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我們已經講了初中物理電學的基礎:電流、電壓、電流表和電壓表的應用等知識點及其各種方法和技巧,今天我們來歸納總結一下「電阻、變阻器」的中考必考知識點、易錯點、方法、技巧等問題。
一、關於電阻的相關知識點、易錯點、重難點、方法技巧歸納:
首先我們要明白「導體」和「絕緣體」的區別和聯繫:
所謂的導體是指:「善於導電的物體」!(包括金屬、人體、大地、食鹽水、石墨等)
所謂的絕緣體是指:「不善於導電的物體」!(包括橡膠、玻璃、塑料、陶瓷等)
二者概念一字之差,但是意義卻不相同。尤其是絕緣體很多學生會錯以為不導電的物體。
注意:
(1)絕緣體並不是不導電,而是不善於導電!不善於導電的原因是其內部的自由電荷幾乎都被束縛在原子核引力範圍之內,導致其內部只有很少可以自由移動的電荷!(金屬善於導電是因為金屬內有大量能夠自由移動的電子。而酸鹼鹽溶液善於導電是因為其內部有大量能夠自由移動的正負離子,因此導體的電阻一般較小,絕緣體的電阻一般較大)
(2)導體和絕緣體之間並沒有絕對的界限,二者在特定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玻璃在加熱到紅熾狀態時能變成導體,平時處於絕緣狀態的空氣在強電壓之下會變成導體,乾燥的木頭在潮溼時變成導體,金屬的電阻會隨著溫度的升高而變大,因此金屬在加熱到一定程度時能變成絕緣體)
(3)半導體的導電性能介於導體和絕緣體之間,主要有鍺、矽等。(半導體的電阻會隨著溫度的升高而變小)
(4)只要看到「超導體」,就要想到「電阻為零」!採用超導材料可以降低由電阻引起的電能損耗問題(即發熱問題)
接下來,我們來歸納一下「電阻」相關知識點:
從微觀的角度來說:電阻其實是導體中的微觀粒子對移動電荷的碰撞和引力、斥力的結果,從而阻礙了電荷的定向移動!(電阻就是導體對電流的阻礙作用!)
(1)導體電阻大小由導體本身決定,電阻是導體本身的一種性質!電阻大小隻取決於材料、長度、橫截面積、溫度這四個因素,除此之外沒有任何因素能影響到電阻大小!
(很多同學不能正確理解決定電阻大小的這四個因素!其實只要這四個決定因素不改變,則當導體連入電路、加上電壓、通上電流時,導體的電阻都不會隨之而改變!也就是說實驗室中用的電阻銘牌上都標示著10歐、20歐等等其實就代表著常溫下的電阻大小,實驗時不會發生改變!)
(因此以下說法都是錯誤的:導體沒有連入電路時沒有電阻,通過導體的電流為零時電阻為零,電流越大電阻越小,加在導體兩端的電壓越小,電阻就越大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