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則D61718; --tt-darkmode-color: 的新聞在網絡上炸開了。
作為世界級頂尖名校,曼哈頓音樂學院的小提琴系在全球排名第二,有眾多大師、音樂家在該系任教。而年僅6歲的男孩胡文景,不僅被曼哈頓錄取,還是該系來自中國年齡最小的學生。
▲圖片來源於微博截圖
很多網友都驚嘆,6歲就能進入世界名校,簡直是音樂天才!
那麼,這樣的音樂天才到底是怎樣培養出來的?胡文景的媽媽表示,她的教育秘訣就是:隨他去!
在當下雞娃的時代,每個中年爸媽都奔波在送孩子去各種奧數班、課外興趣特長班的路上,而這位媽媽反其道而行之,堪稱育兒界的一股清流。
當然,這位媽媽也有一套自己的教育理念,她認為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優勢和特長,培養出「千篇一律」的孩子,不如讓他們自己生長。
「隨他去」的教育秘訣背後
是懂得順應孩子的天性
在採訪中,胡媽媽談到兒子的教育及成長經歷,小時候的胡文景是一個特別有主意的小孩,吃飯不肯用圍兜,不肯穿媽媽給他買的鞋,13個月就得帶去鞋店他自己試鞋挑鞋。
面對一個非常「難管」的孩子,胡媽媽也嘗試過強硬的手段。她曾像別的家長那樣,嘗試給兒子報早教和英語課,但兒子根本不願意去,每次都是哭鬧收場,最終她只能放棄。
但好在她發現兒子對音樂比較感興趣,在家中媽媽和外婆都非常熱愛音樂,時常會在家中彈鋼琴,兒子每次聽到音樂就會手舞足蹈。
在這樣的氛圍影響下,胡文景從小就對音樂情有獨鍾。看準苗頭的胡媽媽準備再次「雞娃」,就跟兒子說要麼學鋼琴吧。好不容易給兒子報了鋼琴班,結果兒子沒學幾天,就不想學了。
後來,兒子在幼兒園看到哥哥姐姐都在拉琴非常羨慕,等到他上中班拿到琴的時候非常興奮,自己主動想要學習小提琴。
▲胡文景第一次拿到小提琴
擔心兒子學小提琴會半途而廢,剛開始胡媽媽並沒有聘請專業的老師,就是讓孩子在家隨便練習。兒子也非常有個性,自己拉琴時,還不允許媽媽外婆在旁邊指指點點,說是影響他創作。
就這樣,胡媽媽抱著讓兒子隨便玩一玩,也沒有指望日後成為專業小提琴家的心態,孩子愛拉多久就多久。
正所謂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大半年的時間裡孩子都是自己摸索著拉琴,後來胡媽媽看兒子真的很感興趣,就幫孩子找了專業的小提琴老師,慢慢引導兒子將興趣變成專業特長。
胡媽媽坦言,儘管孩子現在取得了一些「成績」,但她依然想堅持初心隨他去,讓兒子跟著自己的興趣走。
在胡文景的成長經歷中我們可以看到,「隨他去」的教育方法,並不是放任孩子不管,而是順應孩子的天性,幫助他們找到真正的興趣所在,不斷去發掘自身的天賦。
在《美國幼兒園老師這樣養孩子》一書中說:父母真正能幫助孩子培養興趣的方式,是鼓勵、陪伴,允許孩子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去探索、認識世界。
養娃沒有那麼容易,每個娃都有自己的脾氣。在拼命雞娃的大環境下,每個父母都需要花點時間,冷靜下來認真思考,孩子的興趣及天賦所在,懂得放手讓孩子探索出屬於自己的世界。
尊重孩子的成長規律
才能培養出優秀的孩子
前段時間,一位3歲男孩創作10餘幅水粉畫的視頻,在網絡瞬間走紅。視頻中,男孩有模有樣地拿著畫筆、託著畫盤,認真地作畫,畫出的作品驚豔了不少人。
▲圖片來源於微博截圖
隨後,記者採訪小男孩的爸爸,爸爸稱自己和孩子媽媽都是從事藝術行業,偶然發現孩子感興趣,就讓孩子自由創作,沒有幹預。
爸爸說,兒子畫畫色彩搭配很好,但表達的方式並不寫實,只要孩子喜歡就行。
也許,很多父母都很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成為「神童」,但其實,所謂的「天才」,無非是順應孩子的成長規律,發掘自身的天賦,幫助他們找到一條適合的成長之路。
每個都有自己的興趣愛好和天賦,父母只有懂得尊重孩子的成長規律,才能培養出優秀的孩子。
在美國《小小廚神》節目中,曾經10歲的華裔混血男生Josh Reisner以做飯天賦,被網友稱為「小廚師」,擁有數萬名粉絲,並登上了《紐約時報》餐飲版封面,被美國《Vogue》雜誌專刊賦予「料理界的小賈斯汀」的稱譽。
▲圖片來源於騰訊視頻
Josh Reisner剛開始愛上做飯的理由很簡單,因為「嫌棄」媽媽燒飯難吃,表示自己要親自做飯。很快,Josh Reisner的父母發現了孩子在做飯上很有天賦。
為了鼓勵Josh Reisner鑽研廚藝,父母給他買了很多烹飪書籍,報了廚藝班,帶孩子品嘗各地美食,甚至還專門為他打造了「專屬廚房」。
在父母的鼓勵和支持下,Josh Reisner興趣大增,經過專業培訓後,廚藝也大獲好評。在他選擇當廚師的過程中,他的父母從來沒有制止過他,反而非常尊重他。
Josh Reisner也並沒有因為學廚藝放棄學習,在學習廚藝的過程中,他接觸到很多優秀的人和事,反而越來越明白讀書的重要性,在學習上也越發主動。
▲圖片來源於騰訊視頻
教育專家楊東平曾說:讓每一個孩子的天賦展現,是家長的終極使命。
每一個孩子都有自身的成長規律,以及獨特的天賦,他們都渴望被看見、被尊重。
父母要做的是,給他們足夠大的空間,不斷地引導和培養,讓他們的天賦能夠真正被釋放。在這種正向引導下,孩子也會成長得越來越優秀。
每個孩子都有屬於自己的花期
在奉行「雞娃」的教育大環境下,我們總是希望自家的孩子能成為橫空出世的「神童」,但每個孩子都有屬於自己的花期,過早的開花,也會意味著過早的掉落。
在上世紀90年代,天才神童魏永康的故事風靡一時。他家境貧寒,母親把唯一的希望寄托在他身上,在他還兩三個月大的時候,就教他讀書寫字,一心想要把兒子培養出「神童」。
2歲時魏永康便掌握了一千多個漢字,4歲時便學完了初中的基本課程,13歲就考進了全國重點大學,17歲考入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的碩博連讀研究生。
▲圖片來源於網絡
可以想像,魏永康十幾年的生活中,除了學習還是學習。然而,這個被母親一手打造的「神童」,在進入中科院後,學習生活出現了嚴重的問題,沒有辦法自理生活,也無法與其他人溝通,最終只能被學校勸退。
這大概就是現實版的「傷仲永」,在母親「揠苗助長」式的教育下,他過早的盛開,也就意味著過早的凋謝。
事實上,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成長規律,過高的期待,過早的教育,很容易影響孩子的健康成長,甚至抹殺掉孩子人生的更多可能性。
作為父母我們應該懂得,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花期,如其揠苗助長,不如順應孩子的天性,幫助孩子找到一條真正適合他們的成長路徑。
1.尊重孩子的差異性,了解孩子的性格
每個孩子都有自己擅長的事情,父母要學會尊重孩子的差異性。有的孩子擅長邏輯思維,熱愛數學;有的孩子想像力豐富,喜歡畫畫;有的孩子動手能力強,擅長手工製作......
父母要多花時間和精力,觀察孩子的性格特點,了解什麼樣的學習方式適合孩子,他真正感興趣的事情是什麼。只有讓孩子做他們擅長的事情,他們的潛能才能得到充分發揮。
2.正確引導,幫助孩子建立興趣的持久性
很多孩子因為年紀小,興趣的穩定性不足,很容易剛開始喜歡,後來遇到困難就放棄了。這個時候,父母要及時疏導,幫助孩子克服困難,樹立信心,鼓勵孩子持之以恆。
只有能夠長期堅持的興趣愛好,才有可能成為特長,甚至成為受益終生的技能。孩子也才能在堅持中,明白堅持的力量,感受到真正的快力和成就感。
3.適時降低對孩子的期待,學會欣賞孩子
父母的高期待高標準,往往會打壓孩子的自信。父母應該學會調整心態,適時降低對孩子的期待,學著欣賞孩子,多發現孩子身上的閃光點。
不論孩子是「學霸」,還是「學渣」,都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存在。父母在焦慮的同時,不妨換個角度,試著去發現孩子的優點,你將會看到一個不一樣的孩子。
真正智慧的父母,懂得尊重孩子本來的樣子,給孩子足夠的空間,讓他們能夠成為自己想要的樣子。
就像高曉松曾說過的話:孩子都是帶著劇本來的,父母不要多打擾。
唯有用愛與尊重來餵養孩子,使他們茁壯成長、羽翼豐滿,終有一天他們會飛向自己心中的理想所在。
著名教育家葉聖陶也曾說,教育孩子就像養植物,給予作物適當的土壤、養分和陽光,它們就能自己成長。
也許,每個家庭的教育方式各不相同,但每個孩子都是一顆種子,我們能做的就是精耕慢養,然後靜等花開!
↓點擊「了解更多」,預約國際學校開放日,報名展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