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州日報社全媒體首席記者 李超
難得一日閒,早已成為他十分熟悉的生活節奏。雖然已經86歲高齡,但他的每一天不是在認真地撰寫評審意見,就是在細心地審看劇本,要麼就是傾盡全力思考著蘭州本土電影藝術未來的發展方向。平日裡好不容易有點空閒時間,他都會將之用於讀書,閱讀的內容十分廣泛。用他的話來說就是:「工作中缺什麼就補學什麼。」
焦炳琨,1933年11月生,天津人。歷任嘉峪關市文化局局長兼廣播電視局局長,蘭州電影製片廠廠長、書記。現任甘肅省電影審查委員會委員。發表文學作品500餘萬字,著有19部小說、評論和報告文學,其中小說《山花》入選中學語文課本。拍攝電影、電視劇、紀錄片百餘部。《中國廟會文化》《甘肅石窟藝術》等作為中國外宣片被翻譯成20多種語言發放到我國駐外196個使領館。榮獲甘肅省首屆「德藝雙馨文藝家」、甘肅省「優秀電影工作者」稱號及甘肅文藝終身成就獎。作品曾榮獲國家「五個一工程」獎、敦煌文藝獎、金鷹獎等。
如今,焦炳琨依然沒有離開他鍾愛一生的電影。自稱「80」後的他還在經常參加影視作品的審查工作,3天審完一部46集的電視劇外加兩部電影,一些年輕人都坐不住,但他一直認真地看、認真地記。他致力於對影視的研究,在進入「80」後還連續出版了三部有關影視研究的書籍。
多年來,他筆耕不輟,在蘭影廠工作的4年,他帶領全廠創拍了《鎳都人》《潮起黃河第一彎》等百餘部電影、電視劇和紀錄片。他的家裡雖不華麗卻非常整潔,處處彰顯出他簡單卻嚴謹的生活態度。
焦炳琨出生在天津,他的家在當時天津最繁華的地方,那裡有多家電影院,在學生時代他就看電影,只要攢夠錢就會去看。《萬家燈火》、《一江春水向東流》、《泰山》等影片給他留下很深的印象。
焦炳琨說:「我當時就對電影十分鐘愛,但年紀小對電影的認識很膚淺,直到在部隊裡負責電影播放,才對電影有所了解,之後寫了很多影評,對電影的興趣也越來越濃厚。」
1949年,焦炳琨參了軍,一開始他在部隊裡做文化教員,後來做俱樂部主任,而電影作為當時時尚的宣傳、娛樂活動,在部隊深受歡迎。從部隊轉業後,他到了酒泉,後又調到嘉峪關任文化局局長,一直從事文化工作,始終沒有與電影分開過。1990年,根據省文化廳安排,焦炳琨被調到蘭州電影製片廠擔任廠長兼書記,至此便正式成了蘭州人,也更加深入地與蘭州電影走到了一起。
「對我而言,電影就是生活,生活就是電影。」就這樣,電影成為焦炳琨一生的摯愛,而蘭州電影藝術的發展更讓這位耄耋老人牽掛到如今。
從1996年到現在,焦炳琨審看了20年的影視作品,成為甘肅影視劇的「把關人」。
「蘭州本土影視創作者和製作者還要不斷提高作品自身的生命意識,作為藝術生產的社會功能,一定要將作品的教育灌輸模式向受眾的個性選擇自由而轉變,由文化部門的行政推廣向受眾的市場接納轉變。」這段話語蘊含了老人對蘭州電影發展的執念,更表達了他對全新蘭州未來發展的殷切期盼。
如今,從《丟羊》開始,《丟人》、《雪葬》等接連出現的諸多本土優秀電影作品脫穎而出,帶領著蘭州本土電影創作向著「中國電影蘭州製造」的宏偉目標實現了飛躍式的發展。
有目共睹,在激動人心的日子裡,一個彰顯全新發展力量的蘭州,藉助電影藝術的手段讓本土文化變得愈發生動、直觀,而本土電影也正是憑藉著對本土文化的提煉和挖掘,擁有了打動人心的力量。這種相輔相成的升華並非憑空而現,前提則是必須植根於豐厚的本土文化資源,而這一點恰恰是蘭州所擁有的絕對優勢。
焦炳琨感慨地說:「其實,蘭州的電影工作者一直在努力探索。近年來,蘭州電影藝術創作在不斷的蛻變中進入到一個令國人刮目相看的全新時期,很多優秀作品不僅比肩國內一流,更滿懷文化自信頻頻走出國門與世界爭鋒,這必將為新蘭州未來發展增添一份充滿自豪的美好與激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