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如何通過讀書提升自己?這套讀書方法幫你學以致用

2020-12-11 益菲讀書

白巖松在一個視頻中呼籲年輕人多讀書,他說:「為什麼要提倡大家讀書?因為在前方等著的是一個更好的自己呀。在這個世界上沒有看到任何比讀書成本最低、收效最大的投資。」

很多聽完這段話後都紛紛點頭,然後就沒有然後了。其實絕大多數人的問題不是不知道讀書的好處,而是不知道如何讀書才能提升自己。

每當朋友圈一發起曬書活動,大家都會積極響應。家裡屯的書都能開個圖書館了,可以各種曬圖。可是一舉辦讀書活動,參加的人就減了一半。能夠堅持到活動結束的人,更是寥寥無幾。

問題出在什麼地方呢?很多人都會遇到以下三個典型的困惑:

不知道看什麼

看到別人推薦好書就全部買回來。可是不知道看哪些才好,最後就放棄了。

看完了記不住

現在的記憶力非常差,看完的書就好像沒看一樣。好像沒有任何收穫。

記住了也不知道對自己有什麼用

費了很大工夫把知識記住了,可是到了現實生活中,好像還是不知道該怎麼做。所以學會了也沒用。

首先我們要先了解一下,為什麼讀書時會出現以上這些問題呢?

1、學習目標不聚焦

很多人在選書的時候,並沒有自己的想法。而是看別人讀什麼,自己就讀什麼。因為目標不聚焦,導致讀的書對自己用處不大,所以感悟就不深。甚至看了一半就失去了繼續閱讀的動力,最終半途而廢。

2、讀書方法不對

我們上學的時候,拿出一本書就從頭到尾的讀。老師甚至還會要求朗讀。這種讀書方法並不適用於成年人。因為讀書效率太慢,而且不利於串聯知識。這樣一來,讀完了書也難深入理解,沒有理解當然也很難應用。

3、讀書沒有系統

知識應該是呈網絡結構的。也就是說,知識並不是獨立存在的,而是互相關聯的。所以讀書也要以建立知識系統為前提。沒有哪一本書能夠涵蓋所有的知識,所以我們需要學會系統讀書,這樣才能幫助我們更好的理解知識,並且通過對知識的內化而變成自己的能力。

下面我會從過去看過的十幾本關於如何讀書的書籍中,整合出能夠解決以上問題的方法論分享給大家。從如何選書、如何理解、內化知識,到最後學以致用三個方面來給出答案。

一、選書

1、功利性選書:

如果讀書的目的是為了休閒,那麼也無所謂看什麼書,只要喜歡就好。但是現在絕大多數人的閱讀目的都是為了自我成長。如果你的讀書目的也是為了自我提升,那麼就必須學會功利性選書。

所謂功利性選書,就是以自己的實際需求出發,最好是馬上就要用到的技能。

接下來按照關鍵詞去搜書單。之後再將這些書單裡的書去豆瓣或者當當網、亞馬遜等等網站去看評分、簡介和目錄。最後找到最能解決自己問題的幾本書。

因為每個人需要解決的問題不一樣,別人推薦的書未必適合自己。只有學會功利性選書,才能讓買到的書真正的為自己所用,而不是放在書架上落灰。

2、主題式選書

在《如何閱讀一本書》中,作者莫提默·J. 艾德勒提出一個概念叫做主題式閱讀。主題式閱讀就是圍繞著一個主題,選出5本以上的書籍快速閱讀,之後建立起知識框架。

主題式閱讀有利於幫助讀者建立知識體系,讓學到的知識能夠串聯起來,這樣才能更好的利用。

所以選書的時候,可以圍繞一個主題選出5-10本書,最好由簡單到難來選。先從基礎的知識入手,再一點點加大難度。

比如我選閱讀類的書籍時,就先選擇如何快速閱讀和讀書的流程、記筆記的方法等等的書籍。最後看的是《如何閱讀一本書》。因為《如何閱讀一本書》是相對比較深的,必須要有前面的一些閱讀基礎才能夠更好的理解。

圖片來源於網絡

二、讀書內化

1、略讀:找重點,建立知識結構

想要深入的理解書籍裡的知識,不要急著一本書一本書的看。而且先將同主題的書籍全部略讀一遍。

略讀的時候,先看書籍的序言、簡介、目錄和後記。然後再快速翻看重點章節的開頭和結尾部分。

略讀一遍之後,你會對知識的框架有一個雛形。這個時候可以先建立一個初級的知識框架。然後再根據自己的需求,找到適合自己的章節部分,把重點的內容做上標記。

2、精讀重點部分,理解內化

略讀之後,對這個領域已經有了簡單的了解和認識了。那麼接下來就可以開始精讀重點的內容了。

因為之前我們已經建立了一個初級的知識框架,那麼接下來精讀的同時,也是對知識框架修改和調整的過程。但是前提是要能夠深入的理解書中的知識點,這樣才能將知識納入到相對應的框架裡面。

在精讀的過程中,有一些知識可能比較深奧,很難被深刻的理解。我們可以通過以下兩種方法,幫助我們吸收和內化知識。

(1)費曼學習法

理察·費曼是美國理論物理學家,量子電動力學創始人之一,納米技術之父。因其對量子電動物理學的貢獻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費曼學習法就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

費曼學習法實際上並不是一種學習技巧,而是一種學習知識的思維。費曼要求實驗室裡人,必須把複雜的概念或者原理都用最簡單的語言描述出來,要讓十幾歲的孩子也能夠聽得懂。

後來費曼學習法就演變成以教學的形式來反向學習知識。也就是說,如果書中的知識你不理解,那麼現在就開始玩一個「假裝自己是老師的遊戲」。你必須要用最簡單的語言把這個知識教會給你的「學生」。

在教學的過程中,如果有哪個環節出錯了或者停滯了,那麼就重新再學習一遍。直到自己能夠熟練的講解這個知識點,而且讓「學生」都聽明白為止。

費曼學習法實際上就是自己做自己的老師。只是通過互換身份來提升自己的表達能力,從而通過表達來提升自己的理解力。

(2)拆書法

除了費曼學習法以外,現在市面上還有一種拆書的方法,也可以幫助讀書人更好的理解書中的知識。

「拆書」一詞起源於趙周的拆書幫。拆書的目的就是為了更好的理解一本書,從而吸收內化為自己的能力。

拆書分為三個步驟:

R=Reading:閱讀原文

I=Interpretation:用自己的話理解複述文章內容

A=Appropriation(拆為己用):

A1:和自己的哪些經驗相關聯 A2:以後可以如何應用

拆書最大的好處就是能夠集中注意力思考,並且能夠將知識和自己的實際情況串聯起來,讓知識能夠真正進入到我們的生活。

比如說,我在《學習之道》這本書中看到了一個知識,就是人的思維分為專注思維和發散思維兩種。

I:專注思維是在注意力很集中的情況下產生的。而發散思維卻可以幫助人們產生創意和靈感。但是這兩種思維是相輔相成的,缺一不可。

A1:我平時的工作是寫作。寫作的時候思考寫作主題或者產生靈感時,需要的是發散思維。而建立寫作內容時,需要專注思維。

A2:當寫作沒有靈感時,我可以出去散步或者做點別的事情。這樣有利於發散思維的產生,可以幫助我產生寫作的靈感。

三、學以致用

既然讀書的目的是為了成長,那麼我們讀書的時候,一定要時刻提醒自己學以致用。

如何才能將學到的知識更好的應用於實踐呢?我們可以通過使用黃金思維圈來幫助自己提升能力。

所謂黃金思維圈就是代表著事物的三個層次:

最外層是What,即做什麼,是指事物表現出來的具體表象;中間層是How,即怎麼做,是指實現事物的方法和措施;最裡層是Why,即為什麼,是指問題背後的規律和邏輯。

那麼我們學到了一些知識之後,可以通過黃金思維圈來問自己三個問題:

自己的問題屬於哪類問題?哪些方法論更能夠幫助我解決這類問題?這些現象和方法背後的邏輯和規律是什麼?我們讀了一本書,不能只解決一個問題,而是應該學會解決某一類問題。所以我們要找到問題出現的邏輯和規律,這樣才能讓書中的知識真正的發揮效用。

比如說,絕大多數人都想成為一個自律的人,可是總是很難做到自律。那麼可以問問自己,無法自律的問題出在哪裡。如果是拖延症的話,那麼可以先去系統閱讀一下拖延症的書。然後繼續追問一下,拖延症產生的原因有哪些?最後再根據看過的書中的內容,找到最適合自己的方法,幫助自己克服拖延症。

總結:

真正有效的讀書,首先要有功利性的讀書目標,然後才能找到最適合自己閱讀的書。接下來,想要深入理解書中的知識,關鍵不在於你記住了多少知識,而是真正理解了多少內容。費曼學習法和拆書法都是能夠幫助我們深入理解知識的脈絡,並且能夠建立知識體系的好方法。

當我們在生活中,可以多用黃金思維圈來問自己幾個問題,也就是這個問題是什麼,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問題,該怎麼解決這個問題。這樣有利用我們更好的利用從書中學到的知識,幫助我們成長。

相關焦點

  • 不知道如何讀書?5個讀書方法,成就你的學霸夢
    就像小時候我們讀課外書——四大名著、各種小說及各種課外拓展閱讀,但是我們會發現自己的知識儲備是非常有限的,等到我們真正需要用到它們的時候,我不要說將書本內容的深層含義表達出來,就連最簡單的內容複述,也不一定做得好。那麼我們該如何將書本的內容轉換成我們的知識儲備呢?如何通過閱讀來提升理解和思考能力。
  • 讀書如何做到真正的學以致用
    相信每個讀書的人都會遇到三個問題:看不下去,看了就忘,看了沒用。這三個痛點足可以波及一大波人群,有時候真懷疑自己是不是喜歡看書?看到別人通過閱讀增長了見識,而自己卻是止步不前,還是方法出了問題。青白蘿常見的讀書方法分為四個步驟:首先是,問問自己讀之前,為什麼要讀這本書?
  • 學以致用,才是最好的讀書方法——《實用性閱讀指南》
    讀書的目的,說穿了還是要落實到我們的生活中,學以致用才是最好的讀書方法。不過書讀多了,不一定都有用。就像飯吃多了,也不一定都是營養,也可能是腰上的贅肉。如今生活富裕了,吃飯都講究吃得少,吃得精。讀書也是如此,也要少而精。上學時,讀書為了考試;工作時,讀書為了完成業績,說通俗點,就是謀生的手段。
  • 喜歡讀書,卻不知如何做筆記?兩種筆記方法,讓你學以致用
    以前我很喜歡讀書,也很享受讀書之後的暢快感,所以想要快速讀完書中的內容,也學習過不少所謂的「速讀法」,但是最終卻發現,讀的書越多,學到的速讀方法越多,真正派上用場的知識,卻寥寥無幾。「為什麼會這樣?」我曾經問自己,但我不知道答案,解鈴還需寄鈴人,想要知道讀書為何沒有收穫,還需回到書中去找答案。
  • 讀書,貴在學以致用
    今天認真聆聽了《如何把書中的故事運用到自己的文章中》,使我對讀書和寫作又有了一個新的認識。我們都知道,讀書是寫作的重要輸入。那麼如何讀一本好書,如何把所讀的書轉化為自己的寫作技能,如何把書中的故事運用到自己的文章中,如何把書中的內容消化吸收,融入到寫作過程中,是一個需要認真思考的問題。一、如何在讀書中獲取素材1、多讀、泛讀。讀書一定要注意擴大閱讀面,涉獵面要廣,所讀書的種類要多,要習慣於看各種各樣的書,有句話叫多採花才能釀出好蜜。
  • 學以致用的讀書方法,讓你做到知行合一
    經常聽身邊的同事朋友說,讀書太慢了,一本書每次都是翻開前面幾頁就沒下文了,或者看完一本書後基本都不記得前面的內容。確實在這樣一個知識爆炸的時代,很多人都焦慮地被動接受了很多看似非常契合自己的書籍。看著家中滿滿的書櫃藏書心生愧疚但無力改變,自己也停留在買書囤書的怪圈,最後書本蒙塵,我們依然原地打轉。《這樣讀書就夠了》正是這樣一本幫你如何高效閱讀拆解致用類讀書並且反饋到解決實際問題上的利器。
  • 麥肯錫精英告訴你:掌握這套讀書技巧,你也可以通過讀書改變人生
    從「只有武略」到「學識出眾」,呂蒙運用孫權所指導的一套讀書技巧,通過讀書刷新了魯肅對自己的認識,也激勵著我們尋找適合自己的讀書方法,通過讀書去改變自己的人生。然而,找到適合自己的讀書方法絕非易事,因為沒有哪一種讀書方法放之四海而皆準。
  • 6個讀書方法,幫你10倍提高讀書效率
    想養成讀書的習慣,最好的輔助方法之一是單獨劃分一個帳戶用於自我提升,只有這樣你才能克服自己「怕花錢」的心理。每個月固定買3-5本書,房間擺個小書架,通過自己營造的書籍環境影響自己閱讀,這個方法假至今仍常用。
  • 學以致用,方為讀書之正道
    我們讀書,不是為了炫耀一年讀了多少本書,而是要通過讀書,從書中學到知識,明白道理,提升技能。我們要有意識地把書中的知識運用到自己的學習、工作和生活中,把書中的知識變成自己的本領,真正做到學以致用,這才是讀書的正道。
  • 你不知道的那些讀書筆記小妙招
    今日作者lily來了公眾號:lily來了首先,在讀書的時候需要先明白這本書是什麼類型的,然後思考打算怎麼去閱讀這本書,這本書可以幫我解決哪些問題?想明白了上面的幾個問題,讀書筆記要怎麼寫其實就已經確定下來啦。
  • 如何通過讀書收穫更多?這七本書,讓寫作成為讀書效果的增幅器
    他說自己在讀完書之後感覺腦子一片混亂,完全想不起來之前讀了什麼。哪怕做了讀書筆記之後,情況也沒有多少改變。這種情況在很多人身上都曾出現過,但是很少有人知道該怎麼解決。畢竟讀書是提升自我的主要方式之一,如果讀完一本書之後對於我們解決問題沒有任何幫助,那就是在浪費時間。
  • 除了寫作和讀書,還有哪些高質量提升自己的方法?
    實習工作了,老闆和成功人士對我們說:「下班後是你提升自己的最好時機。」嗅到商機的培訓師們,告訴我們:「下班後通過讀書和寫作掙錢吧,我這裡有年入過百萬的秘訣!」讀書和寫作是提升自我素質的有效手段,但不得不說,這是一種缺乏交際的方式,對人的鍛鍊不夠全面,那麼,還有哪些高質量的提升自己的方法呢?
  • 總有人說你讀書讀傻了?這樣讀書,越學越聰明
    這本書的作者趙周老師是拆書幫的創始人,出版了很多著作,如《拆出溝通力》,《網際網路時代的大客戶銷售》等,頗受讀者好評。在《這樣讀書就夠了》這本書裡,趙周老師揭示了讀書無用論的本質是學習者不具備使學習有用的能力。
  • 如何閱讀(讀書經驗分享)
    區別在哪裡,是智商麼,但是智商是可以通過讀書提升的。其實答案我們都知道,就是學習方法,再簡單一點就是讀書方法。所謂活到老學到老,就算不上學,我們平常還是需要學習的,有句話說:凡是成功者,都是讀書家。就是說,要想成功,你必須多讀書,不斷的充實自己。
  • 《這樣讀書就夠了》:提升你學習力的1個方法,直達最高學習境界
    閱讀《這樣讀書就夠了》這本書,是因為前面看了《洋蔥閱讀法》,書中提到的「便籤閱讀法」,讓我對趙州老師的《這樣讀書就夠了》產生了興趣。閱讀就是這麼奇妙,某個概念的提出,讓你能想要再去閱讀另一本書,每一個作者提出的問題和書中的拓展書籍,就像大海中的每個小島,讓你都想上岸探索一次。
  • 請問讀書的意義在哪?讀書的用途?
    問:不讀書不識教化,讀書無用論已過時,可仍不知道讀書的用途,我是一名學生,我學的知識是不是僅僅用來考試,只能解釋少數生活實際中的問題,這太遙遠,讀書有用,需要時間檢驗,我要的是看到實在利益,而不是長遠的大餅,有一個近在咫尺的盼頭,我是普通人,眼界不高,家人總說不要死讀書,而我比較差勁,只會照搬,思維習慣壞,所以我很苦惱,越早越解決越好
  • 如何通過閱讀改變人生?這3個讀書階段,你一定要知道
    那麼,我們要怎樣才能通過讀書改變人生呢?《書都不會讀,你還想成功》這本書的兩位作者本身就是很好的答案。作者二志成用7年時間讀了2500本書,卻欠下了400萬的債。但他堅持不懈,找到了正確的讀書方法——用「心」讀書,用「身體」實踐書中內容,一舉還清所有債務,還成為了暢銷書作家。
  • 如何提高讀書效率,達到有效讀書?
    看到後來作者寫到她讀書都會做筆記,所以基本讀過的書都能記得,並且清楚知道書裡面的內容。起初疑惑我也做筆記呢,為什麼人與人的閱讀效率相差那麼大?直到讀了日本奧野宣之的《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超實用筆記讀書法》,我才恍然大悟,我只知道一味讀書做些摘抄,不知道讀書需要理解內容才能記住,做好筆記才能提升效率。
  • 為什麼《這樣讀書就夠了》這本書的爭議這麼大?
    反對者認為,拆書是一種投機取巧的行為,不是真正的讀書方法。支持者認為,拆書法解決了成年人沒時間讀書的問題,提高了讀書的效果,應該大力提倡。那麼,我們該怎麼看待這個問題呢?認識論的一個基本要求是,對於自己不了解的事物,人們一定要充分了解之後才能下判斷。如果沒有深入了解,僅憑聽來的隻言片語做評價,就會發生認知偏差。我對於拆書幫也曾嗤之以鼻。
  • 你真的會讀書嗎?如何通過拆書成為學習促進者?
    偶爾看看書,結果看了個開頭發現看不下去了?等書在角落積灰一段時間又心存愧疚,拿起書想看看,結果發現看不懂?強迫自己把一本書看完了,卻發現似乎對自己的生活沒有太大的幫助,於是懷疑看書的意義,不再閱讀?有沒有感覺說的似乎就是你?大學畢業之後好幾年,我都心浮氣躁,靜不下心來讀書。但是我深知,只讀幾本專業書肯定是不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