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聽身邊的同事朋友說,讀書太慢了,一本書每次都是翻開前面幾頁就沒下文了,或者看完一本書後基本都不記得前面的內容。
確實在這樣一個知識爆炸的時代,很多人都焦慮地被動接受了很多看似非常契合自己的書籍。
而當我們一擁而上翻開書本後,卻被各種理由藉口一再拖延擱置,或者勉強從頭到尾讀完仍然不知所云。
看著家中滿滿的書櫃藏書心生愧疚但無力改變,自己也停留在買書囤書的怪圈,最後書本蒙塵,我們依然原地打轉。
《這樣讀書就夠了》正是這樣一本幫你如何高效閱讀拆解致用類讀書並且反饋到解決實際問題上的利器。
它將教授你不再是隔靴搔癢的方法,書本將不僅僅只是老師,它還是醫生,幫你解決遇到種種實際問題。
首先有個重要的概念叫成年人教育模式
區別於以往的學院式教育中以知識為中心,成年人教育是以自己為核心。
以此理論為基礎,閱讀一本書主要是從書中找到解決問題的有效方法,所以不必從頭到尾通讀,而是應當摘取有用的片段進行精讀並且融會貫通,即所謂的"拆書法"。
試想如果我們帶著問題去嘗試閱讀和拆解一本書,個人主觀能動性將極大發揮出來,當我們在書本構築的世界裡擷取希望的果實時,這份喜悅的心情自然不言而喻。
理論闡述
成年人自我教育採用的有效的讀書方法,主要有個人的IAA便籤拆書法和集體組織學習的RIA拆書理論。這裡只介紹個人拆書的便籤法。
顧名思義我們可以用三種不同顏色的可以反覆粘貼的掌心大小的便籤紙,分別用來做三類筆記。
I拆解:用自己的語言重述書中片段內容,需要注意的是儘量邏輯清楚,文字精練,如果能將原文知識點總結加工成具體的操作方法或者建議步驟就最好不過了;
A1拆解: 聯繫I描述自己相關經驗,這裡力求是自己親身經歷的認知,敘事要素基本完整,起因和結果清晰,且對事件的成功或者失敗的經驗進行反思,這樣會加深對自身經驗和原文信息的理解和認知深化;
A2拆解: 如何去應用,制定可行的目標和計劃,通常採用SMART法則。即所謂的Specific(明確的),Measurable(可衡量的),Attainable(可實現的),Result-based(結果導向的)和Time-based(明確的截止期限)。這是非常有效的應用書本知識的方式,而不是流於泛泛的要達到什麼目標。
實際應用和操作
我們可以參考"拆書家"圈媽的實際應用案例來進行落地講解,原文是採銅的《精進:如何成為一個很厲害的人》中的片段。
"在用Photoshop繪圖的過程中,可以把一幅畫分成多個圖層,每個圖層在繪製時是相互獨立的,也就是說繪製者在同一個時間只要專注於"某一層"的效果就可以了,而不需要同時顧及太多的其他要素,這樣減少了任務切換的複雜性也節約了切換成本,而作品最終表現出來的仍舊是多個圖層疊加在一起的整體效果。所以我把這種多線程工作的方法稱為圖層工作法。"
那麼我們可以想到我們在處理word或者ppt時,由於兩者都有文字部分,圖片圖示部分以及排版部分這樣的三種同質組合成分,我們就可以用"圖層工作法"高效完成了。
通過以上的I拆解我們對原文裡的方法有了直觀的認識。
接下來便是A1部分的拆解,圈媽嘗試回顧了兩個月前準備的一系列課程。
傳統做法是一節一節課的準備,先是文字提綱,ppt,呈現的圖片,然後再去找相應的道具和列印材料。
全部完成後再去設計第二節課,這樣到第八節課時已基本忘記了第一節課的所有內容,必須要點開第一節課的內容去進行回顧。
甚至為了協調課程間的邏輯關係而必須點開前面的很多課程進行整理,這樣一來精力和注意力在不斷切換,做了很多重複性勞動和無用功導致效率很低。
在學習到上文中的"圖層工作法"後,圈媽結合反思後想到新的方式,可以將所有課時的備課任務分成三部分即文字大綱,ppt展示和教具材料部分。
這樣即可按圖索驥,比如事先想好課程主題,分為多少課節,每節課講哪些內容確定下來;接下來根據大綱來確定需要的ppt內容和風格以及圖片;
第三個部分是核對每節課需要的教具和材料,確認後一次性列印出來。
可想而知,效率提升是非常顯著的,同時可以用一個指導性的Excel去記錄每個課節的大綱和邏輯關係記錄下來以備查,真正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這種以自己為中心的學習方法更注重將書本中的知識吸收理解內化並且切實運用於實踐。
我們的知識體系在經歷了很多年學院派的學習後基本形成,但給人的感覺更多的是去應試,卷子上的題目解答的駕輕就熟,但遇到實際工作生活中的難題就完全找不到方向。
思維和實際訓練,知行合一
個人理解是孤立了知識的獲取和知識的運用,而"拆書法"則橋接了了閱讀學習和實踐活動過程中的溝壑,知道後去指導實踐,實踐中去反饋而獲得新知,這也恰好與王陽明心學中的"知行合一"有類似之處。
人類的大腦趨向於懶惰,不願意過多思考去消耗精力,只有我們科學地有意識地去踐行才能有繼續的提高和改善。
想到之前聽該書作者孫周老師的演講時提到的一個故事:一個剛畢業的博士抱怨比自己連大學都沒讀過的髮小掙錢少,感嘆知識沒有價值。
仔細了解下來發小高中畢業後即參加工作,遇到種種困難和問題但都通過自己的努力應對解決,最後做到行業精英。
這個不正是運用各方面的理論知識在實際困難中進行試錯打磨的過程嗎,唯有如此知識才會立體鮮活,腦中的每一個知識點都對應著一個現實的問題,而遇到自己或者身邊類似的案例時,知識點串接的奏效方案自然呼之欲出,甚至嘗試去解決沒有遇到的問題,這種反覆實踐的經驗將會豐盈我們的知識體系和方案庫,這樣我們更會感到知識的世界和現實世界從來都是相輔相成,互為補充和促進。
反觀博士的經歷,這些年象牙塔中的學習和科研工作相對單純,如果不是很好的將所學和現實世界的問題進行對接和交流,結果自然不言而喻,我們很多人也有類似的感受,工作後才真正覺得書本上的知識有用,客戶項目裡必須用到以前所學才能完成,所謂"紙上得來終覺淺,得知此事須恭行",古人也早已用樸素的詩句來傳承這樣的道理。
一旦我們形成了系統的拆書學習法,知識便能切實轉換成真正的價值,那麼讀書學習便真正成為一種內在的驅動力,而不是消極被動的隨波逐流。
這對於職場上的我們來說無疑是更加高效能的選擇,被工作擠壓後所剩無多的時間裡選擇針對性地讀書去解決更多的需要更高要求的問題。相信批判"太功利"的人也不會有太多意見了吧,因為效率提升後節約的時間裡我們當然可以去做更多隨心所欲的"無意義"的事情,而生活絕不是眼前的苟且,你一直都有詩和遠方。
END.
我是天行之翊,喜歡讀書分享,歡迎閱讀和交流,記得關注和點讚,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