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午我上最後一節課,按慣例該我陪餐。所謂陪餐,就是陪學生一起在班上吃飯。免費的營養餐。國家對貧困地區學生中午免費發放營養餐。一葷兩素,菜品由老師接收監督,清潔衛生,保質保量。大多數學生乖乖的吃完不剩,一些家庭條件好的面露難色,難以下咽。陪餐一頓,感受頗深,想起了30多年前的學生時代。寫一篇文章,借學生時代吃飯的變遷,禮讚改革開放30年的輝煌。
小時候家窮,祖父祖母姑姑,爸媽兄妹, 一大家子吃飯。說是姑姑,實際比我大兩歲。不清楚情況的說我們是姐妹倆,我胖點,還說是姐姐呢。在那個「敞開肚皮生"的年代,這種情況很普遍。吃飯以紅薯稀飯為主,一大鍋紅薯,幾顆米。我們小孩子可以享受優待,單獨放個碗在鍋裡,所謂「跳飯」。
上學時,中午不回家吃飯,帶飯盒去蒸。菜呢,準備一個玻璃瓶子,裝點鹹菜。家庭好的,母親能幹的,會把菜用點油炒一下,大多數時間是冷酸菜,也有帶辣椒的時候。( 我喜歡辣椒拌飯。) 我的同學中吃白飯(沒有菜)的居多。現在想想蠻幸運,感謝祖母和媽媽。
到中午吃飯時,幾個要好的同學聚在一起,把玻璃瓶子拿出來,相互品嘗各家的美味,成了-天中最幸福的時刻。現在的術語有"拼車」,那就姑且叫著「拼菜"吧,呵呵。如果哪家的某種菜好吃,就成了她帶的保留菜。我記得我家的保留菜就是大頭菜。如果誰連上兩天不帶菜的話, 有些心眼小的就會拿臉色看,呵呵, 現在想想很搞笑,在那個鬧饑荒的年代。
後來弟弟也上學了, 姑姑,我,弟弟三個人蒸-一個飯 ,盒。(沒飽下午回家掀鍋蓋,有時會有收穫)記得當時蒸飯的師傅等我們端飯出來時都要揭開看看,飯蒸得少的2分,多的3分。我每次端飯都戰戰兢兢的,如果飯蒸偏了, 我會很高興。我會把少的那一-邊給師傅看,為了逃避那一分錢。呵呵,在艱苦的歲月裡。
記得那次,我的飯盒丟了,氣得痛哭。不能吃飯是小.事,關鍵回家怎麼交代啊。最終沒找回來。父母的解決方案是「不能再買,買了會再丟,中午回家吃飯吧!」我是一個忙時間的人,不想耽擱中午學習的時間。想起當時小弟出生時,媽媽沒奶餵,當時也沒奶粉賣,就買麥乳精。不有一個罐嗎?就在上面加一-根鐵絲方便手擰,就用它蒸飯去!但卻苦了我,因為擰著它怪不好意思。大家都好奇地看。怎麼辦?我去蒸飯時就用書包蓋著,端飯時是最後-一個 ,反正再不會丟,誰還看得上?呵呵。等大家端完了我再飛也似的端回教室。有時這個罐子會有一-些「鏽」,把飯弄的紅紅的,但這又算得了什麼呢?哪能抵得住飯香的誘惑啊。叫上姑姑,弟弟,一頓狼吞虎咽,再藏進書包裡。哈哈,愛面子的我。
記得有一次,忘了參水,只有紅薯蒸熟了,飯沒法吃。這倒沒什麼,差一點把我的「寶貝」蒸壞了,我心疼了好久。
到後來,終於也沒再要那麥乳精罐,爸爸還是給我們買了一個漂亮的大飯盒。師傅也沒再多要那一分錢,算是把我飯盒弄丟了的補償吧!再到後來,讀師範,工作了,生活一 天天好了,但老感覺飯菜沒那時香。到現在,我常常想起我的那個特殊的「飯盒」。好遺憾,該把它好好珍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