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養我大,我養你老!守護父母,跟日本「自我啟發之父」學

2020-10-07 宸媽碎碎念

這是宸媽2020年發布的第105篇原創內容。

全文共計3524字,大約需要3-5分鐘時間閱讀

古往今來,無數的文人作家用筆下的文字記錄下父母親情之間的感觸:「父母在,人生尚有來處;父母去,人生只餘歸途」算是其中最深情的話語之一。


守護父母

畢淑敏65歲時在北極的浮冰上閉目冥想的瞬間,看到離世多年的父母。這是她筆下的遊記,卻又深深的透露出對子欲養而親不在的無奈。

我媽開始不記事是我爸對我說的。

我媽是個典型的50年代生人,吃苦耐勞,極其勤快和堅韌。她在兄妹中排行老二,身上的「老二效應」很明顯,是個自尊心極強不服輸的人。我媽做得一手好菜,喜歡收拾,一天到晚似乎都有各種瑣碎的事情忙不停。


我媽做得一手好菜


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媽開始變得「懶散」了,我們偶爾回去,會發現家裡到處散亂著雜物,問了才知道,她有點不太敢收拾家裡了,因為不收拾還能一眼就看到東西放在哪,一收拾反而轉眼就找不著了。

我爸就是從這個時候開始對我們抱怨我媽的不記事的。

除了收拾的東西轉眼就忘,還包括做飯時的調料開始混亂了,她開始時常不記得是否加了某個調料,所以時常把菜做鹹了做淡了……

在那一年的體檢中,我有意識的把這個狀況對醫生朋友提起,於是她特意給我媽增加了相關的檢查,還好檢查結果不錯,沒有明顯的退行化症狀,不過針對我媽的不記事,她還是給了我很多建議:合理飲食、增加用腦活動、增加運動等。


阿爾茲海默症


差不多從那一年開始,我開始有意識的關注阿爾茲海默症,了解這個號稱比癌症影響還大的老年病。

阿爾茨海默病(AD)是一種起病隱匿的進行性發展的神經系統退行性疾病。臨床上以記憶障礙、失語、失用、失認、視空間技能損害、執行功能障礙以及人格和行為改變等全面性痴呆表現為特徵,病因迄今未明。65歲以前發病者,稱早老性痴呆;65歲以後發病者稱老年性痴呆。——百度百科

  • 根據國際阿爾茲海默症協會發布的報告,每三秒種,全世界就會增加一名阿爾茲海默病患者。
  • 在美國,根據2019年的《阿爾茲海默症事實和數據》報告顯示,在65歲及以上年齡的老人中,每10位就可能有一位患阿爾茲海默症,患病比例十比一。
  • 在英國,痴呆症是老人死亡的第一病因,超過心臟病。


中國的數據


數據很驚人!可怕的是這個數據還在逐年遞增,可是至今還沒有效果明顯的對症藥理治療。每一個患病老人背後都是一個家庭,都是萬千燈火中的一個小家,都是一家人。

在義大利電影《愛在記憶消逝前》中,患了阿爾茲海默症的老約翰一直被身患重病的妻子艾倫在精心照顧,當艾倫的病情惡化到必須住院治療時,老約翰只能去養老院。


《愛在記憶消失前》

於是艾倫決定讓約翰開著家裡的舊房車一路去追尋年輕時曾經出遊過的路線,去老約翰一直喜歡的海明威故居做最後的旅行。

老約翰的失憶讓他活在一個看起來很真空的世界裡,痛苦的是照顧他的艾倫。尤其是那段約翰混亂的記憶狀態下無意間爆出婚外情的劇情,艾倫痛苦於丈夫曾經的背叛,在暴怒中將約翰半夜送到養老院,最終又在情緒穩定下來後去養老院接回了約翰。這段老夫妻多年的感情崩塌的劇情,卻也是照顧阿爾茲海默症患者過程中極其常見的一個場景。

每個人的人生經歷中,都有一些自己認為幸福或不幸福的事。患了阿爾茲海默症,記憶開始選擇性的遺忘,被記起的都是個體認為重要的事,可是對於照顧者而言,不一定就是重要且幸福了。

艾倫暴走於老約翰無意間記起的年輕時那段婚外情,卻最終又不得不選擇原諒。而同樣的情況,也發生在日本心理學家、哲學家岸見一郎照顧自己同樣患阿爾茲海默症的父親身上。


日本「自我啟發之父」岸見一郎


岸見一郎,日本「自我啟發之父」,心理學家,哲學家。1956年生於京都。曾在京都大學研究生院文學研究系讀博士,專攻西洋哲學史。1989年起致力於研究希臘哲學和阿德勒心理學。譯著有阿爾弗雷德·阿德勒的《個人心理學講義》和《人為什麼會患神經病》,著作有《被討厭的勇氣》《幸福的勇氣》《阿德勒心理學入門》等多部暢銷作品。

在岸見一郎的記錄體心理自助《請你迷失在我身旁》一書中,他詳細的記錄了自己在照顧患有阿爾茲海默症的父親的過程中,自己逐漸體會到的種種照顧不易。從生活上到心理上,作為心理學家和哲學家,他體會到的不僅僅是為人子的照顧艱辛,還有心理學和哲學專業層面的思考。


《請你迷失在我身旁》封面


中國古話說「久病床前無孝子」,對於長期病的照顧者而言,生活上的辛苦和疲勞加上心理上的壓力,這樣一本在親身經歷後寫出來的專業角度的照顧者心理自助書,無疑是溫情又值得細讀的。

在父親健康時,岸見一郎忙於工作家庭,很少聯繫獨居的父親。可隨著父親的確診,一切都變得不同了。

伴我們長大的父母終會老去,我們能為他們做的其實極其有限。

陪伴

「我們的社會已經忘掉了這樣一種力量,即只要靜靜陪伴在旁,無需做什麼的力量。」——鷲田清一《嚼不碎的回憶》

陪伴,是我們小時候他們對我們最長情的告白,而現在的我們能做的,也是對他們陪伴。

陪伴


高壓的生活壓力,讓我們很難有時間靜靜的坐下來陪伴家人,匆匆的我們,做什麼都匆匆。而老去的父母首先需要的,其實就是靜靜的陪伴。

陪伴,是過節或者周末回家時陪爸媽看看電視;

陪伴,是和父母在一個屋簷下,哪怕他們做著他們的事,你做著你事;

陪伴,就是你在,我就心安。

岸見一郎問父親:「每天你都在睡覺,我不在家裡陪著你其實也是可以的呀。」

父親答道:「你在,我才睡得心安呀!」

想一想,你有多久沒有靜靜的陪著父母了?

了解

只有家人才能真正的了解家人。

原生家庭中,孩子是最能敏感的感受到父母情緒的變化的,即使很多時候父母們以為自己掩飾得很好,可是孩子還是能夠敏感的感受到。

同樣,當父母老去時,也只有孩子是最能了解他們的思想的,即使他們忘卻了很多。

了解


比如岸見一郎的父親忘記了自己去世多年的妻子,因為妻子去世對於他而言是痛苦的。卻記得要照顧自己的孩子岸見一郎。在療養院也吵吵嚷嚷著要回家,因為「兒子在家等我。」

再比如岸見一郎有時候會和父親吵架,父親很快就忘記了,兒子卻還耿耿於懷。

岸見一郎說:「父母想和子女維持良好的關係」

因為想要和子女維持良好的關係,所以吵架這種不愉快的事情很快就被父親忘記了。

而子女仿佛是因為矛盾才不能原諒父母,他們不是不能和父母構建良好的關係,而是本來就下定決心不與父母維持良好的關係,才從過去搜索可用的回憶,幫助他們下決心。

每個人都有被善待的時候,只是你的認知讓你停留在傷害或者善待的記憶裡。阿德勒的認知心理層面告訴我們當你的記憶停留在傷害中時,你能回憶起來的都是受迫害,而一旦你憶起曾經被善待,一切都將發生改變。


遺忘


我們選擇不了父母,只能和父母共度一生。忘掉那個完美的父母,和眼下這個不完美的父母好好重新開始新生活吧!去思考怎麼做,不糾結為什麼。

最了解我們的人永遠是我們的家人,所以,是時候如岸見一郎一樣,重新梳理一下自己的記憶,尤其是那些也許不算幸福和愉快的記憶,也許,你會收穫不一樣的認知。

價值

價值,是每個人存在於社會的意義。

我們倡導要培養一個高自尊的孩子,而高自尊也往往意味著高自我價值。每個人都希望自己的生活是有價值的,老人同樣。


《忘不了餐廳》


2019年開播的《忘不了餐廳》是我一直在追的綜藝節目。黃渤的父親也是一位阿爾茲海默症患者,面對餐廳裡幾位不同程度的患病老人,不同的社會活動的參與都對他們的病情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這也是再次用實踐向我們證明:讓老人有自己的價值,往往對他們的身心發展更有益。

我開始越來越多的給我媽指派任務,今天想吃這個她煮的菜,明天想吃她以前給我們做的小吃,我爸也開始給我媽張羅牌友打牌,我媽開始變得比以前更忙了,每天被各路朋友招呼著各種活動不斷,可是她的生命狀態卻在這樣的忙碌中越來越好,看著她臉上綻放的笑臉和每次出去玩那一堆中國式大媽的炫目拍照風照片,我知道,這樣的安排其實對我媽而言是更好的。

岸見一郎在《請你迷失在我身旁》第四章「年老父母教給我的人生意義」中強調:父母活著就是意義。

後記

這本《請你迷失在我身旁》數度讓我讀到熱淚盈眶。

《忘不了餐廳》

如果有一天我需要面對忘記了過去的父母怎麼做?岸見一郎說:轉換思維,與父母輕鬆相處

人生不是一條直線,父母終有一天會老去,也許是阿爾茲海默症,也許是其他的老年病,既然不能迴避,那就早早的做些知識儲備吧!

學習岸見一郎勇敢、快樂地去面對問題的心態,在他將照顧父親這件本來充滿壓力的事,通過愛、巧思與智慧,讓彼此變得和樂自在的例子中,我們也可以吸取心理學家睿智的人生力量!

無論我們是否與父母關係親近,都可以從現在開始重新構建良性的家庭關係,坦然面對父母年老、生病,甚至會離我們而去的現實,擁有彼此尊敬、信賴的家庭。

你養我大,我養你老,跟日本「自我啟發之父」學守護父母,這本《請你迷失在我身旁》推薦給你!

我是宸媽,專注於青少年教育教養,喜歡我的文字歡迎分享、點讚、關注和評論,原創不易,轉載請聯繫本人!謝謝!

相關焦點

  • 《請你迷失在我身旁》:跟阿德勒學習如何守護逐漸老去的父母
    我雖沒能跟父親住在一起,但舊家離我自己的家不遠,走路大約15 分鐘就到,搬回舊家方便我照顧他。時隔四分之一個世紀搬回來住的這個舊家,是父親、母親和我及兄妹們曾經一起生活的地方,我和妹妹就是在這裡出生長大的。父親自己不願承認,但顯然那時他已經不能獨立生活了。那是2008 年11 月的事了。
  • 《請你迷失在我身旁》:老了該怎麼辦?活著與效率無關,學會感恩
    日本「自我啟發之父」岸見一郎在他的新書《請你迷失在我身旁》講述了:他跟他患有阿爾茨海默病父親的動人故事,讓我們一起探討如何守護逐漸老去的父母,以及怎么正確看待衰老與死亡。說真的,夜以繼日地照料患病老人是一件很辛苦的事情,無論是精力上、感情上亦或者是金錢上。
  • 北大「白眼狼」|我希望你把我當「蛙」養,你非把我當機器人養!
    我們花錢供你上了北大!供你讀了美名校!這就是社會對成功的定義!人家不都是這樣當父母的嗎?不好好管你你能成功嗎?我們已經盡到了為人父母的責任了!當老的該死罪麼!我能找到好工作嗎?我找到好工作我會幹嗎?有白富美願意嫁給我嗎?我有作為一個人的尊嚴嗎?做人做事全不會!一點自我價值都沒有!
  • 我養你小,你養我老,連平常的孝順都做不到,被親情綁架的孝順
    我養你小,你養我老,連平常的孝順都做不到,被親情綁架的孝順(當您打開這篇文章時,感恩在我心。在浩瀚的網絡裡,姚志芸堅持正能量的寫作,或許微不足道,但您的關注和留言支持就是小編的全部動力。)我養你小,你養我老。看起來也很不錯,順應自然合情合理。如果不養老人,你就說逆子不孝順。在中國傳統的認知理念裡,有這樣想法的人不在少數。於是,孝順沒有道理可講。無論長輩是怎樣的,哪怕他特別出格,甚至不喜歡你,從小偏心不重視你。你只要不養他老,沒有人會問理由,他們就看見了你不孝順,唾沫星子都能淹死你。
  • 「你養我小,我就該養你老?」說出這句話的孩子,看看這幾張圖吧
    導讀:「你養我小,我就該養你老?」說出這句話的孩子,看看這幾張圖吧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你養我小,我就該養你老?」說出這句話的孩子,看看這幾張圖吧!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你們讓我養弟弟,誰來養我的孩子?」女兒的質問讓父母無言以對
    但是,4年前她父母忽然心血來潮要生二胎,哪怕女兒反對也一意孤行,如今弟弟3歲了,而父母年齡將近50歲。前兩天,父母忽然把她喊回家,對她說父母以後年齡越來越大,帶娃養娃都力不從心,希望她這個做姐姐的能擔負起責任,以後幫忙養弟弟。
  • 當男人對你說「我養你」,你願意嗎?
    小朱婚後和小範的父母(已退休)住在一起,很快孩子就出生了。公婆推說年紀大了,帶不了,說我兒子養你,你回來帶孩子。小朱沒有辦法,只好辭職呆在家裡照顧公婆和孩子。公婆總是在找茬,孩子總是帶來很多麻煩,小範的工資都是交一部分給父母, 交一部分給小朱,自己留點零花錢。
  • 「我們老了,以後弟弟你來養」「我養弟弟,那我兒子怎麼辦」
    當時小年都懵了,那時對這個未曾謀面的弟弟或妹妹,小年的想法是應該是意外,估計父母也不會留下。可後來,小年才知道,原本這個孩子的到來是父母精心「準備」的結果。而她作為女兒,即便是發表了自己不同意的看法,可父母已經下決心要把孩子生下來,她也無能為力。就這樣,小年弟弟出生的時候,那一年,小年的媽媽45歲,小年24歲,小年的孩子2歲,而小年的弟弟還是個嬰兒。
  • 大女兒拒絕撫養2歲弟弟,被父母起訴怒吼:我養弟弟,誰養我女兒
    為人父母,為何「狠心」到「生而不養」,以至於被兒子告上法庭:「我要起訴我的父母,因為他們生下了我」。而劉阿姨對丈夫說道:「關於懷孕,人家盛海琳60歲了都能生,我比她更年了,肯定能生;關於養育,我們都有退休金,養育一個孩子足夠了;再說等我們百年老去之後,女兒身邊也有一個親近之人」。聽著劉阿姨的分析,劉叔叔也覺得很有道理,便同意再生一個。
  • 「讓我養弟弟?那誰養我兒子?」大女兒的拷問讓父母沉默
    大女兒非常委屈,當初就反對,並且自己也有兒子要照顧,一時沒忍住質問父母:「讓我養弟弟,誰養我兒子?」面對大女兒的拷問,父母沉默了。2、家庭經濟狀況現在養孩子的成本在逐漸增加,父母都希望把最好的一切給孩子,但要從個人實際情況出發,考慮家庭經濟狀況後再決定要不要二胎。孩子的尿不溼、奶粉、之後的教育等等,都需要大量的資金,如果目前家庭經濟狀況不穩定,各項開銷又比較大,那要二胎的事情就可以放一放,認真規劃一下。
  • 書評 |《請你迷失在我身旁》:學習守護逐漸老去的父母
    「我不在乎你記憶裡出現的橡皮擦,我只在乎從現在開始的每個當下。」看完《請你迷失在我身旁》,猶如咬了一口青青的獼猴桃,酸酸,澀澀,微微又帶點甜。如何成為父母,是需要學習的——這對於新手爸媽而言,越來越成為共識。 而同時,我們的父母也在逐漸老去。那如何守護他們?看了《請你迷失在我身旁》,我才明白,原來守護逐漸老去的父母,也是需要學習的。 父親82歲時,醫生診斷他患有阿爾茨海默病。他逐漸忘記了過去,也弄不清現在自己身在哪裡。
  • 孩子說「你養我,就是為了老了以後讓我照顧你」,該如何安慰自己
    孩子六歲,昨天突然問:「媽媽,你為什麼生我?是為了老了有人養你麼?」我當時震驚、錯愕,不知如何回答?我不知道六歲的孩子,內心居然是這麼想的。我也反思是不是平時教育哪裡出了問題?可是反過來想,大人難道沒有私心麼?孩子的想法真的是錯的麼?我該如何引導孩子這個思想?
  • 心理學家告訴你如何守護逐漸老去的父母?
    一首老歌《當你老了》在耳邊迴響,那熟悉的旋律和催人淚下的歌詞,讓我的眼睛溼潤了。當你老了,頭髮白了,睡意昏沉;當你老了, 走不動了,爐火旁打盹,回憶青春。子欲養而親不待的痛苦,很多人體會過,那個時候你才想起來自己小的時候,他們是如何無微不至的照顧你,牽著你的手一步步走上人生的道路,就像你照顧你的孩子那樣。在日本著名作家岸見一郎所著的新書《請你迷失在我身旁》一書中,提到過這樣一篇報導,寫的是一位男士和患有認知症的母親的故事,這位男士不得已辭職在家照顧母親。有一天早餐後,他母親問他:「你不用去上班嗎?」
  • 「養你這麼大,讓你養弟弟不過分」,姐姐有撫養弟弟的義務嗎?
    當女兒得知老兩口的想法之後,第一個站出來反對:堅決不能再要了,養一個孩子代價太大了,你們現在年紀大了,未來我工作穩定了,把你們接來一起生活,就不會太孤單了。老李頭兩口子鐵了心要二胎,跟女兒說:自己老了沒關係,以後你來照顧孩子,你來養弟弟,一樣的。
  • 「你兒子讓我養,我兒子誰來養」,高齡產婦無奈,活該還是同情?
    「你兒子讓我養,我兒子誰來養」,媽媽向女兒哭訴無果遭反駁,情緒非常的激動,感覺都這麼大歲數了,畢竟身體不如年輕人,還受那個罪幹嘛,但是木已成舟,女兒也不好在說什麼,誰讓自己現在連個男朋友都沒有,父母就不用這麼沒有盼頭了。
  • 《請你迷失在我身旁》:跟阿德勒學習守護逐漸老去的父母
    這也是為什麼我推薦《請你迷失在我身旁》這本書的原因。本書的特別處在於,它針對的群體有兩個,不僅有對被照顧者的建議,還有對照顧者的引導牽引。這本書的作者是日本作家岸見一郎,作為阿德勒心理研究者,也作為父親患有阿爾茨海默病的家屬,他將自己照顧年老父親的親身經歷寫了下來,意圖結合阿德勒心理學知識和自身實踐,為廣大子女指明父母的迷失之路。
  • 我那年輕時跟我說「各自賺錢各自花」的丈夫,老了卻要我養他
    總覺得跟一個人相愛,組建一個家庭,自己會付出很多,生怕自己吃了虧,他們會構建種種屏障,來避免自己為對方付出太多。我也不否認,婚姻,的確是要有付出的,但你必然也得到了回報。婚姻的經營,就是在雙方共同的付出中才能締造出幸福。一味地逃避付出,自私自利,傷害的不僅僅是對方,更是你自己。
  • 感恩母親,你養我長大,我陪你變老!
    我今年40歲,家有一老母親,現如今已經有82歲了。早在35年前,父親因患有肝癌晚期走了,家裡剩下我和母親相依為命。那些年,我們的日子過得特別艱難,母親經常夜裡哭紅了雙眼,但從不讓我親眼看到她流淚。為了謀生,手無縛雞之力的母親帶著我下田種地,從此我們家緊靠農田裡的收入過日子。
  • 道德綁架下的養老「我生了你你就該養我,這樣正確嗎?」
    道德綁架下的養老:「我生了你,你就該養我,否則你就是不孝,這樣想正確嗎?」從道德的角度上試問一下大家覺得正確嗎?宋陳元靚《事林廣記》:「養兒防老,積穀防饑。」在「只生一個好」的政策鼓勵下,孩子從小是父母和爺爺奶奶外公外婆「手心裡的肉」。父母特別心疼孩子,從懷孕開始到吃奶粉,到上託兒所,到上小學、初中、高中,為了「不輸在起跑線上」,不惜給孩子大把大把地花錢。對於一般工薪家庭而言,除了按揭住房還款,孩子就是最大的開支。在每月家庭的基本開銷中,一半以上都花在了孩子身上。 使得現在的孩子極為自私,才會覺得贍養老人是道德綁架下的養老。
  • 原來人老了,也要富養!第一次聽說,我很贊同!
    現在的洪金寶老了,也瘦了,身體健康大不如從前了,之前因為膝蓋做手術,出行都要依靠輪椅,整個人滄桑了不少。年輕時的洪金寶,和李小龍,成龍同臺競技,拍武打片也都是實打實的。不怕流血,不怕危險,片場旁邊隨時都停著救護車,受傷都是家常便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