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此文為國醫大師方和謙讀書方法的總結,今錄之供大家學習參考!
讀書是成就方老醫學大家的基本條件,但如何讀書卻是方老學有所成的重要原因。方老讀書除了家庭薰陶、父輩教誨和自幼養成的習慣外,更重要的是講究讀書方法。
(一) 熟讀背誦經典名句
熟讀背誦是學習中醫的基本功。方老能學有所成,許多方面得益於他幼年熟讀背誦打下的基礎。誦讀是他常用的方法。誦讀之意,一是加深理解,二是增強記憶。所謂「讀書百遍,其意自見」,反覆誦讀,方能理解。只有反覆誦讀,自然水到渠成,記憶在心。所以經典著作的重要論述,《內經》的重要段落,《傷寒論》、《金匱要略》的有關條文,《湯頭歌訣》等,他都誦記在心。他熟讀《傷寒論》,可以背誦原文,至耄耋之年,仍能郎朗在口,《湯頭歌訣》最少可記200個方劑,臨證方可「信手拈來」,對症選用。
(二) 精粗結合分類閱讀
中醫書籍汗牛充棟,即使一本著作,有的卷帙浩繁亦難以悉記盡覽,這就是要求精粗結合,分類閱讀。精粗結合,就是要精讀粗讀結合,對指導臨床密切相關的著作,更要精讀,如《傷寒論》要條分縷析,反覆閱讀;對一般著作,則粗略讀過,了解其概貌,掌握其精神便可。
分類閱讀包括兩個方面,一是根據需要和書籍的性質採取不同的方法閱讀。如《內經》採取選讀的方法,重要篇章、重要論述深刻學習,其他章節則一般了解。對本草方藥,因為要臨床應用,必須記憶理解。對臨床各家,則學其所長或掌握其學術心得臨床經驗。
分類閱讀的第二個方面是根據不同類別書籍選擇不同代表著作。如《傷寒論》注家很多,方老學習《傷寒》則選擇柯韻伯之《傷寒來蘇集》作為注家代表;《金匱要略》則選擇尤在涇《金匱要略心典》。方老臨證重視中西結合,選擇中西匯通的代表著作學習,他認為此類醫籍對現代臨證頗多啟迪,如唐容川《血證論》、《醫經精義》,張錫純《衷中參西錄》等,皆是臨床重要的參考書籍。
(三) 學以致用學用結合
讀書的目的在於應用,主要是提高自己的臨證能力和學術水平,所以一定要做到學用結合學以致用。方老從跟師到1942年方和謙診所掛牌獨立行醫,他不僅把學到的理論用之於臨床,更是反覆印證,常常是「白天看病,晚上讀書」。在診療中遇到的實際問題,從書本上找到答案,得到啟發,做到學用結合。他讀書也是根據臨床需要從實際出發,著重提高臨床水平。他學習《傅青主女科》,掌握用完帶湯治療帶下病,尤對「脾氣之虛,肝氣之鬱,溼氣之侵,熱氣之逼,安得不成帶下之病哉」印象深刻;運用《醫學心悟》益母勝金丹治療婦女病;受《溫病條辨》五加減正氣散的啟發,用以治療小兒洩瀉;他讀《原機啟微》學習「蟬花無比散」治療眼科視網膜病變等不勝枚舉,反映了方老博採眾長學以致用的治學方法。
(四) 活讀書、讀書活、讀活書
人們常說:「書山有路勤為徑」,學習要「勤」是十分必要的,但不僅要「勤」,而且要「活」,這是方老讀書的「訣竅」。他常引用名醫趙樹屏的話,要做到「活讀書、讀書活、讀活書」。
「活讀書」是指讀書不能死記硬背,要善於領會其精神實質,能夠融會貫通,做到舉一反三。「讀書活」是指讀書目的在於應用,要做到學以致用,不是為了背誦幾句經典,而是要解決臨床實際問題,這就要求做到根據臨床需要來讀書學習。「讀活書」則是指要善於從實踐中學習;不僅學習書本知識,而且要從實際學習;不僅要學習古人已有的知識,還要學習今人在實際中總結的知識。對方老影響很大的是1956年治療流行性乙型腦炎的經驗教訓。起初北京盲目搬用1955年石家莊用白虎湯治療的經驗,疾病未得到控制。後請蒲輔周老、嶽美中老會診,認為溫病之治當察運氣,1956年暑溼當令,驗之臨床,乃是溼溫為患,應用藿香正氣散加減芳香化濁,透表散邪,使病情很快好轉。方老由此深有感悟,結合實際重溫《溫病條辨》、《溫病經緯》,且認真向蒲老、嶽老學習,對溫病和溼溫有了進一步認識。方老感到不能拘泥於一方一藥或某些個別經驗,要學習現代名醫活的經驗。有鑑於此,方老在帶徒教學中反覆強調讀書要做到「活讀書、讀書活、讀活書」,可謂深得書箇中趣,確為讀書心要。(本文原載於《方和謙論著集》)
掃下面二維碼,關注此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