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巖松在一個視頻中呼籲年輕人多讀書,他說:「為什麼要提倡大家讀書?因為在前方等著的是一個更好的自己呀。在這個世界上沒有看到任何比讀書成本最低、收效最大的投資。」
很多聽完這段話後都紛紛點頭,然後就沒有然後了。其實絕大多數人的問題不是不知道讀書的好處,而是不知道如何讀書才能提升自己。
每當朋友圈一發起曬書活動,大家都會積極響應。家裡屯的書都能開個圖書館了,可以各種曬圖。可是一舉辦讀書活動,參加的人就減了一半。能夠堅持到活動結束的人,更是寥寥無幾。
問題出在什麼地方呢?很多人都會遇到以下三個典型的困惑:
不知道看什麼
看到別人推薦好書就全部買回來。可是不知道看哪些才好,最後就放棄了。
看完了記不住
現在的記憶力非常差,看完的書就好像沒看一樣。好像沒有任何收穫。
記住了也不知道對自己有什麼用
費了很大工夫把知識記住了,可是到了現實生活中,好像還是不知道該怎麼做。所以學會了也沒用。
首先我們要先了解一下,為什麼讀書時會出現以上這些問題呢?
1、學習目標不聚焦
很多人在選書的時候,並沒有自己的想法。而是看別人讀什麼,自己就讀什麼。因為目標不聚焦,導致讀的書對自己用處不大,所以感悟就不深。甚至看了一半就失去了繼續閱讀的動力,最終半途而廢。
2、讀書方法不對
我們上學的時候,拿出一本書就從頭到尾的讀。老師甚至還會要求朗讀。這種讀書方法並不適用於成年人。因為讀書效率太慢,而且不利於串聯知識。這樣一來,讀完了書也難深入理解,沒有理解當然也很難應用。
3、讀書沒有系統
知識應該是呈網絡結構的。也就是說,知識並不是獨立存在的,而是互相關聯的。所以讀書也要以建立知識系統為前提。沒有哪一本書能夠涵蓋所有的知識,所以我們需要學會系統讀書,這樣才能幫助我們更好的理解知識,並且通過對知識的內化而變成自己的能力。
下面我會從過去看過的十幾本關於如何讀書的書籍中,整合出能夠解決以上問題的方法論分享給大家。從如何選書、如何理解、內化知識,到最後學以致用三個方面來給出答案。
一、選書
1、功利性選書:
如果讀書的目的是為了休閒,那麼也無所謂看什麼書,只要喜歡就好。但是現在絕大多數人的閱讀目的都是為了自我成長。如果你的讀書目的也是為了自我提升,那麼就必須學會功利性選書。
所謂功利性選書,就是以自己的實際需求出發,最好是馬上就要用到的技能。
接下來按照關鍵詞去搜書單。之後再將這些書單裡的書去豆瓣或者當當網、亞馬遜等等網站去看評分、簡介和目錄。最後找到最能解決自己問題的幾本書。
因為每個人需要解決的問題不一樣,別人推薦的書未必適合自己。只有學會功利性選書,才能讓買到的書真正的為自己所用,而不是放在書架上落灰。
2、主題式選書
在《如何閱讀一本書》中,作者莫提默·J. 艾德勒提出一個概念叫做主題式閱讀。主題式閱讀就是圍繞著一個主題,選出5本以上的書籍快速閱讀,之後建立起知識框架。
主題式閱讀有利於幫助讀者建立知識體系,讓學到的知識能夠串聯起來,這樣才能更好的利用。
所以選書的時候,可以圍繞一個主題選出5-10本書,最好由簡單到難來選。先從基礎的知識入手,再一點點加大難度。
比如我選閱讀類的書籍時,就先選擇如何快速閱讀和讀書的流程、記筆記的方法等等的書籍。最後看的是《如何閱讀一本書》。因為《如何閱讀一本書》是相對比較深的,必須要有前面的一些閱讀基礎才能夠更好的理解。
二、讀書內化
1、略讀:找重點,建立知識結構
想要深入的理解書籍裡的知識,不要急著一本書一本書的看。而且先將同主題的書籍全部略讀一遍。
略讀的時候,先看書籍的序言、簡介、目錄和後記。然後再快速翻看重點章節的開頭和結尾部分。
略讀一遍之後,你會對知識的框架有一個雛形。這個時候可以先建立一個初級的知識框架。然後再根據自己的需求,找到適合自己的章節部分,把重點的內容做上標記。
2、精讀重點部分,理解內化
略讀之後,對這個領域已經有了簡單的了解和認識了。那麼接下來就可以開始精讀重點的內容了。
因為之前我們已經建立了一個初級的知識框架,那麼接下來精讀的同時,也是對知識框架修改和調整的過程。但是前提是要能夠深入的理解書中的知識點,這樣才能將知識納入到相對應的框架裡面。
在精讀的過程中,有一些知識可能比較深奧,很難被深刻的理解。我們可以通過以下兩種方法,幫助我們吸收和內化知識。
(1)費曼學習法
理察·費曼是美國理論物理學家,量子電動力學創始人之一,納米技術之父。因其對量子電動物理學的貢獻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費曼學習法就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
費曼學習法實際上並不是一種學習技巧,而是一種學習知識的思維。費曼要求實驗室裡人,必須把複雜的概念或者原理都用最簡單的語言描述出來,要讓十幾歲的孩子也能夠聽得懂。
後來費曼學習法就演變成以教學的形式來反向學習知識。也就是說,如果書中的知識你不理解,那麼現在就開始玩一個「假裝自己是老師的遊戲」。你必須要用最簡單的語言把這個知識教會給你的「學生」。
在教學的過程中,如果有哪個環節出錯了或者停滯了,那麼就重新再學習一遍。直到自己能夠熟練的講解這個知識點,而且讓「學生」都聽明白為止。
費曼學習法實際上就是自己做自己的老師。只是通過互換身份來提升自己的表達能力,從而通過表達來提升自己的理解力。
(2)拆書法
除了費曼學習法以外,現在市面上還有一種拆書的方法,也可以幫助讀書人更好的理解書中的知識。
「拆書」一詞起源於趙周的拆書幫。拆書的目的就是為了更好的理解一本書,從而吸收內化為自己的能力。
拆書分為三個步驟:
R=Reading:閱讀原文
I=Interpretation:用自己的話理解複述文章內容
A=Appropriation(拆為己用):
A1:和自己的哪些經驗相關聯 A2:以後可以如何應用
拆書最大的好處就是能夠集中注意力思考,並且能夠將知識和自己的實際情況串聯起來,讓知識能夠真正進入到我們的生活。
比如說,我在《學習之道》這本書中看到了一個知識,就是人的思維分為專注思維和發散思維兩種。
I:專注思維是在注意力很集中的情況下產生的。而發散思維卻可以幫助人們產生創意和靈感。但是這兩種思維是相輔相成的,缺一不可。
A1:我平時的工作是寫作。寫作的時候思考寫作主題或者產生靈感時,需要的是發散思維。而建立寫作內容時,需要專注思維。
A2:當寫作沒有靈感時,我可以出去散步或者做點別的事情。這樣有利於發散思維的產生,可以幫助我產生寫作的靈感。
三、學以致用
既然讀書的目的是為了成長,那麼我們讀書的時候,一定要時刻提醒自己學以致用。
如何才能將學到的知識更好的應用於實踐呢?我們可以通過使用黃金思維圈來幫助自己提升能力。
所謂黃金思維圈就是代表著事物的三個層次:
最外層是What,即做什麼,是指事物表現出來的具體表象;中間層是How,即怎麼做,是指實現事物的方法和措施;最裡層是Why,即為什麼,是指問題背後的規律和邏輯。
那麼我們學到了一些知識之後,可以通過黃金思維圈來問自己三個問題:
自己的問題屬於哪類問題?哪些方法論更能夠幫助我解決這類問題?這些現象和方法背後的邏輯和規律是什麼?我們讀了一本書,不能只解決一個問題,而是應該學會解決某一類問題。所以我們要找到問題出現的邏輯和規律,這樣才能讓書中的知識真正的發揮效用。
比如說,絕大多數人都想成為一個自律的人,可是總是很難做到自律。那麼可以問問自己,無法自律的問題出在哪裡。如果是拖延症的話,那麼可以先去系統閱讀一下拖延症的書。然後繼續追問一下,拖延症產生的原因有哪些?最後再根據看過的書中的內容,找到最適合自己的方法,幫助自己克服拖延症。
總結:
真正有效的讀書,首先要有功利性的讀書目標,然後才能找到最適合自己閱讀的書。接下來,想要深入理解書中的知識,關鍵不在於你記住了多少知識,而是真正理解了多少內容。費曼學習法和拆書法都是能夠幫助我們深入理解知識的脈絡,並且能夠建立知識體系的好方法。
當我們在生活中,可以多用黃金思維圈來問自己幾個問題,也就是這個問題是什麼,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問題,該怎麼解決這個問題。這樣有利用我們更好的利用從書中學到的知識,幫助我們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