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華夏時報
鄂爾多斯:一個由企業而興的「傳奇」
■于娜
鄂爾多斯是一個城市,一個地區;鄂爾多斯更是一家企業,一個品牌。
很少有人知曉,鄂爾多斯市由鄂爾多斯集團而得名,反過來從某種意義上講,鄂爾多斯市也成就了鄂爾多斯集團。
在中國改革開放四十周年波瀾壯闊的歷史長河中,很少像這樣,一個企業、一個品牌、一座城市,擁有一個共同的名字,一同來見證歷史,演繹傳奇。
知名品牌:
伴著改革步伐興起
內蒙古自治區西南部,有一塊黃河與長城合抱成的「幾字形」土地,叫鄂爾多斯高原。「鄂爾多斯」意為多宮帳,約於北元時成為守護成吉思汗「八百室」的部落及萬戶名。15世紀中葉,隨著鄂爾多斯部落駐守河套(原伊克昭盟)地區,這一地區始稱鄂爾多斯。公元1649年(即清朝順治六年),蒙古鄂爾多斯部六旗王公第一次會盟於鄂爾多斯左翼後旗(即今鄂爾多斯市達拉特旗)的王愛昭,相傳王愛昭為當時蒙古地區最大的藏傳佛教寺廟,故而得名伊克昭盟。伊克昭盟的歷史長達352年,直到2001年撤盟設市。
1969年,中國最早加工山羊絨、生產和出口無毛絨的工廠伊盟絨毛廠在伊克昭盟的東勝市誕生,從此,掀開了中國出口無毛絨的新篇章。
1979 年,中共中央十一屆三中全會確定了「對外開放、對內搞活」大政方針,改革的春風吹進了伊克昭盟。
彼時,伊盟絨毛廠得到一個消息:日本的分梳設備,在投入1200噸原絨的情況下,能提取500噸無毛絨,比當時的國產設備足足多了200噸。伊盟盟委領導非常重視,決定爭取上馬這個項目,隨後全權委託自治區紡織工業公司與日本三井株式會社進行談判。
引進設備和技術的投資要2300萬元,當時全盟一年的財政收入才1600萬,資金就是一大問題。那時的政策環境不可能搞合資,姓「社」和姓「資」根本不能「聯姻」。
經多方研究,伊盟盟委決定以補償貿易方式引進全套羊絨加工設備和技術,用生產出來的產品衝抵價款。在自治區20多個部門的大力支持下,伊盟羊絨衫廠作為伊盟絨毛廠的擴建項目、作為自治區改革開放後的第一個招商引資項目,終於落戶東勝。
伊盟羊絨衫廠的建立,結束了中國只出口原絨和羊絨初加工的歷史,實現了山羊絨資源的就地增值,對地區經濟的貢獻,意義非凡。
1984年,時任伊盟羊絨衫廠廠長的王林祥在日本考察時,看到百貨店羊絨衫專櫃一件普通羊絨衫賣到3萬-4萬日元,折合人民幣1800多元。他一眼就認出了這些羊絨衫都來自自己所在的羊絨衫廠,自己廠生產的羊絨衫,僅僅是掛了人家的商標,售價就提高了十幾倍甚至幾十倍,這對王林祥衝擊很大。震驚之餘,他萌生了創自己品牌的想法。經反覆研討,他認為我們的優勢在原料,這是產品的「根」,全世界山羊絨產出量為8000噸,而鄂爾多斯年產山羊絨就600噸。一個多世紀以來,內蒙古的山羊絨,通過邊商販運,取道克什米爾地區,被源源不斷地運往英倫三島,成為了王公皇室及上流社會人士的高檔衣飾,道森公司因此而獲得了豐厚的利潤,殊不知,山羊絨的真正故鄉在中國,而鄂爾多斯就是世界上最優質羊絨的主產區。
企業的根在草原,王林祥決定就用「鄂爾多斯」這個民族的、地域的名字來命名羊絨衫品牌。
自此,「鄂爾多斯羊絨衫廠」成為一家集約化經營的企業,為伊盟及自治區的國企改革提供了經典先例,走出了一條可借鑑的改革之路。
撤盟設市,
認準「鄂爾多斯」
「1987年我被分配到『鄂絨』,印象最深的便是一下班天驕路上的那一片藍色,『鄂絨』的職工,那個時候都以穿著藍色的廠服為榮,那時裝般的工作服,常常引來人們羨慕的眼光,成為『絨衫廠』的職工是那個時代的青年人的榮耀。」老職工劉少峰至今回憶起當時他進入「鄂絨」工作時,仍然回味無窮。
當時,「鄂爾多斯羊絨衫廠」是東勝最大的國營單位,員工2400多人,每年上交國家利稅上千萬元,成為地區主要經濟支柱之一。
從這個時候起,在「鄂絨」這個龍頭企業的帶動下,伊克昭盟逐漸構築起絨紡、化工、煤炭、電力、建材等五大支柱產業,伊克昭盟經濟步入「快車道」。
1988年4月10日,「鄂爾多斯」、「奧群」等獲得中華人民共和國工商行政管理局商標局頒發的商標註冊證,也就在這一年,「鄂爾多斯」牌羊絨衫、羊絨外套、羊絨西服裙等在國內區內頻頻獲得各種殊榮。「鄂爾多斯」漸漸地成為了伊克昭盟的一個叫得響的名號。
1989年以後,以「一業為主,多種經營」 戰略布局,組建了鄂爾多斯羊絨集團公司,大規模新建和兼併了二十多家羊絨加工企業,產業更多了,在國內外的名聲也更響了。更加讓「鄂爾多斯」這四個字蜚聲海外的是,王林祥在拓荒國內市場時,打出一套漂亮的組合拳,這讓人們對「鄂爾多斯」更加入腦入心。
首先是在央視做廣告,「鄂爾多斯羊絨衫溫暖全世界」作為同行業在央視的第一個廣告,一時間紅遍大江南北。
接著,在此前與一些大城市的涉外飯店和友誼商店合作試銷的基礎上,擴大規模,在國內各大城市舉辦展銷會,盛況空前,被首都媒體譽為「北京掀起了鄂爾多斯風暴」。
從1991年開始,在北京、上海、深圳等八大城市設立鄂爾多斯經銷部進行直銷,鄂爾多斯風行全國。
再就是,舉辦首屆鄂爾多斯羊絨製品交易會,並參加內蒙古那達慕和蒙交會、廣交會等貿易大會,鄂爾多斯身影處處閃現。隨後聘請中國國際廣告公司時裝表演團,配合展銷會和經銷部進行品牌宣傳推廣,第二年就組建了自己的鄂爾多斯羊絨時裝表演團,鄂爾多斯「走遍」全國。
時任盟委秘書的張鵬舉說,當時去各地開會,學習,當人們問起「從哪裡來」,「伊克昭盟」四個字讓對方都是一臉茫然,當說到「就是生產鄂爾多斯羊絨衫那個地方」,問話的人這才明白,然後就是投來尊敬的目光。不僅讓國人從此認識了羊絨衫,記住了鄂爾多斯,而且一舉奠定了鄂爾多斯在國內市場的行業龍頭地位和行業標誌性品牌形象。鄂爾多斯用自己的行動書寫了民族自主品牌的奮鬥史。
1995年,第50屆世界統計大會授予鄂爾多斯「中國羊絨製品大王」稱號。
1998年,「鄂爾多斯」被國家工商局認定為「中國馳名商標」,成為同行業和少數民族地區的第一枚中國馳名商標。
2001年,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報請國務院,撤盟設市,對於撤銷伊克昭盟,用什麼名字來命名「市」,有許多的爭議,於是就有當時在任的盟委領導提出了可否用「鄂爾多斯」這個已經享譽國內外的名稱。
由於集團已經先行註冊為產品商標,再用來做地域名稱,有諸多行政上的壁壘,再者說,要用也必須得徵得企業的同意。於是,相關領導找到了王林祥,王林祥就表示支持,「能為地區做出貢獻,是企業發展的初衷,更是使命。」
2001年2月26日,國務院正式批覆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關於撤銷伊克昭盟改設鄂爾多斯市的請示》:同意撤銷伊克昭盟和縣級東勝市,設立地級鄂爾多斯市。市人民政府駐新設立的東勝區。
自此,一個企業的命運和這個地區,以一個共同的名字,在中國改革開放的大潮中跌宕起伏,榮辱與共,共同譜寫出一段精彩紛呈的壯麗華章。
由「鄂爾多斯」所改變的……
已經退休多年,在家含飴弄孫、逛公園散步的孫付玲今年76歲,對於東勝的變化,感觸最深。
「一座公園兩隻猴,一個警察看兩頭」、「汙水靠蒸發,垃圾靠風颳」……這幾句順口溜曾被人用來形容東勝區的城市面貌。在孫付玲的記憶中,「鄂絨」帶給東勝人是許許多多的驚奇,最早的職工分房、最早的紡織城一條街上的氣派,最早的天驕大酒店的星級「範兒」,最早的文體娛樂中心青工們的狂歡……當然,還有最早的砸「三鐵」改革給這個「小城市」帶來的衝擊與陣痛。
一個企業給這個地區帶來的改變遠遠不止這些。鄂爾多斯在2001年撤盟設市時,中心城區僅限於東勝老城區,面積不過20平方公裡,人口不到20萬人。短短幾年,東勝從一個邊陲小縣城一躍而為內蒙古自治區經濟領先,城鎮化進程快速發展的中心城市,隨著煤炭的興起,鄂爾多斯,更是高歌猛進,一路狂奔,直衝頂峰。
這個時候,鄂爾多斯集團審時度勢,在更為偏遠的棋盤井,開始了她的第二次創業,也是在極短的時間內,使這個荒涼之地散發出無限生機,一個企業再次改變了一座城!
如果回溯鄂爾多斯集團的發展與一個地區的關聯,我們可以梳理出這樣的脈絡:奠定並鞏固了鄂爾多斯在羊絨行業的龍頭地位,被譽為民族工業的一次壯麗日出,對地區乃至內蒙古的各項事業的引領作用不言而喻。再就是,成功打造出一個國內乃至世界範圍內絕無僅有的重化工循環經濟工業示範產業園區和國家級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首批試點企業,再次給鄂爾多斯的綠色轉型升級提供樣本。
在鄂爾多斯集團的引領之下,鄂爾多斯市工業經濟異軍突起,使鄂爾多斯市聲名鵲起,一躍成為全國改革開放30多來十八個典型地區之一、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五個典型城市之一,成為引領內蒙古自治區經濟發展的「火車頭」。
再續「傳奇」
2009年8月26日,對於鄂爾多斯人來說,是個激動人心的時刻。時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書記處書記、國家副主席的習近平在內蒙古自治區調研,在鄂爾多斯集團公司新產品展示廳,習近平指出,內蒙古資源豐富、區位重要,要進一步突出區域和產業特色,加快結構調整優化和科技創新步伐,努力實現速度與結構質量效益相統一、經濟發展與社會發展相協調、經濟社會發展與生態環境相和諧,在新的起點上實現更高質量的發展。
按照總書記的囑託,鄂爾多斯集團一直在踐行「立民族志氣、創世界名牌」的理念,扛鼎經濟之責,回饋社會之任,鄂爾多斯集團從創業之初起,就一直是社會責任的踐行者。
「鄂爾多斯集團的一舉一動,可以說是『牽一髮而動全身』,牽動著全盟(市)乃至全區從高層領導到普通群眾的每一根神經,她每前進一步,都直接或間接地影響促動著地區改革發展的步伐。」鄂爾多斯市鄂爾多斯學研究會會長奇朝魯說,「在中國改革開放的每一個階段,鄂爾多斯集團都確實在扮演了『吃螃蟹』的角色。」
內蒙古社科院首席研究員、內蒙古文化大區建設專家委員會委員潘照東在談到鄂爾多斯集團發展時說,隨著民營企業的快速發展,民營經濟在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的作用越來越顯著,也正因如此,中國民營企業的境遇一直被視為中國經濟發展狀況的晴雨表,鄂爾多斯集團表現尤為突出。「如果說,中國工業經濟的迅速崛起折射出中國改革開放40年的偉大成就,鄂爾多斯集團的發展則可以看作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民營經濟跨越式發展的一個縮影。」潘照東如此評價說。
撫今追昔,回望40年前與鄂爾多斯集團並肩同行甚至超前的同行企業,在不斷激烈競爭的市場浪潮中,大多數已優勢漸失,有的甚至早已蹤跡難覓。
鄂爾多斯集團四十年來勇立潮頭,不斷創新,不斷突破,以兩次創業的壯舉,詮釋了一個行業和地區優秀標杆企業的傳奇經歷。
2018年1月25日,王林祥在鄂爾多斯控股集團2018年會上連著用了幾句古詩詞,貫穿了鄂爾多斯的艱難歷程和未來前景。他說,在我們的創業徵程中,曾有過「山重水複疑無路」的困惑與「兩岸猿聲啼不住」的紛擾,正是因為我們踐行了事在人為的理念,做好了自己的事,才有了「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興奮與「輕舟已過萬重山」的喜悅,如今更要以「沉舟側畔千帆過」的勇氣和智慧,繼續開創「病樹前頭萬木春」的事業新局!
自治區黨委書記李紀恆在鄂爾多斯市考察調研時,曾鼓勵集團,繼續堅持走創新發展之路,不斷研發掌握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核心技術,做行業的領頭羊:「鄂爾多斯的煤炭每年源源不斷地輸送到全國,這,溫暖世界;煤礦工人的敬業熱情,這,溫暖世界;鄂爾多斯絢爛多姿的民族文化,這,溫暖世界;鄂爾多斯的羊絨產業享譽全球,這,溫暖世界;鄂爾多斯電力送萬家,這,溫暖世界。鄂爾多斯市這座轉型中的城市,正在溫暖世界。」
由鄂爾多斯集團喊出的一句廣告詞,已然成為鄂爾多斯市對外宣傳的經典語,這或許就是這個企業與這個城市血肉相連的基因密碼。