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中國青年報中國青年網記者 邱晨輝)「未來太空環境開展的一系類醫學探索與研發工作,將是一場針對現有難治性疾病的新醫學『革命』,有望成為推動生命科學發展、改善人類身體狀況、延長生命周期的原動力之一。而綜合利用航天員健康保障方式方法及技術,可以解決普通人群相關健康問題。」在近日舉行的航天醫學與醫工結合論壇上,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航天中心醫院院長杜繼臣給出這一判斷。
在他看來,普及利用航天領域健康防護手段,解決普通人群的健康問題,既是對航天領域防護方式方法的完善,也是對相關產業的升級與深度發展。
所謂航天醫學,就是以研究特殊航天環境對人類健康的影響,保障人類在航天探索中的安全、健康和有效的工作為主要目標的特種醫學學科。杜繼臣說,成功實現外層空間探測是人類迄今最偉大的探索實踐,為了更好地將人類文明向更遠的太空深處延伸,就必須要應對和克服複雜的太空環境。
杜繼臣認為,航天醫學勢必將給人類帶來3方面益處:一是可利用空間特殊環境發展一些新的生物技術;二是可了解空間環境對於生命活動規律的影響,繼而發現生命科學的新知識和新現象;三是可以開展生命起源和進化研究,為人類發展與未來提供一些基礎性成果。這也是航天醫學未來的發展方向和任務。
此次論壇由北京大學、北京大學醫學部、北京大學第三醫院主辦,航天中心醫院承辦。論壇旨在搭建大健康領域產學研跨界交流和合作平臺,探索醫工結合發展模式。
(教育科學部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