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午已經全部騰空,提前兩天圓滿完成,我們與業主都可以安心過節了!」五一前夕,北侖區小港街道紅聯社區黨委書記徐寅紅心裡的大石頭終於落了地。就像被按了「快進鍵」,她和32名黨員、社會組織骨幹、社工一起,從前期籌備、排摸情況到後期籤約、幫忙騰空,在短短2個月時間裡完成了涉及204戶居民的棚改任務。
作為北侖最早的老小區之一,每逢颱風洪澇、冰凍雨雪天氣,紅聯社區居民的心就提到了嗓子眼。房屋傾斜、牆體開裂、地基下沉、下水道堵塞……這批老房子已經成了C級甚至D級的危房,一旦有天災發生,後果不堪設想。
去年下半年,根據統一規劃,北侖區準備實施凌雲新村、陳家塘42-43、外塘路298號、裡塘路39-1-2等4個棚改項目,將這塊地方改造成民生工程項目,和地鐵2號線無縫連接,疏通北侖城鄉一體化進程中的「血脈經絡」。
雖說是件大好事,但對於居民來說,同意棚改、搬家換地可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此次棚改涉及社區204戶居民,不少居民起初並不配合,他們中有的不想離開生活多年的家,也有的對政策理解不透徹,有的擔心自身權益得不到保障,要在有限的時間內完成這項任務,真不是件簡單的事。」徐寅紅說。
正當徐寅紅一籌莫展的時候,社區黨員和社會組織伸出了溫暖之手。在紅聯社區,有著基層黨建的「好底子」,70%的社區黨員加入社會組織,70%的社會組織負責人是黨員,八成社區服務工作由社會組織承擔,有效化解了社工人數有限與居民需求海量之間的矛盾。
通過手機,徐寅紅向我們展示了此次社區「棚改」工作組名單:6名社工以及26名社區黨員、社會組織骨幹、熱心居民等。近期工作推進的難點在哪裡?居民主要有哪些顧慮?他們常常直接開「夜會」,「對症下藥」。
今年年初,70多歲的社區老黨員朱厚法,第一個帶頭完成籤約,打響了紅聯社區棚改的「第一炮」。不僅如此,老朱還時刻關注棚改政策,與社工一起宣傳走訪,一個一個打電話、說政策,主動解答鄰居的疑問,成了社區和居民之間的「橋梁」。
「這是為了老百姓的好事情,我可不能缺席。」得知棚改項目啟動,老黨員李國娣正躺在醫院的病床上。儘管身體不適,但熱心的她依舊給左鄰右舍打電話,動員大家積極響應棚改政策。遇到居民有疑問、有困難的,李阿姨也一一記在心裡,第一時間向社區、街道反映。
得知一些居民對房子質量有疑慮,社區「巧手阿姨手工坊」的朱賽男自己掏錢進行相關鑑定;面對一些生活困難或者行動不便的居民,她幫忙尋找房源,儘可能圓滿地解決棚改之後的住房問題……
「真的特別感恩,要不是這批黨員、社會組織骨幹、志願者,我們不可能達成理解率100%、籤約率100%、騰空率100%的目標。」這幾天,忙壞了的徐寅紅還在喝中藥調理身體。她說,自己不是最辛苦的,那些陪著老人辦理水電報停、陪著居民一起去中介找房子、幫助殘疾人搬家的黨員志願者、社會組織骨幹,才是最辛苦的。
十九大報告強調,要加強基層組織建設,把街道社區、社會組織等基層黨組織建設成為宣傳黨的主張、貫徹黨的決定、領導基層治理、團結動員群眾、推動改革發展的堅強戰鬥堡壘。
「招之能戰,戰之能勝」。在紅聯社區,我們看到了將十九大精神落到實處之後,基層黨組織在民生工程推進中發揮的強大戰鬥力,感受到了基層黨建工作確確實實是凝聚群眾、推動發展的有效「法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