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還在逼孩子彈鋼琴,人家的娃已經考上了頂級音樂學院
最近杭州省直機關武林門幼兒園炸了,原來是小提琴班6歲的胡文景考入了曼哈頓音樂學院古典小提琴專業,成為了該系來自中國年齡最小的學生,將師從享譽全球的傳奇小提琴大師平夏斯.祖克曼。
3歲學琴,6歲考入世界頂尖音樂學院,難道是又一起神童打造事件?當我了解了事件的詳細資料後,發現並不是炒作,而是一個貨真價實的音樂小天才的故事。
別人家的孩子是如何成為天才的?
1、音樂氛圍是基礎
胡文景從小生活在一個喜歡音樂的家庭氛圍裡,外婆喜歡古箏,媽媽喜歡彈鋼琴,在這樣的音樂氛圍影響下,胡文景從小對音樂情有獨鍾。
大家還記得2014年參加《天天向上》節目的大提琴小天才俞雋嗎?同樣是3歲學習大提琴,6歲考入曼哈頓音樂學院。俞雋的爸爸是中國指揮家、作曲家,媽媽是韓國鋼琴家,2歲前每天聽著音樂入睡,早晨聽著音樂醒來,同樣是在音樂的氛圍薰陶下長大的孩子。
說到這裡,很多人一定產生了絕望感:我們這樣對音樂並不精通的普通人家的孩子怎麼辦?
當然不是。
看過一篇文章,媽媽想培養女兒學習古典音樂,但並沒有對女兒開口直接要求或者直接給女兒報興趣班,而是買來好多古典音樂光碟,經常放著聽,並且自己也享受其中(即使不是真的享受其中,也可以假裝享受其中)。過了一段時間,媽媽和女兒商量:咱們要不報個興趣班吧?學什麼好呢?女兒直接要求媽媽報古典音樂方面的興趣班。
這位媽媽採取的策略就是:先給孩子創造音樂氛圍,氛圍有了,孩子每天耳濡目染的薰陶,自然而然會有了自己的理解和興趣,到時候,不用家長逼迫,孩子便自覺自愿地想學習了,而這也是最重要的其中一點。
2、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胡文景平時喜歡探索各種樂器,把拉琴當作玩耍,還經常自己作曲自己玩。
對此媽媽說:
人天生對自己感興趣的事情專注而努力,儘管過程會很累很枯燥,但並不會覺得苦,孩子也是如此。
經常看到有的媽媽每天逼迫孩子練琴,孩子邊哭邊彈鋼琴。孩子在這樣的情況下學鋼琴,會逐漸喪失對鋼琴的興趣,產生厭噁心理。我不相信一個對鋼琴產生抗拒心理,一想起鋼琴首先聯想到的是不愉快感覺的孩子,將來對音樂會有很大的造詣。
在教育孩子中,想讓孩子接受什麼,就想辦法讓孩子產生興趣;想要他排斥什麼,就去強迫他。
2、尊重孩子,給孩子最大的自由。
當胡媽媽接受採訪時,被問道是如何培養自己的孩子時,胡媽媽回答:與其說是一個家長「引導」小朋友的故事,不如說是一個小朋友「訓練」家長的故事。
胡媽媽的做法,就是給予了小文景充分的尊重和自由。試想,如果胡媽媽在胡文景小的時候吃飯時,利用家長的權威,強硬地給孩子戴圍兜,如果孩子不聽話,乾脆把孩子打罵一頓,最後在小文景的哭聲中帶上圍兜;小文景拉琴的時候,媽媽不顧其反抗,硬性的按照自己所謂的專業知識和手法教孩子練琴;在為小文景找音樂老師時,兒子不喜歡,胡媽媽硬性逼著兒子去跟不喜歡的老師學習,那麼,極有可能就沒有現在的音樂小天才,而是一個只不過比平常孩子懂點音樂,但是毫無創造力和靈動性的普通孩子。
4、不對孩子抱有過高的期望
胡媽媽一開始的初心,根本不是要把小文景培養成職業演奏家、專業小提琴家,而是「你拉得開心就好」。
胡媽媽帶兒子去紐約留學,在為兒子選擇音樂老師時,胡媽媽首先和老師溝通了音樂教育的理念:只是希望兒子能維持對音樂的喜愛,希望老師不要太嚴厲。在老師說道「她的理念是希望學生一輩子能夠享受音樂,堅持拉琴,而不是去獲得音樂的成就」時,胡媽媽這才放心了。
在兒子「意外」的考入了曼哈頓音樂學院時,媽媽仍舊坦言道:「堅持初心隨他去,跟著自己的興趣走。」
俗話說:希望多大,失望就有多大。這句話是有著深刻的原因的,當我們一味地盯著目標的時候,往往就會忽略最重要的過程。
更可況,父母如果對孩子抱著過高的期望,本質並沒有把孩子當作一個有著獨立意識的個體。把父母的願望強加在孩子身上,孩子只不過成為了父母意志的延伸。
孩子是孩子,父母是父母,這是完全不同的兩個獨立的個體。做父母的如果十分清楚這個界限,也能像胡媽媽一樣,瀟灑地說句「隨他去」。
最後:佛系媽媽
在大趨勢的雞娃虎媽中,胡媽媽可算是一個典型的佛系媽媽。然而,很多人對於佛系媽媽有很大的誤解,仿佛佛系媽媽就意味著對孩子什麼也不用管,什麼也不用問。從胡媽媽一直堅持和小文景一起練琴、帶小文景到紐約留學這兩點看到,胡媽媽對小文景「管」的是很少,但是對自己的管理卻是一點也不少。
不管教孩子的勇氣,來自於對自己的管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