蒼南和平陽當年為什麼分縣?蒼南老縣長是這麼說的…

2020-12-14 搜狐網

原標題:蒼南和平陽當年為什麼分縣?蒼南老縣長是這麼說的…

源:若飛走監督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

上世紀50年代,一位樂清師範生畢業後來到平陽當教師,後來成為平陽縣委常委兼縣委、縣革委會兩辦主任。

1981年蒼、平分縣後,他成為蒼南縣縣長,參與組織領導了蒼南風起雲湧的改革大潮。從蒼南縣人大常委會主任崗位上退休後,他又出任該縣慈善總會會長。

他就是劉曉驊, 溫州市區人。

老平陽分家憶舊

1981年,蒼、平分縣是溫州區劃調整中的一個重要事件,也是劉曉驊幹部生涯中的一件大事。雖然時隔28年,但老平陽的許多舊事他至今仍銘記在心。

劉曉驊說,那時老平陽的面積為2303平方公裡,轄13個區137個鄉鎮、兩個直屬鎮,共1754個行政村,總人口159萬。當時,他是縣委常委兼兩辦(縣委、縣革委會)主任,對老平陽縣委工作的諸多困難體會極深。

老平陽沒有大會堂,那時凡召開全縣鄉鎮幹部大會(三四千人),會場都要安排到劇院、電影院,除縣機關禮堂的主會場外,三個分會場都要接上廣播線。另外,縣城的中小學都要先放假,在騰出的教室里舖上稻草,還要到旅館租借棉被……因為交通不便,有一次開會的人都到齊了,外借的棉被還沒能從泰順運到。

那時開會沒有會議材料,領導在臺上翻開筆記本講話,鄉鎮幹部在臺下拼命記錄,會後大家首先互相核對筆記,然後回去傳達會議精神。當時平陽縣有個靠近泰順縣的天井鄉,從鄉政府出發到當地最遠的一個村要走2天山路。山高路陡,挑擔根本上不去,農民要背著籮筐才能上。

全縣地大、人口多,縣機關只有一輛小車,因此一些偏遠鄉村,縣領導也很少去。

在這種情況下,溫州地委根據上級指示開始籌備分縣工作。

劉曉驊曾參加過分縣的書記辦公會議,當時會上討論過好幾個分縣方案(包括劃分三個縣的方案),書記辦公會議敲定後,時任縣委書記張維森叫他起草報告。為保密,報告的起草、校對都是他一個人,然後連夜叫兩個文書打字,最後送張維森審閱,草稿當場銷毀。

分縣後,平陽仍叫平陽,新分出來的縣叫什麼頗費了一番周折,後來採納了地委領導鄭嘉順的意見,在括蒼山之南就叫蒼南吧。

1981年6月18日,國務院批覆同意,劃分出來的蒼南縣面積1261平方公裡,人口92萬。

老平陽本來就窮,當時全縣工商財稅收入才1716萬元,農民年人均收入僅69元。因為老平陽的經濟文化中心都在鰲江以北,因此新設的蒼南縣就更窮,當時全縣工業總產值只有6600萬元,工商財稅收入才876萬元,除了幾家米廠、酒廠外,幾乎沒有什麼工業企業。1981年,蒼南縣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才310萬元,甚至連個像樣的幼兒園也沒有。

當年11月5日,蒼、平兩縣分開辦公。蒼南縣委最初借用平陽黨校辦公,正副縣長4個人擠在一間辦公室(盧聲亮為首任縣委書記,金國仙為代縣長。劉曉驊時任縣委常委、代副縣長,1983年4月在首屆縣人代會上當選為縣長)。當時機關幹部大都住在平陽,蒼南沒有宿舍,周一上午大家到車站集中,一起上車到蒼南縣城靈溪鎮辦公,周六下午縣裡租車將大家送回平陽。

縣機關辦公條件的窘迫,其實是當時整個蒼南縣經濟落後的一個縮影。文革後期,溫州流行「永嘉單幹,平陽討飯,文成人販,洞頭靠貸吃飯」的民謠,其中「平陽討飯」指的是當時蒼南錢庫、宜山、金鄉一帶。

劉曉驊說,現在回過頭來看,當時分縣的決策是十分英明的,分縣30年來(恰好伴隨改革開放步伐),平、蒼兩縣都進入一個新的歷史階段,兩縣經濟社會都得到了快速發展。

濫觴之地聲名遠播

蒼南建縣後,面臨經濟發展和大規模社會基礎設施建設的艱巨任務。當時的溫州被誣為是一個「除了馬路沒修,其它都修」的資本主義復闢的典型,人多地少,國家又沒有投資。在這個人均只有4分地的貧困縣,百萬蒼南人民靠什麼來改變一窮二白?

1992年10月1日,浙江溫州蒼南縣政府大樓。

劉曉驊說,蒼南30年的發展「上靠黨的改革開放政策,下靠自己解放自己」。在商品經濟發展的初始階段,蒼南人民敢為人先,進行了大膽創新。在那個上頭政策界線還不很明朗的時期,蒼南縣委、縣政府領導班子敢于堅持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對這種創新精神給予了大膽勇敢地支持。

當時,金鄉、宜山一帶農民有轉讓合同的做法,在開展打擊經濟領域犯罪時,省工商局工作組認為這是買賣合同,要予以打擊取締。但以盧聲亮為書記的縣委、縣政府領導班子認為,這是發展商品生產的分工,就與工作組說理辯論,千方百計保護群眾的創造性做法。

專業戶、重點戶是農村發展商品經濟的先進典型,但當時人們普遍心存疑慮,想幹而不敢幹,想富而不敢富。為旗幟鮮明地表明縣委、縣政府的態度,打消群眾的疑慮,1984年農曆正月初一,劉曉驊以縣長身份帶著一幫人登門給宜山10名專業戶拜年,這10人都是他們事先與區裡選定的,像創辦小農場的楊成濤、辦廠的「森力人」三兄弟,還有當時爭議最大的李宏生等。李過去多次被叫去參加「學習班」,是鄉政府樓梯下的老客,當時靠做腈綸開花機的齒條發了財,在龍港方巖下埠頭蓋了四層樓房……縣長給專業戶拜年的舉動,向全縣人民表明了縣委、縣政府的態度,產生了廣泛影響。

1985年蒼南縣宜山區21位農民專業戶聯合召開自己的記者招待會

其中,「宜山農民召開新聞發布會」一事最令蒼南人驕傲。1985年2月9日,宜山區楊成濤等21位專業戶在區政府召開新聞發布會,全國18個省、市記者前來參加採訪。應楊等邀請,劉曉驊以縣長身份與會,並在會上回答了記者提問,表明了縣裡全力支持農村發展商品生產的立場態度。

正因為有了縣委、縣政府旗幟鮮明的支持,改革開放後,蒼南成為「溫州模式」濫觴之地而聲名遠播。那些年間,出現了金鄉鎮金星村的「掛戶經營」,出現了金鄉信用社的「浮動利率」,出現了新中國的第一家私人錢莊,出現了成為中國農村經濟改革標誌性成就、受到國內外廣泛讚譽的龍港農民城,出現了陳定模、葉文貴等一大批溫州改革開放代表性人物……

浙江溫州蒼南縣,靈溪航拍

蒼南縣出現的這一系列新人新事物,首先是靠廣大幹部群眾的開拓創新,同時離不開縣委、縣政府敢冒風險的闖關精神。這種精神生動地體現在劉曉驊的一句名言裡,他說,碰到紅燈繞道走,變通變通——把本來不通的變成通的就叫變通。

比如,給蒼南儀表廠戴「紅帽子」就是一例。該廠原是一個做泥棋子的校辦廠,轉型生產油田使用的氣壓表後業務很好,但因不是國營企業,業務不能進一步擴大。劉曉驊得知後,就帶著縣財稅局長一起到廠裡去,說你們改個廠名不就得了,廠領導說好啊,那就更名為「地方國營蒼南儀表廠」!然後他對財稅局長說,我們拿20萬元投進去作股份吧……因為有了這個變通,這家前身為校辦廠的儀表廠得到快速發展,後來又分為蒼南儀表廠和天儀儀表廠兩個大廠,年產值達10來個億,縣政府投入的20萬元也順利收回。

當然,在這個闖關、變通過程中,包括劉曉驊在內的縣委、縣政府領導承擔了許多壓力。

上世紀九十年代中期的鰲江兩岸

當時,為加快龍港的開發建設,在資金籌措、吸引農民進城方面,時任龍港鎮委書記陳定模推出了一系列突破原有法規、富有創新精神的政策措施,縣委、縣政府大膽予以支持。當時要求到龍港建房的農民蜂擁而至,農民申報建房的報表成筐成筐地抬到縣政府裡,由他最後審批籤署。劉曉驊說,那段日子他忙得滿頭大汗,一式三份的申報表,他籤一份就交由下面的同志代辦。

當時,龍港批地達2000多畝(靈溪鎮也採取相同做法),這引起了一場大風波。《農民日報》、《浙江日報》曾先後報導蒼南存在「亂批耕地」,省農業廳派員前來調查,省紀委常委也親自帶著省、市聯合調查組進駐蒼南。

劉曉驊是第一責任人。但他心底坦然,他是一畝一畝審批的,這屬於縣政府審批職責範圍。省農業廳調查人員說,你這是化整為零……劉曉驊解釋,我只能如此啊,如果2000畝土地的表格都報到省裡,省裡又不能批,還得報國務院……這要花多少時間啊?

當然,他也承認自己批得太快了,於是在大會小會上,他就檢討自己批得太快了。因為對批地的是非大家都心照不宣,更因經過一個多月的調查後,證明不存在以權謀私行為,加之龍港的發展證明這種做法並沒錯,後來事情也就不了了之了。

開創慈善新天地

改革開放30多年來,劉曉驊活躍於平陽、蒼南、瑞安政壇,一直在溫州改革開放最前沿的幾個縣市工作。一般人都以為他是那邊人,其實他是正宗的溫州市區人。

1937年,劉曉驊出生於溫州西廓(現市區郭公山一帶),從樂清師範學校畢業後分配到平陽當教師(後調平陽縣文教局工作)。1959年到杭大學習,畢業後到縣委辦工作,文革期間曾在縣委報導組、生產指揮組等部門任職,文革後擔任老平陽縣委、縣革委會兩辦主任……1984年後在蒼南縣第一、二屆人代會上當選為縣長(此前為副書記、代常務副縣長),1987年出任瑞安市委書記,1993年重回蒼南任縣人大常委會主任,1998年退休。

因為在蒼南人脈廣泛,知名度高,2004年,縣委主要領導給劉曉驊打來電話,希望他出任蒼南縣慈善總會會長,開創當地慈善事業新局面,劉曉驊爽快地答應了。

劉曉驊來到慈善總會後,發現2005年全縣「慈善一日捐」總額不到100萬元。在縣百強企業中,只有84家捐了款,其中捐10萬元的3家,捐8萬元的1家,其餘大都只捐了1000多元,另有16家沒有捐款。劉曉驊想,他固然有些面子,但慈善捐款不能只靠一兩個人去要(何況個人的面子也會賣光的),而應發動全社會參與。於是在縣領導支持下,蒼南在全市最早成立了慈善分會,提出了「縱向聯動、橫向互動、各部齊動」的工作思路。

現在,全縣46個鄉鎮都建立了慈善分會,同時建立了教育、農村信用聯社等分會。慈善分會的成立,迅速打開了全縣慈善捐款新局面,去年龍港鎮捐了600多萬元,靈溪鎮捐了500多萬元,教育分會成立時捐了300萬元,後來還給汶川地震災區捐了1000萬元……

現在,劉曉驊最忙的就是為慈善總會的事奔走。他有一子一女,都已成家,現與老伴居住在靈溪鎮。

劉曉驊其實是有機會到市裡任職的,1993年瑞安市委書記任職期滿時,時任溫州市委書記孔祥有和副書記夏益昌曾徵求他對新的工作安排意見,說可以到市人大或政協任副職。劉曉驊風趣地說,我想當個正職啊,於是就到了蒼南縣人大工作。

1981年11月5日蒼南縣委在平陽劇院召開幹部大會,宣告蒼南縣正式建立。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責任編輯:

相關焦點

  • 平陽蒼南分縣:靈溪龍港縣城之爭
    1.平陽、蒼南分縣始末在蒼南縣分出來之前的老平陽縣一個相當大的縣,全縣總面積約2300平方公裡,耕地面積比瑞安、文成、泰順三縣之和還要多5萬多畝,下轄137個鄉鎮、1754個行政村。全縣總人口將近160萬,佔到了當時溫州地區總人口的三分之一,即使放到今天也是一個人口大縣。
  • 蒼南與龍港,你們離浙江強縣還有多遠?
    浙江下轄11個地市,以及53個縣市。相比前幾年,浙江多了一個縣級市,那就是從蒼南分拆出來的龍港!目前,對於一個縣市而言,GDP總量突破千億就是一個強縣的基本標準!截止2019年,浙江共有8個GDP千億強縣,分別是慈谿、義烏、諸暨、樂清、餘姚、溫嶺、海寧和瑞安,其中寧波和溫州各有二個,金華、紹興、台州、嘉興各有一個。短期內,桐鄉的GDP突破千億基本沒有懸念。
  • 平陽,曾是浙江的大縣,包含著龍港和蒼南!
    浙江下轄20個縣級市,32個縣,全國四分之一的百強縣就來自於浙江。浙江境內呈現七山一水二分田的地理形態,浙西南以及浙中地區主要以山地丘陵為主。浙江雖然土地資源匱乏,但依然發展成為了我國的經濟強省,這主要與浙江的發展精神息息相關。
  • 蒼南書城正式營業 為「書香蒼南」再添「文化燈塔」
    溫州網訊 「閱讀讓蒼南更明亮。」11月1日,蒼南舉行首屆蒼南讀書月啟動暨蒼南書城開業儀式。如果說蒼南書城是蒼南廣大閱讀愛好者的精神棲息地,那麼蒼南讀書月則是他們邂逅一場文化之旅的具體媒介。記者了解到,為了深入推進「書香蒼南」建設,經過前期調研和考察學習,蒼南將金秋收穫月即11月定為蒼南讀書月,並計劃定期開展系列閱讀活動。此次首屆蒼南讀書月活動分為「悅讀頌小康」「閱讀潤童年」「書香滿蒼南」三大版塊,具體包括「沙漏時光」親子閱讀會、中小學「十佳閱讀新星」分享會、「悅讀悅美·蒼南電臺聽友會」、「朗讀者」活動等31項活動。
  • 蒼南圖書館新館開館
    蒼南圖書館新館開館 發布時間:2011年09月30日 來源:蒼南新聞網 李士明/攝蒼南新聞網9月30日消息:今天,蒼南圖書館新館舉行隆重的開館慶典,縣人大常委會主任蘇慶明宣布正式開館,縣長董慶華致辭,縣委常委、宣傳部長戴嘉寶為新館授牌。
  • 浙江蒼南縣長鄭建忠擬任縣黨委書記|鄭建忠|任縣|蒼南縣|黨委|蒼南...
    浙江省委組織部11月25日發布的一批擬提拔任用省管領導幹部任前公示通告顯示,現任蒼南縣委副書記、縣長鄭建忠擬任縣(市、區)黨委書記。另外,溫州瑞安市委副書記、市長麻勝聰,樂清市委副書記、市長方暉二人也擬任縣(市、區)黨委書記。鄭建忠,男,漢族,1972年2月生,浙江溫州人,1992年6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90年9月參加工作,中央黨校大學學歷。
  • 大美蒼南 我歌且謠
    大美蒼南 我歌且謠 發布時間:2020年07月27日 來源:蒼南新聞網 24日晚,由縣委宣傳部、縣文廣旅體局主辦,縣文化館、搶紅文化驛站承辦的「大美蒼南我歌且謠」蒼南童謠分享會現場熱鬧非凡,一首首閩南語、蠻話、甌語、金鄉話、畲語童謠精彩呈現,引發了在場的觀眾的強烈共鳴。  「天烏烏,要落雨,何時落,初四五……」這首耳熟能詳的《天烏烏》盛傳在講閩南語的地方,作為閩南語童謠的代表作,講閩南語的蒼南人幾乎人人都能念上幾句。
  • 蒼南人創造了無數個全國第一
    蒼南自1981年6月建縣以來,全縣上下始終秉持「蒼海納百川、敢為天下先」的蒼南精神,吃改革飯,走創新路,率先實行經濟市場化取向改革,相繼創造了中國第一座農民城、第一家私人錢莊、第一份股份合作制企業章程、第一家農民包機公司、第一個銀行浮動利率等十多個全國改革第一,創造了縣一級改革風向標式的輝煌,是民營經濟發展先發地區和「溫州模式」的重要發祥地。
  • 社會組織專刊 - 蒼南新聞網
    「新時期新任務,了解社會組織發展趨勢是我們關心的話題,馬教授的課以理論結合實踐,對我們很有啟發作用……」  日前,蒼南社會組織大講壇第四期如期舉辦,來自全縣近200位社會組織負責人及骨幹人員參加培訓。浙江工商大學社會工作專業碩士教育中心主任、浙江省民政事業促進會副會長馬良教授做客蒼南社會組織大講壇,受到蒼南社會組織的歡迎,參訓人員紛紛表示受益匪淺。
  • 蒼南,會成為浙江的貧困縣嗎?
    長期以來,龍港的GDP總量佔到了蒼南全縣的一半以上。所以,當龍港撤鎮設市後,不少網友表示蒼南將失去一塊肥肉。蒼南雖然經濟總量尚可,但人口與面積都較大,所以整體的發展水平並不突出。那麼龍港升級為縣級市後,蒼南會成為浙江的貧困縣嗎?2019年,蒼南統計的數據,還包括著龍港,總的GDP為659億元!
  • 風雲人物林允華:為蒼南和廣大蒼南人做事是本心也是責任
    林允華略顯激動地說。回鄉創業建家園2001年是房地產業陽光燦爛的年份,當年10月善於市場考察的林允華覺得房地產市場商機無限,潛力巨大,大有作為,便搶抓機遇,控股成立寧波華南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企業迅猛發展,三年間開發房地產45萬平方米,開發的華南境園住宅小區還被評為寧波市的優質工程。
  • 在外蒼南籍知名人士新春酒會舉行
    蒼南新聞網2月1日消息:大年初一,200餘名蒼南籍在外黨政軍領導、學術界知名人士、企業家以及臺胞僑胞代表匯聚一堂,歡度新春佳節,暢敘濃濃鄉情,共商蒼南發展大計。縣委書記章方璋致辭,縣長黃壽龍主持酒會,縣領導蘇慶明、楊成秋等出席酒會。  章方璋代表縣委、縣人大、縣政府、縣政協和蒼南125萬父老鄉親向參加酒會的各界知名人士致以新春問候和美好祝願,並通過他們向40多萬在外工作、創業的蒼南人致以親切的問候。章方璋還介紹了我縣去年經濟社會發展狀況和今年的工作思路。
  • 建設生態文明 打造美麗蒼南
    建設生態文明 打造美麗蒼南 發布時間:2016年10月25日 來源:蒼南新聞網   蒼南新聞網10月25日消息:21日晚,由縣美麗蒼南辦、縣環保局、文明辦、教育局、團縣委聯合舉辦的「生態蒼南與我同行」主題演講比賽決賽在縣文化館舉行,來自我縣各中學及鄉鎮部門的12位選手進入決賽。
  • 蒼南與龍港勘界!
    來源:溫州新聞客戶端溫州日報全媒體記者 陳翔攝影 李士明近日,縣民政局組織勘測人員冒著高溫酷暑,克服重重困難,利用手持GPS、地形圖、實地錄像拍照等方式,對蒼南與龍港行政區域界線進行實地勘驗,定位測量確定界線。
  • 從蒼南後槽村轉型看產業發展
    當年全縣啟動「一打三整治」工作。後槽村26戶漁民的26艘無船名船號、無漁船證書、無船籍港的「三無漁船」被政府依法取締。不能打魚了,漁民出路在哪裡?2015年初,村裡連續三天召開村民代表大會,討論這個問題。「其實我們村良好的生態環境和豐富的海景資源就是一個金飯碗。」黃大宏說,因此村「兩委」動議大家籌錢一起開發濱海旅遊度假區。這個大膽的想法得到了大多數人的支持。
  • 這是一件大事,關乎著蒼南教育的未來!
    來源:蒼南教育局9月6日,省教育廳副巡視員、省政府教育督導委員會辦公室主任方天祿帶領督導專家組到蒼南督查秋季開學暨教育基本現代化縣創建工作。他指出蒼南要緊抓省教育基本現代化縣創建這一手段,實現蒼南教育進一步發展這一目的。9月7日上午,省政府督導辦專家組、市教育局相關領導、副縣長曾迎玲、縣教育局負責人、縣府辦副主任、縣教育局相關科室負責人參加了反饋會。
  • 每個蒼南人必備的通訊錄
    玉蒼路127-151號 64761143蒼南支行靈溪分理處 車站大道時代廣場7幢1層 64753588蒼南支行江灣分理處 江灣路仁英路口環保大樓 68711650金谷大廈24小時自助 建興路靈浦路口金谷大廈 仁英路24小時自助 仁英路二街口▼中國農業銀行
  • 向著明亮那方——寫在蒼南書城開業之前 - 蒼南新聞網
    作為一個閱讀生活中心,蒼南書城「以書為媒,以光為喻」,將全面開展全民閱讀推廣活動,打造富有黏性的閱讀生活圈,讓更多人享受生活的美好,並真真切切體驗到書城因讀者而體面,讀者因書城而優雅。  三毛說:「讀書多了,容顏自然改變。許多時候,自己可能以為許多看過的書籍都成過眼煙雲,不復記憶,其實它們仍是潛在的。在氣質裡,在談吐上,在胸襟的無涯。當然,也能顯露在生活和文字中。」
  • 蒼南圖書館:文化共享 書香飄逸
    蒼南圖書館協辦的紀念《國防法》頒布15周年宣傳現場  蒼南圖書館「玉蒼講壇」報告會  蒼南圖書館全景由蒼南圖書館承辦的《蒼南歷史文化》刊物,全年出刊4期,刊發文章120來篇,約50萬字。刊物以準確的定位、靈活的辦刊風格、精美的印刷質量,得到省內外專家、學者的好評,贏得了廣大讀者的喜愛。
  • 蒼南工業園區華山安置小區開工
    蒼南工業園區華山安置小區開工 發布時間:2012年04月11日 來源:蒼南新聞網 蒼南新聞網4月11日消息:「華山小區終於開工了,過兩年我們便可搬進新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