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吃不飽飯到免費的午餐,從吃飯的變遷看改革開放30年之輝煌

2020-12-24 大眼川妹

今天上午我上最後一節課,按慣例該我陪餐。所謂陪餐,就是陪學生一起在班上吃飯。免費的營養餐。國家對貧困地區學生中午免費發放營養餐。一葷兩素,菜品由老師接收監督,清潔衛生,保質保量。大多數學生乖乖的吃完不剩,一些家庭條件好的面露難色,難以下咽。陪餐一頓,感受頗深,想起了30多年前的學生時代。寫一篇文章,借學生時代吃飯的變遷,禮讚改革開放30年的輝煌。

小時候家窮,祖父祖母姑姑,爸媽兄妹, 一大家子吃飯。說是姑姑,實際比我大兩歲。不清楚情況的說我們是姐妹倆,我胖點,還說是姐姐呢。在那個「敞開肚皮生"的年代,這種情況很普遍。吃飯以紅薯稀飯為主,一大鍋紅薯,幾顆米。我們小孩子可以享受優待,單獨放個碗在鍋裡,所謂「跳飯」。

上學時,中午不回家吃飯,帶飯盒去蒸。菜呢,準備一個玻璃瓶子,裝點鹹菜。家庭好的,母親能幹的,會把菜用點油炒一下,大多數時間是冷酸菜,也有帶辣椒的時候。( 我喜歡辣椒拌飯。) 我的同學中吃白飯(沒有菜)的居多。現在想想蠻幸運,感謝祖母和媽媽。

到中午吃飯時,幾個要好的同學聚在一起,把玻璃瓶子拿出來,相互品嘗各家的美味,成了-天中最幸福的時刻。現在的術語有"拼車」,那就姑且叫著「拼菜"吧,呵呵。如果哪家的某種菜好吃,就成了她帶的保留菜。我記得我家的保留菜就是大頭菜。如果誰連上兩天不帶菜的話, 有些心眼小的就會拿臉色看,呵呵, 現在想想很搞笑,在那個鬧饑荒的年代。

後來弟弟也上學了, 姑姑,我,弟弟三個人蒸-一個飯 ,盒。(沒飽下午回家掀鍋蓋,有時會有收穫)記得當時蒸飯的師傅等我們端飯出來時都要揭開看看,飯蒸得少的2分,多的3分。我每次端飯都戰戰兢兢的,如果飯蒸偏了, 我會很高興。我會把少的那一-邊給師傅看,為了逃避那一分錢。呵呵,在艱苦的歲月裡。

記得那次,我的飯盒丟了,氣得痛哭。不能吃飯是小.事,關鍵回家怎麼交代啊。最終沒找回來。父母的解決方案是「不能再買,買了會再丟,中午回家吃飯吧!」我是一個忙時間的人,不想耽擱中午學習的時間。想起當時小弟出生時,媽媽沒奶餵,當時也沒奶粉賣,就買麥乳精。不有一個罐嗎?就在上面加一-根鐵絲方便手擰,就用它蒸飯去!但卻苦了我,因為擰著它怪不好意思。大家都好奇地看。怎麼辦?我去蒸飯時就用書包蓋著,端飯時是最後-一個 ,反正再不會丟,誰還看得上?呵呵。等大家端完了我再飛也似的端回教室。有時這個罐子會有一-些「鏽」,把飯弄的紅紅的,但這又算得了什麼呢?哪能抵得住飯香的誘惑啊。叫上姑姑,弟弟,一頓狼吞虎咽,再藏進書包裡。哈哈,愛面子的我。

記得有一次,忘了參水,只有紅薯蒸熟了,飯沒法吃。這倒沒什麼,差一點把我的「寶貝」蒸壞了,我心疼了好久。

到後來,終於也沒再要那麥乳精罐,爸爸還是給我們買了一個漂亮的大飯盒。師傅也沒再多要那一分錢,算是把我飯盒弄丟了的補償吧!再到後來,讀師範,工作了,生活一 天天好了,但老感覺飯菜沒那時香。到現在,我常常想起我的那個特殊的「飯盒」。好遺憾,該把它好好珍藏。

相關焦點

  • 在馬蜂窩看改革開放40年中國旅遊業的變遷
    該展區內展示的數百張旅行照片全部甄選自馬蜂窩旅遊網用戶的真實遊記,這些圖文並茂的內容,將40年來國人的旅行記憶娓娓道來,展現了改革開放以來旅行從「奢侈品」到「日常品」,國人的腳步從國內邁向世界的變遷全過程。
  • 改革開放四十年之我的家鄉變化
    從又窄又窪的土路到平整順暢的高速公路,濰坊的公路發展經歷了從無到有,從弱到強的發展,一代代公路人,為濰坊公路發展揮灑汗水,也見證著濰坊公路的日新月異。 改革開放浪潮中,濰坊鐵路發展有目共睹,今年年底即將通車濰坊北站,即將打開濰坊交通樞紐地位的新篇章,為濰坊交通增速提效,實現交通樞紐與地方經濟的雙推動、雙提升。
  • 浙江「最良心」5A景點,對遊客免費開放,在這2塊吃到飽
    當我們生活在這個社會裡,總會有一定的苦惱,有時很難釋放,大部分人選擇通過旅行來緩解,旅行也是人們非常願意的一種休閒方式,但是眾所周知,我們去一些旅遊景點玩的時候都要買門票,價格也不會太便宜,我國也有不少對遊客免費開放的旅遊景點,其中西湖是最有名的免費5A級旅遊景點之一,很多人都知道,但有免費開放的5A級旅遊景點,你可能不太清楚
  • 天冷了,一個人的午餐這樣吃,簡便快速,當菜美味,當飯管飽
    天冷了,一個人的午餐這樣吃,簡便快速,當菜美味,當飯管飽。進入霜降,天氣一下子轉冷了,天一冷,就想要吃一些熱乎乎的湯湯水水去去寒,暖暖身,尤其是一個在家的午餐,與其炒個菜,不如來一鍋這樣的湯,簡單美味,當菜吃鮮美,當飯吃管飽。
  • 焦家莊村開起愛心食堂,80歲以上老人吃上免費午餐
    焦家莊村開起愛心食堂,80歲以上老人吃上免費午餐2020-12-17 09:27 中華泰山網 泰安日報社·最泰安全媒體記者 劉紅川責任編輯:馬琳琳四菜一湯,熱氣騰騰,喝著熱乎乎的小米粥,85歲的焦元林滿臉笑容。
  • 免費午餐貧困孩子的期待
    在一個活動上,鄧飛從一名支教女老師那裡得知,現在的偏遠山區學校還有很多孩子由於種種原因沒有午飯吃。支教女老師每天中午吃飯必須要躲到房間裡,因為「怕看到孩子們飢餓的眼神」而又無能為力。三十年前鄉村孩子上學沒飯吃,三十年後這種狀況依舊,此情此景讓鄧飛震撼。3月9日,他在微博上發出號召:「我們開始做(免費午餐),一個學校一個學校做,中國貧困地區的孩子就有一頓飽飯了。」
  • 2菜一湯一甜品,吃飯用電飯煲,5種組合只花21元,簡單午餐吃得飽
    午餐時間到了,為了節約以往不是吃麵、肥腸粉就是吃抄手、餃子,關注我的朋友們都知道,我發布的文章中只有早餐和晚餐的文章,還沒發布過午餐的文章,為了打破這個尷尬局面,也為了變換下口味,我今天就大方一回,去吃一頓中餐,準確說是中式快餐!21元吃5種組合套餐,2菜一湯一甜品,外加一電飯煲米飯,簡單午餐,吃得飽就是好!
  • 改革開放40年:從填飽肚子到關注健康——吃得好 生活更幸福(圖)
    &nbsp&nbsp&nbsp&nbsp從供應緊張到吃啥都有,從填飽肚子到關注健康——&nbsp&nbsp&nbsp&nbsp吃得好 生活更幸福(改革開放40年·親歷變遷⑨)&nbsp&nbsp&nbsp
  • 孩子整天吃不飽飯,只因為吃飯太慢?家長看了幼兒園監控:退費
    作者:小K 編輯:芒果 導讀:孩子到了三歲該上幼兒園的年紀了,其實很多家長是非常不放心的。因為在家裡都是所有人圍著孩子轉,而幼兒園裡那麼多小朋友,老師難免會有顧及不到的情況,所以家長在選幼兒園的時候,最大的顧慮就是能否將孩子照顧周到,而不是學到多少知識。
  • 輝煌60年·生活變遷:艾貝保·熱合曼講述一家三代人的時代變遷
    原標題:輝煌60年·生活變遷:艾貝保·熱合曼講述一家三代人的時代變遷   9月21日,艾貝保·熱合曼拿著手中的《新疆經濟報》,正在看他創作的獲「詩頌新疆·輝煌六十年」三等獎《三代人》的詩歌作品。他與同班那些年近30歲的大齡學生每天廢寢忘食地學習。   「我那時讀的是師範學校,不用交學費,吃飯也不需要花錢,但買生活必需品及書還得自己花錢,家裡寄的生活費不夠,我就靠投稿賺稿費貼補。」艾貝保·熱合曼說。
  • 誰說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連晚餐都可以免費吃
    在大理的一段時間,我去過很多素食餐廳,其中最令我念念不忘的,是一家能夠免費吃飯的地方——慈緣齋天下真的有免費的午餐慈緣齋2014年開業,位於古城南門一塔路19號,17年4月,為配合洱海整治,慈緣齋暫停營業,於2018年12月重新營業,地址搬至博愛門外綠玉路207號,面向所有用餐群體開放。
  • 從天之驕子到時代弄潮兒——改革開放40年大學生就業變遷
    時光鬥轉,40年的時代變遷,不僅僅是大學生的精神面貌和氣質發生了變化,而且「天之驕子」的稱呼也好像和這個群體的關係也漸漸疏淡,有些大學生的收入趕不上一個搞裝修的農民工,這樣的現實面前,大學生群體是不是已經不再是人們心目中的「驕子」,答案當然是否定的,大學生已經在新的時代面前,賦予了更有時代特點和內涵的身份特點,他們已經從「天之驕子」變成了「時代的弄潮兒」。
  • 「30年中國人精神物質之變遷」
    此次書展上,雅昌設立了一個藝術圖書的展廳 早報記者 高劍平 圖改革開放30年紀念,是本屆上海書展的重要主題。在小崗村民關友江為《美麗的村莊》籤售同時,北京大學張頤武教授在題為「30年——中國改革開放與文化發展」的演講中,從大眾文化變遷視角看中國改革開放30年,敘述中國人精神生活變遷。他的演講深入淺出、妙趣橫生,在場聽眾頻頻會心微笑。發端於1978年的中國改革開放,在最初的10年中,中國人物質生活日益豐富,中國人的精神生活也慢慢開放、豐富。
  • 上海首家公益餐廳:流浪漢殘疾人可享免費午餐
    新民網訊 吃飯不要錢,而且管飽,你相信有這樣的好事麼?  上個月,上海第一家慈善素食餐廳開張營業了,據說流浪漢、孤寡老人、殘疾人都可以在那兒享用免費的午餐。餐廳的股東有100多人,不分紅、不退股,這樣的賠本生意究竟為了什麼?
  • 學校配餐太差學生吃不飽 建議學校能配備食堂
    「學校配餐太差,上初中的孩子老喊中午吃不飽,憂慮!」1月11日,有學生家長在論壇上反映學校盒飯吃不飽的問題。對此問題學生們怎麼看?記者隨意抽取幾所學校調查發現,很多學生抱怨吃盒飯不是吃不飽就是飯太涼,還有一部分學生吃校門口的零食額外加餐。對此,配餐公司相關負責人表示,學生吃不飽可以加饅頭,但是這兩天太冷,飯菜涼的問題難以解決。
  • 「中午飽,一天飽」裡邊有什麼秘密?中餐這樣吃才養生
    中午飽,一天飽。從字面意思來看,一天當中午餐也是比較主要的。上午體內的熱量消耗擴大,午後需要繼續的工作和學習,提高自己的精力。所以說午餐絕對是一個過度的餐食,過度好了,將會讓你充滿一天的信息和魅力。午餐怎麼吃才最健康?
  • 閩南古厝成農村幸福院 同安許水撰請全村老人免費吃午餐17年
    每天上午,總有幾十名甚至上百名老人,從村子的各個角落趕到老許家,吃一頓免費的午餐。  這一吃,已經17年。  有人跟老許說,困難老人你可以免費,但不困難的可以適當收點錢。老許搖了搖頭,他堅持說,凡是60歲以上的老人,都不要錢,都免費吃。  這是廈門最早的農村幸福院,現在,它已成為五峰村每天最熱鬧的地方,滋養著全村400多名老人的幸福晚年。
  • 兩人的家常午餐,3熱1涼,花錢少,吃到飽,老公:老婆真賢惠!
    兩人的午餐,我花了半小時做了3熱1涼,簡單家常菜,味道不輸大飯店!俗話說:早餐要吃好,午餐要吃飽,晚餐要吃好!想要做到營養均衡本就不易,更何況很多朋友的午餐都是隨意扒兩口,匆匆了事。沒結婚時,家裡有老人一直督促著:「回家吃飯吧?」「午飯已經做好了!」「上班也要好好吃午飯呀!」結婚後,兩口子單獨生活,一下子放飛了自我。
  • 無業游民嫌棄午餐像豬食一樣,三和大神:有的吃就不錯了
    我們日常都提倡早餐吃好,中餐吃飽、晚餐吃少,注重養生之道。吃飽飯上班族才能夠更好地工作,工人們才有力氣幹活,所以國家在民生這一塊也是下了大功夫,對於蔬菜蛋類等食品一直進行調控,讓大家能夠吃得飽、吃得好。但是在深圳三和地區,卻有人整天連飯都吃不飽,甚至有的人去垃圾箱裡撿吃的,還美曰其名「開寶箱」。
  • 網曝義烏三中學生吃不飽飯?走進食堂核實:供應充足!
    現在,餐廳的那個小店不讓賣零食,我們吃不到飯,要是自己沒帶零食的話,只能餓著。我覺得好委屈,熬了兩年終於可以提前吃飯了,現在20個班兩層的餐廳還搶不到飯吃。學校三個年級是錯時就餐的,高三比高一高二年級提前15分鐘就餐。帖子一出,就引發了眾多網友熱議。部分網友不明真相,在後方跟帖「起鬨」,要求學校查明原因,給出合理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