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杜繼臣:航天醫學或解決普通人群的健康問題

2020-12-17 中國青年報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中國青年報中國青年網記者 邱晨輝)「未來太空環境開展的一系類醫學探索與研發工作,將是一場針對現有難治性疾病的新醫學『革命』,有望成為推動生命科學發展、改善人類身體狀況、延長生命周期的原動力之一。而綜合利用航天員健康保障方式方法及技術,可以解決普通人群相關健康問題。」在近日舉行的航天醫學與醫工結合論壇上,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航天中心醫院院長杜繼臣給出這一判斷。

在他看來,普及利用航天領域健康防護手段,解決普通人群的健康問題,既是對航天領域防護方式方法的完善,也是對相關產業的升級與深度發展。

所謂航天醫學,就是以研究特殊航天環境對人類健康的影響,保障人類在航天探索中的安全、健康和有效的工作為主要目標的特種醫學學科。杜繼臣說,成功實現外層空間探測是人類迄今最偉大的探索實踐,為了更好地將人類文明向更遠的太空深處延伸,就必須要應對和克服複雜的太空環境。

杜繼臣認為,航天醫學勢必將給人類帶來3方面益處:一是可利用空間特殊環境發展一些新的生物技術;二是可了解空間環境對於生命活動規律的影響,繼而發現生命科學的新知識和新現象;三是可以開展生命起源和進化研究,為人類發展與未來提供一些基礎性成果。這也是航天醫學未來的發展方向和任務。

此次論壇由北京大學、北京大學醫學部、北京大學第三醫院主辦,航天中心醫院承辦。論壇旨在搭建大健康領域產學研跨界交流和合作平臺,探索醫工結合發展模式。

(教育科學部編輯)

相關焦點

  • 「第三屆北京大學國際腦研究高峰論壇——航天醫學與醫工結合論壇...
    中國日報11月11日北京電(記者 趙磊)11月10日,由北京大學、北京大學醫學部、北京大學第三醫院主辦,航天中心醫院承辦的「第三屆北京大學國際腦研究高峰論壇—航天醫學與醫工結合論壇」在北京圓滿召開。研討會中,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北京大學博士研究生導師、航天中心醫院院長杜繼臣教授,日本東北福祉大學Seiji Ogawa教授,英國國家神經內科與神經外科醫院、墨菲爾德眼科醫院Indran Davagnanam教授等國內外專家圍繞航天空間特殊環境下神經系統的變化及其機制,以及生物工程、人工智慧技術在神經學科中的臨床應用等多個專題進行討論。
  • 航天中心醫院開展空間站醫學科研,將惠及高血壓等疾病患者
    這些問題,將有答案。記者從11月10日舉行的航天醫學與醫工結合論壇上了解到,目前我國的科技工作者正在對空間站與腦健康方面進行深入研究。研究成果不僅惠及航天員,也會惠及高血壓腦病等地球上的患者。隨著醫學技術的發展,臨床醫學與理工學科交叉發展,逐漸成為引領未來醫學創新的主導方向。
  • 加快航天醫學發展:北京大學-航天中心醫院航天醫學科技創新中心成立
    新華社北京10月14日電(記者 胡喆)在人類載人航天事業不斷推進的今天,航天醫學的重要意義不斷凸顯。為加快航天醫學等新興專業發展,10月14日,北京大學-航天中心醫院航天醫學科技創新中心在京正式成立,中心將推廣應用現有航天醫療手段,催生包括航天健康評估、健康防護、康復療養、醫學研發等在內的新型航天醫療體系。
  • 和德宇航總裁周大創當選國際宇航科學院終身院士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北京8月15日訊(記者徐紅)國際宇航科學院(IAA)近日在其官方網站公布了2017年新當選院士名單,北京和德宇航技術有限公司總裁周大創位列其中,榮幸當選為國際宇航科學院社會科學部終身院士。
  • 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莊逢源寄語青少年多問「為什麼」
    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莊逢源寄語青少年多問「為什麼」 2019-10-……9日在中國科學技術館舉行的一場報告會上,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莊逢源向在座的中學生連續發問,引來孩子們冥思苦想、積極作答。  「我希望小朋友們能夠以好奇心來觀察世界,發現世界當中的奧秘,多問世界中的『為什麼』。」莊逢源在作這場題為《空間生命科學,期待你的參與》的專題報告時說。慶祝2019年世界空間周科普報告會10月9日在北京舉行。圖為專家向學生代表贈送航天科普圖書。
  • 蘭州大學校友邱家穩當選國際宇航科學院終身院士
    10月27日,國際宇航科學院公布了2020年院士選舉結果,蘭州大學1979級校友、曾任蘭州空間技術物理研究所所長的邱家穩研究員當選工程學部終身院士。拓展閱讀據悉,2020年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選舉共有來自中國、美國、俄羅斯、義大利、日本、法國、德國等28個國家的54名航天專家入選國際宇航科學院通訊院士,59名航天專家受聘國際宇航科學院終身院士。
  • 星光丨蘇大周光明教授當選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全國僅11人
    日前,國際宇航科學院(IAA)公布2019年度新當選院士名單,共有全球33個國家的109名專家成功入選。來自蘇州大學醫學部放射醫學與防護學院的周光明教授成功當選為生命學部通訊院士,成為中國11名入選專家之一。
  • 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田玉龍履新工信部黨組成員、總工程師
    1985年8月參加工作,1985年1月加入中國共產黨,華中科技大學畢業,研究生學歷,工學博士,研究員,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1985年8月至1998年12月,田玉龍先後在北京星航機電設備廠、北京信息控制研究所、中國航天工業總公司工作。1998年12月至2008年7月,田玉龍任國防科學技術工業委員會副處長、調研員、處長、副巡視員、副司長。
  • 莊逢源擔任國際宇航科學院空間生命委員會委員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生物工程系莊逢源教授繼2006年7月當選國際宇航科學院通訊院士後,於今年9月再次應邀擔任國際宇航科學院空間生命科學學術委員會委員。空間生命委員會由十位國際知名空間生命科學家組成,這是我國空間生命科學家第一次在國際宇航科學院中擔任該職務。
  • 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符志民
    符志民,男,漢族,1964年生,遼寧黑山人,1986年6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86年8月參加工作,研究生學歷,博士,研究員,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 199109~199304,航空航天部二院綜合計劃部綜合計劃處,工程師。199304~199603,航天工業總公司二院科研生產部中高空處,高級工程師,副處長。199603~199610,航天工業總公司二院科研生產部地空處,副處長。199610~199804,航天工業總公司二院科研生產部地空處,處長。
  • 「中科館大講堂」慶祝世界空間周院士科普系列講座
    嘉賓:莊逢源(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北京航空大學生物與醫學工程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徐榮欄(國際宇航科學院基礎科學學部院士,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嘉賓簡介】>莊逢源國際宇航科學院空間生命科學學部院士,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國際宇航科學院主席團成員,代表著作《宇宙生物學》。
  • 第六屆柳葉刀中國醫學科學院醫學與健康大會召開
    王辰院士致辭(朱興鑫攝) 11月24~25日,由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學院(簡稱「院校」)和《柳葉刀》共同主辦的2020「柳葉刀-中國醫學科學院醫學與健康大會
  • 7位華人當選美國國家醫學科學院院士
    點擊查看 2018年10月16日,美國國家醫學科學院(National Academy ofMedicine,NAM)公布了2018年新當選的院士名單,包括75名正式成員和10名國際成員。其中,柴洋、傅嫈惠、廖敏妃、林希虹、王曉斌、遊景威、梁卓偉等七位華人學者入圍。
  • 第六屆「柳葉刀-中國醫學科學院醫學與健康大會」在線成功舉辦
    攝影: 朱興鑫中國日報11月26日電(記者 王曉東)11月24-25日,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學院(簡稱「院校」)和國際知名綜合性醫學期刊《柳葉刀》(The Lancet),共同主辦的2020「柳葉刀-中國醫學科學院醫學與健康大會」成功舉辦
  • 何質彬院士到茂名市田家炳中學作「航天夢·中國夢」航天科學報告會
    茂名網訊   12月25日上午,在茂名市田家炳中學東校區階梯會議室,我國知名的航天專家、國際宇航科學院何質彬院士受邀為學校師生作「航天夢·中國夢」專題報告會。何質彬院士激情洋溢地作題為《中國夢,航天夢》的航天科學報告會,從中國「兩彈一星」事業的輝煌成就;中國航天強勢崛起,讓世人矚目驚嘆;秒殺軟肋,決勝制高點;發揚「兩彈一星」精神,加快成長為國之棟梁四個篇章,結合時政熱點、科研前沿
  • 2020年國際歐亞科學院中國科學中心院士增選複選候選人名單
    根據《國際歐亞科學院中國科學中心章程》 和 《國際歐亞科學院中國科學中心推薦院士候選人的暫行辦法》的規定,國際歐亞科學院中國科學中心公布了55位投票產生的院士複選候選人名單。
  • 莊逢源——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生物力學,空間生命科學,細胞力學...
    所在院系: 生物工程系 職稱: 教授       招生專業: 生物醫學工程 研究領域: 生物力學,空間生命科學,細胞力學,空間細胞生物學,生理學。
  • 中國醫學科學院組建兩個新學院,王辰院士兼任群醫學及公共衛生學院...
    7月16日下午,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學院舉行群醫學及公共衛生學院、衛生健康管理政策學院成立大會,王辰院士兼任新成立的群醫學及公共衛生學院院長。(圖說:與會嘉賓為新學院揭牌)群醫學及公共衛生學院以推動醫學教育和醫學科技創新、促進醫學協同為使命,下設流行病與生物統計學系、環境與職業健康學系等10個學系,由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學院院校長王辰院士兼任學院院長。
  • 校長李校堃院士當選中國醫學科學院學術諮詢委員會學部委員
    中國醫學科學院學術諮詢委員會簡介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努力把中國醫學科學院建設成為我國醫學科技創新體系的核心基地」的重要指示精神,中國醫學科學院於2019年8月成立學術諮詢委員會,邀請在醫學衛生健康領域取得傑出成就
  • 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高福:找準問題刨根問底,敢於嘗試困難問題
    而且我們的鐘南山院士、李蘭娟院士等白衣天使醫護人員們都在一線奮鬥,他們盡職盡責、赫赫業業地做事,這些人都值得我們一輩子去尊敬。疫情的出現,平常時默默無聞專心研究學術的學術大佬也都紛紛走紅網絡了,除了很早就以敢說敢言聞名於學術界的首都醫科大學校長饒毅和西湖大學校長之外。這次事件還走紅了「雙黃連之母」王延軼和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主任高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