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順就要通高速了!」2020年,在浙江最南端最偏遠的大山裡,泰順人時常被這個消息激動、興奮著。
泰順,浙江迄今為止最後一個尚未通上高速公路的陸域縣。泰順人期盼的這條正處建設尾聲的高速公路——「文(成)泰(順)高速」,是國家高速公路網(江蘇)溧陽至(福建)寧德(G4012)高速公路的組成部分,也是浙江省「兩縱兩橫十八連三繞三通道」高速公路中的「一連」龍麗溫高速的重要組成路段,全長56公裡,起於文成樟臺,終於泰順與福建壽寧交界的友誼橋,總投資109.3億元。
中秋、國慶雙節期間,因採訪之需,有幸第一次駕車從泰順縣城上文泰高速到南浦溪,直向鄉下老家。面對一路熟悉又陌生的大山、溪流、溝壑,我難抑激動之情:泰順,我從高速公路來了……
俯瞰建設中的文泰高速公路。蘇巧將 攝
「走出大山方成龍」
曾經,通上高速公路對泰順人而言,是個遙遙無期的夢。
在泰順大山裡,山民常以「景泰帝賜名」為傲:泰順置縣前,山高皇帝遠,浙閩邊境暴發了著名的鄧茂七農民起義。出於長治久安之慮,明景泰三年(1452年),明代宗賜名「泰順」置縣,寓意「國泰民安,人心效順」。
泰順,顧名思義,安而順也。但不少外地人在經歷了峰迴路轉和翻腸倒肚來到大山深處的泰順後,卻有完全相反的感覺:這山高路遠之僻壤,關隘阻隔,道路逶迤,險象環生,無異於「浙江西藏」「浙南屋脊」,何「泰」之有?何「順」之說?
拂去歷史的塵埃,我們清晰地看到,從明朝開始,欲「泰順」,必造路,成了歷代為政者的共識——
據史載,至明代,泰順始有鋪舍和驛道。明景泰二年(1451),闢瑞泰驛道,稱「官馬大道」,由塘兵傳遞公文。縣境內共10鋪,每鋪相距10裡,之後進入瑞安縣界(今文成)。清中葉以後,飛雲江上遊的百丈水運興起,官道改由百丈口乘舟順江而下至瑞安,轉道至溫州。出生於上世紀60年代的我,少時常在家門口的「官道」看到三三兩兩途經而過或行路歸來的路客。
如果說泰順是「浙江西藏」,則我的老家包垟是「泰順西藏」無疑。未通公路前,這個位於泰順北部與文成接壤的鄉村,唯有那條日漸荒廢的「官路」,算是與外界往來的唯一通道。從老家去縣城,要翻山越嶺七十餘裡,爬完三條長嶺。
上世紀三十年代,我的爺爺從文成順著「官道」搬遷至包垟,亦耕亦商。爺爺有5個兒子,分別取名「名」「譽」「德」「進」「來」,祈望他們為人正直、名德兼修,有朝一日走出大山。四十多年,泰順文成往返,爺爺肩挑步行,風雨無阻,練就了一副鐵腳板和硬筋骨。一次,爺爺帶著年少的我爬上一條長嶺,汗涔涔地說:「什麼時候能造條公路該多好啊!」但直到他老人家去世,也沒看到過公路的影子。
今年85歲的家父,在自傳中記述13歲步行去縣城趕考的難忘經歷:1948年「泰中」招考的前五天,凌晨3點,父親背著書籍,跟隨挑豬仔進城出售的夏伯父出發。爬上莒江嶺、欂頭嶺,至中午,匆匆扒幾口冷飯糰繼續趕路。爬到最後一條嶺已是精疲力竭,實在走不動。此嶺叫三茅嶺,也稱狀元嶺,長十裡,相傳因宋代溫州首位狀元徐奭曾往返於此而得名。夏伯父便說:「劉銘(父名)啊,當年徐奭可是常爬這石嶺才考中狀元的!」當父親卯足勁爬上嶺頭至縣城,已是傍晚6點,兩人整整走了16個小時。後來,父親如願以償地考上了泰中。
我第一次離家進城是在十二歲的一個暑假。從老家走了3個多小時的路,到了一個叫金坑的地方乘車。一路山道彎彎,坐了一個多小時的車。比起父親當年的16個小時,已不知好過多少倍。幾年後,我挑著書擔子,踏著「官道」,到十幾裡外的莒江就讀中學,周六回家,周日返校,風雨不誤。三年後,高中畢業的我,從這條「官道」出分水關,走上了從軍之路……
上世紀八十年代,父親五兄弟均在城裡落了戶,這「行行重行行」的祖孫三代人的行歌終算結束。鄉下的父老鄉親,卻沒有我家的幸運,繼續著千年之祈的吟唱……
大山裡交通發展的拐點最早出現在上世紀五十年代末期。從浙閩邊陲的分水關至泰順山城,萬人築路大軍修通通往山外的第一條砂石公路——長達104公裡、1500多個彎道的58省道。但最無情的現實卻是,落後而閉塞的生存與發展環境,一直是這個山區縣面對的硬傷。一邊甩了「國家級貧困縣」的帽子,一邊又背上「欠發達」的包袱過日子,以至於生活在大山裡的泰順人,不敢苟同景泰帝的賜名,默認了「走出大山方成龍」的咒願。本世紀初期開始,數以萬計的泰順人走出大山,在全國各地從事市場投資開發,成就了一代中國市場著名商幫——「泰商」。
時光荏苒。改革開放以來,泰順人逢山開路,遇水架橋,開始大力發展山區公路事業。2200多公裡,堪比104國道京福線全線的公路總裡程,盤繞在「遙聞前山相對語,跨繞溪谷數裡程」的大山裡,正在化解「走出大山方成龍」的咒願……
風雲際會終有時
通往包垟的「官道」,終於被文泰公路、莒崖線、聯包線、新包線所替代。上世紀九十年代末期,國家重點建設項目珊溪水利樞紐工程建設啟動。一夜之間,飛雲江變成飛雲湖,包垟三面環湖,數千鄉民的交通多處被截斷,儼然「孤島」。影響水質的加工業、養殖業紛紛關停。
二十一世紀初期,溧寧高速公路文(成)泰(順)段前期工作揭開。十多年後的2016年12月15日,文泰高速公路泰順段在山民慶祝的鞭炮聲中終於開工。
「2020年底文泰高速公路必須實現通車!」這是浙江省委省政府下的軍令狀。眾所周知,浙江的富裕程度一直位居全國前列,人均收入連續三十多年穩居全國省區首位。而浙江省尚未實現陸域「縣縣通高速」,這成了欠發達地區實現全面小康的痛點。
作為曾經的交通記者,用筆和鏡頭記下家鄉交通的歷史變遷,將是對離離鄉愁的最好懷念。今年5月,我開始了文泰高速公路的採訪之行……採訪中,我看到了當地黨委、政府的超常決心,投資方的強烈責任,建設者的不辱使命——
面對政策處理時間由兩年壓縮為一年,泰順縣委、縣政府把高速公路工程定位為「四個第一」「兩個一切」,即第一工程、第一任務、第一保障、第一平臺,一切為了高速,一切讓位高速。龍麗溫(泰)高速公路泰順段建設指揮部和各鄉鎮工作班子,發揚「五加二」「白加黑」「雨加晴」的精神,攻堅克難,創下高速項目政策處理的全省之最——全省用時最短且未開工即完成紅線徵遷任務的公路項目。
「文泰高速工程投資超百億,全線僅隧道20座31.8公裡,預計年電費維護就達1.2億元。據測算,要維護正常的經營管理成本,全線日車流量需達到3.5萬輛。而實情是,全線日車流量約3000輛,最多時不會突破10000輛,與所需管理維護成本相差甚遠,投資方年虧損額將達到五六個億。省交通集團以做好區域經濟發展先行官,力推欠發達山區實現全面小康社會為使命,把文泰高速公路項目建設視為一種責任,在履行社會責任上爭做一流!」浙江省交通集團文泰高速公路建設指揮部指揮張仲勇接受採訪時,用一組數據詮釋了一個中國500強企業的社會責任和發展理念。
「浙之巔,我來了!」文泰高速泰順段多在海拔500米以上的大山上,山高,路險,溝深,建設難度為浙江高速公路建設所罕見。今年2月,新冠肺炎疫情還在肆虐,來自全國多個省份的4700多名建設者,克服重重困難,趕到了浙江省海拔最高、建設難度最大的高速公路工地上,投入了2020衝刺通車年的攻堅戰……技術人員告訴我,文泰全線20座隧道、31座橋梁,創造了「三項之最」:全長445米的南浦溪特大橋,是浙江省高速公路跨徑最大的上承式鋼管混凝土桁架拱橋;全長571米的洪溪特大橋,是亞洲跨徑最大矮塔斜拉橋;全線橋隧總長度達40.4公裡,橋隧密度高達總裡程的72%,為浙江省橋隧比最高的高速公路。
我不禁感慨:為了國家重點水利樞紐工程,為了500萬溫州人的「大水缸」,家鄉失去了很多,但今天家鄉也得到了豐厚的饋贈與回報……
終於,我拿起筆和相機,第一次駕車上了這條通往老家的高速公路。從縣城到南浦溪出口,22公裡,沿途「10橋9隧」,只感到這是一條用橋隧架起的高速公路,令人嘆為觀止。
蔥蘢清萬象,繚繞出層山。一路來,瞬息萬變的雲霧,給大橋、道路、溪流、溝壑披上了一道道神秘而多姿的面紗,置身其中,如入仙境……我把拍攝的視頻通過微信群,與父老鄉親們實時分享。「你太幸運太幸福了」「我也好想與你一起上高速」「非常感謝交通記者的實時報導」……微信群裡充溢著親們的驚喜和興奮之情。
高速開啟小康路
文泰高速公路尚未正式通車,而「高速效應」已開始凸顯——
包垟,原是距縣城66公裡的最偏遠鄉,一夜間成為泰順首個連接高速的鄉。
包垟鄉黨委副書記、鄉長龔曉春是個年輕人。他信心滿滿地對我說:「去年正月初九新包公路剛剛通車,今年又逢文泰高速公路通車。包垟鄉緊抓千年難逢的機遇,正在積極謀劃『農業+旅遊』發展模式,打造『歸園田居、湖韻包垟』。高速的開通,還牽動鄉內路網的全面提升,去今兩年投入千萬元完成32公裡『四好農村公路』的改造提升。以前全鄉沒有一座車站,目前開始籌建新車站,年底將建成鄉運輸服務站。」
包垟是泰順最大的楊梅產區,擁有楊梅2600多畝,產量達到200多萬斤,種梅人驕傲地給它取了個雅致的名字——「湖畔楊梅」。鄉楊梅協會會長吳進山喜形於色:「楊梅成熟期短,以前因交通不便,市場拓展困難,有的便爛在山上。如果通了高速公路,外地人就可進來品嘗採購。而我們全鄉也開發了網絡銷售平臺,物流車可以直接開進果園,將打包好的楊梅裝車運往全國各地。」
蓄勢待發的豈止是包垟鄉。全縣下轄19個鄉鎮,位於高速沿線的有5個鄉鎮,都進入「高速效應」初顯期:羅陽鎮圍繞「多彩文化養生城」定位,打造「最美山城」;筱村鎮精心規劃「匠心人文」鄉村振興示範帶,打造紅粬小鎮;南浦溪鎮創建唐宋遺風鄉村示範帶,打造省級旅遊風情小鎮;百丈鎮依託山水資源,打造時尚體育小鎮。「高速效應」還將不斷向不在沿線的14個鄉鎮輻射……
我,自然也須臾不待地以自己的方式迎接高速時代的到來。幾個月前,我回到包垟老家打理父親的舊宅。生態好了,高速通了,百島飛雲湖成為旅遊景區,老家成了生態宜居的家園,與年邁的父母及家人常回鄉走走,不僅是出自對家鄉的依依情結,也將是一種多麼令人奢望的生活時尚啊!
站在已處建設尾聲的高速公路上,我看到,隨著高速時代的徐徐開啟,家鄉的路史正在改寫。我更看到,泰順人的全面小康開始從宏圖從紙上變為了活生生的現實。
來源:溫州日報
作者 劉曉華
本文轉自:溫州網 66wz.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