺得讀書就是要學以致用,認為這是讀書最大的功用。對這種人,我一般都是建議他們去讀菜譜的:讀菜譜,哪怕只讀幾頁,也能很快做出好吃的菜品,這特別「學以致用」。好像大家都認為讀完一本書,了解了一些新知識,或者熟悉了一種新的思維方式,全都不算學以致用。這簡直大錯特錯——難道改變頭腦,改變思維,不算「用」?
  • 知行合一 以知促行 以行求知
    近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劉少奇同志誕辰120周年座談會上指出,今天,我們學習劉少奇同志,就要大興學習之風,在全黨營造善於學習、勇於實踐的濃厚氛圍,建設馬克思主義學習型政黨,推動建設學習大國,並提出黨員領導幹部要善於把學到的本領運用到實際工作中去,努力做到知行合一、以知促行、以行求知。
  • 王陽明「知行合一」,與佛家「信解行證」的共同之處
    王陽明是大家非常熟知的人物,特別是他的「知行合一」的觀點,被大家所認可。這與佛家講的「信解行證」的論述有著異曲同工之妙。王陽明的「知行合一」一般人認為是學到的知識要付諸於行動,才能學以致用。如果學到的知識不用於社會實踐就不是知行合一。其實王陽明的「知行合一」原本不是這個意思。王陽明認為,凡是那些嘴上知道實際上做不到的人,他們的知和行「已被私慾隔斷,不是知行的本體了。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例如有一些人,知道孝敬父母是一種社會美德,但由於私慾心嚴重,但實際上對父母不好,在王陽明看來,這種人實際上是不知孝的。
  • 學以致用 知行合一
    比如,上課學到點知識就喜歡馬上用,如喜歡一個人躲在家裡做化學和物理實驗,家裡所有與電工有關的活都由我來做。學習了電子知識之後,我還組裝了收音機,而且,通過收音機又學到了很多東西。我的高中數學老師也很有特點,整天給我們出刁鑽古怪的題目,其目的就是鍛鍊我們的獨立思考能力。
  • 活動| 5.30 建築學如何學以致用,知行合一?哥大教授為你揭開其中奧秘
    活動 | 5.30 建築學如何學以致用,知行合一?你是否苦惱於無法將理論與實踐結合,學以致用?你是否對建築領域的研究熱點和實踐經驗充滿好奇?5月30日,哥大全球中心邀請您參與關注哥倫比亞大學建築、規劃與保護研究生院的線上活動,揭開建築學的神秘面紗。
  • 學以致用才能 提升做的能力——「學做結合」推進主題教育系列評論...
    三峽日報評論員  以知促行、以行促知、知行合一,是馬克思主義認識論和實踐論的重要觀點。理論發展的動力是回答問題,理論創新的邏輯是解決問題,理論的威力只有付諸實踐才能發揮出來。「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的重要目的,就是教育引導黨員幹部用黨的創新理論指導改革發展實踐,貫穿於想問題、作決策、幹工作的全過程。
  • 做常學常新、知行合一的紀檢監察幹部
    3月1日,在春季學期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中青年幹部培訓班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廣大幹部特別是年輕幹部要在常學常新中加強理論修養,在真學真信中堅定理想信念,在學思踐悟中牢記使命,在細照篤行中不斷修煉自我,在知行合一中主動擔當作為。「打鐵還需自身硬」。
  • 楊延武:要在知行合一學以致用上下功夫
    全市黨員幹部要自覺把《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作為案頭卷、工具書、座右銘,堅持理論聯繫實際優良學風,掌握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努力在知行合一、學以致用上下功夫,做到中央學習通知所要求的「三個緊密結合」,真正用黨的創新理論武裝頭腦、指導實踐、推動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