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宸媽2020年發布的第105篇原創內容。
全文共計3524字,大約需要3-5分鐘時間閱讀
古往今來,無數的文人作家用筆下的文字記錄下父母親情之間的感觸:「父母在,人生尚有來處;父母去,人生只餘歸途」算是其中最深情的話語之一。
守護父母
畢淑敏65歲時在北極的浮冰上閉目冥想的瞬間,看到離世多年的父母。這是她筆下的遊記,卻又深深的透露出對子欲養而親不在的無奈。
我媽開始不記事是我爸對我說的。
我媽是個典型的50年代生人,吃苦耐勞,極其勤快和堅韌。她在兄妹中排行老二,身上的「老二效應」很明顯,是個自尊心極強不服輸的人。我媽做得一手好菜,喜歡收拾,一天到晚似乎都有各種瑣碎的事情忙不停。
我媽做得一手好菜
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媽開始變得「懶散」了,我們偶爾回去,會發現家裡到處散亂著雜物,問了才知道,她有點不太敢收拾家裡了,因為不收拾還能一眼就看到東西放在哪,一收拾反而轉眼就找不著了。
我爸就是從這個時候開始對我們抱怨我媽的不記事的。
除了收拾的東西轉眼就忘,還包括做飯時的調料開始混亂了,她開始時常不記得是否加了某個調料,所以時常把菜做鹹了做淡了……
在那一年的體檢中,我有意識的把這個狀況對醫生朋友提起,於是她特意給我媽增加了相關的檢查,還好檢查結果不錯,沒有明顯的退行化症狀,不過針對我媽的不記事,她還是給了我很多建議:合理飲食、增加用腦活動、增加運動等。
阿爾茲海默症
差不多從那一年開始,我開始有意識的關注阿爾茲海默症,了解這個號稱比癌症影響還大的老年病。
阿爾茨海默病(AD)是一種起病隱匿的進行性發展的神經系統退行性疾病。臨床上以記憶障礙、失語、失用、失認、視空間技能損害、執行功能障礙以及人格和行為改變等全面性痴呆表現為特徵,病因迄今未明。65歲以前發病者,稱早老性痴呆;65歲以後發病者稱老年性痴呆。——百度百科
中國的數據
數據很驚人!可怕的是這個數據還在逐年遞增,可是至今還沒有效果明顯的對症藥理治療。每一個患病老人背後都是一個家庭,都是萬千燈火中的一個小家,都是一家人。
在義大利電影《愛在記憶消逝前》中,患了阿爾茲海默症的老約翰一直被身患重病的妻子艾倫在精心照顧,當艾倫的病情惡化到必須住院治療時,老約翰只能去養老院。
《愛在記憶消失前》
於是艾倫決定讓約翰開著家裡的舊房車一路去追尋年輕時曾經出遊過的路線,去老約翰一直喜歡的海明威故居做最後的旅行。
老約翰的失憶讓他活在一個看起來很真空的世界裡,痛苦的是照顧他的艾倫。尤其是那段約翰混亂的記憶狀態下無意間爆出婚外情的劇情,艾倫痛苦於丈夫曾經的背叛,在暴怒中將約翰半夜送到養老院,最終又在情緒穩定下來後去養老院接回了約翰。這段老夫妻多年的感情崩塌的劇情,卻也是照顧阿爾茲海默症患者過程中極其常見的一個場景。
每個人的人生經歷中,都有一些自己認為幸福或不幸福的事。患了阿爾茲海默症,記憶開始選擇性的遺忘,被記起的都是個體認為重要的事,可是對於照顧者而言,不一定就是重要且幸福了。
艾倫暴走於老約翰無意間記起的年輕時那段婚外情,卻最終又不得不選擇原諒。而同樣的情況,也發生在日本心理學家、哲學家岸見一郎照顧自己同樣患阿爾茲海默症的父親身上。
日本「自我啟發之父」岸見一郎
岸見一郎,日本「自我啟發之父」,心理學家,哲學家。1956年生於京都。曾在京都大學研究生院文學研究系讀博士,專攻西洋哲學史。1989年起致力於研究希臘哲學和阿德勒心理學。譯著有阿爾弗雷德·阿德勒的《個人心理學講義》和《人為什麼會患神經病》,著作有《被討厭的勇氣》《幸福的勇氣》《阿德勒心理學入門》等多部暢銷作品。
在岸見一郎的記錄體心理自助《請你迷失在我身旁》一書中,他詳細的記錄了自己在照顧患有阿爾茲海默症的父親的過程中,自己逐漸體會到的種種照顧不易。從生活上到心理上,作為心理學家和哲學家,他體會到的不僅僅是為人子的照顧艱辛,還有心理學和哲學專業層面的思考。
《請你迷失在我身旁》封面
中國古話說「久病床前無孝子」,對於長期病的照顧者而言,生活上的辛苦和疲勞加上心理上的壓力,這樣一本在親身經歷後寫出來的專業角度的照顧者心理自助書,無疑是溫情又值得細讀的。
在父親健康時,岸見一郎忙於工作家庭,很少聯繫獨居的父親。可隨著父親的確診,一切都變得不同了。
伴我們長大的父母終會老去,我們能為他們做的其實極其有限。
「我們的社會已經忘掉了這樣一種力量,即只要靜靜陪伴在旁,無需做什麼的力量。」——鷲田清一《嚼不碎的回憶》
陪伴,是我們小時候他們對我們最長情的告白,而現在的我們能做的,也是對他們陪伴。
陪伴
高壓的生活壓力,讓我們很難有時間靜靜的坐下來陪伴家人,匆匆的我們,做什麼都匆匆。而老去的父母首先需要的,其實就是靜靜的陪伴。
陪伴,是過節或者周末回家時陪爸媽看看電視;
陪伴,是和父母在一個屋簷下,哪怕他們做著他們的事,你做著你事;
陪伴,就是你在,我就心安。
岸見一郎問父親:「每天你都在睡覺,我不在家裡陪著你其實也是可以的呀。」
父親答道:「你在,我才睡得心安呀!」
想一想,你有多久沒有靜靜的陪著父母了?
只有家人才能真正的了解家人。
原生家庭中,孩子是最能敏感的感受到父母情緒的變化的,即使很多時候父母們以為自己掩飾得很好,可是孩子還是能夠敏感的感受到。
同樣,當父母老去時,也只有孩子是最能了解他們的思想的,即使他們忘卻了很多。
了解
比如岸見一郎的父親忘記了自己去世多年的妻子,因為妻子去世對於他而言是痛苦的。卻記得要照顧自己的孩子岸見一郎。在療養院也吵吵嚷嚷著要回家,因為「兒子在家等我。」
再比如岸見一郎有時候會和父親吵架,父親很快就忘記了,兒子卻還耿耿於懷。
岸見一郎說:「父母想和子女維持良好的關係」。
因為想要和子女維持良好的關係,所以吵架這種不愉快的事情很快就被父親忘記了。
而子女仿佛是因為矛盾才不能原諒父母,他們不是不能和父母構建良好的關係,而是本來就下定決心不與父母維持良好的關係,才從過去搜索可用的回憶,幫助他們下決心。
每個人都有被善待的時候,只是你的認知讓你停留在傷害或者善待的記憶裡。阿德勒的認知心理層面告訴我們當你的記憶停留在傷害中時,你能回憶起來的都是受迫害,而一旦你憶起曾經被善待,一切都將發生改變。
遺忘
我們選擇不了父母,只能和父母共度一生。忘掉那個完美的父母,和眼下這個不完美的父母好好重新開始新生活吧!去思考怎麼做,不糾結為什麼。
最了解我們的人永遠是我們的家人,所以,是時候如岸見一郎一樣,重新梳理一下自己的記憶,尤其是那些也許不算幸福和愉快的記憶,也許,你會收穫不一樣的認知。
價值,是每個人存在於社會的意義。
我們倡導要培養一個高自尊的孩子,而高自尊也往往意味著高自我價值。每個人都希望自己的生活是有價值的,老人同樣。
《忘不了餐廳》
2019年開播的《忘不了餐廳》是我一直在追的綜藝節目。黃渤的父親也是一位阿爾茲海默症患者,面對餐廳裡幾位不同程度的患病老人,不同的社會活動的參與都對他們的病情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這也是再次用實踐向我們證明:讓老人有自己的價值,往往對他們的身心發展更有益。
我開始越來越多的給我媽指派任務,今天想吃這個她煮的菜,明天想吃她以前給我們做的小吃,我爸也開始給我媽張羅牌友打牌,我媽開始變得比以前更忙了,每天被各路朋友招呼著各種活動不斷,可是她的生命狀態卻在這樣的忙碌中越來越好,看著她臉上綻放的笑臉和每次出去玩那一堆中國式大媽的炫目拍照風照片,我知道,這樣的安排其實對我媽而言是更好的。
岸見一郎在《請你迷失在我身旁》第四章「年老父母教給我的人生意義」中強調:父母活著就是意義。
這本《請你迷失在我身旁》數度讓我讀到熱淚盈眶。
《忘不了餐廳》
如果有一天我需要面對忘記了過去的父母怎麼做?岸見一郎說:轉換思維,與父母輕鬆相處。
人生不是一條直線,父母終有一天會老去,也許是阿爾茲海默症,也許是其他的老年病,既然不能迴避,那就早早的做些知識儲備吧!
學習岸見一郎勇敢、快樂地去面對問題的心態,在他將照顧父親這件本來充滿壓力的事,通過愛、巧思與智慧,讓彼此變得和樂自在的例子中,我們也可以吸取心理學家睿智的人生力量!
無論我們是否與父母關係親近,都可以從現在開始重新構建良性的家庭關係,坦然面對父母年老、生病,甚至會離我們而去的現實,擁有彼此尊敬、信賴的家庭。
你養我大,我養你老,跟日本「自我啟發之父」學守護父母,這本《請你迷失在我身旁》推薦給你!
我是宸媽,專注於青少年教育教養,喜歡我的文字歡迎分享、點讚、關注和評論,原創不易,轉載請聯繫本人!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