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11月11日北京電(記者 趙磊)11月10日,由北京大學、北京大學醫學部、北京大學第三醫院主辦,航天中心醫院承辦的「第三屆北京大學國際腦研究高峰論壇—航天醫學與醫工結合論壇」在北京圓滿召開。此次論壇以「跨界、融合、創新、引領」為主題,圍繞航天醫學發展、醫工結合等諸多議題展開研討。
航天醫學與醫工結合論壇旨在搭建大健康領域產、學、研各界精英人士的跨界交流和合作平臺。隨著醫學技術的迅猛發展,臨床醫學與理工學科交叉發展,逐漸成為引領未來醫學創新的主導方向。航天醫學作為特種醫學,對發展載人航天事業起到重要的保障作用,航天技術的發展也極大推動了航天醫學的發展,醫工結合為航天醫學與工程技術學科提供了「交互」平臺,對推動科技創新發展、催生重大原創性成果起到重要的驅動作用。
北京大學-航天中心醫院航天醫學科技創新中心學術委員會主任委員、北京大學醫學部科學研究處處長韓鴻賓教授在致辭對航天醫學科創中心承擔空間站任務給予充分肯定,他介紹了北京大學醫學部新組建的醫學技術研究院未來的建設任務,並希望航天中心醫院在航天醫學與醫工結合領域取得更大成績。
航天醫學科創中心副主任、航天中心醫院黨委書記張向群教授在論壇開幕致辭中介紹了航天醫學科創中心自2018年成立以來取得的成果。他表示,未來航天醫學科創中心將會繼續搭建好醫院、大學、研究所之間的交流溝通平臺,促進產學研醫的協同發展;推進臨床技術與人工智慧、大數據技術融合,積極培育新興業態;建立與北京大學一體化的科研管理系統,組織跨學科科研團隊聯合攻關。同時,強調航天醫學科創中心將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有利於科技創新的發展機制;不斷培養出高素質、高層次複合型人才;不斷產生新的研究成果,為航天醫學和醫工結合領域的科技創新發展做出貢獻。
研討會中,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北京大學博士研究生導師、航天中心醫院院長杜繼臣教授,日本東北福祉大學Seiji Ogawa教授,英國國家神經內科與神經外科醫院、墨菲爾德眼科醫院Indran Davagnanam教授等國內外專家圍繞航天空間特殊環境下神經系統的變化及其機制,以及生物工程、人工智慧技術在神經學科中的臨床應用等多個專題進行討論。
杜繼臣作了題為「航天醫學的發展關切」的主題報告。他首先介紹了航天醫學的發展與全新定義,並對航天醫學的「航天空間環境醫學、航天臨床醫學、航天急救醫學及航天工業醫學」四個部分作了詳實的介紹,並分享了航天中心醫院在航天醫學領域的實踐探索的經驗和階段性成果。對於航天醫學未來發展前景,杜繼臣提出三個方面的建議:一是綜合利用航天員健康保障方式方法及技術,解決普通人群相關健康問題;二是建立航天醫學一級學科,培養特因環境下新型醫療人才;三是建立新型航天醫療體系,實現集航天特因環境下健康評估、健康防護、健康救助、健康恢復、醫學研發等方面的綜合醫療體。杜繼臣堅信,航天醫學勢必將給人類帶來三方面的益處:一是可利用空間特殊環境發展一些新的生物技術;二是可了解空間環境對於生命活動規律的影響,繼而發現生命科學的新知識和新現象;三是可以開展生命起源和進化的研究,為人類發展與未來提供一些基礎性的成果。這也是航天醫學未來的發展方向和任務。
航天醫學是一門空間特殊環境下的特種醫學,也是生命科學的重要部分,具有重要的理論和臨床實踐意義。在人類載人航天事業不斷推進的今天,航天醫學的內涵在不斷發展,航天醫學的重要意義不斷凸顯。
航天醫學與醫工結合論壇的舉辦,是在「中國製造」、「健康中國」、「雙一流」建設大背景下,北京大學與航天中心醫院的強強聯合,是「醫工結合」的全新探索和發展模式。醫工結合逐漸成為引領未來航天醫學創新的主導方向,這是航天醫學領域的新需求,也是工科領域的集中展示,是發展潛力的有機結合,也是學以所用的真正轉化。
來源:中國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