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黑色星期五」的中國元素
「雙十一」剛過,「黑色星期五」又至,聖誕打折季緊隨。
買買買,全球消費者持續狂歡。
受全球經濟復甦、主要經濟體增長穩定、全球消費需求回暖的影響,市場機構預計今年年末打折季的消費數據異常可觀。
而在這塊越來越大的消費蛋糕上,中國買家和賣家或許已成為蛋糕表面的奶油花兒,佔據著重要位置,攪動了消費格局。
也過「黑五」
11月24日,美國迎來一年一度的打折購物日「黑色星期五」(以下簡稱「黑五」),這一天堪比中國的「雙十一」。
「黑五」與購物的串連最先由美國沃爾瑪、亞馬遜等大型零售商發起,然後「出口」到英國、巴西等國。
隨著跨境電商的興起,現在,越來越多的中國消費者也過起了 「黑五」。
「12月要吃土了。」上海白領朱皓告訴《國際金融報》記者,「『雙十一』主要買了些不適合跨境郵購的家電大件,『黑五』我在蜜芽上定了兒子的奶粉,返利網上選了一些需要添置的衣物等。深度折扣下,比國內買還合算。」
目前國內跨境電商平臺發展迅猛,洋碼頭、波羅蜜全球購、小紅書、蜜芽等都是消費者經常選擇的進口零售電商,他們主要扮演平臺提供者的角色。電商導購平臺返利網則扮演導流角色。
「這些平臺的服務不斷完善,跨境購物體驗非常不錯。」朱皓說。以返利網為例,該網站連結可以直接跳轉到國外商品品牌官網購物,通過網站國內消費者也可以直接去國外電商網站下單,該網站還提供一鍵下單和一鍵翻譯功能。
「幾年前,跨境電商還沒有興起時,大多數消費者購買海外商品多選擇海淘,通俗點講,就是通過專業代購或者在國外的親戚朋友幫忙代買。」資深海外買手Rick告訴《國際金融報》記者,「跨境電商的問世使得國內消費者移步線上購物,和代購相比,我個人的感受是跨境電商平臺上的商品更有保障,跨境電商服務更周到,如購物語言障礙輕鬆跨越。」
市場分析機構eMarketer預測,今年中國消費者對外國商品的跨境零售支出將增長27.6%,達到1002億美元,高於去年的785億美元,每位消費者的平均年度支出估計為882美元。
此外,中國消費市場早已吸引了西方零售商,美國好市多、英國Topshop和弗雷澤連鎖百貨等公司都已加入「雙十一」盛宴,在天貓國際上線網店,籠絡中國消費者。天貓國際也在「黑五」同步推出優惠活動。
中國商品出海
不但中國買家購買力強,中國賣家在全球消費市場上也風頭勁。
2009年,隨著中國「雙十一」購物節的興起,「黑五」等國外傳統購物消費需求逐步被分化。
今年「雙十一」,天貓提出「一店賣全球」,助力100家中國品牌出海。可見,「雙十一」已成為全球商家和消費者不可錯過的節日。
早在「雙十一」之前,義烏市泳夏電子商務有限公司經理朱泳楚的海外客戶就開始諮詢「雙十一」有什麼優惠活動。朱泳楚在阿里巴巴面向全球市場打造的在線交易平臺速賣通上擁有一家服裝配飾店鋪,每年「雙十一」期間,朱泳楚都會推出面向全球客戶的優惠活動,「基本這段時間內,我給出的商品定價都比平時低3%至5%」。今年「雙十一」,朱泳楚的店鋪銷量增加15倍左右,「和往年『雙十一』銷量持平」。
現在,已有越來越多的海外個人消費者關注中國商品,並能夠通過跨境電商購買到中國商品。隨著電商全球化,中國商品加速出海。
除了消費需求被瓜分外,「黑五」消費也受到另一種衝擊。
往年,「黑五」購物是個體力活,在這一天前搭帳篷排隊是購物傳統,但這將漸漸成為一種回憶。
以往,美國聖蓋博谷華人聚居地區在「黑五」來臨前的一周,就會出現搶購長龍和帳篷陣營,但今年,在「黑五」前一直未出現這種現象。
隨著網絡購物和電商興起,在美國,實體店外提前一周搭帳篷排隊的盛景幾乎已絕跡。
有顧客表示,目前網上購物非常方便,且網上提前推出「黑五」折扣商品,很多人再也不願意為一些折扣,在實體店前熬夜等候,「購買商品不同也會選擇不同的購物方式,大家會去實體店買衣服和配件,但很可能通過網絡購買大型商品」。
根據美國國家零售業聯盟(National Retail Federation)數據,2016年在實體店購物的顧客比2015年少了7%,即510萬人。今年這一趨勢將繼續擴大。調查顯示,今年消費者計劃在感恩節周末假期間,把52%的預算花在網絡購物。Deloitte公司預期網購銷售在年底購物季將增長18%至21%,高於去年14%的增幅。
另一項調查顯示,估計今年網絡銷售額將首度跨越1000億美元大關。
有趣的是,包括Best Buy、Target、Walmart等年底節日促銷和「黑五」期間折扣商品最多的連鎖商家,至「黑五」之前的最後一個星期天,也未像往年一樣在各地分店的門口放上大大的宣傳廣告,吸引消費者買氣,而是更多依賴網絡途徑。
聖迪瑪斯target店經理史蒂文表示,這些年越來越多的民眾在網上採購,年底購物也不例外,所以今年「黑五」的折扣優惠,早早就在網上公布。
而Best Buy的聖迪瑪斯分店經理也表示,他們的「黑五」廣告要等到最後兩天才印成宣傳單,之前全部都是網上廣告。
無論如何,線上線下融合已是大勢所趨。
政府築壩
不過,中國賣家也面對挑戰。
澳大利亞稅務局就調整了稅收規定,自2018年7月1日起,售往澳大利亞境內商品價值不足1000澳元的交易也須向澳大利亞政府繳納商品及服務稅。
這一規定適用於通過商家、線上交易平臺及中間商銷售的商品。而在此之前,這部分商品不需繳納消費稅。此項規定出臺後,每年向澳大利亞消費者出售在7.5萬澳元以上可徵稅商品的海外商戶,根據規定,需要在澳稅務局(ATO)登記商品及服務稅,並按期繳納稅款。
這項新法規將確保低價值進口商品同澳大利亞境內商品一樣需要繳納稅款,從而保護澳大利亞國內零售商。
澳大利亞稅務局官員向《國際金融報》記者介紹,根據建模結果,中國存在多達526名潛在註冊人,約佔所有潛在註冊人的17%,這一數量佔據亞洲首位。
而在不久前的10月,歐盟執委會、歐洲議會和歐盟28個成員國也就限制中國廉價進口商品的新規達成了統一意見。
在新規實行之前,中國在歐盟被當作特殊的「非市場」經濟對待。如果中國出口品價格低於美國等第三方國家的售價,歐盟調查員就有權判定,中國出口品被人為壓低了價格。新規實施後,將「傾銷」定義為以低於國內售價的價格出口銷售。如果認定價格出現了「嚴重市場扭曲」,歐盟調查員將參考國際基準價格來計算一個公允價,並據此確定傾銷幅度。
國外商鋪出招
為了應對電商全球化競爭,國外傳統電商把打折優惠的日期越提越前。
跨境電商巨頭亞馬遜早在「雙十一」期間已著手預熱「黑五」。亞馬遜集結了美、英、日、德四個站點,促銷時間橫跨「雙十一」、「黑五」和「網購星期一」(「黑五」過後的星期一是電商的主場)等重大年終網購節點,活動總時長超過30天。
與此同時,亞馬遜還推出了一個專門的「黑色星期五倒計時」登錄頁面,它每天會在該頁面發布「當天的促銷活動」。
對於更為弱勢的實體店業者來說,「黑五」仍是為業績全力衝刺的重要時刻。
按照實體店商家策略,大多數 「黑五」折扣商品仍在傳統實體店中出售,因此許多大型連鎖實體商家今年的「黑五」比去年更早開門。
據《華爾街日報》報導,沃爾瑪和Target等零售商為了在「黑五」前最大程度提高銷售額﹐也想了更多新招數。而不是複製亞馬遜拉長促銷期的做法。
為了在「黑五」競爭升溫前吸引大量顧客﹐零售商提前打折,有些商家標示線下店內價格低於網上售價,有些強調產品不在亞馬遜等電商平臺銷售,還有一些則對其最忠誠的顧客進行獎勵。
當然,線下零售商也會蹭線上熱點。11月27日,消費者返回工作崗位後,零售商也會繼續推出優惠活動。沃爾瑪、百思買、梅西百貨、Nordstrom和Target等零售商樂於迎合消費者喜好,在「網購星期一」展開大促銷,刺激買氣並拉抬業績。
雖然實體零售店鋪還在努力,但資本市場對其唱衰不斷。
「黑五」來臨前,股市投資者已經手握押注實體零售銷售下滑的工具。據報導,華爾街近日推出一組上市交易基金,一隻押注傳統零售業下滑,另一隻雙倍押注在線銷售進一步擴張。
兩隻基金都追蹤一隻實體零售店指數,該指數由64隻零售股組成,包括實體書店龍頭邦諾、百貨店Sears及Macy's,以及大型廉價超市Walmart。雖然這些公司都有進軍網上零售,但邦諾網上書店受到亞馬遜威脅,已宣告失敗,加拿大Sears早前則破產清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